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李卑陕兵-《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一节:总督定策

  蓟辽总督府内,烛火摇曳,将王磊的身影在斑驳的墙壁上拉得很长。窗外,北风呼啸着卷起漫天黄沙,敲打着窗棂,仿佛在诉说着边关的紧急军情。王磊凝立在巨幅西北舆图前,那双深邃的眼眸紧紧锁定在延安府的位置,修长的手指重重按在那个标记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闯贼大军北上,陕兵危矣。"他低沉的声音在寂静的值房内回荡,转身对侍立一旁的曹变蛟道:"郑成功的海商队到港了吗?这几日风雪交加,海上怕是难行。"

  曹变蛟上前一步,从怀中取出一份还带着体温的奏报:"回禀督师,南洋粮船昨日已破浪而至,幸不辱命。共运来暹罗稻米十万石,南洋橡胶五百担,还有佛郎机新式燧发火铳样板二十支。船队还在途中遭遇海盗,郑参将亲自带队血战,缴获了三艘海盗船,现也一并押在天津港。"

  王磊眼中精光一闪,立即大步走到紫檀木案前提笔研墨。"立即拟票:拨粮五万石给延绥镇,命郑成功以总督特使身份亲自押送。告诉他,本督要的不是粮食,而是整支陕兵!"他停顿片刻,笔锋在宣纸上龙飞凤舞,又添上一句:"再从天津卫军械库调拨火药三千斤,棉衣五千套,辽东人参百斤,一并送去。陕兵苦寒,这些物资刻不容缓。"

  三日后,郑成功风尘仆仆赶至总督府,斗篷上还沾着未化的雪花。王磊正在校场检阅新军,见他到来,命亲兵取来一个紫檀木长盒。"此乃俞大猷将军当年用过的青虹剑。"王磊将剑重重拍在案上,剑鞘与木案相击发出沉闷的响声,"你带它去陕北,告诉李卑:朝廷记得延绥军的忠勇!这柄剑随俞公征战三十年,饮尽倭寇血,今日传承给陕军,望他们不负先烈。"

  郑成功双手接过宝剑时,王磊已走到他面前,亲手为他拂去肩上的积雪。"陕兵善守,天下皆知。但如今守不可恃,要改守为攻。"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用油布精心包裹的手稿,边缘已经磨损,显是经常翻阅。"这是本督根据俞大猷《剑经》整理的《步骑协同要略》,你与李卑仔细研习。记住:陕兵整编成功之日,就是北伐闯贼之时!"王磊的声音陡然提高,目光如炬,"届时本督亲自为你们擂鼓助威!"

  郑成功策马离京时,怀中除了总督手稿,还有王磊特赐的"钦命整饬陕兵"鎏金关防。这枚关防非同小可,乃是用精铜所铸,上刻蟠龙纹,重达三斤有余。沿途驿站看见关防,无不凛然遵令,换马备粮,不敢有丝毫怠慢。七日后抵达延绥镇时,李卑率众将跪迎总督文书。当听到"整编新军,北伐闯贼"八字时,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不禁热泪纵横,花白的胡须在寒风中颤抖。

  是夜,总兵府内灯火通明,炭火烧得正旺。郑成功展开王磊手稿,李卑越看越惊,手指微微发颤:"这...这竟是督师亲笔?这些阵图绘制之精,远超兵部刊行的任何操典。"郑成功指着图上朱笔标注:"督师日夜研读俞公兵书,亲撰此稿。王督师特别嘱咐:榆林铁骑要加强机动,每骑配双马,携五日干粮;延安火枪要提升射程,改用南洋燧发机括;绥德工兵要擅长筑城,须熟练掌握水泥用法。"

  李卑突然向北叩首,额头重重磕在青砖地上:"末将必不负督师重托!延绥军上下三万将士,愿为督师效死!"声音哽咽,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

  整编过程充满艰难。这日演练新阵型,榆林与延安兵又起冲突,双方在校场上剑拔弩张。郑成功正要调解,忽闻驿马疾驰而至,马蹄踏碎满地冰凌。"总督急递!"信使滚鞍下马,从贴身处取出一封火漆密信。

  王磊在公文中不仅嘉奖演练将士,更宣布:"延绥军饷自即日起由总督府直拨,但需通过协同考核。"还随文送来南洋橡胶靴一万双,批注:"陕兵苦寒,足部冻伤者众,特拨此靴。另附冻伤膏方:用獾油三两,黄蜡二两,乳香没药各一钱..."字迹工整,显是亲笔所书。

