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心态调整积极向上-《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

  他站在宿舍楼门口,手还握着门把,手机在掌心震动了一下。屏幕亮起,是会议主办方的回执消息:“已确认您的参会意向,期待听到年轻人的真实声音。”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一会儿,没有笑,也没叹气,只是把手机翻过来扣在手心,抬脚走进楼道。楼梯间的灯随着脚步一盏接一盏亮起来,照出他影子在墙上慢慢移动。到了二楼拐角,他停下,低头又看了一眼手机,然后收进口袋,继续往上走。

  推开宿舍门时,室友正靠在床上刷视频,电视里传来主持人的声音:“……信息时代,个体如何保持清醒?”

  他没说话,换下外套,走到自己桌前坐下。台灯还亮着,昨天写完“情况说明”后忘了关。他打开笔记本,翻到那页写着“有人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了”的地方,盯着看了几秒,忽然觉得这句话还不够完整。

  他抽出笔,在下面添了一行:

  “所以我不必完美,只要真实。”

  写完合上本子,轻轻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第二天早上六点,闹钟响了。他伸手按掉,坐起身,屋里其他人还在睡。他没赖床,起身去洗漱。牙膏挤在牙刷上,凉水扑在脸上,动作很稳。洗完回到房间,顺手把被子叠好,窗帘拉开,阳光照进来,落在桌角那本笔记本上。

  出门前,他看了眼手机。朋友圈没人提他,微博也没推送相关话题。他松了口气,又像是有点不习惯。以前一睁眼就怕看到什么新动静,现在风平浪静,反而得提醒自己——这不是逃避,是正常生活回来了。

  他拎着饭卡往食堂走。路上遇到几个同班的,有人冲他点头,有人小声说句“早啊”。他一一回应,没躲,也没刻意寒暄。打饭窗口前排着队,前面两个女生正在聊课表。

  “下周新媒体实务课要交策划案了吧?”

  “对,我打算做个校园人物访谈系列。”

  “你找谁?导员推荐名单上有陈宇默。”

  他端着餐盘的手顿了一下,但没停下,自然地往前挪步,打好饭,找个靠窗位置坐下。吃饭的时候耳朵还是忍不住听着周围。

  “听说文创会请他开会?”

  “不止,城市研究中心也在收集他的案例。”

  “他真去讲?”

  “不一定,但他把材料交了,四千多字,全是从头到尾自己写的。”

  他低头扒饭,嘴角动了动。

  吃完回宿舍放餐盘,路过公告栏时脚步没停。那张青年代表征集通知还在,边上多了几行手写报名信息。他扫了一眼,没看太久,转身走了。

  下午有两节专业课。他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坐在后排靠走廊的位置。上课铃响前,一个学妹跑进来,看见他就问:“你是陈宇默吗?”

  “我是。”

  “我们社团在做‘大学生危机应对’调研,能不能耽误你五分钟,问几个问题?”

  他想了想:“可以,但别录音,也别署名。”

  学妹点头答应。两人课间站在走廊角落聊了不到十分钟。她问得很细,比如第一次看到热搜时的反应、团队怎么分工、有没有想过放弃。他一条条答了,语气平常,像在讲别人的事。

  最后她说:“谢谢你,这些对我们特别有用。”

  他摇头:“不是谢我,是你们愿意听。”

  傍晚他去了图书馆。三层自习区人不多,他在老位置坐下,打开电脑,重新翻出那份“情况说明”。通读一遍,删掉一句带情绪的话,保存。

  刚合上电脑,旁边传来低低的对话声。

  “你说要是咱们碰上那种事,能处理成那样吗?”

  “我不知道……他那时候压力得多大。”

  “关键是每一步都对,证据、时间线、发言内容,全都经得起查。”

  他没回头,也没动。等那两人说完换了话题,他才拿起笔,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画了个箭头,旁边写:

  “传递方法,而非光环。”

  然后合上本子,起身离开。

  晚风吹在脸上有点凉。他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抬头看三楼,自己房间的灯还亮着。他知道那灯一直亮着,就像这几天夜里,总有人在等某个信号。

  可现在不一样了。

  他不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熬夜改稿,也不是为了反击谁而一字一句核对记录。他做这些,是因为有人真的想学,有人开始用他的经历去帮更多人。

  这感觉很轻,又很重。

  但他走得稳。

  到楼下时,他站了几秒,仰头看着那扇亮灯的窗户。屋里隐约传来键盘敲击声,应该是室友在赶作业。他笑了笑,推门进去。

  楼梯感应灯一盏盏熄灭在他身后。

  走上三楼,钥匙插进锁孔,转动。

  门开了。

  他脱鞋进门,顺手把外套挂好。屋里的灯光比外面亮,照得桌面那本笔记本边角微微发白。他走过去,没打开,只是用手轻轻压了压封面,像是确认它还在那儿。

  然后坐下来,打开电脑。

  浏览器首页自动跳转到学校内网。他点进学生论坛,搜索框输入“理性应对”。

  第一条热帖是《关于建立校园舆情应对互助小组的提议》,发布时间是今天下午三点。

  他点进去看。

  发起人说,最近几年学生被网暴的案例越来越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删帖、求饶、沉默,结果越陷越深。不如成立一个临时支援群,由有过实际经验的同学带队,教大家怎么取证、怎么发声、怎么保护自己。

  下面有人回复:

  “建议邀请陈宇默参与指导。”

  “ 1,他做的事就是标准流程。”

  “他已经提交材料给研究中心了,能不能请他分享一次?”

  他往下翻,看到一条匿名留言:

  “其实我不认识他,但我看了他发布会的视频,一句话都没煽情,全是事实。我就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不慌的?”

  他看完,手指停在触控板上。

  几秒后,他新建一封邮件,收件人填了论坛管理员的公开邮箱。

  正文打了两行字:

  我可以参加一次线上分享。

  时间你们定,内容不限,问题都可以问。

  发送。

  屏幕暗下去的一瞬,他听见窗外有雨点落下来的声音。

  很小,但清晰。

  他没起身关窗,就坐在那儿,听着雨滴打在阳台边缘,一下一下。

  过了一会儿,手机震了一下。

  是论坛回复:

  “收到!我们尽快安排,谢谢你的支持。”

  他回了个“好”字。

  放下手机,他靠在椅背上,闭眼三秒钟。

  再睁开时,目光落在书架上的笔记本上。

  他起身走过去,把它拿下来,翻开最后一页。

  在“有人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了”下面,又写了一行:

  “我不再是那个只想赢的人。我现在,只想走得稳。”

  笔尖停住,纸面留下一个小小的墨点。

  他合上本子,放回原位。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

  敲门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