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长孙无忌想辞掉宰相之位,朕不准,就是觉得他有萧何‘不恋权’的清醒。
最后是‘不避嫌’。韩信是萧何举荐的,后来韩信被疑谋反,萧何却主动帮吕后设计除韩信——他知道,‘保汉朝稳定’比‘保私交’重要,‘避谋反嫌疑’比‘顾念旧情’重要。朕当年处理侯君集谋反案时,也想起萧何:作为臣子,不能因私谊而忘公义,不能因避嫌而误国事。侯君集是朕的旧部,可他谋反,朕还是得杀他,这跟萧何除韩信是一个道理——江山为重,私交为轻。
萧何的一生,告诉所有臣子:什么是‘君臣之道’?就是‘皇帝放心,百姓安心,自己清心’。朕若有萧何这样的臣子,何愁‘贞观之治’不长久?”
唐玄宗李隆基(唐·开元年间)
“朕开创‘开元盛世’,常以萧何为‘臣子标杆’,尤其佩服他‘不贪权、知进退’。萧何当相国时,刘邦多次试探,他要么自污名节,要么推荐接班人,从没想过‘把权力攥在手里’,这份清醒,太难得了。
朕重用姚崇、宋璟,就是希望他们做‘开元的萧何’。姚崇提出‘十事要说’,帮朕定开元施政方向,像萧何定《九章律》;宋璟严明吏治、不徇私情,像萧何守关中那样‘稳’。可后来朕糊涂了,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他们哪有萧何的分寸?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杨国忠贪权误国,把朝政搅得一团糟——这时候才明白,萧何那样‘功高不骄、权重不贪’的臣子,真是可遇不可求。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为汉朝找‘能打仗的将’;朕当年重用郭子仪、李光弼,也是想为唐朝找‘能守边疆的帅’。可惜啊,朕没守住萧何的‘初心’,后期沉迷享乐,忘了‘江山要靠稳扎稳打,臣子要靠选贤任能’——若能一直学刘邦信萧何那样信贤臣,‘安史之乱’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宋太祖赵匡胤(宋)
“萧何这汉子,有本事,更有脑子——他懂‘怎么做事’,更懂‘怎么让皇帝放心做事’。朕最佩服他‘自污名节’那一招,比朕的‘杯酒释兵权’还妙!
朕登基前,见多了‘功高震主’的悲剧——后唐的郭崇韬、后汉的史弘肇,哪个不是能征善战的功臣?可最后都因‘皇帝疑心’而死。萧何倒好,刘邦怀疑他,他不辩解、不反抗,反而故意占百姓田地、收受贿赂,把自己的‘名声’搞臭——这一招太聪明了!皇帝怕什么?怕臣子‘得民心、有威望’,怕臣子‘清正廉洁’到让百姓只知有臣、不知有君。萧何自污名节,就是告诉刘邦:‘陛下放心,我萧何贪财好利,没心思谋反,也没本事让百姓跟我走。’
朕的‘杯酒释兵权’,其实也是学萧何的‘示弱’——石守信、高怀德他们手握兵权,朕怕他们谋反,又不想杀他们,就请他们喝酒,让他们‘主动交兵权、去享富贵’。这跟萧何‘自污名节’的道理一样:都是‘用小损失换大安全’,用‘放弃部分利益’换‘君臣相安’。
还有萧何‘守关中’的本事,也值得朕学。朕定都开封后,让赵普主持后方政务,就是希望他能像萧何那样——朕在前线打仗,他能把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条,粮不断、兵不缺、民心不乱。赵普虽有萧何之才,却少了萧何的‘低调’——他晚年
最后是‘不避嫌’。韩信是萧何举荐的,后来韩信被疑谋反,萧何却主动帮吕后设计除韩信——他知道,‘保汉朝稳定’比‘保私交’重要,‘避谋反嫌疑’比‘顾念旧情’重要。朕当年处理侯君集谋反案时,也想起萧何:作为臣子,不能因私谊而忘公义,不能因避嫌而误国事。侯君集是朕的旧部,可他谋反,朕还是得杀他,这跟萧何除韩信是一个道理——江山为重,私交为轻。
萧何的一生,告诉所有臣子:什么是‘君臣之道’?就是‘皇帝放心,百姓安心,自己清心’。朕若有萧何这样的臣子,何愁‘贞观之治’不长久?”
唐玄宗李隆基(唐·开元年间)
“朕开创‘开元盛世’,常以萧何为‘臣子标杆’,尤其佩服他‘不贪权、知进退’。萧何当相国时,刘邦多次试探,他要么自污名节,要么推荐接班人,从没想过‘把权力攥在手里’,这份清醒,太难得了。
朕重用姚崇、宋璟,就是希望他们做‘开元的萧何’。姚崇提出‘十事要说’,帮朕定开元施政方向,像萧何定《九章律》;宋璟严明吏治、不徇私情,像萧何守关中那样‘稳’。可后来朕糊涂了,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他们哪有萧何的分寸?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杨国忠贪权误国,把朝政搅得一团糟——这时候才明白,萧何那样‘功高不骄、权重不贪’的臣子,真是可遇不可求。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为汉朝找‘能打仗的将’;朕当年重用郭子仪、李光弼,也是想为唐朝找‘能守边疆的帅’。可惜啊,朕没守住萧何的‘初心’,后期沉迷享乐,忘了‘江山要靠稳扎稳打,臣子要靠选贤任能’——若能一直学刘邦信萧何那样信贤臣,‘安史之乱’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宋太祖赵匡胤(宋)
“萧何这汉子,有本事,更有脑子——他懂‘怎么做事’,更懂‘怎么让皇帝放心做事’。朕最佩服他‘自污名节’那一招,比朕的‘杯酒释兵权’还妙!
朕登基前,见多了‘功高震主’的悲剧——后唐的郭崇韬、后汉的史弘肇,哪个不是能征善战的功臣?可最后都因‘皇帝疑心’而死。萧何倒好,刘邦怀疑他,他不辩解、不反抗,反而故意占百姓田地、收受贿赂,把自己的‘名声’搞臭——这一招太聪明了!皇帝怕什么?怕臣子‘得民心、有威望’,怕臣子‘清正廉洁’到让百姓只知有臣、不知有君。萧何自污名节,就是告诉刘邦:‘陛下放心,我萧何贪财好利,没心思谋反,也没本事让百姓跟我走。’
朕的‘杯酒释兵权’,其实也是学萧何的‘示弱’——石守信、高怀德他们手握兵权,朕怕他们谋反,又不想杀他们,就请他们喝酒,让他们‘主动交兵权、去享富贵’。这跟萧何‘自污名节’的道理一样:都是‘用小损失换大安全’,用‘放弃部分利益’换‘君臣相安’。
还有萧何‘守关中’的本事,也值得朕学。朕定都开封后,让赵普主持后方政务,就是希望他能像萧何那样——朕在前线打仗,他能把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条,粮不断、兵不缺、民心不乱。赵普虽有萧何之才,却少了萧何的‘低调’——他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