  李卑捧文的手在颤抖,老泪纵横:"王督师...王督师连士卒冻足都知道!这般体恤下情,古之名将不过如此。"当下传令三军,即日起严格操练,誓要练出一支精兵。

  随着整编深入,王磊的布局逐渐显现。他秘密派遣工部匠人前往陕北,带着新式罗盘和测量仪器,详细勘探煤矿资源;又调拨南洋技师,指导当地工匠改进冶炼技术,建造高炉。在总督府的支持下,延绥军开始装备新式燧发枪,射程和精度都远超旧式火铳。每支火枪上都刻有"蓟辽督师王监造"字样,士兵们视若珍宝。

  王磊还特别注重情报网络建设。他派遣心腹将领深入陕甘各地,以商队身份为掩护,绘制详细地形图,建立烽火传讯系统。这套系统采用三色旗帜和烟火组合,可在半个时辰内传递百里军情,后来在多次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

  最令人惊叹的是王磊对后勤体系的改革。他在延绥推行"军屯商营"制,让军队参与商贸活动,所得利润用于改善装备和粮饷。陕军的羊毛毡、药材等特产通过郑成功的海商队销往南洋,换回急需的橡胶、锡料等物资。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军费问题,更让陕兵对王磊感恩戴德,军中流传"吃王督师的粮,穿王督师的衣,为王督师卖命"的谚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整编深入,王磊的布局逐渐显现。他秘密派遣工部匠人前往陕北,带着新式罗盘和测量仪器,详细勘探煤矿资源。这些匠人都是王磊从各地网罗来的能工巧匠,有的擅长地质勘探,有的精通冶炼技术。他们带着王磊亲笔签发的通行文书,在陕北大地上仔细勘察,绘制出详细的矿脉分布图。

  王磊又调拨南洋技师,指导当地工匠改进冶炼技术,建造高炉。这些技师来自澳门和吕宋,精通西洋冶炼术。他们在神木府建起第一座新式高炉,采用焦炭炼铁,铁水质量远超传统方法。炼出的精铁立即用于制造火器,陕兵装备水平跃居各军之首。

  在总督府的支持下,延绥军开始装备新式燧发枪。这些火枪由南洋工匠和本地匠人合作制造,采用标准化生产,零件可以互换。每支火枪上都刻有"蓟辽督师王监造"字样,士兵们视若珍宝。王磊还特意为火枪配备刺刀,使士兵远近皆能作战。

  王磊特别注重情报网络建设。他派遣心腹将领深入陕甘各地,以商队身份为掩护,绘制详细地形图。这些侦察兵都经过特殊训练,懂得测量和绘图,能够准确记录山川河流、道路关隘。他们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烽火传讯系统,采用三色旗帜和烟火组合,可在半个时辰内传递百里军情。这套系统后来在多次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

  最令人惊叹的是王磊对后勤体系的改革。他在延绥推行"军屯商营"制,让军队参与商贸活动。陕军的羊毛毡、药材等特产通过郑成功的海商队销往南洋,换回急需的橡胶、锡料等物资。所得利润用于改善装备和粮饷,不仅解决了军费问题,更让陕兵对王磊感恩戴德。

  王磊还大力推广新式农业技术。他从南洋引进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陕北试种成功。这些作物耐旱耐寒,适合当地气候,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流民得以安置,边境渐显繁荣景象。

  在军事训练上,王磊创新训练方法。他命令制作大型沙盘,模拟陕北地形,让将领们在沙盘上推演战局。又建立实战训练场,设置各种障碍和靶位,让士兵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训练。这些创新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王磊特别重视军官培养。他设立"忠武学堂",招收将士子弟,教文习武。课程包括兵法、测绘、火器使用等,聘请退役老将和南洋技师任教。这些学员毕业后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

  随着整编工作深入,延绥军面貌焕然一新。部队纪律严明,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李卑经常感叹:"王督师真乃神人也,短短数月,让我陕兵脱胎换骨!"

  王磊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暗中在陕军将校中培养心腹,许以高官厚禄。又通过控制粮饷和装备,让陕军对他产生依赖。许多将领唯王磊马首是瞻,眼中只有督师,没有朝廷。

  这一切都为王磊未来的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陕兵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随时可以出鞘。

  第二节:督师亲临

  潼关告急的消息传到总督府时,王磊正在烛下审阅新式火炮的图纸。闯军百万围城,陕兵死守月余,粮尽援绝。李卑的血书字字泣血,信纸上的斑驳血迹触目惊心:"末将等誓与潼关共存亡!若关破,则无一人苟活!"

  王磊一拳砸在舆图上,震得笔墨纸砚俱跳:"传本督令:调标营随我亲赴潼关!即刻点兵,不得有误!"

