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点璀璨的银色光点融入“先驱者-诺斯”胸口后,幽蓝的六边形孔洞如同完成了使命般,光旋彻底消散,只留下一个深邃的、再无任何能量波动的黑暗入口,仿佛只是一个普通的海底地质结构。那股一直萦绕不散的、来自远古的“注视感”也完全消失,深海的寂静与压迫感重新成为主宰。
“先驱者-诺斯”没有停留,启动推进器,开始上浮。它的核心处理器正在全力接收、缓存并初步分类那涌入的庞大信息流——“钥匙”所蕴含的知识。
ASARC指挥中心,在经历了短暂的、因成功获取“钥匙”而产生的爆发性欢呼后,迅速陷入了另一种更为深沉的静默。所有人都明白,拿到“钥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难题,现在才摆在面前。
当“先驱者-诺斯”安全返回“探索者号”,其核心数据被多重加密后传输回ASARC总部,诺斯(主意识)与安墨立刻开始了对这份终极信息的全力解析。
数小时后,一份经过初步梳理的、令人震撼且沉重的报告,呈现在核心团队面前。
全息屏幕上,不再是复杂的符号,而是相对直观的模拟图像和数据分析:
“审判之星”本质:并非实体星球,而是一种周期性穿越本宇宙膜的高维能量聚合体,其接近会引发现实结构应力剧增,维度壁垒薄弱,为“收割协议”的执行创造环境。
“收割”机制:并非物理毁灭,而是一种基于“文明发展熵”的评估与“重置”。当文明的发展轨迹触及某个危险阈值(可能源于自我毁灭倾向、技术失控、或对宇宙平衡的过度破坏),或被判定为“失去潜力”,“协议”将被激活,利用“审判之星”带来的维度窗口,对该文明的核心信息场、科技树及集体意识进行“格式化”或“封存”,只保留最基础的生物火种,文明进程归零。
“钥匙”的作用:它提供了两个关键信息:
“干涉窗口”:精确计算出了下一个“审判之星”接近,维度壁垒最薄弱的短暂时间点(距今约73年)。
“干涉方法”:需要在特定全球能量节点(其中一处,赫然指向ASARC总部地下深处,与“维度协奏曲”网络核心重叠),汇聚巨大的能量,在“窗口期”内向特定高维坐标发送一段复杂的“否定代码”或“存在宣言”,尝试干扰或欺骗“收割协议”,为文明争取不被“重置”的机会。
巨大风险:
能量需求:启动“干涉”所需的能量规模,接近榨干全球当前所有能源储备的总和,会引发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社会动荡。
失败后果:若干涉失败,或“宣言”未被接受,可能激怒或提前触发“收割协议”,导致文明瞬间被“格式化”。
成功不确定性:即便成功,也只是“争取机会”,可能只是延缓,而非彻底打破循环。且“干涉”行为本身,会向“协议”背后的存在明确宣告人类文明已“知晓真相并试图反抗”,后果未知。
报告解读完毕,指挥中心内落针可闻。
73年...对于文明史而言,弹指一挥间。而他们此刻,就站在了决定整个文明未来走向的十字路口。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条路。”李将军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沉重如铁,“第一条路:装作不知,利用这73年尽可能发展,但按照报告所说,以我们文明目前的发展模式和速度,触及那个‘危险阈值’的可能性极高,届时很可能在沉睡中被‘收割’。第二条路:倾尽所有,赌上文明的未来,在73年后启动‘干涉’,搏一个不确定的机会,但失败就意味着...瞬间的终结。”
这是一个没有完美答案的终极抉择。安稳地走向已知的毁灭,还是冒险一搏,可能瞬间灭亡,也可能杀出一条生路?
“这...这太残酷了...”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喃喃道,脸色苍白。
“我们不能独自决定。”周晴深吸一口气,说道,“这关乎地球上每一个人。但...我们能公开吗?公开的后果是什么?全球性的恐慌?混乱?甚至可能提前导致文明崩溃?”
