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李定国流亡-《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一节 雪夜来客

  腊月的辽东,风雪肆虐,天地间一片混沌。这一日傍晚,狂风卷着鹅毛大雪,将宁远城笼罩在白色的帷幕之中。城东兵工作坊刚结束一日的劳作,工匠们三五成群地踏着深及膝盖的积雪,艰难地向城中走去。

  参将王磊正与宋应星在议事厅内研讨新式火炮的设计图。油灯下,两人俯身在宽大的檀木桌上,图纸铺满了整个桌面。宋应星手持规尺,正在详细讲解炮膛的改良方案:"大人请看,若将膛线由直改旋,炮弹射出时自转,可大大提高精度和射程..."

  忽然,城外传来隐约的喊杀声,夹杂在风雪的呼啸中,显得格外诡异。王磊立即起身,侧耳细听。这时,亲兵队长张武匆忙闯进议事厅,斗篷上积着厚厚的雪:"大人,城外五里处发现小股人马交战,似是官兵在追击流寇!马蹄声杂乱,估计有二十余骑。"

  王磊眉头紧锁,立即披上战甲,取下墙上的佩剑:"备马!带一队亲兵随我出城查看。"他转向宋应星,"先生且在此稍候,我去去就回。"

  风雪中,王磊率领三十名亲兵策马出城。能见度极低,他们只能凭借声音判断方向。越往东行,喊杀声越清晰。忽然,前方雪幕中隐约可见一骑黑影正艰难地向宁远城方向奔来,马匹显然已力竭,奔跑时步履蹒跚。骑手伏在马背上,姿态极不自然。

  "戒备!"王磊一声令下,亲兵们立即张弓搭箭。只见那骑手身后跟着十余追兵,箭矢不时从追兵队伍中射出,险险擦过骑手的身侧。

  "放箭警示!"王磊下令。亲兵们向天射出一排箭矢,破空之声让追兵的动作明显一滞。那骑手见前方有人,似乎用尽最后力气催马前冲,却在距离王磊等人百步远处,终于支撑不住,从马背上跌落雪地。

  追兵见状,犹豫片刻,终究不敢与王磊的亲兵队正面冲突,调转马头消失在风雪中。

  王策马近前,只见那人身着破烂的官兵服饰,浑身是血,背上插着两支箭矢,已然昏迷不醒。他的右手仍紧握着一柄腰刀,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王磊注意到这人身形魁梧,手掌布满老茧,显然是久经沙场的老兵。

  "带回城中救治!小心箭伤。"王磊下令,心中却暗自疑惑:这人身手不凡,分明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为何会被官兵追击?而且那些追兵见到官军就退,显然心中有鬼。

  回到参将府,王磊立即唤来军医。老军医仔细检查伤势后禀报:"大人,此人背上中了两箭,失血过多。所幸箭矢未伤及要害,但需要立即取出箭镞。奇怪的是..."军医压低声音,"这两箭都是从极近的距离射入,似是同伴下手。"

  王磊神色凝重:"用最好的金疮药,务必救活他。"他吩咐亲兵:"加强戒备,今夜双岗值守。"

  深夜,伤者终于苏醒。当他发现自己身处陌生环境时,立即警觉地想要起身,却因伤痛而跌回榻上。守在旁边的亲兵连忙上前按住他:"好汉莫动,这里是宁远参将府。"

  王磊闻讯赶来,见那人虽然虚弱,但目光如炬,透着军人的锐气。"你已安全了,"王磊示意他安心养伤,"我是宁远参将王磊。"

  那人警惕地打量着王磊,声音沙哑地问:"为何要救我?"

  王磊淡淡道:"见死不救,非军人所为。你且好生养伤,其他事日后再说。"他注意到这人虽然重伤在身,但观察力极强,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已经将房间的布局、出口位置都扫视了一遍。

  三日后的清晨,伤者伤势稍愈,求见王磊。他拖着病体,郑重行礼:"在下李定国,原为陕西副总兵贺人龙部下。因不满上官克扣军饷,带头闹饷,被迫出逃。感谢参将救命之恩!"