  属官跪地苦谏:"督师身系边防重任,九边安危系于一身,万万不可犯险!"王勃然怒道:"陕兵可死,吾何独生?若弃将士于危难,王某有何颜面位居此位!"当即披甲持剑,亲书奏本遣快马送京,随即率亲兵冒雪出发。

  督师旗牌日夜兼程,所过州县,百姓见"蓟辽督师王"字大旗,无不跪迎。王磊青袍铁甲,外罩猩红斗篷,亲率三千骑兵先锋。这支骑兵装备精良,每人配备双马,携带有新式燧发枪和手雷,马鞍旁还挂着可组装的长矛。队伍中更有二十门轻便火炮,用骡马拖着在雪地上疾行。

  第七日傍晚抵达潼关外,但见闯军连营百里,旌旗蔽空,营火如星河落地。王磊登高观察,望远镜中可见潼关城墙破损处处,却仍屹立不倒,不禁笑道:"李卑果然知兵,潼关防务井然。你看那瓮城布置,暗合俞公《守城要略》之精要。"

  夜半,王磊在临时军帐中密召诸极。帐外风雪呼啸,帐内烛火摇曳。"郑成功,你带我的手令,率五百死士绕道敌后,烧其粮草。"王磊取出一枚令箭,"曹变蛟,你率标营精锐,黎明时分佯攻东门。记住,许败不许胜,诱敌深入。"

  最惊险的是,王磊亲点三百骁骑,皆着白袍白甲,马蹄包布,人衔枚,马勒口,直扑闯军中军大帐!临行前,他对众骑道:"让闯贼知道,蓟辽督师来了!今夜我们要在这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黎明时分,东北方向突然火光冲天,闯军粮营火起。趁乱中,王磊白马银枪,一马当先:"蓟辽督师在此!"闯军惊惶失措,竟让三百骑直透重围。白袍骑兵所过之处,如热刀切油,闯军阵列大乱。

  潼关城上,李卑望见"督师王"字大旗在敌阵中左冲右突,泣不成声:"开城!迎督师!弓箭手掩护!"

  城门开启瞬间,王磊飞马入城,一把极起跪地的李卑:"将军苦战,王某来迟了!"只见王磊战袍染血,银甲上插着几支箭矢,却仍身姿挺拔。

  当夜,王磊不顾疲惫,亲自巡城。在伤兵营中,他亲手为士卒敷药包扎。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小兵腿部重伤,王磊蹲下身来,仔细为他清理伤口,敷上金疮药。小兵痛哭流涕:"愿为督师死!"周围伤兵无不感泣。

  第二日清晨,王磊召集众将,在城楼上指着敌军布局:"我观闯军阵势,其粮道必经黑水峪。李卑,你率铁骑截其粮道;郑成功,你带火枪营伏击援军。曹变蛟领标营守城,本督亲自擂鼓助威。"

  七日血战,惨烈异常。陕兵见督师亲临,士气大振。新式火器大发神威,燧发枪齐射声震四野,红衣大炮怒吼着吐出火舌。最终闯军溃退百里,丢下辎重无数。捷报传至京师,崇祯帝泣不成声,特旨褒奖:"延绥军赐名'忠武军',王磊加太子少保,李卑晋都督同知。"

  但王磊关注的却是另一件事:整军期间,他命人勘探陕北地形,竟发现神木府有大量露天煤矿。"天助我也!"他激动地指着地图,"在此建焦炭工坊,以煤炼铁,以极造炮,陕兵可自给火器!立即从南洋调技师,从辽东调矿工,三个月内要出第一炉焦炭!"

  更妙的是煤矿需大量矿工,流民得以安置。王磊制定"以工代赈"之策,招募流民开矿,日给米一升,钱三十文。不过半年,竟有数万流民转为矿工工匠,边境渐显繁荣景象。延绥军从此粮饷自足,成为真正的西北长城。

  这日大雪纷飞,王磊即将返京。李卑率众将送至黄河渡口,突然整军下拜:"督师再造之恩,陕兵永世不忘!从此西北有忠武军在,必不教胡马渡河!"五千陕兵齐声怒吼,声震四野:"誓守潼关!誓卫大明!"吼声震落松枝积雪,露出下面萌发的新芽。

  深夜,总督行辕内烛火通明。王磊屏退左右,独自站在巨幅大明舆图前。他的手指缓缓划过九边重镇,最终停留在京师位置。

  "督师。"幕僚长悄声入内,"京中来讯,陛下又罢免了首辅周延儒。"

  王磊嘴角微扬:"朝廷越发混乱了...我们的人安排得如何?"

  "京营三大营主将均已换为我们的人。天津、通州粮仓也在掌控中。"

  王磊取出一封密信:"告诉郑成功,南洋商队下次运来的不是橡胶,而是吕宋火枪。要悄悄分发到忠武军各部。"

  "这...若是被朝廷发现..."