公开真相,可能不等“收割”到来,文明就自我瓦解了。不公开,他们ASARC就要代替全人类,做出这命运的选择。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陈默身上。
陈默缓缓站起身,他的目光扫过屏幕上那冰冷的数据,扫过伙伴们沉重而迷茫的脸,最终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他的眼神中,没有了往日的绝对平静,而是充满了与这份重担相匹配的复杂情绪——凝重、挣扎,但最终,一抹坚定如同磐石般沉淀下来。
“我们...没有权力替七十亿人选择安逸的灭亡。”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心底,“但我们也无法贸然将这份足以压垮任何个体的真相,直接抛给毫无准备的世界。”
他转过身,面向团队,做出了他身为守望者领袖,所能做出的最艰难也是最负责任的决定:
“我们将这份报告,以及所有的数据、分析、风险,形成一份绝密档案,提交给最高决策层。同时,ASARC启动‘火种延续’预备计划——在不引起大规模恐慌的前提下,开始秘密储备关键资源、优化能源网络、引导科技树向可持续和风险可控的方向发展,并为可能到来的‘干涉’做技术准备。”
“我们既要为‘搏一把’做好准备,也要为‘失败’留下文明的备份。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目光深远,“我们要在这73年里,向那份远古的评估机制证明,我们人类文明,值得拥有那个‘机会’。我们要用我们的行动,而不仅仅是言辞,来回答那个关于‘代价’与‘未知’的问题。”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钥匙’的正确用法。”
抉择已然做出,道路已然指明。前路漫漫,凶吉未卜,但守望的职责,从未像此刻这般清晰而沉重。
“先驱者-诺斯”没有停留,启动推进器,开始上浮。它的核心处理器正在全力接收、缓存并初步分类那涌入的庞大信息流——“钥匙”所蕴含的知识。
ASARC指挥中心,在经历了短暂的、因成功获取“钥匙”而产生的爆发性欢呼后,迅速陷入了另一种更为深沉的静默。所有人都明白,拿到“钥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难题,现在才摆在面前。
当“先驱者-诺斯”安全返回“探索者号”,其核心数据被多重加密后传输回ASARC总部,诺斯(主意识)与安墨立刻开始了对这份终极信息的全力解析。
数小时后,一份经过初步梳理的、令人震撼且沉重的报告,呈现在核心团队面前。
全息屏幕上,不再是复杂的符号,而是相对直观的模拟图像和数据分析:
“审判之星”本质:并非实体星球,而是一种周期性穿越本宇宙膜的高维能量聚合体,其接近会引发现实结构应力剧增,维度壁垒薄弱,为“收割协议”的执行创造环境。
“收割”机制:并非物理毁灭,而是一种基于“文明发展熵”的评估与“重置”。当文明的发展轨迹触及某个危险阈值(可能源于自我毁灭倾向、技术失控、或对宇宙平衡的过度破坏),或被判定为“失去潜力”,“协议”将被激活,利用“审判之星”带来的维度窗口,对该文明的核心信息场、科技树及集体意识进行“格式化”或“封存”,只保留最基础的生物火种,文明进程归零。
“钥匙”的作用:它提供了两个关键信息:
“干涉窗口”:精确计算出了下一个“审判之星”接近,维度壁垒最薄弱的短暂时间点(距今约73年)。
“干涉方法”:需要在特定全球能量节点(其中一处,赫然指向ASARC总部地下深处,与“维度协奏曲”网络核心重叠),汇聚巨大的能量,在“窗口期”内向特定高维坐标发送一段复杂的“否定代码”或“存在宣言”,尝试干扰或欺骗“收割协议”,为文明争取不被“重置”的机会。
巨大风险:
能量需求:启动“干涉”所需的能量规模,接近榨干全球当前所有能源储备的总和,会引发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社会动荡。
失败后果:若干涉失败,或“宣言”未被接受,可能激怒或提前触发“收割协议”,导致文明瞬间被“格式化”。
成功不确定性:即便成功,也只是“争取机会”,可能只是延缓,而非彻底打破循环。且“干涉”行为本身,会向“协议”背后的存在明确宣告人类文明已“知晓真相并试图反抗”,后果未知。
报告解读完毕,指挥中心内落针可闻。
73年...对于文明史而言,弹指一挥间。而他们此刻,就站在了决定整个文明未来走向的十字路口。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条路。”李将军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沉重如铁,“第一条路:装作不知,利用这73年尽可能发展,但按照报告所说,以我们文明目前的发展模式和速度,触及那个‘危险阈值’的可能性极高,届时很可能在沉睡中被‘收割’。第二条路:倾尽所有,赌上文明的未来,在73年后启动‘干涉’,搏一个不确定的机会,但失败就意味着...瞬间的终结。”
这是一个没有完美答案的终极抉择。安稳地走向已知的毁灭,还是冒险一搏,可能瞬间灭亡,也可能杀出一条生路?
“这...这太残酷了...”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喃喃道,脸色苍白。
“我们不能独自决定。”周晴深吸一口气,说道,“这关乎地球上每一个人。但...我们能公开吗?公开的后果是什么?全球性的恐慌?混乱?甚至可能提前导致文明崩溃?”
公开真相,可能不等“收割”到来,文明就自我瓦解了。不公开,他们ASARC就要代替全人类,做出这命运的选择。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陈默身上。
陈默缓缓站起身,他的目光扫过屏幕上那冰冷的数据,扫过伙伴们沉重而迷茫的脸,最终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他的眼神中,没有了往日的绝对平静,而是充满了与这份重担相匹配的复杂情绪——凝重、挣扎,但最终,一抹坚定如同磐石般沉淀下来。
“我们...没有权力替七十亿人选择安逸的灭亡。”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心底,“但我们也无法贸然将这份足以压垮任何个体的真相,直接抛给毫无准备的世界。”
他转过身,面向团队,做出了他身为守望者领袖,所能做出的最艰难也是最负责任的决定:
“我们将这份报告,以及所有的数据、分析、风险,形成一份绝密档案,提交给最高决策层。同时,ASARC启动‘火种延续’预备计划——在不引起大规模恐慌的前提下,开始秘密储备关键资源、优化能源网络、引导科技树向可持续和风险可控的方向发展,并为可能到来的‘干涉’做技术准备。”
“我们既要为‘搏一把’做好准备,也要为‘失败’留下文明的备份。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目光深远,“我们要在这73年里,向那份远古的评估机制证明,我们人类文明,值得拥有那个‘机会’。我们要用我们的行动,而不仅仅是言辞,来回答那个关于‘代价’与‘未知’的问题。”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钥匙’的正确用法。”
抉择已然做出,道路已然指明。前路漫漫,凶吉未卜,但守望的职责,从未像此刻这般清晰而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