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督师巡边
辽东大地已是寒风凛冽。这一日,宁远城迎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兵部侍郎、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这位以剿寇有功、治军严明着称的名将,此次奉旨巡边,第一站就选择了宁远,其意不言而喻。
孙传庭的到来让整个宁远城都紧张起来。洪承畴亲自率文武官员出迎,王磊站在众将之中,远远望见那位传说中的名将。孙传庭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锐利如鹰,虽着从二品文官服饰,却掩不住一身戎马之气。
"洪督师久违了。"孙传庭下马拱手,声音清朗中带着几分陕西方言的硬朗,"奉旨巡边,特来宁远观摩新军操练,还望不吝赐教。"
洪承畴含笑还礼:"孙侍郎言重了。宁远小城,能得侍郎大驾,蓬荘生辉。"
寒暄间,孙传庭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众将,最终停留在王磊身上。那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这位想必就是近日声名鹊起的王参将了?果然英雄出少年。"
王磊抱拳行礼,不卑不亢:"末将王磊,参见侍郎大人。"
孙传庭微微颔首,不再多言,但王磊能感受到那道目光中的审视与考量。
次日清晨,孙传庭提出观摩天雄营操练。校场上,秋风萧瑟,但士兵们精神抖擞,新式鸳鸯阵变化无穷,火铳齐射声震四野。王磊亲自指挥,令旗所指,阵型瞬息万变。
孙传庭始终面色平静,只在看到某些特殊战法时,眼中才会闪过些许精光。当看到火铳手采用三段击战术,持续不断输出火力时,他微微颔首;当见到长枪兵与刀盾手配合默契,如臂使指时,他手指无意识地轻叩椅臂。
操练结束后,孙传庭看似随意地问道:"王参将这套阵法,似乎与戚家军一脉相承,却又大有不同?"
王磊谨慎回答:"侍郎明鉴。末将确实借鉴了戚家军精髓,但根据辽东敌情做了调整。建奴骑兵来去如风,传统阵法难以应对。故强化侧翼防护,增加远程火力,融入机动战术。"
"哦?"孙传庭挑眉,目光如炬,"愿闻其详。"
王磊于是详细解释新阵法的特点:将传统十二人一队的鸳鸯阵改为九人一队,增加机动性;强化侧翼掩护,专门针对骑兵冲锋;增加火铳手比例,提升远程杀伤;融入现代小分队战术理念,强调战场通讯和应急应变...
孙传庭听得认真,不时发问:"火铳手比例增加,近战如何保障?阵型变换如此频繁,士卒可能适应?粮草补给如何跟上?"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显露出深厚的军事素养。
王磊一一解答,既展现自己的见解,又不忘谦逊姿态。最后,孙传庭沉吟道:"参将之法确实精妙,但需精锐士卒方可执行。若推广各镇,恐难见效。"
王磊心中一动,这正是他思考已久的问题:"侍郎明鉴。末将以为,兵不在多而在精。与其养兵十万而不能战,不如练精兵一万可破敌。如今朝廷财政拮据,正宜裁汰老弱,精选壮丁,厚给粮饷,严明军纪。"
孙传庭眼中闪过赞赏之色:"好一个'兵不在多而在精'!参将可有具体方略?"
王磊趁机提出"精兵屯田"之策:裁汰各镇老弱,精选三万壮丁;平时屯田自给,减少朝廷负担;战时出征,厚给粮饷激励士气;严明军纪,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更可轮番戍边,保持战力...
