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夜雨与“鱼脍”-《我在江湖社恐的那些年》

  是夜,谷中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雨点敲打在竹叶和屋瓦上,发出细密而悦耳的声响,如同自然弹奏的安眠曲。

  陆云霁在灯下翻阅着一本前人留下的《南华真经》注疏,青衫被灯光晕染出一圈温暖的轮廓。

  阮喃喃则趴在旁边的软榻上,摆弄着几颗光滑的鹅卵石——

  那是她从小溪边精心挑选回来的“收藏品”,一边听着雨声,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师兄说着话,声音渐渐低缓,带着浓浓的睡意。

  最终,她抱着软枕,在雨声的陪伴下沉沉睡去。

  陆云霁放下书卷,轻轻为她盖上一张薄毯,才吹熄了灯,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坐调息。雨声潺潺,谷中的夜晚显得格外安宁。

  次日清晨,雨已停歇。

  被雨水彻底洗涤过的山谷,绿意更加鲜亮逼人,空气清新得仿佛能滴出绿来。

  远处的山峦笼罩在薄薄的雾气中,宛如仙境。

  晨课之后,阮喃喃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跑去玩耍,而是主动抱出了文房四宝,铺在石桌上。

  原来,大师兄李沐风上次来信时,除了关心他们的功课外,还特意嘱咐阮喃喃需定期练习书法,以静心养性。

  “师兄,”

  她苦着一张小脸,磨好了墨,拿起一支小楷笔,却迟迟不肯下笔,

  “大师兄说我的字像‘春蚓秋蛇’,扭来扭去没个章法……可我觉得写得能认清就行了嘛……”

  陆云霁走到她身边,看了看铺开的宣纸和那支被她攥得紧紧的小笔。

  他虽不善言辞,但行动总是细致。

  他取过另一支笔,蘸饱了墨,在旁边的草纸上缓缓写下一个“静”字。

  他的字迹并不追求华丽的风格,而是结构严谨,笔画舒展,带着一种清峻内敛的气韵,一如他本人。

  “看笔势,”

  他轻声说,手腕微动,示范着起笔、行笔、收笔的力道与节奏,

  “勿急。”

  阮喃喃凑过头,仔细地看着,然后学着师兄的样子,屏息凝神,在宣纸上小心翼翼地写下第一个字。

  结果手一抖,那一横还是变成了歪歪扭扭的“小虫子”。

  “哎呀!”

  她懊恼地叫了一声。

  “再试。”

  陆云霁的声音依旧平静。

  阮喃喃嘟了嘟嘴,深吸一口气,重新落笔。

  这一次,她努力回忆着师兄刚才的动作,写得慢了些,虽然依旧稚嫩,但比刚才那个好了不少。

  陆云霁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偶尔在她某个笔画明显出错时,会用笔杆轻轻点一下那个位置,并不多言。

  阮喃喃便心领神会,擦掉重写。

  院子里一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细微沙沙声,以及偶尔响起的、阮喃喃因为写出了一个稍微像样点的字而发出的细小欢呼。

  练字告一段落,日头也已升高。阮喃喃放下笔,伸了个懒腰,立刻恢复了活力。

  “师兄,我们去溪边看看吧!下了雨,溪水涨了,说不定能抓到鱼呢!”

  她眼睛亮晶晶地提议道,显然对昨日的腊肉炒蕨菜意犹未尽,想给餐桌再添一道鲜味。

  陆云霁没有反对。

  两人来到谷中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边。

  果然,雨水让溪流丰沛了不少,水流哗哗作响,撞击着溪中的卵石,泛起白色的水花。

  几条巴掌大的银白色小鱼正在水势稍缓的石头缝隙间灵活地游弋。

  “真的有鱼!”

