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夜露已重,寒气透过窗棂缝隙钻进“晚来风”客栈,将烛火吹得明明灭灭。更夫的梆子声刚过丑时三刻,打在寂静的山坳里,仿佛带着冰碴子,敲得人心里发寒。
这家客栈孤零零地立在两山夹峙的官道旁,说是官道,其实早已荒废大半,寻常客商绝不会绕远路来此歇脚。今夜却不同,客栈大堂里还亮着一盏昏黄的油灯,映着寥寥几张面孔,各自沉默着,像被夜色冻住的影子。
谢韫拢了拢身上的素色长衫,指尖微凉。他对面坐着的是他的胞弟谢渊,一身玄色劲装,腰间佩着柄半旧的长刀,正闭目养神,眉头却微微蹙着,显然也没睡着。他们本是赴京赶考的书生,只因途中遇劫,盘缠被洗劫一空,又迷了路径,才误打误撞来到这荒僻的客栈。
“哥,这地方邪乎得很。”谢渊压低声音,喉结动了动,“你听,外面一点声儿都没有,连虫鸣都没了。”
谢韫侧耳细听,果然,除了烛火偶尔的噼啪声,整个世界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声响。这种死寂比狂风暴雨更让人不安。他刚要开口,眼角余光却瞥见了窗外——客栈门楣上悬挂的那盏红灯笼,竟在微微颤动。
那是一盏寻常的红灯笼,粗布蒙着,竹骨撑着,是这荒客栈里唯一添了点暖色的物件。可此刻,它却像个受了委屈的孩童,发出细微的、呜呜咽咽的声响。
“那灯笼……”谢韫的声音有些发紧。
谢渊猛地睁眼,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瞳孔骤然收缩。只见那红灯笼的绢面之上,竟缓缓渗出了一行行水渍,如同泪珠般蜿蜒而下,在昏暗的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那呜咽声越来越清晰,细细听去,竟像是女子的啜泣,悲戚而怨毒。
“会哭的灯笼……”角落里传来一个低低的抽气声。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千云铭脸色惨白,紧紧抓着他兄长千云辰的衣袖。千云兄弟是做药材生意的,据说要去关外贩货,不知为何也在此落脚。千云辰比弟弟沉稳些,此刻也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地盯着那灯笼,仿佛想从中看出什么端倪。
“不过是风吹雨淋,水汽凝结罢了,慌什么。”一个清冷的女声响起。说话的是楚漓,她独自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身水绿色衣裙,容貌清丽,只是眼神太过平静,平静得有些不寻常。她自入夜后便没怎么说话,只是偶尔啜饮杯中的茶水。
“楚姑娘说得轻巧,”坐在楚漓身旁的奕枫拓粗声说道,他身材魁梧,腰间别着柄短斧,看起来像是个猎户,“这荒山野岭的,半夜里灯笼哭起来,怎么想都不对劲。我奕枫拓走南闯北,也没见过这等怪事。”
“诸位莫慌。”客栈掌柜周而羲从后堂走了出来,他约莫五十多岁,面容和善,手里拿着一盏油灯,“许是灯笼挂久了,绢面受潮,加上夜风一吹,才显得有些异样。大家早些歇息,明日天一亮,我便将它取下来换了便是。”
周而羲的话并未完全打消众人的疑虑。谢韫看着那不断“流泪”的灯笼,心中隐隐觉得不安。他自幼随祖父读过一些杂记,其中便有关于精怪作祟、怨气附物的记载,眼前这景象,倒与书中描述的“怨灯”有几分相似。
就在这时,那灯笼的啜泣声突然拔高,变成一声凄厉的尖啸,紧接着,“啪嗒”一声,一滴“泪珠”从灯笼上滴落,正好落在门槛内侧。奇异的是,那水滴落在地上,并未散开,反而像活物一般,微微蠕动了一下,随即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在空气中。
“不好!”周而羲脸色骤变,手中的油灯险些脱手,“快,把门窗都关上!”