孙传庭越听越是动容:"参将之议,深得强兵之道。若能在各边推行,何愁寇虏不平!只是..."他话锋一转,"朝中诸公恐难通过。裁兵必触犯各方利益,屯田又需大量投入。"
王磊坚定道:"事在人为。若能先在辽东试行,见效后再推广各地,或可减少阻力。"
当晚,孙传庭特意邀王磊单独叙话。督师府书房内,烛火摇曳,两人对坐而谈。从练兵谈到治国,从战术谈到战略,越谈越是投机。
"参将可知如今朝廷最大困境何在?"孙传庭突然问道,目光如炬。
王磊谨慎回答:"末将愚见,在于财政。无钱粮则无以养兵,无精兵则无以御敌。如今朝廷岁入不足千万,而九边军费已过其半,更兼各地灾荒,流寇四起,实乃恶性循环。"
孙传庭击节赞叹:"参将真知灼见!实不相瞒,此次巡边,圣上密旨:要找出节流开源之策。参将可有良谋?"
王磊心中震动。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考验。沉思片刻,他缓缓道:"末将以为,节流不如开源。辽东地广人稀,若推行军屯,不仅可自给自足,还能有余粮供应关内。"
他详细说明计划:利用流民垦荒,军队保护屯田;推广马铃薯、玉米等新作物,提高产量;建立仓储体系,平抑粮价;更可发展特产贸易,以人参、貂皮等换取急需物资...
孙传庭听得入神,不时追问细节。最后,他长叹一声:"参将之策,实乃治国良方。可惜朝中诸公,多拘泥成法,恐难推行。且各地总兵拥兵自重,岂肯轻易裁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磊坚定道:"事在人为。若侍郎大人愿主持此事,末将愿效犬马之劳。可在辽东先行试点,见效后再逐步推广。"
孙传庭凝视王磊良久,忽然从怀中取出一本笔记。笔记封面已经磨损,显然经常翻阅:"此乃本官历年所思所记,名为《督抚笔记》。今日赠予参将,望好生研读。"
王磊郑重接过。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写着:"治兵如治病,标本兼治方为上策。练兵固本,理财治标,二者不可偏废。"
孙传庭道:"本官观参将虽通兵事,但于朝政或有不谙。此笔记或可助参将少走弯路。为将者,不仅要晓军事,更要通政事,明人心。"
王磊感激道:"侍郎厚爱,末将铭记于心。定当潜心研读,不负期望。"
烛光下,两人继续深谈,直至夜深。孙传庭将多年为官心得倾囊相授,王磊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宝贵经验。他来自现代,虽通军事,但对古代官场确实了解不深。孙传庭的指点,让他少走许多弯路。
分别时,孙传庭意味深长地说:"参将年少有为,前途不可限量。但切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时退一步,实为进两步。朝中局势复杂,需学会韬光养晦。"
王磊深深一揖:"谨遵侍郎教诲。"
这一夜的长谈,不仅让王磊获益匪浅,更让他与这位明末名将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一切,都将在他未来的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督抚笔记
孙传庭离去后,王磊如获至宝般研读那本《督抚笔记》。笔记的纸张已经泛黄,边角磨损严重,显然被主人反复翻阅。墨迹深浅不一,可见是在不同时期陆续添加的批注和心得。
翻开扉页,孙传庭苍劲有力的字迹映入眼帘:"治兵如治病,标本兼治方为上策。练兵固本,理财治标,二者不可偏废。"这开篇明义的一句话,就让王磊感受到这位名将的深邃智慧。
笔记内容包罗万象,从练兵到屯田,从剿寇到御虏,无所不包。最让王磊震撼的是孙传庭对明末困局的深刻剖析:
"今之困局,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政事。朝堂党争,武将拥兵,财政匮乏,如人病入膏肓,非猛药不能救也..."
