第166章 周婉宁断京财路-《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一节:盐铁官营,截获利润

  锦州帅府的冬月,寒风卷着雪粒拍打在窗棂上,议事厅内却暖意融融。辽国公王磊身着玄色锦袍,正坐在案前翻阅各地财税收支奏报,眉头微蹙——奏报显示,崇祯虽在军事、粮道上接连受挫,却仍通过盐铁专卖获取巨额税收,支撑京营开支与宫廷用度,仅上月,京城盐铁税便入账十五万两白银,这让王磊意识到,若不切断崇祯的财路,他便总有“卷土重来”的资本。

  “国公爷,周尚书已从江南巡查归来,正在府外等候,说有盐铁经营的要事禀报。”亲卫轻声通报。

  “让她进来。”王磊放下奏报,目光投向门口。片刻后,周婉宁身着青色官袍,带着一身寒气走进议事厅,手中捧着厚厚的账本与地图。她刚结束对江南盐场、铁矿的巡查,脸色虽显疲惫,眼神却格外明亮。

  “国公爷,此次江南之行,属下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崇祯的盐铁税之所以丰厚,全靠垄断经营与苛捐杂税。”周婉宁将账本摊在案上,指着其中一页数据,“江南三大盐场(扬州、松江、杭州),每年产盐一千万斤,崇祯通过亲信盐商专卖,将盐价抬至‘每斤三钱白银’,是成本价的十倍;辽东、山西的铁矿,也被他派去的太监掌控,铁矿砂按‘每石五两’卖给冶炼作坊,再将铁器以高价卖给军队与百姓,中间利润全被朝廷与亲信瓜分,百姓与作坊苦不堪言。”

  王磊手指在地图上的盐场、铁矿位置划过,沉声道:“盐铁乃国之根本,民生必需,崇祯却将其当作‘敛财工具’,既压榨百姓,又充实国库,这便是他能支撑至今的关键。若要断他财路,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推行‘盐铁官营’,收回咱们辖区内的盐铁开采与销售权,将利润纳入咱们的国库,同时切断流向京城的盐铁税。”

  周婉宁眼中闪过一丝赞同:“国公爷所言极是。只是‘盐铁官营’涉及多方利益,各地盐商、矿主多与地方官员勾结,甚至有部分人暗中投靠崇祯,推行起来恐会遭遇阻力。比如扬州盐商张万昌,垄断当地盐运三十年,与崇祯亲信太监王德化沾亲带故,上月还向京城输送了三万两盐税,若咱们收回盐场,他定然会联合其他盐商反抗。”

  “阻力必然存在,但此事势在必行。”王磊语气坚定,起身走到舆图前,指着自己的辖区(辽东、中原、山东、江南部分地区),“咱们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在中原、山东推行盐铁官营,这两地刚经历过民变,百姓对崇祯的苛政早已不满,阻力较小;第二步,待中原、山东稳定后,再推进江南盐场、铁矿的官营改革,重点打击与崇祯勾结的亲信势力;第三步,降低官盐、官铁价格,吸引周边地区百姓购买,挤压崇祯的盐铁销售市场,让他的盐铁税不攻自破。”

  他转向周婉宁,逐一部署细节:“你负责制定‘盐铁官营章程’,明确三点:一是所有盐场、铁矿由官府直接管理,任命清廉官员担任场官、矿监,杜绝太监与亲信插手;二是盐价、铁价按‘成本价加一成利润’制定,官盐每斤定价五文,铁器价格下调三成,让百姓与作坊真正受益;三是设立‘盐铁稽查队’,由你调派亲信士兵组成,严厉打击私盐、私铁贩卖,一旦查获,盐铁没收,涉案人员严惩。”

  “另外,针对反抗势力,要‘恩威并施’。”王磊补充道,“对愿意配合官营改革的盐商、矿主,可聘请他们担任‘顾问’,给予丰厚俸禄;对冥顽不灵、勾结崇祯的,如扬州张万昌之流,直接查抄家产,逮捕问罪,杀鸡儆猴。同时,派祖大寿调两千骑兵,驻守中原、山东的盐场、铁矿,防止崇祯派人破坏。”