  阮喃喃兴奋地压低声音,挽起裤脚就要下水。

  陆云霁却拦住了她。

  他示意小师妹在岸边等待,自己则凝神静气,目光锁定了水中游鱼。

  《鹄白功》提升的感知让他能清晰地把握鱼儿游动的轨迹和那稍纵即逝的时机。

  下一刻,他并指如剑,出手如电,指尖带着一缕柔和却精准的劲力,隔空点向水面。

  只听“嗤”的一声轻响,一道细微的水花溅起,一条正在悠游的小鱼仿佛被定住了一般,微微一顿,便翻着白肚浮上了水面。

  正是《无为剑经》中“不得已而后动”,后发先至,一击制胜的妙用,被他化用来捕鱼了。

  “哇!师兄好厉害!”

  阮喃喃在岸上拍手欢呼,比自己抓到鱼还高兴。

  陆云霁如法炮制,又点中了两条鱼,这才用树枝将鱼串起,走上岸来。

  回到小院,处理鱼获的任务自然又落在了陆云霁身上。

  他取出小刀,刮鳞、去鳃、剖腹清洗,动作流畅而迅速,不见丝毫血腥狼狈,反而带着一种处理食材的专注与从容。

  这精细的活儿,似乎也暗合了某种“技进于道”的意味。

  阮喃喃好奇地问:

  “师兄,这鱼我们怎么吃?炖汤吗?”

  陆云霁看着手中处理干净、肉质莹润的鲜鱼,却想起了在锦绣城“百味楼”时,曾见林清晏做过一道极考验刀工和食材本味的“清风脍”。

  那是将极新鲜的鱼肉片成薄如蝉翼的透明薄片,仅以少许酱料、香辛佐味,突出鱼肉的清甜爽滑。

  他心中微动,想尝试一下。

  虽然谷中调料不及酒楼齐全,但胜在鱼肉足够新鲜,山泉水清冽,或许能还原几分精髓。

  他将洗净的鱼用干净的布巾吸干水分,取过那把锋利的小厨刀。

  这一次,他的神情比切腊肉时更加专注。

  手腕稳定如磐石,下刀的角度和力度控制得妙到毫巅。

  只见刀光细微闪动,一片片薄得近乎透明、大小均匀的鱼片便从他指间落下,整齐地码放在准备好的白瓷盘中。

  鱼肉纹理分明,透过薄片几乎能看到瓷盘的底色。

  阮喃喃看得目瞪口呆,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惊扰了这如同艺术创作的过程。

  陆云霁将片好的鱼脍在盘中摆出简单的造型,然后取来一小碟谷中自酿的、味道清甜的米醋,又摘了几片新鲜的薄荷叶洗净切丝,撒在鱼片上。

  最后,还滴上了几滴提味的野山椒汁液。

  “尝尝。”

  他将筷子递给阮喃喃。

  阮喃喃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片鱼脍,那鱼肉在筷子上微微颤动,仿佛还是活的。

  她蘸了点醋汁,放入口中。

  下一刻,她眼睛猛地睁大!

  鱼肉入口冰凉爽滑,几乎不需要咀嚼,就在舌尖化开,极致的鲜甜味道瞬间弥漫开来。

  米醋的微酸更加激发了这份鲜甜,薄荷的清凉和野山椒一丝若有若无的辣意,则让味道层次更加丰富立体。

  “太好吃了!”

  阮喃喃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这……这鱼肉是甜的!像……像山泉水一样清甜!师兄,你这手艺,简直神了!二师兄知道了肯定要夸你!”

  她一边说,一边迫不及待地又夹起几片,吃得眉开眼笑。

  陆云霁自己也尝了一片,口感确实极佳。

  他满意于自己对火候(虽然是冷盘)和刀工的掌控,更满意于这山谷馈赠的食材本身的美味。

  这种将所学技艺应用于生活,并创造出美好体验的过程,让他心中生出一种淡淡的成就感。

  午后的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小院,师兄妹二人围坐在石桌旁,分享着一盘极致鲜美的鱼脍。

  溪水的潺潺声隐约可闻,清风拂过,带来竹叶的清香。

  这远离尘嚣的忘忧谷,日子就在这读书、练功、烹饪、品尝美味的循环中,平淡而充实地流淌着,每一日都仿佛浸润着山水之灵与人间烟火的恬淡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