王磊越读越是心惊。孙传庭早已看清明朝积重难返的根源,并在笔记中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其中许多见解,与王磊的现代知识不谋而合。
在练兵方面,孙传庭强调:"兵贵精不贵多。今各镇虚报兵额,吃空饷者众,实堪战者十无三四。当严核兵额,汰老弱,选精壮,厚饷以养士气。"
这正与王磊的"精兵政策"理念相符。更妙的是,孙传庭还详细记录了如何在各镇推行这一政策的具体步骤,包括如何应对可能遇到的阻力。
在屯田方面,笔记记载了孙传庭在陕西的实践经验:"秦地荒芜,流民四散。若以兵护屯,以屯养兵,则兵强粮足。然需防将领据屯田为私产,当设专员监理,岁终考核。"
王磊注意到,孙传庭特别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在笔记中多次提到"法度"二字:"无法度则事不成,有法度则事易行。今之弊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最让王磊受益匪浅的是孙传庭对朝局的分析。笔记中用隐晦的语言记载了朝中各派势力的明争暗斗:
"东林清流,空谈误国;阉党余孽,贪腐横行;各地总兵,拥兵自重...圣上虽有意振作,然积弊已深,非一日可改。"
孙传庭还详细记录了与各方势力周旋的心得:"为官之道,在于权衡。过刚则折,过柔则废。当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这些政治智慧,对来自现代的王磊来说尤为珍贵。他虽通军事,但对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了解不深。孙传庭的笔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路的暗礁。
王磊特意将笔记中关于火器改良、屯田制度等内容摘录出来,与自己的现代知识相结合。他运用工业标准化理念完善火器生产流程,用现代农业技术改进屯田方法,用现代管理思维健全军事制度...
数月下来,王磊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改革方案。他将其整理成《辽东改革疏》,准备适时上奏朝廷。
就在这时,孙传庭再次来信。信中透露朝中正在讨论设立"总理辽东军务"一职,专司辽东防务改革。孙传庭在信中暗示:若此事成真,王磊或可更上一层楼。
"然朝中阻力甚大,"孙传庭在信中警告,"多有言参将年少资浅,不堪重任者。参当早做准备,以防不测。"
王磊心中激动,但牢记孙传庭的教导,保持低调,专心整军经武。他按照笔记中的建议,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势力网络。
首先,他通过周婉宁的商贸网络,与各地商人建立联系。商路即信息路,通过这些渠道,王磊能够及时了解朝中动向和地方情况。
其次,他注重培养人才。不仅在天雄营中选拔优秀军官,还从流民中发掘有特殊技能者。一个叫徐元明的年轻人引起他的注意——此人是徐光启的孙子,精通算术格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参将大人,晚辈愿效犬马之劳。"徐元明虽然年轻,但目光中透着睿智,"祖父临终前,曾言火器乃强国之本。今见大人重视火器,实乃国家之幸。"
王磊大喜,立即让徐元明负责火器研发。有了徐光启留下的资料和徐元明的专业知识,火器改良进展神速。
与此同时,王磊按照孙传庭的指点,开始有意识地经营朝中关系。他通过洪承畴的门路,与一些清流官员建立联系;又通过周家的商业网络,与实务派官员保持往来。
"为官之道,在于平衡。"王磊牢记孙传庭的教诲,"过依附某一派系,则易成为党争牺牲品。"
这些政治智慧很快得到检验。这年冬天,朝中果然有人上书弹劾王磊,罪名是"私募兵勇,图谋不轨"。
若是从前,王磊可能会愤怒争辩。但如今,他按照孙传庭笔记中的策略,先是保持沉默,然后通过洪承畴上奏辩解,同时让周婉宁动用商业网络在朝中斡旋。
更妙的是,王磊提前得到孙传庭提醒,早已做好准备。当弹劾奏疏到达时,他立即呈上《辽东改革疏》,详细说明改革成效,并附上各屯堡粮草增产的数据。
结果,弹劾不仅未能伤及王磊,反而让他的改革方案引起崇祯帝的注意。皇帝特意下旨询问详情,王磊趁机提出扩大改革的建议。
"参将真乃神人也!"洪承畴欣喜地说,"此番化险为夷,反而因祸得福。"
王磊谦逊道:"全赖督师栽培,侍郎指点。"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王磊潜心改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将再次考验他的智慧与勇气。
这日,王磊正在校场督导训练,突然亲兵急报:孙传庭被逮下诏狱!