  周婉宁躬身应道:“国公爷考虑周全,属下这就着手制定章程,三日内拿出具体方案。只是江南盐商势力庞大,若咱们强行收编,恐会引发他们联合罢市,影响盐铁供应。”

  “这点我已有应对。”王磊笑着说,“你在章程中加入‘盐铁生产奖励制’,盐场工人、铁矿矿工,按产量给予奖金,产量越高,奖金越丰厚;同时,从咱们的军械工坊抽调技术人员,帮助盐场改进煮盐工艺、铁矿改进冶炼技术,提高产量与质量。只要工人、矿工支持,盐商就算罢市,也无法中断供应。”

  三日后,周婉宁将《盐铁官营章程》呈给王磊,章程详细规定了管理机构、价格标准、奖惩制度、稽查办法,甚至附上了各地盐场、铁矿的接管时间表。王磊仔细审阅后,亲笔写下“准行”二字,盖上“辽国公印”,下令立刻在中原、山东推行。

  消息传出,中原、山东的百姓与作坊主一片欢腾——官盐价格从“每斤三钱”降至“五文”,普通家庭再也不用“淡食度日”;铁器价格下调三成,农具、厨具成本降低,不少农民趁机添置新农具,准备来年春耕。而盐商、矿主们则反应不一:大部分中小盐商、矿主见章程中“顾问”待遇优厚,又惧怕王磊的势力,纷纷表示愿意配合;少数与崇祯勾结的大盐商、矿主,则暗中联络,准备反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山东青州,当地最大的盐商刘三胖,是崇祯亲信太监的远房亲戚,常年垄断青州盐运,听闻要推行官营,当即召集手下,封锁盐场,拒绝官府接管,还放出话:“除非王磊亲自来求我,否则休想动我的盐场!”

  负责接管青州盐场的官员连忙将情况上报,王磊得知后,派曹变蛟率五百骑兵前往青州,同时让周婉宁亲自去盐场安抚工人。曹变蛟抵达青州后,并未直接强攻盐场,而是在盐场外驻扎,派人张贴《盐铁官营章程》,向盐场工人宣传“产量奖金制”——只要配合官府接管,每月除了工钱,还能按煮盐产量拿奖金,多煮一百斤盐,多拿五十文钱。

  盐场工人大多是贫苦百姓,常年被刘三胖压榨,工钱微薄,听闻有奖金,纷纷心动。周婉宁趁机进入盐场,与工人代表见面:“乡亲们,刘三胖把盐价抬得那么高,你们辛苦煮盐,却只能勉强糊口,而他却住豪宅、娶小妾。现在官府接管盐场,不仅给你们涨工钱、发奖金,还会改进煮盐的锅灶,让你们少受累、多产盐,这难道不好吗?”

  工人代表老秦激动地说:“周大人,只要能让我们日子好过,我们就听官府的!刘三胖要是敢阻拦,我们就跟他拼了!”

  当晚,盐场工人便自发起来,打开盐场大门,迎接曹变蛟的军队。刘三胖见大势已去,试图带着金银细软逃跑,却被工人拦下,当场抓获。曹变蛟按王磊的指令,将刘三胖的家产查抄,一部分用于补偿被他压榨的工人,一部分纳入国库,同时任命老秦为“盐场生产队长”,负责组织工人煮盐。

  青州盐场的顺利接管,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中原、山东各地的盐商、矿主见反抗者被严惩,配合者受优待,工人、矿工又纷纷支持官府,便再也不敢抵抗,只用了半个月,中原、山东的所有盐场、铁矿便全部实现官营。

  王磊亲自前往青州盐场巡查,看到盐场工人用改进后的锅灶煮盐,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三成,工人们脸上带着笑容,老秦更是拿着刚领到的奖金,向王磊道谢:“国公爷,谢谢您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现在我们每天能多煮盐,多拿奖金,家里的娃也能吃饱饭了!”

