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快速调整,重新部署-《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

  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最后停在门口。

  屋里的动作全都顿住了。有人的手指还按在键盘上,没往下敲。另一人刚打开的网页停留在加载界面,光标不停闪烁。柳如烟抬起头,眼神一紧,但没说话。

  陈宇默已经站了起来,动作很轻。他朝门边走了一步,又停下,侧身贴住墙,耳朵微微朝外偏。几秒过去,外面再没有动静。

  他抬手做了个手势,掌心向下压了两下,意思是别慌,先等。

  时间像是被拉长了。房间里没人换姿势,连呼吸都放得极慢。

  过了大概半分钟,走廊尽头传来一道关门声。脚步重新响起,这次是离开的方向,越来越远。

  陈宇默这才松了口气,低声说:“不是冲我们来的。”

  他转身走到桌前,把笔记本合上,顺手拔掉网线。接着从包里拿出一台没联网的旧平板,开机后连进本地局域网。

  “现在起,所有操作用离线设备。”他说,“主群组关闭,新通道五分钟后上线。密码是昨天改的那个,谁忘了自己翻记录。”

  有人点头,立刻动手拆路由器。另一个人取出U盘,把正在编辑的文件转移到断网电脑上。整个过程没人多问一句,动作熟练得像排练过很多遍。

  陈宇默站在中间看了一圈,确认每个人都动了起来,才开口:“刚才那波节奏不能用了。原计划三点发核心证据,但现在他们盯着这个点,我们一动就会被截。”

  “那就提前?”有人问。

  “不。”他摇头,“也不是延后。是拆开。”

  所有人抬头看他。

  “不再等完整证据链拼好。”他说,“我们现在手上有什么能立刻用的?”

  “交易截图。”负责财务分析的人答,“有三段打了码的资金流向,来源和去向都清楚,就是没上下文。”

  “够了。”陈宇默说,“第一波就放这个,不带标题,不加说明,只发图。”

  “那别人看不懂怎么办?”

  “不需要他们马上看懂。”他走到白板前,拿笔画出三个时间点,“十分钟后,校外博主放出一段音频关键词,只提‘录音中出现的转账暗号’,不播放原声。第三波,等两小时后,我们再把完整的逻辑链推出来。”

  “中间留空档?”

  “对。”他点头,“让他们自己去猜。只要有人开始搜这些词,热度就会起来。而且分开发,他们没法一次性封杀。”

  “发布顺序我来控。”另一个成员说,“用不同账号,不同平台,错开发帖时间。”

  “IP也换。”有人补充,“我已经准备好五个备用节点,可以轮流切。”

  陈宇默看了眼平板上的时间:九点五十九分。

  “第一波,现在发。”他说,“十点零七分,第二波跟上。记住,内容越短越好,越模糊越好。别解释,别引导,就让信息自己跑。”

  指令下达后,房间重新安静下来。只有键盘声再次响起,节奏比之前更稳。

  陈宇默回到主位坐下,盯着屏幕上跳出的第一条发布确认通知。图已经上传成功,出现在一个冷门论坛的匿名版块,没有任何附加文字。

  他没刷新页面,也没看转发数。而是转头问负责监控的人:“后台有没有异常登录?”

  “目前没有。”那人盯着三台显示器,“但我发现有个爬虫程序一直在扫我们的关联账号,五分钟前还在抓取昨晚发过的帖子。”

  “删掉那些临时号。”陈宇默说,“全部作废。从现在开始,所有新账号都用离线生成器做,不经过云端。”

  “明白。”

  “还有,”他顿了一下,“刚才那个私密动态的线索暂时不动。查IP的事先放一边,别让人顺着反向追踪到我们。”

  “好。”

  话音落下,第二条消息弹了出来——合作博主已发出第一条音频提示,内容只有十个字:“转账时说了‘老规矩’”。

  陈宇默盯着这行字看了两秒,嘴角轻轻动了一下。

  他知道,对方很快就会意识到不对劲。

  原本他们以为这场舆论战是按他们的剧本走的,可现在风向开始变了。不是一下子炸开,而是一点一点地渗进去。看不懂的人会去问,问的人多了,自然有人出来解读。

  这才是最危险的。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新的时间节点,然后递给文案组:“第三波的内容框架照旧,但要把资金图和录音特征合并成一条主线。不用讲道理,只列事实。”

  “要不要加时间戳对比?”有人问,“比如几次爆料前后,某些账号的发言模式变化?”