消息如晴天霹雳。王磊急忙回府,细读探报。原来孙传庭在陕西剿寇时,因处置几个与朝中大佬有牵连的豪强,得罪了权贵。如今被人罗织罪名,打入诏狱。
"参将,怎么办?"戚良焦急地问,"孙侍郎对您有知遇之恩,如今落难,我们不能坐视啊!"
王磊面色凝重。他知道,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事件。若处理不当,不仅救不了孙传庭,还可能引火烧身。
他想起孙传庭笔记中的告诫:"朝中斗争,犹如暗战。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遇事当冷静分析,谋定而后动。"
王磊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孙侍郎必须救,但要讲究方法。"
他立即采取三管齐下的策略:首先,通过洪承畴上疏为孙传庭辩冤;其次,让周婉宁动用所有关系,在朝中斡旋;最后,他亲自修书给孙传庭的旧部,让他们联名上奏。
更重要的是,王磊知道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他让探子仔细调查孙传庭被陷害的经过,终于发现一个重要线索:主要诬告者是一个叫赵敬的御史,而此人与某个藩王过往甚密。
王磊立即抓住这个把柄。他不动声色地收集证据,然后通过巧妙渠道将消息透露给那个藩王的政敌。
果然,朝中很快掀起倒赵风潮。赵敬自身难保,对孙传庭的指控也就不了了之。
三个月后,孙传庭获释出狱。虽然被削职为民,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出狱后,孙传庭特意给王磊来信:"此次能脱大难,多赖参将周旋。朝中有人告知,参将暗中出了大力。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王磊回信谦逊道:"侍郎于末将有知遇之恩,略尽绵力,理所应当。望侍郎保重身体,以待将来。"
经此一事,王磊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孙传庭笔记中的智慧。他也明白,在这乱世之中,想要有所作为,不仅需要军事才能,更需要政治智慧。
而这一切,都将在未来的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王磊知道,前路依然漫长,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遇到什么挑战,他都将秉持初心,砥砺前行。
辽东大地已是寒风凛冽。这一日,宁远城迎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兵部侍郎、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这位以剿寇有功、治军严明着称的名将,此次奉旨巡边,第一站就选择了宁远,其意不言而喻。
孙传庭的到来让整个宁远城都紧张起来。洪承畴亲自率文武官员出迎,王磊站在众将之中,远远望见那位传说中的名将。孙传庭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锐利如鹰,虽着从二品文官服饰,却掩不住一身戎马之气。
"洪督师久违了。"孙传庭下马拱手,声音清朗中带着几分陕西方言的硬朗,"奉旨巡边,特来宁远观摩新军操练,还望不吝赐教。"
洪承畴含笑还礼:"孙侍郎言重了。宁远小城,能得侍郎大驾,蓬荘生辉。"
寒暄间,孙传庭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众将,最终停留在王磊身上。那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这位想必就是近日声名鹊起的王参将了?果然英雄出少年。"
王磊抱拳行礼,不卑不亢:"末将王磊,参见侍郎大人。"
孙传庭微微颔首,不再多言,但王磊能感受到那道目光中的审视与考量。
次日清晨,孙传庭提出观摩天雄营操练。校场上,秋风萧瑟,但士兵们精神抖擞,新式鸳鸯阵变化无穷,火铳齐射声震四野。王磊亲自指挥,令旗所指,阵型瞬息万变。
孙传庭始终面色平静,只在看到某些特殊战法时,眼中才会闪过些许精光。当看到火铳手采用三段击战术,持续不断输出火力时,他微微颔首;当见到长枪兵与刀盾手配合默契,如臂使指时,他手指无意识地轻叩椅臂。
操练结束后,孙传庭看似随意地问道:"王参将这套阵法,似乎与戚家军一脉相承,却又大有不同?"