  王磊拍了拍老秦的肩膀,笑着说:“这是你们应得的。盐是百姓的必需品,你们辛辛苦苦煮盐,就该得到好报。好好干,以后还会有更多好处。”

  在盐场的仓库里,王磊看到堆积如山的官盐,对身边的周婉宁说:“立刻组织车队,将这些官盐运往周边地区,尤其是靠近崇祯辖区的州县,按‘五文一斤’出售,让那边的百姓也能买到便宜盐,倒逼崇祯的盐商降价,挤压他们的市场。”

  周婉宁点头应道:“属下已经安排了五百辆马车,明日一早就出发。另外,中原、山东的盐铁官营实施一个月,咱们的盐铁收入已达八万两白银,虽比崇祯的‘高价垄断’少,但百姓负担减轻,民心更稳,而且后续随着产量提升,收入还会增加。”

  “很好。”王磊满意地点头,“接下来,按计划推进江南的盐铁官营。扬州盐商张万昌是重点,他与王德化勾结,手上有不少崇祯的把柄,拿下他,不仅能收回盐场,还能获取崇祯的罪证。你亲自去江南,让郑芝龙派水师配合,防止张万昌从海上逃跑。”

  周婉宁领命前往江南,刚到扬州,便得知张万昌已收到消息,暗中召集了其他盐商,准备“罢市对抗”,还派人向王德化求救,请求崇祯派军队保护。周婉宁当即与郑芝龙联络,让他派十艘战船封锁扬州附近的江面,切断张万昌的逃跑路线;同时,深入盐场,向工人宣传官营政策,承诺“工钱翻倍,产量奖金照发”,争取工人支持。

  张万昌见水师封锁江面,工人又人心浮动,便狗急跳墙,雇佣了两百名打手,驻守盐场,试图武力反抗。周婉宁见状,不再犹豫,让郑芝龙派五百水师陆战队登陆,配合当地官府的士兵,包围盐场。水师士兵装备精良,连发火铳齐射,很快便击溃了打手,冲入盐场,将张万昌抓获。

  在张万昌的家中,周婉宁的人搜出了大量金银财宝(价值五十万两白银),还有他与王德化的往来书信,信中详细记录了他们“抬高盐价、私分利润、向崇祯输送钱财”的罪行。周婉宁将书信抄录下来,派人送往锦州,同时将张万昌押往锦州受审。

  王磊收到书信,看着上面的罪证,冷笑道:“崇祯纵容亲信贪腐,压榨百姓,这些书信就是他的催命符。将书信抄录多份,在咱们的辖区内张贴,让百姓看清崇祯的真面目。”

  江南盐场的接管比预期更顺利,张万昌被抓后,其他盐商再也不敢反抗,纷纷配合官营改革。周婉宁趁机在江南推广改进的煮盐工艺与冶炼技术,江南盐场的产量大幅提升,仅扬州盐场,月产量就从十万斤增至十五万斤。

  而崇祯的盐铁税,在王磊推行“盐铁官营”后,受到了巨大冲击——靠近王磊辖区的州县,百姓纷纷购买便宜的“王磊官盐”,崇祯的盐商不得不降价,利润大幅缩水;江南盐场被接管后,崇祯失去了最大的盐税来源,盐铁税收入从每月十五万两降至五万两,国库日益空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德化得知张万昌被抓,盐场被收,急得向崇祯哭诉:“陛下,王磊推行盐铁官营,断了咱们的财路,再这样下去,京营的粮饷都发不出来了!咱们必须想办法,夺回盐场!”

  崇祯看着手中的奏报,脸色铁青,却无能为力——他的军队战力薄弱,根本无法与王磊抗衡;派去的使者试图拉拢其他盐商反抗,却都被周婉宁的稽查队抓获。无奈之下,崇祯只能下令“提高辖区内的盐铁税”,试图弥补损失,却导致百姓更加不满,不少人偷偷逃往王磊的辖区,寻求“便宜盐铁”与安稳生活。

  锦州帅府内,王磊看着周婉宁送来的“江南盐铁官营成效奏报”,脸上露出笑容。他对身边的洪承畴说:“盐铁官营不仅断了崇祯的财路,还赢得了民心,这一步走对了。接下来,咱们要趁热打铁,用‘粮食’进一步逼迫崇祯,让他陷入‘财粮两空’的绝境。”

