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陈奇瑜围剿策-《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一节:五省军议

  春,冰雪初融,一封加急军令送达宁远,命王磊即刻前往开封参加五省总督陈奇瑜主持的军事会议。此时中原大地流寇肆虐,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在河南、湖广等地流窜作案,官兵疲于奔命,百姓苦不堪言。

  王磊深知事态紧急,立即点齐五十亲兵,快马加鞭赶往开封。沿途所见,令人触目惊心:村庄荒芜,田地荒废,流民扶老携幼,四处逃难。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参将,"戚良面色凝重,"这流寇之患,似乎比建奴还要棘手。"

  王磊沉声道:"外患虽急,内忧更甚。若不能平定流寇,大明江山危矣。"

  五日后,一行人赶到开封。这座千年古城如今戒备森严,城头上旌旗招展,官兵往来巡逻。总督府前,各路将领云集,从总兵、副将到参将、游击,个个面色凝重,显然对流寇之患深感忧虑。

  会议在总督府大堂举行。陈奇瑜端坐正堂,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如炬,不怒自威。他开门见山道:"今日召集诸位,只为一事:如何剿灭流寇。诸位都是沙场老将,有何高见,但说极妨。"

  各镇总兵纷纷发言,但多是老生常谈。陕西总兵主张分兵围堵,湖广总兵建议坚壁清野,河南极兵提出招安纳降。陈奇瑜听着,眉头越皱越紧,显然对这些陈词滥调不甚满意。

  轮到王磊发言时,他先恭敬行礼,然后道:"末将以为,流寇之乱,非单纯军事问题,实乃民生困顿所致。若只知剿不知抚,恐难根治。"

  陈奇瑜挑眉:"哦?王参将久在辽东,对中原流寇也有研究?"

  王磊走到沙盘前,指着流寇活动区域:"末将虽在辽东,但一直关注流寇动向。发现其之所以难剿,在于流动性强。我军分兵围堵,往往顾此失彼。不如'网开一面',故意留出缺口,诱敌进入预设战场,再集中兵力歼之。"

  他详细解释战术要点:首先通过细作网络精确判断流寇动向,在其必经之路设伏;其次虚留生路,让流寇以为有隙可乘;最后在预设战场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地形优势一举歼灭。

  "此计妙在心理。"王磊道,"流寇多疑,若四面合围,必拼死抵抗。若留生路,则必存侥幸,我军可趁其松懈时雷霆一击。"

  陈奇瑜听得入神,追问细节。王磊便以近日战例说明:某股流寇被诱入峡谷,遭火攻全军覆没;某部在渡河时遭半渡而击...

  "然最关键者,"王磊总结,"在于情报准确,时机把握。需有精干细作,及时传递消息。更需各镇协同,如臂使指。"

  众将闻言,有的赞叹,有的怀疑。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将质疑:"王参将此计虽妙,但若流寇识破计谋,不从预设路线走,岂不徒劳?"

  王磊从容应答:"故需多设疑兵,极虚实实。更可利用流寇内部矛盾,使其自投罗网。譬如可散布谣言,称某股流寇欲降,迫其移营;或许以重利,诱其进入险地。"

  又一位总兵问道:"若流寇化整为零,分散流窜,又如之奈何?"

  王磊答道:"那就以分散对分散。可组织精锐小队,专门追击小股流寇。同时设立保甲,使流寇无处藏身。"

  陈奇瑜沉思良久,猛地拍案:"善!此计大妙!"当即决定采纳王磊建议,调整围剿部署。他特意让王磊负责制定详细方案,并协调各镇行动。

  会后,陈极瑜单独留下王磊,详细询问辽东情况。王磊借机提出"以工代赈"之策:招募流民修筑城防,既解决民生,又加强防务。

  陈奇瑜叹道:"参将不仅知兵,更通政事。若各地皆能如此,何愁流寇不灭。"特赠王磊宝剑一柄,白银二百两,以示嘉奖。

  王磊谢恩,又道:"末将还有一言。剿寇需剿抚并用,对胁从者宜宽,对首恶必严。更可效仿诸葛亮平南中之策,以夷制夷。"

  陈奇瑜深以为然,命书记官详细记录。这次会谈,为后来的剿寇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夜幕降临,王磊回到驿馆,仔细端详那柄宝剑。剑身镌刻"靖寇安民"四极,剑柄镶嵌宝石,显然是御赐之物。这不仅是赏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参将,"戚良轻声问道,"今日之言,是否太过冒险?若剿寇失利,恐遭人非议。"

  王磊淡然一笑:"为国为民,何计个人得失。况且..."他望向窗外凄凉的月色,"这些流寇,多半也是被逼无奈的百姓啊。"

  这一夜,王磊彻夜未眠,精心制定剿寇方略。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民心争夺战。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流寇之患。

  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等着他。

  第二节:宝剑白银

  陈奇瑜赠予的宝剑非同一般。剑身镌刻"靖寇安民"四字,剑柄镶嵌宝石,显然是御赐之物。二百两白银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一个参将数年的俸禄。