王磊谨慎回答:"侍郎明鉴。末将确实借鉴了戚家军精髓,但根据辽东敌情做了调整。建奴骑兵来去如风,传统阵法难以应对。故强化侧翼防护,增加远程火力,融入机动战术。"
"哦?"孙传庭挑眉,目光如炬,"愿闻其详。"
王磊于是详细解释新阵法的特点:将传统十二人一队的鸳鸯阵改为九人一队,增加机动性;强化侧翼掩护,专门针对骑兵冲锋;增加火铳手比例,提升远程杀伤;融入现代小分队战术理念,强调战场通讯和应急应变...
孙传庭听得认真,不时发问:"火铳手比例增加,近战如何保障?阵型变换如此频繁,士卒可能适应?粮草补给如何跟上?"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显露出深厚的军事素养。
王磊一一解答,既展现自己的见解,又不忘谦逊姿态。最后,孙传庭沉吟道:"参将之法确实精妙,但需精锐士卒方可执行。若推广各镇,恐难见效。"
王磊心中一动,这正是他思考已久的问题:"侍郎明鉴。末将以为,兵不在多而在精。与其养兵十万而不能战,不如练精兵一万可破敌。如今朝廷财政拮据,正宜裁汰老弱,精选壮丁,厚给粮饷,严明军纪。"
孙传庭眼中闪过赞赏之色:"好一个'兵不在多而在精'!参将可有具体方略?"
王磊趁机提出"精兵屯田"之策:裁汰各镇老弱,精选三万壮丁;平时屯田自给,减少朝廷负担;战时出征,厚给粮饷激励士气;严明军纪,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更可轮番戍边,保持战力...
孙传庭越听越是动容:"参将之议,深得强兵之道。若能在各边推行,何愁寇虏不平!只是..."他话锋一转,"朝中诸公恐难通过。裁兵必触犯各方利益,屯田又需大量投入。"
王磊坚定道:"事在人为。若能先在辽东试行,见效后再推广各地,或可减少阻力。"
当晚,孙传庭特意邀王磊单独叙话。督师府书房内,烛火摇曳,两人对坐而谈。从练兵谈到治国,从战术谈到战略,越谈越是投机。
"参将可知如今朝廷最大困境何在?"孙传庭突然问道,目光如炬。
王磊谨慎回答:"末将愚见,在于财政。无钱粮则无以养兵,无精兵则无以御敌。如今朝廷岁入不足千万,而九边军费已过其半,更兼各地灾荒,流寇四起,实乃恶性循环。"
孙传庭击节赞叹:"参将真知灼见!实不相瞒,此次巡边,圣上密旨:要找出节流开源之策。参将可有良谋?"
王磊心中震动。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考验。沉思片刻,他缓缓道:"末将以为,节流不如开源。辽东地广人稀,若推行军屯,不仅可自给自足,还能有余粮供应关内。"
他详细说明计划:利用流民垦荒,军队保护屯田;推广马铃薯、玉米等新作物,提高产量;建立仓储体系,平抑粮价;更可发展特产贸易,以人参、貂皮等换取急需物资...