  第二节:士绅捐粮,倒逼崇祯

  锦州的腊月,年味渐浓,帅府内却依旧忙碌。王磊站在舆图前,目光落在崇祯辖区的河南、河北一带——那里正遭遇旱灾,粮食歉收,百姓颗粒无收,纷纷逃荒,而崇祯的国库空虚,根本无力赈灾,只能眼睁睁看着灾情蔓延。

  “国公爷,江南的士绅代表已抵达锦州,正在前厅等候,他们说愿意响应您的号召,为百姓捐粮。”亲卫前来通报。

  王磊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让他们进来。”

  片刻后,十位身着锦袍的江南士绅走进议事厅,为首的是苏州士绅领袖沈万堂(江南最大的丝绸商人,家产丰厚)。他们纷纷向王磊行礼:“见过国公爷!”

  王磊起身回礼,请他们坐下,笑着说:“各位先生心系百姓,主动捐粮,这份心意,本公与百姓都记在心里。”

  沈万堂站起身,语气诚恳地说:“国公爷,我等虽是商人,却也深知‘民为根本’。如今崇祯昏庸,百姓受苦,而国公爷推行仁政,轻徭薄赋,让江南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我等深受感动。听闻河南、河北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我等商议后,决定共捐粮食一百万石,支援灾区百姓。”

  王磊心中大喜——一百万石粮食,足够缓解灾区数十万百姓的饥荒,更重要的是,这些粮食来自江南士绅,而非他的官仓,既不会消耗自己的储备,又能借此打击崇祯的民心。他连忙说道:“多谢各位先生!只是一百万石粮食,运输是个大问题,河南、河北靠近崇祯辖区,运输途中恐会遭遇阻拦。”

  沈万堂笑着说:“国公爷放心,我等已商议过,江南的粮船由我们负责组织,郑芝龙将军已答应派水师护航,将粮食运往山东,再从山东通过陆路运往灾区。沿途的关卡,只要国公爷下令放行,定能顺利送达。”

  王磊点头道:“好!本公立刻下令,沿途所有关卡,对捐粮船队、车队一律放行,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同时,派曹变蛟调五千士兵,在山东至河南的沿途护送,确保粮食安全。另外,为了感谢各位先生的善举,本公决定,授予你们‘义民’称号,在江南为你们立碑表彰,日后你们的生意,在咱们的辖区内,可享受三成赋税减免。”

  士绅们听后,纷纷道谢——赋税减免对他们的生意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义民”称号能让他们在百姓中获得声望,这比金钱更珍贵。

  其实,江南士绅主动捐粮,并非全是“心系百姓”,更有王磊的“暗中推动”。早在一个月前,王磊便让周婉宁前往江南,联络士绅领袖,向他们分析局势:“崇祯已是强弩之末,民心尽失,而王磊国公深得民心,日后定能一统天下。各位先生若能在此时捐粮赈灾,既能赢得民心,又能获得国公的信任,日后在新朝定能得到重用。”

  同时,王磊还向士绅们承诺,捐粮后将“保障江南商道畅通”“打击海盗与劫匪”“提供低息贷款支持生意扩张”,这些承诺正中士绅们的下怀——他们最看重的,便是稳定的营商环境与自身利益。

  周婉宁在江南时,曾与沈万堂单独会面,对他说:“沈先生,您的丝绸生意遍布江南,却因海盗袭扰,海上运输时常受阻。只要您带头捐粮,国公爷定会让郑芝龙将军加大对海盗的清剿力度,确保您的商船安全;而且,日后咱们统一全国,您的丝绸还能通过漕道、海路运往北方、海外,生意会更红火。”

  沈万堂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即答应带头捐粮,并联络其他士绅,很快便凑齐了一百万石粮食。

  捐粮的消息很快传开,王磊辖区内的百姓纷纷称赞士绅们“善举”,更感激王磊“为民着想”;而崇祯辖区的百姓,得知王磊在组织捐粮赈灾,而崇祯却无动于衷,心中更是不满,不少人说:“要是王将军能来管咱们,就不会饿肚子了!”