  王磊心中一震:李定国!这不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抗清名将?他不动声色地请李定国详细道来。

  原来李定国所在部队已欠饷半年,将士们饥寒交迫。他多次向上官反映无果,反而遭到打压。三日前忍无可忍,带头闹饷,却遭上官诬陷"煽动兵变",被迫杀出重围,一路被追捕至此。

  "那追兵是何人?"王磊问道。

  李定国咬牙切齿:"是贺人龙的心腹家丁。他们奉命必要取我性命,因为..."他犹豫片刻,终于下定决心,"因为我发现了他们克扣军饷、倒卖军粮的证据。"

  王磊正要细问,忽然亲兵匆忙来报:"大人,城外来了一队官兵,声称要搜查钦犯!"

  王磊神色一凛,对李定国道:"你且在此等候,我去看看。"他转身时,注意到李定国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腰刀,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之色。

  来到城头,但见一队约五十人的官兵列队城外,为首的是一名面带傲气的千总。见王磊出现,那千总在马上微微欠身:"奉兵部令,捉拿钦犯李定国!请参将行个方便。"

  王磊冷眼看着这名千总,心知这必是追杀李定国的那些人。他不动声色地道:"本将驻地,岂容尔等放肆搜查?"

  那千总却更加嚣张:"参将大人,这可是兵部的命令!您若阻拦,就是包庇钦犯!"他身后的官兵也都手按刀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就在这时,宋应星忽然从城梯走上,手持一份文书:"这位千总大人,在下刚从南京而来,带有兵部侍郎的手谕。宁远兵工作坊乃军机重地,岂容随意搜查?"他展开文书,上面赫然盖着兵部大印。

  那千总见状,气势顿时矮了半截,但仍强自争辩:"可是钦犯确实逃往这个方向..."

  王磊冷哼一声:"既然千总坚持要搜,那就请吧。不过..."他话锋一转,"若是搜不出钦犯,休怪本将参你个扰乱军机之罪!"

  那千总顿时冷汗直流,犹豫片刻,终究不敢冒险,只得悻悻告退。王磊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中明白这事绝不会就此了结。

  回到参将府,李定国仍在书房等候。见王磊回来,他立即上前:"大人,今日来的那千总,实则是贺人龙的心腹。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

  王磊示意他坐下细说。李定国这才道出实情:贺人龙克扣军饷并非个案,而是与朝中某些大臣勾结,将饷银中饱私囊。李定国无意中发现了他们的账本,这才遭来杀身之祸。

  "账本现在何处?"王磊立即意识到这事关重大。

  李定国从贴身衣物中取出一本染血的小册子:"就在这里。上面记录着三年来所有克扣军饷的明细,涉及金额高达百万两白银!"

  王磊翻阅账本,越看越是心惊。这不仅涉及陕甘一带的将领,甚至还有朝中重臣的影子。"这东西太过危险,"王磊沉声道,"你且好生保管,待时机成熟,再作计较。"

  窗外,风雪依旧,但参将府内的气氛却比外面的天气更加凝重。王磊知道,救下李定国,就意味着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然而看着眼前这个伤痕累累却目光坚定的汉子,他更加确信:这个险,值得冒。

  第二节 暗流涌动

  千总带兵退去后的第三日,宁远城外的风雪渐歇,但城内的气氛却愈发凝重。李定国的伤势在军医精心调理下日渐好转,已能下地行走。这日清晨,他来到兵工作坊,观看工匠们打造新式火铳。

  "李将军对火器也有研究?"宋应星见李定国看得入神,上前搭话。

  李定国微微颔首:"在陕西时与流寇交手,吃过他们土制火铳的亏。后来特意研究过一阵。"他指着一支刚完工的燧发枪,"这铳的击发机构精巧,比火绳枪可靠得多。"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飞奔入城,马上骑士浑身是雪,直奔参将府而去。王磊正在与工匠们讨论量产事宜,见信使匆忙,心知必有要事。

  "大人,"信使气喘吁吁地呈上一封密信,"山海关总兵急件!"

  王磊拆信一看,脸色顿时凝重。信中告知:朝廷已派钦差前往辽东,明为巡查边备,实为搜查李定国下落。更令人不安的是,随行人员中竟有锦衣卫!

  "传令:加强城防,所有进出人员严加盘查。"王磊立即下令,同时命人请来宋应星和李定国。

  三人齐聚书房,王磊将密信递给二人。李定国看完,拳头紧握:"定国这就离去,绝不能连累大人!"