孙传庭听得入神,不时追问细节。最后,他长叹一声:"参将之策,实乃治国良方。可惜朝中诸公,多拘泥成法,恐难推行。且各地总兵拥兵自重,岂肯轻易裁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磊坚定道:"事在人为。若侍郎大人愿主持此事,末将愿效犬马之劳。可在辽东先行试点,见效后再逐步推广。"
孙传庭凝视王磊良久,忽然从怀中取出一本笔记。笔记封面已经磨损,显然经常翻阅:"此乃本官历年所思所记,名为《督抚笔记》。今日赠予参将,望好生研读。"
王磊郑重接过。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写着:"治兵如治病,标本兼治方为上策。练兵固本,理财治标,二者不可偏废。"
孙传庭道:"本官观参将虽通兵事,但于朝政或有不谙。此笔记或可助参将少走弯路。为将者,不仅要晓军事,更要通政事,明人心。"
王磊感激道:"侍郎厚爱,末将铭记于心。定当潜心研读,不负期望。"
烛光下,两人继续深谈,直至夜深。孙传庭将多年为官心得倾囊相授,王磊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宝贵经验。他来自现代,虽通军事,但对古代官场确实了解不深。孙传庭的指点,让他少走许多弯路。
分别时,孙传庭意味深长地说:"参将年少有为,前途不可限量。但切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时退一步,实为进两步。朝中局势复杂,需学会韬光养晦。"
王磊深深一揖:"谨遵侍郎教诲。"
这一夜的长谈,不仅让王磊获益匪浅,更让他与这位明末名将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一切,都将在他未来的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督抚笔记
孙传庭离去后,王磊如获至宝般研读那本《督抚笔记》。笔记的纸张已经泛黄,边角磨损严重,显然被主人反复翻阅。墨迹深浅不一,可见是在不同时期陆续添加的批注和心得。
翻开扉页,孙传庭苍劲有力的字迹映入眼帘:"治兵如治病,标本兼治方为上策。练兵固本,理财治标,二者不可偏废。"这开篇明义的一句话,就让王磊感受到这位名将的深邃智慧。
笔记内容包罗万象,从练兵到屯田,从剿寇到御虏,无所不包。最让王磊震撼的是孙传庭对明末困局的深刻剖析:
"今之困局,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政事。朝堂党争,武将拥兵,财政匮乏,如人病入膏肓,非猛药不能救也..."
王磊越读越是心惊。孙传庭早已看清明朝积重难返的根源,并在笔记中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其中许多见解,与王磊的现代知识不谋而合。
在练兵方面,孙传庭强调:"兵贵精不贵多。今各镇虚报兵额,吃空饷者众,实堪战者十无三四。当严核兵额,汰老弱,选精壮,厚饷以养士气。"
这正与王磊的"精兵政策"理念相符。更妙的是,孙传庭还详细记录了如何在各镇推行这一政策的具体步骤,包括如何应对可能遇到的阻力。
在屯田方面,笔记记载了孙传庭在陕西的实践经验:"秦地荒芜,流民四散。若以兵护屯,以屯养兵,则兵强粮足。然需防将领据屯田为私产,当设专员监理,岁终考核。"
王磊注意到,孙传庭特别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在笔记中多次提到"法度"二字:"无法度则事不成,有法度则事易行。今之弊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最让王磊受益匪浅的是孙传庭对朝局的分析。笔记中用隐晦的语言记载了朝中各派势力的明争暗斗:
"东林清流,空谈误国;阉党余孽,贪腐横行;各地总兵,拥兵自重...圣上虽有意振作,然积弊已深,非一日可改。"
孙传庭还详细记录了与各方势力周旋的心得:"为官之道,在于权衡。过刚则折,过柔则废。当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这些政治智慧,对来自现代的王磊来说尤为珍贵。他虽通军事,但对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了解不深。孙传庭的笔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路的暗礁。
王磊特意将笔记中关于火器改良、屯田制度等内容摘录出来,与自己的现代知识相结合。他运用工业标准化理念完善火器生产流程,用现代农业技术改进屯田方法,用现代管理思维健全军事制度...