  崇祯得知王磊组织士绅捐粮,气得拍案而起:“王磊这是在收买民心!江南士绅本是大明的子民,却帮着反贼,真是岂有此理!”他当即下令,让河南、河北的官员“拦截捐粮车队,没收粮食”,试图阻止粮食进入灾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王磊早已料到崇祯会有此举动。曹变蛟的五千士兵护送着粮队,每辆粮车都插着“王磊国公赈灾粮”的旗帜,士兵们装备精良,连发火铳在手,崇祯辖区的官员虽接到“拦截”命令,却惧怕王磊的势力,不敢真的动手,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队过境。

  在河南开封,粮队抵达时,百姓们早已在城外等候,看到满载粮食的马车,纷纷跪地磕头:“感谢王将军!感谢各位善人!”曹变蛟的士兵与士绅派来的人一起,按“每户五斗”的标准发放粮食,还为老弱病残送去粮食与药品。

  一位名叫张老汉的百姓,接过粮食,泪水直流:“俺家已经断粮三天了,全靠挖野菜度日,要是再不来粮食,俺全家都得饿死!王将军真是活菩萨啊!”

  粮队在河南、河北赈灾半个月,共发放粮食六十万石,救助百姓数十万。剩余的四十万石粮食,王磊下令运往各防区的粮库,补充军粮储备。此事过后,王磊的声望达到顶峰,不仅自己辖区的百姓死心塌地追随,连崇祯辖区的百姓也纷纷向往,不少人冒着风险,逃往王磊的辖区。

  而崇祯,因“坐视百姓受苦,拦截赈灾粮”,遭到朝野上下的指责。东林党官员纷纷上书,劝谏崇祯“开仓赈灾,挽回民心”,可崇祯的国库空空如也,根本拿不出粮食,只能找借口推脱,导致更多官员对他失望,暗中与王磊联络,想要归附。

  江南士绅捐粮的消息传到京城,王德化对崇祯说:“陛下,王磊通过捐粮收买民心,现在百姓都只知有王磊,不知有陛下,再这样下去,咱们的江山就保不住了!”

  崇祯叹了口气,一脸绝望:“朕也想赈灾,可国库没钱没粮,能有什么办法?王磊断了朕的盐铁税,又组织士绅捐粮,处处针对朕,朕真是无能为力啊!”

  此时,王磊正在锦州帅府召开核心会议,商议下一步计划。周婉宁汇报:“国公爷,盐铁官营实施三个月,咱们的盐铁收入已稳定在每月十万两白银;士绅捐粮不仅赢得民心,还补充了军粮储备。现在崇祯财粮两空,民心尽失,京营士兵因粮饷不足,逃兵越来越多,正是咱们进一步压缩他势力的好时机。”

  王磊点头道:“不错。接下来,咱们要做两件事:一是让洪先生加大对京官的策反力度,尤其是那些对崇祯失望的东林党官员,许以高官厚禄,让他们为咱们提供更多情报,甚至在朝堂上牵制崇祯;二是让曹变蛟、祖大寿加强对崇祯辖区的渗透,派小股部队骚扰他的边境,消耗他的兵力,同时宣传咱们的政策,吸引更多百姓与官员归附。”

  洪承畴起身道:“国公爷放心,属下已联络了几位东林党核心官员,他们对崇祯的不满已久,只要咱们再推一把,定能让他们归附。另外,张忻、吴履中、李若琏三人在京城也在暗中活动,收集崇祯的罪证,等待咱们北伐的时机。”

  祖大寿也说道:“辽东的防线已稳固,女真、蒙古部落都已归附,属下可派一千骑兵,时不时袭扰崇祯的辽东边境,让他不得安宁,同时策反他的边将。”

  王磊看着众人,语气坚定:“好!按计划行事。崇祯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咱们继续稳扎稳打,巩固民心,扩充实力,等待最佳时机,一举攻克京城,一统天下,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会议结束后,王磊独自站在帅府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天空。雪花依旧飘落,却挡不住春天的脚步。他知道,推翻崇祯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而他心中的“太平盛世”,也即将成为现实。在他的身后,锦州城灯火通明,百姓们安居乐业,士兵们斗志昂扬,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