  "且慢。"宋应星拦住他,"此时出城,正中他们下怀。不如..."他沉吟片刻,"我有一计。"

  原来宋应星在来的路上,曾发现宁远城外有一处废弃的烽火台,极其隐蔽。"可将李将军暂时安置在那里,待风声过去再作打算。"

  当夜,王磊亲自带人将李定国秘密转移至烽火台。这处烽火台位于险峻的山崖上,只有一条隐秘小路可通,易守难攻。王磊还留下四名亲兵暗中保护。

  然而就在第二日晌午,一队锦衣卫突然出现在宁远城外。为首的是一名面色冷峻的镇抚使,手持圣旨,直接要求入城搜查。

  "奉皇上口谕,搜查钦犯李定国及相关证物!请参将配合。"镇抚使语气强硬,身后的锦衣卫个个手按绣春刀,虎视眈眈。

  王磊心知这次难以推脱,只得放他们入城。锦衣卫分成数队,开始在城中大肆搜查,重点自然是参将府和兵工作坊。

  "大人,这样搜下去,恐怕..."亲兵队长张武焦急地低语。

  王磊神色镇定:"让他们搜。你带人跟着,记下他们都搜了哪些地方。"他心中已有计较:锦衣卫如此大张旗鼓,必是得到了确切情报。

  果然,一个时辰后,镇抚使带着人马直扑城东的兵工作坊。"据报,钦犯就藏在此处!"他指着作坊内的仓库,"给本官仔细搜!"

  工匠们被迫停工,惶恐地看着锦衣卫翻箱倒柜。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城外传来急促的号角声——后金军突袭!

  "报!建虏骑兵千人,正在攻打西门!"探马飞报而来。

  锦衣卫顿时乱了阵脚。镇抚使还想继续搜查,王磊厉声道:"大敌当前,镇抚使是要坐视宁远失守吗?"说罢不再理会,径自披甲持剑,率兵迎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趁着混乱,王磊暗中吩咐张武:"带一队人,趁乱将李定国转移至更安全的地方。"他想了想,"就去宋先生说的那个地方。"

  战事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王磊亲自指挥守城,击退了后金军的进攻。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参将府时,锦衣卫已经离去,只留下一句话:"明日再来。"

  深夜,王磊秘密来到烽火台。李定国见他前来,立即跪地:"大人救命之恩,定国没齿难忘!今日之事,定国都听说了。"

  王磊扶起他:"你且安心在此养伤。我已经安排好了,等风声过去,再作打算。"他注意到李定国身上还带着那本染血的账本,"这东西太过危险,不如由我保管。"

  李定国却摇头:"大人已经冒险相救,定国不能再连累大人。这账本...定国自有处置之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定国留在烽火台养伤。王磊时常秘密前来,两人渐渐无所不谈。王磊发现此人不仅武艺高强,更对流寇作战有着独到见解。

  "流寇作战,最重机动。"李定国在地图上指点,"他们往往分兵数路,忽东忽西,让人防不胜防。而且善于利用地形,常在山林设伏。"

  王磊听得入神,这些正是明军对流寇作战时常吃亏的原因。他请李定国详细讲解流寇的战术特点,并让几名心腹军官秘密前来听讲。

  李定国也不藏私,将自己多年与流寇交战的经验倾囊相授:"流寇最厉害的有三:一曰耳目灵通,官军未动,他们已知;二曰行动迅速,日行百里是常事;三曰手段狠辣,从不留活口。"

  他还详细分析了李自成、张献忠等主要流寇首领的用兵特点:"李自成善用骑兵,张献忠精于设伏。若要与他们交手,必须..."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七日后,探马报告:发现一队神秘人马在宁远城外活动,似在寻找什么。

  王磊心知不妙,立即加强烽火台的守卫。果然,当夜就有黑衣人试图偷袭烽火台,被埋伏的亲兵击退。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王磊对宋应星说,"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麻烦。"

  宋应星沉吟道:"或许...可以故布疑阵。我有一计..."

  翌日,宁远城中突然传出消息:参将王磊擒获一名重要钦犯,正押往山海关。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出城,引得各方势力密切关注。

  而真正的李定国,却扮作工匠,混在宋应星的随从中,秘密前往一处更安全的藏身之所。临行前,他对王磊深深一揖:"大人恩情,定国永世不忘。他日若有差遣,万死不辞!"

  王磊扶起他:"保重。待风波过去,我还有要事相托。"

  望着李定国远去的背影,王磊知道,这场风波远未结束。但他更明白,救下这个未来的抗清名将,或许将改变历史的走向。

  而此刻的李定国,抚摸着怀中那本染血的账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