数月下来,王磊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改革方案。他将其整理成《辽东改革疏》,准备适时上奏朝廷。
就在这时,孙传庭再次来信。信中透露朝中正在讨论设立"总理辽东军务"一职,专司辽东防务改革。孙传庭在信中暗示:若此事成真,王磊或可更上一层楼。
"然朝中阻力甚大,"孙传庭在信中警告,"多有言参将年少资浅,不堪重任者。参当早做准备,以防不测。"
王磊心中激动,但牢记孙传庭的教导,保持低调,专心整军经武。他按照笔记中的建议,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势力网络。
首先,他通过周婉宁的商贸网络,与各地商人建立联系。商路即信息路,通过这些渠道,王磊能够及时了解朝中动向和地方情况。
其次,他注重培养人才。不仅在天雄营中选拔优秀军官,还从流民中发掘有特殊技能者。一个叫徐元明的年轻人引起他的注意——此人是徐光启的孙子,精通算术格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参将大人,晚辈愿效犬马之劳。"徐元明虽然年轻,但目光中透着睿智,"祖父临终前,曾言火器乃强国之本。今见大人重视火器,实乃国家之幸。"
王磊大喜,立即让徐元明负责火器研发。有了徐光启留下的资料和徐元明的专业知识,火器改良进展神速。
与此同时,王磊按照孙传庭的指点,开始有意识地经营朝中关系。他通过洪承畴的门路,与一些清流官员建立联系;又通过周家的商业网络,与实务派官员保持往来。
"为官之道,在于平衡。"王磊牢记孙传庭的教诲,"过依附某一派系,则易成为党争牺牲品。"
这些政治智慧很快得到检验。这年冬天,朝中果然有人上书弹劾王磊,罪名是"私募兵勇,图谋不轨"。
若是从前,王磊可能会愤怒争辩。但如今,他按照孙传庭笔记中的策略,先是保持沉默,然后通过洪承畴上奏辩解,同时让周婉宁动用商业网络在朝中斡旋。
更妙的是,王磊提前得到孙传庭提醒,早已做好准备。当弹劾奏疏到达时,他立即呈上《辽东改革疏》,详细说明改革成效,并附上各屯堡粮草增产的数据。
结果,弹劾不仅未能伤及王磊,反而让他的改革方案引起崇祯帝的注意。皇帝特意下旨询问详情,王磊趁机提出扩大改革的建议。
"参将真乃神人也!"洪承畴欣喜地说,"此番化险为夷,反而因祸得福。"
王磊谦逊道:"全赖督师栽培,侍郎指点。"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王磊潜心改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将再次考验他的智慧与勇气。
这日,王磊正在校场督导训练,突然亲兵急报:孙传庭被逮下诏狱!
消息如晴天霹雳。王磊急忙回府,细读探报。原来孙传庭在陕西剿寇时,因处置几个与朝中大佬有牵连的豪强,得罪了权贵。如今被人罗织罪名,打入诏狱。
"参将,怎么办?"戚良焦急地问,"孙侍郎对您有知遇之恩,如今落难,我们不能坐视啊!"
王磊面色凝重。他知道,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事件。若处理不当,不仅救不了孙传庭,还可能引火烧身。
他想起孙传庭笔记中的告诫:"朝中斗争,犹如暗战。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遇事当冷静分析,谋定而后动。"
王磊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孙侍郎必须救,但要讲究方法。"
他立即采取三管齐下的策略:首先,通过洪承畴上疏为孙传庭辩冤;其次,让周婉宁动用所有关系,在朝中斡旋;最后,他亲自修书给孙传庭的旧部,让他们联名上奏。
更重要的是,王磊知道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他让探子仔细调查孙传庭被陷害的经过,终于发现一个重要线索:主要诬告者是一个叫赵敬的御史,而此人与某个藩王过往甚密。
王磊立即抓住这个把柄。他不动声色地收集证据,然后通过巧妙渠道将消息透露给那个藩王的政敌。
果然,朝中很快掀起倒赵风潮。赵敬自身难保,对孙传庭的指控也就不了了之。
三个月后,孙传庭获释出狱。虽然被削职为民,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出狱后,孙传庭特意给王磊来信:"此次能脱大难,多赖参将周旋。朝中有人告知,参将暗中出了大力。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王磊回信谦逊道:"侍郎于末将有知遇之恩,略尽绵力,理所应当。望侍郎保重身体,以待将来。"
经此一事,王磊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孙传庭笔记中的智慧。他也明白,在这乱世之中,想要有所作为,不仅需要军事才能,更需要政治智慧。
而这一切,都将在未来的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王磊知道,前路依然漫长,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遇到什么挑战,他都将秉持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