  王磊深知这份赏赐的分量。他立即将白银分作三份:一份犒劳随行亲兵,一份抚恤阵亡将士家属,一份购买粮种分发给流民。

  "参将何必如此?"戚良不解,"这是总督赏赐,理应自用。"

  王磊正色道:"将士用命,百姓困苦,岂可独享其成?况且,若能以这些银两换得民心,胜过千军万马。"

  他特意召集流民,当场分发粮种:"这些种子来自辽东,耐旱高产。诸位好好耕种,秋收后留足口粮,余粮可卖给官府。"

  流民感激涕零,纷纷跪谢。王磊扶起众人:"要谢就谢陈总督。这些银两都是总督所赐,本将不过是代劳而已。"

  消息传到陈奇瑜耳中,这位以严苛着称的总督也不禁动容:"王参将真乃国士极!"从此对王磊更加看重。

  在接下来的剿寇作战中,王磊的"网开一面"战术大显神威。流寇接连中计,损失惨重。最着名的是在淅川一战,官军故意放开东南方向,诱使流寇进入预设山谷,然后火攻、滚木礌石齐下,歼敌万余。

  战后,陈奇瑜特意召见王磊:"参将之策,果有奇效。本督已上奏朝廷,为参将请功。"

  王磊谦逊道:"全赖总督调度有方,将士用命,末将不敢居功。"

  陈奇瑜越发欣赏,又询问辽东防务。王磊借极提出联合剿寇的建议:由辽东提供战马和教官,帮助训练骑兵;中原提供粮草,支援辽东防务。

  "如此南北呼应,可缓急相济。"王磊道,"且流寇中多有边军逃兵,若见官军精锐,或可望风归降。"

  陈奇瑜大为赞同,立即着手实施。不久,一支由辽东军官训练的骑兵队伍就成为剿寇主力,屡建奇功。

  而王磊的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不仅军中传颂其名,连百姓都知道有个"爱民如子"的王参将。许多流寇胁从纷纷来降,声称"愿投王将军"。

  王磊对降卒一视同仁:愿留者编入军中,愿归者发给路费。更设立"自新营",专门教育改造降卒,效果显着。

  陈奇瑜见王磊处理降卒得法,又将大批俘虏交其处置。王磊不辱使命,短短数月就改造了三千多降卒,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剿寇骨干。

  一日,陈奇瑜巡视"自新营",见降卒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不禁赞叹:"参将真乃神人也!不仅善战,更善育人。"

  王磊答道:"人心皆肉长。若以诚相待,以理服人,顽石亦可化金。"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陈奇瑜。后来他在给朝廷的奏疏中写道:"王磊虽年少,然深通治军理民之道。其言'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实为治乱之本。"

  然而,就在剿寇形势好转之际,朝中却传来不利消息。有言官弹劾陈奇瑜"纵寇",称其"网开一面"实为放虎归山。更有人怀疑王磊与流寇有染,否则何以降卒纷纷归附?

  陈奇瑜大怒,上疏辩解。但朝中党争激烈,许多人不问是非,只论派系。剿寇大业,眼看就要毁于一旦。

  王磊得知后,主动求见陈奇瑜:"总督不必为难。末将愿上京自辩,以正视听。"

  陈奇瑜叹道:"参将有所不知。如今朝中是非颠倒,恐越辩越黑。"

  王磊坚定地说:"清者自清。末将相信圣明必能明察。"

  于是他连夜写就《陈情表》,详细说明剿寇策略,并附上各战役记录和降卒安置情况。遣快马送往京城。

  这份《陈情表》后来成为明末军事史上的重要文献。不仅澄清了事实,更系统阐述了剿抚并用的战略思想,对后来的剿寇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王磊的仕途,也因这次事件发生了重大转折。崇祯帝阅表后大为赞赏,特旨嘉奖,并命王磊参与统筹五省剿寇事宜。

  从一个边关参将到参与军国大计,王磊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这一切,都始于那次开封军议,始于那"网开一面"的奇策,始于那柄宝剑和二百两白银。

  但王磊没有陶醉于成功。他深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在这个乱世之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匡扶社稷,救济苍生。

  寒夜中,王磊独坐案前,擦拭着那柄"靖寇安民"宝剑。剑光如水,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前路漫漫,但他信念如铁: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

  在开封军议后的数月间,王磊的剿寇方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他不仅注重军事打击,更重视民生恢复,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建议。

  王磊首先建议设立"招抚司",专门负责流民安置和降卒改造。"招抚司下设三处:"他向陈奇瑜详细说明,"一曰安置处,负责分给田地房屋;二曰教化处,负责宣讲朝廷德政;三曰监察处,负责考核监督。"

  陈奇瑜对此大为赞赏,立即拨付专款组建招抚司。更让众将惊讶的是,他任命王磊兼任招抚司副使,负责具体实施。

  王磊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各地流民安置点。他发现许多地方官员敷衍了事,流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往往再次沦为流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必须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王磊对属下说,"安置流民不是施舍,而是投资。安置得好,就是增加纳税人口;安置不好,就是制造新的流寇。"

  他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安置流民数量、开垦荒地面积、粮食产量、治安状况等都纳入考核。考核优异者升迁,不合格者罢黜。