  “加。”他说,“但只放数据图表,不写结论。让读者自己得出答案。”

  “好。”

  房间里再次进入高速运转状态。每个人面前的屏幕都在切换,文件不断更新,消息一条接一条弹出。

  陈宇默没有再说话。他靠在椅子上,眼睛一直盯着主监控屏。第一条发布的截图已经有二十多次转发,虽然不多,但有几个陌生ID在反复追问来源。

  这是个好信号。

  真正被操控的水军不会问问题,只会复制粘贴固定话术。而这些提问的人,是真正在思考的。

  十点十三分,第二波关键词的讨论量开始上升。一个小型社群里出现了相关话题,有人贴出了相似的录音片段,声称“不止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陈宇默点了根笔,在日志本上划了一道。

  他知道,火种已经撒出去了。

  现在要做的,是不让它熄灭,也不让它烧得太快。

  他起身走到数据组身后,看了眼流量追踪图。“把接下来三小时的发布节奏再拉宽一点。每波间隔不少于二十分钟,渠道至少分散到六个平台。”

  “会不会太慢?”有人担心,“怕热度接不上。”

  “不怕。”他说,“我们现在拼的不是速度,是稳定性。只要每一波都能留下痕迹,就不怕他们压。”

  “明白。”

  他又看了一圈,确认所有人都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才回到座位。

  平板上的时间跳到了十点二十一分。

  第一轮投放完成,系统未发现异常访问。外部合作方反馈正常,无主动联系或试探行为。

  局势暂时可控。

  他喝了口凉掉的茶,喉咙有点干。但精神很清醒。

  这时,监控组突然出声:“有个新情况。”

  陈宇默立刻抬头。

  “十分钟内,有两个我们没接触过的独立博主,自发转发了那张截图。”那人指着屏幕,“其中一个还加了自己的分析,说‘这笔钱的去向和某次活动报销高度重合’。”

  “他们知道多少?”

  “不清楚。”对方摇头,“但他们提的关键点是对的,不是瞎猜。”

  房间里安静了一瞬。

  有人低声说:“是不是有人也开始查了?”

  陈宇默没回答。他盯着那两条新出现的转发记录,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当真相开始自己浮现的时候,哪怕捂得再严,也会漏出缝隙。

  他拿起笔,在任务表上添了一行:

  **保护外围发声者,避免被集中攻击。**

  然后说:“找人悄悄提醒这两个博主,最近别露脸,别回应评论。我们来扛主要火力。”

  “怎么联系?”

  “用临时邮箱,一句话就行:‘你看到的没错,后面会有更多。注意安全。’”

  “好。”

  安排完这些,他重新坐回位置,目光落在主屏幕上。

  三条信息流正在各自平台上缓慢扩散。没有爆款,没有热搜,甚至连明显的热度曲线都没有。就像几滴水落入池塘,涟漪很小,但确实在向外荡。

  这才是他们需要的状态。

  不是轰动,而是持续。

  不是争吵,而是质疑。

  他低头看了看手表,十点三十四分。

  距离下一波发布还有二十分钟。

  他闭了会儿眼,脑子却没有停。一遍遍过着接下来的步骤,检查有没有漏洞,有没有可能被预判的地方。

  几分钟后,他睁开眼,拿起平板,在加密笔记里写下新的指令:

  **如果十二点前总转发量破五百,启动第四波预案,释放会议录音片段。**

  写完,他把这条信息单独保存,没发出去。

  这是备用手牌,不到时候不能亮。

  他放下平板,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眼睛再次盯住屏幕。

  房间里只剩下敲击键盘的声音,稳定而持续。

  所有人各司其职,没有人再问“会不会失败”。

  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已经没有退路。

  陈宇默轻轻呼出一口气,声音很轻,几乎听不见。

  然后他说:“盯紧每一个转发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