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定鼎辽左 遥制京畿-《撰鼎记》

  崇祯十一年,九月廿十,辽阳城。

  距离那场地崩山摧的爆破已过去数日,但城中的血腥与硝烟味并未散去,反而混合了焚烧尸体的焦臭和初冬的寒意,凝结成一种令人作呕的肃杀气息。朱由检一身戎装在一队精锐甲士的护卫下,踏入了这座千疮百孔的辽东旧都。

  目光所及,尽是断壁残垣。昔日还算齐整的街巷,如今遍布坍塌的房屋、碎裂的瓦砾和暗褐色的血渍。被炮火轰击得只剩骨架的城楼歪斜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攻防战的惨烈。即便明军已经控制了全城主要区域,零星的抵抗和清剿仍在继续,远处偶尔还会传来火铳的鸣响和短促的厮杀声。

  “陛下,小心脚下。”卢象升身披染血征袍,亲自在前引路,他的左臂用布带吊着,显然是受了伤。“城破之后,多尔衮率残部退入内城,依托街巷、府库负隅顽抗。尤其是那些八旗余孽和死忠包衣,抵抗极为疯狂,几乎逐屋争夺。幸赖陛下洪福,更赖那些阵前倒戈的义士里应外合,否则我军伤亡恐更为惨重。”

  朱由检默默点头。他看到了被集中安置在临时医棚里的伤员,呻吟声不绝于耳;也看到了民夫正将双方阵亡者的尸体分别运往城外掩埋或火化,堆积如山的景象触目惊心。此战,明军虽胜,却也是惨胜。天雄军、京营、关宁军皆伤亡不小,尤其是最先冲入缺口与白甲兵血战的天雄军锐士,几乎折损过半。辽阳,这座被满清经营多年的“旧都”,其抵抗意志和实力,确实超乎寻常。

  “阵前反正的义士,功不可没。所有有功者,皆按之前谕令,从优叙功,妥善安置。阵亡者,厚加抚恤。”朱由检沉声道,“卢卿,黄卿,还有诸位将士,辛苦了。”他看向身旁同样带着伤情的黄得功、祖大弼等人。

  “为陛下,为大明,万死不辞!”众将轰然应诺。

  当朱由检问及多尔衮下落时,卢象升面露憾色:“禀陛下,那多尔衮着实骁悍,城破后在杨古利带领的亲卫还有一队罗刹哥萨克骑兵的接应下,趁夜自北门突围而出,我军血战竟日,人困马乏,拦截不及,被其冲破阻截,遁往虎皮驿方向。多尔衮本人亦在突围时被乱铳击中肩胛,负伤而走。”

  “杨古利……哈巴罗夫……哥萨克……”朱由检默念着这几个名字,眼中寒光一闪。辽东的钉子,还没拔干净。但跑了多尔衮,虽留后患,却也意味着辽阳之战,明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接下来的几日,朱由检并未急于立刻兵发沈阳。他深知经过连番血战,大军亟需休整。他亲自巡视各营,抚慰伤员,看着那些断臂残肢却依旧目光坚定的士兵,心中既痛且慰。

  一项重要的举措被迅速执行,所有重伤员,被小心地用担架抬上早已在辽河口等候的运输船。这些由广州水师、登莱水师提供的船只,将沿着辽河入海,穿过渤海湾,直达登州、莱州乃至天津的后方医院进行救治和休养。这条水上生命线的建立,极大地保障了伤员的生存率和未来的归队可能,也展现了明军此刻远超对手的后勤能力。

  同时,战地整编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伤亡较大的部队进行合并补充,缴获的清军甲胄兵器被择优装备部队。更重要的是,随着明军收复辽阳的消息传开,大量隐匿山林或被迫剃发的辽东汉民纷纷来投,其中不乏精壮之士。朱由检特意下旨,允许关宁军及各营就地征募这些熟悉地形、仇恨建奴的辽东子弟入伍,“以辽人守辽土”之策开始显现其深层威力。

  对于沈阳方向,朱由检采纳了稳扎稳打的策略。命张之极的京营先锋及祖大弼、曹文诏的关宁军主力监视围困,广布哨探,但并不急于进攻。沈阳城防比辽阳更为复杂坚固,济尔哈朗也是善守之将,在彻底消化辽阳、恢复大军元气之前,不宜再启大规模攻城战。

  同时,朱由检连续下达了两道至关重要的谕旨。

  第一道,发往北京,给留守辅臣孙承宗。在谕旨中,他首先肯定了孙承宗稳定京畿、统筹全局的功绩,继而强调:“……辽左大捷,实赖将士用命,亦乃天下民心所向。奴酋肆虐畿辅,正可借此良机,宣谕天下,激扬忠义!着卿统筹各部,广发文告,使官民皆知,王师必胜,建奴必亡!鼓励京畿乃至北直、山东各处官绅百姓,团练自保,袭扰虏后勤,传递虏踪。务使皇太极陷入人民战争之汪洋大海,寸步难行!物资调配,赏格颁授,皆由卿权宜处置,朕遥授方略,不疑尔等。”

  第二道,则是八百里加急密旨,直送正在向宣大方向急行军的孙传庭。朱由检在密旨中明确指出:“……朕观天象,寒气日迫,虏酋深入我境,利在速战,久必生变。其归路不外乎蓟北诸口。卿部星夜兼程,抢占形胜,可广布侦骑,联结当地乡导,详查虏之动向。朕已令锦衣卫北镇抚司所有漠南、宣大沿线暗桩,全力配合于你,所有情报,不分昼夜,直送卿处。一旦窥得虏酋退兵迹象与确切路线,便可大胆设伏!不必求全歼,但求狠挫其锋,若能阵斩贝勒以上或将,或俘获甚众,则京畿之危自解,卿亦为朕之心腹大患除去一臂!机不可失,望卿善握之!”

  时间悄然进入九月底,辽东的天气果然如朱由检所担忧的那样,比往年同期更为寒冷。凛冽的北风卷着尘沙,吹在脸上已如刀割。得益于大明的强大后勤保障,营中开始大量配发冬衣,并加紧储备柴炭。朱由检站在行营外,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心中对京畿战事的担忧又增添了一分——这样的天气,对深入敌境、缺乏稳固补给据点的皇太极而言,将是致命的,也同样会逼着这个枭雄作出孤注一掷的决死挣扎。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巨大的辽东舆图,辽阳已下,沈阳被围,辽东大局已定。现在,最大的悬念和最终的决战,已然转移到了那片他暂时无法亲临,却关乎整个帝国命运的京畿战场。他相信孙承宗的老成谋国,更期待孙传庭这柄隐忍已久的利剑,能在他布下的情报网络支持下,给惶惶欲退的皇太极,以致命一击。这个秋天,注定要以建奴的惨败和皇帝的全面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