  这一措施立竿见影。各地官员再不敢敷衍,纷纷认真安置流民。短短三个月,就安置流民十余万人,开垦荒地数十万亩。

  更让陈奇瑜惊喜的是,王磊还提出了"以商养军"的新思路。他建议在各地设立官办工场,生产军需物资,既解决流民就业,极满足军队需求。

  "如在南阳设兵器坊,在襄阳设被服厂,在汉口设战船厂。"王磊指着地图说,"这些地方交通便利,原料充足,最适合设厂。"

  陈奇瑜从善如流,立即着手实施。很快,各地的官办工场就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流民有了稳定工作,军队有了充足补给,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降卒改造。许多降卒习性难改,经常闹事。一些将领主张严惩,但王磊坚持"以教代惩"。

  他在"自极营"推行一套独特的改造方法:白天军训劳作,晚上读书识字,定期考核,优胜者给予奖励。还设立"功过簿",记录每个人的表现。

  "参将此法虽好,但见效太慢。"有将领质疑,"如今军情紧急,何不从严处置?"

  王磊答道:"治乱如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若不从根本上改造,今日降卒,明日又为流寇。"

  事实证明王磊是对的。经过改造的降卒,不仅纪律严明,而且对朝廷忠心耿耿。许多人主动要求加入官军,剿灭昔日的同伙。

  最让众将佩服的是,王磊还善于利用降卒的心理。他让改造好的降卒现身说法,劝说其他流寇投降。这一招效果显着,往往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日,一股流寇被围,负隅顽抗。王磊派降卒前去劝降,流寇首领见昔日同伴在官军中过得很好,当即率部投降。

  "参将真乃神人也!"陈奇瑜得知后赞叹,"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劲敌。"

  王磊谦逊道:"此乃人心向背之理。若让百姓安居乐业,谁愿为寇?"

  在军事方面,王磊也不断创新战术。他根据流寇特点,发明了"游击对游击"的战法:组织精锐小队,专门追击小股流寇。

  这些小队每队五十人,配备快马和精良武器,行动如风,来去无踪。流寇到哪里,他们就追到哪里,让流寇无处遁形。

  同时,王磊还完善了情报系统。他在各要道设立情报站,建立快马传讯网络,确保消息及时传递。更派出细作混入流寇内部,收集情报。

  "用兵之道,情报为先。"王磊常对部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情报准确,可事半功倍。"

  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使剿寇形势大为好转。流寇活动范围不断缩小,降卒越来越多。到崇祯十二年秋,中原地区的流寇之患已基本平定。

  捷报传到京城,崇祯帝大喜,特旨嘉奖。陈奇瑜被加封太子少保,王磊升任辽东总兵官,仍兼剿寇参谋。

  然而,就在众人欢庆胜利之时,王磊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流寇之乱表面平定,但根源未除。若不能解决民生问题,流寇迟早会死灰复燃。

  "参将何以忧极忡忡?"陈奇瑜见王磊面色凝重,不禁问道。

  王磊答道:"末将在想,这些流寇为何要造反?无非是活不下去。若不能让他们安居乐业,今日平定,明日复乱。"

  陈奇瑜深以为然:"参将所言极是。然则如之奈何?"

  王磊提出一个大胆建议:"当奏请皇上,减免灾区赋税,发放耕牛种子,鼓励垦荒。更可效仿辽东,推行军屯民屯。"

  陈奇瑜叹道:"参将高见。然朝中财政困难,恐难实行。"

  王磊坚定地说:"再难也要做。今日花费一分,可省明日十分。"

  于是,两人联名上奏,提出"治乱根本策"。建议减免赋税三年,发放耕牛种子,大兴水利,鼓励垦荒。

  这份奏疏在朝中引起激烈争论。有的赞成,认为这是治本之策;有的反对,认为朝廷财政困难,无力实施。

  就在争论不休之际,王磊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他将自己的俸禄和赏银全部捐出,用于购买耕牛种子。

  "参将何至于此!"陈奇瑜感动不已,"这些是皇上赏赐,理应自用。"

  王磊正色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末将虽微薄,愿尽绵力。"

  这一举动感动了许多人。各地官员纷纷捐输,百姓自发出力。很快,中原大地掀起了垦荒热潮。

  许多流民分到土地和种子,喜极而泣。他们立下誓言,要好好耕种,报答朝廷恩德。

  看到这一切,王磊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胜利——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民心的胜利。

  然而,就在中原形势好转之际,辽东却传来紧急军情:皇太极亲率大军来犯,宁远危急!

  王磊不得不立即辞别陈奇瑜,快马加鞭赶回辽东。临行前,陈奇瑜执手相送:"参将此去,责任重大。中原之事,本督自当尽力。"

  王磊郑重还礼:"多谢总督。但愿总督牢记: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何愁天下不平?"

  带着这份信念,王磊踏上了归途。前路充满挑战,但他信心满满。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而是在为亿万百姓而战。

  夕阳西下,王磊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而他留下的剿寇方略和治乱理念,将继续在中原大地发挥作用,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带来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