  "发现?"王磊冷笑,"如今朝廷哪还有暇顾及边事?辽东建虏、中原流寇,够他们头疼了。"

  他走到案前,展开一份名单:"这些是将士们的家眷安置情况。告诉他们,凡是效忠于我的,家人可迁往登莱,分田分宅。"

  幕僚震惊:"督师这是要..."

  "未雨绸缪罢了。"王磊眼神深邃,"李卑那边如何?"

  "李总兵对督师感恩戴德,昨日又送来血誓书,愿效死力。"

  王磊微微颔首,取出一枚虎符:"将此符交给曹变蛟,让他秘密训练一支铁骑,驻扎在密云。"

  "密云离京师只有..."

  "正是要近些。"王磊打断道,"记住,此事只有你知我知。"

  窗外风雪更急,王磊的声音冰冷如铁:"陛下若是英明,我自当鞠躬尽瘁。但若朝廷继续如此...大明需要一个新的掌舵人。"

  王磊站在巨幅大明舆图前,烛火将他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墙壁上。窗外北风呼啸,但比寒风更刺骨的是从京城传来的消息。

  "督师。"幕僚长悄步进入值房,"京中密报,陛下昨日又罢免了首辅周延儒。这已是三年来的第四位首辅了,王磊的手指在舆图上划过,停留在京师位置。"周延儒虽贪,尚能办事。接任者是谁?"

  "是陈演。"幕僚递上密报,"据说因献祥瑞得宠。昨日早朝,竟有白鹊飞入奉天殿,陈演当即贺称'天降祥瑞,圣主临朝'。"

  王磊冷笑:"荒唐!辽东建虏虎视眈眈,中原流寇肆虐,陛下竟信这些祥瑞之说?六部情况如何?"

  "户部尚书李待问因筹饷不力,已革职下狱。兵部尚书张缙彦称病不出,兵部事务由侍郎王家彦代管。工部尚书范景文想做事,但库银空虚。"

  王磊走到案前:"我们在京中各部的安排如何?"

  幕僚低声道:"通政使司左通政使是我们的人,兵部武选司郎中也已投诚。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暗中表示愿合作。"

  值房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亲兵呈上紧急军报:"督师,八百里加急!清军突破长城,已逼近通州!"

  王磊展开军报,脸色骤变:"蓟镇总兵白腾蛟败退,昌平总兵巢丕昌降清...通州一失,京师危矣!备马!我要立即进京!"

  "督师三思!"幕僚劝阻,"此时进京,恐遭猜忌。"

  王磊沉声道:"京师危在旦夕,顾不得这许多了。传令曹变蛟,率标营随我星夜入京。"

  三日后,王磊抵达京师。城墙守军稀拉,箭楼破损。朝阳门外,难民如潮涌入。

  紫禁城内,气氛压抑。小太监悄声道:"皇爷三日未上朝了,日夜在乾清宫焚香祷告。"

  觐见时,崇祯帝面色憔悴:"爱卿平身。辽东情况如何?"

  王磊奏报完毕道:"陛下,当务之急是加强京师防务。臣愿率蓟辽军入卫京师。"

  崇祯帝摇头:"不可。蓟辽军要镇守边关。朕已命兵部征调各镇兵马入援。"

  王磊心中一惊:"陛下,各镇兵马远水难救近火。况且..."他犹豫了一下,"秦军主力已在河南剿寇,天雄军也在湖广...京师附近已无可用之兵。"

  皇帝沉默良久,忽然问道:"爱卿可知'天人感应'之说?近日天象异常,太白昼见,彗星经天,可是上天示警?"

  王磊心中暗叹,只得应对:"陛下,天象之说虚无缥缈。当务之急是整军备战..."

  深夜,王磊秘密召见京官。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透露:"东厂和锦衣卫正在互相倾轧。"

  兵部侍郎王家彦带来消息:"陛下听信谗言,怀疑边军将领与清军勾结,已密令东厂调查。但陛下特意说'蓟辽军不在其列'。"

  王磊心中一动:"孙传庭的秦军现驻河南,陛下可知已归我节制?"

  "陛下应当知晓。"王家彦低声道,"司礼监有人提起'秦军归王,恐成尾大不掉之势',但被陛下斥退了。"

  王磊意识到,崇祯帝虽然多疑,但对他的信任尚未动摇。

  回到值房,王磊展开空白奏疏,沉思良久。最终提笔写下:"臣蓟辽督师王磊谨奏:京师危如累卵,请速调..."写到这里,他停笔。

  幕僚轻声道:"督师,此疏一上,恐遭猜忌。"

  王磊掷笔于案:"不上此疏,京师必破。上了此疏,我命难保。两难之间,该如何抉择?"

  窗外,北风更紧。王磊知道,他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