众人虽不明所以,但见周而羲神色慌张,也知道事情不妙。谢渊身手最快,几步便冲到门口,“砰”地一声将大门关上。千云辰也拉着弟弟,迅速将其余的窗户关好。奕枫拓则抄起了身边的一根木棍,警惕地守在门口。
屋内瞬间变得更加昏暗,只有那盏油灯和几支残烛在燃烧。那灯笼的哭声隔着门板和窗户,变得沉闷了许多,却并未停止,反而像是萦绕在每个人的耳边,挥之不去。
“周掌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谢韫沉声问道,“这灯笼,恐怕不是简单的受潮吧。”
周而羲叹了口气,脸上的和善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重的疲惫。他走到大堂中央,将油灯放在桌上,缓缓说道:“既然诸位今晚都撞见了,我也不瞒你们了。这‘晚来风’客栈,确实有些不干净。”
周而羲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众人的惊疑。
“周掌柜,此话怎讲?”千云辰率先问道,他毕竟年长些,很快镇定下来。
周而羲抹了把脸,缓缓道出了一段往事。
这“晚来风”客栈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最初的掌柜并不是他,而是他的远房表叔。二十年前,这里发生过一桩惨案。当时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在此投宿,那女子生得极为美貌,却不知得罪了什么人,夜里被人残忍地杀害在客房中,她的丈夫也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官府查了许久,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案子最后成了悬案。自那以后,客栈里就开始怪事不断。有人说夜里听到女子的哭声,有人说看到过白色的影子在院子里徘徊,而最诡异的,就是门楣上那盏红灯笼。
“那盏灯笼,就是当年那对夫妇带来的。”周而羲指着门外,声音有些发颤,“那女子很
这家客栈孤零零地立在两山夹峙的官道旁,说是官道,其实早已荒废大半,寻常客商绝不会绕远路来此歇脚。今夜却不同,客栈大堂里还亮着一盏昏黄的油灯,映着寥寥几张面孔,各自沉默着,像被夜色冻住的影子。
谢韫拢了拢身上的素色长衫,指尖微凉。他对面坐着的是他的胞弟谢渊,一身玄色劲装,腰间佩着柄半旧的长刀,正闭目养神,眉头却微微蹙着,显然也没睡着。他们本是赴京赶考的书生,只因途中遇劫,盘缠被洗劫一空,又迷了路径,才误打误撞来到这荒僻的客栈。
“哥,这地方邪乎得很。”谢渊压低声音,喉结动了动,“你听,外面一点声儿都没有,连虫鸣都没了。”
谢韫侧耳细听,果然,除了烛火偶尔的噼啪声,整个世界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声响。这种死寂比狂风暴雨更让人不安。他刚要开口,眼角余光却瞥见了窗外——客栈门楣上悬挂的那盏红灯笼,竟在微微颤动。
那是一盏寻常的红灯笼,粗布蒙着,竹骨撑着,是这荒客栈里唯一添了点暖色的物件。可此刻,它却像个受了委屈的孩童,发出细微的、呜呜咽咽的声响。
“那灯笼……”谢韫的声音有些发紧。
谢渊猛地睁眼,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瞳孔骤然收缩。只见那红灯笼的绢面之上,竟缓缓渗出了一行行水渍,如同泪珠般蜿蜒而下,在昏暗的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那呜咽声越来越清晰,细细听去,竟像是女子的啜泣,悲戚而怨毒。
“会哭的灯笼……”角落里传来一个低低的抽气声。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千云铭脸色惨白,紧紧抓着他兄长千云辰的衣袖。千云兄弟是做药材生意的,据说要去关外贩货,不知为何也在此落脚。千云辰比弟弟沉稳些,此刻也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地盯着那灯笼,仿佛想从中看出什么端倪。
“不过是风吹雨淋,水汽凝结罢了,慌什么。”一个清冷的女声响起。说话的是楚漓,她独自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身水绿色衣裙,容貌清丽,只是眼神太过平静,平静得有些不寻常。她自入夜后便没怎么说话,只是偶尔啜饮杯中的茶水。
“楚姑娘说得轻巧,”坐在楚漓身旁的奕枫拓粗声说道,他身材魁梧,腰间别着柄短斧,看起来像是个猎户,“这荒山野岭的,半夜里灯笼哭起来,怎么想都不对劲。我奕枫拓走南闯北,也没见过这等怪事。”
“诸位莫慌。”客栈掌柜周而羲从后堂走了出来,他约莫五十多岁,面容和善,手里拿着一盏油灯,“许是灯笼挂久了,绢面受潮,加上夜风一吹,才显得有些异样。大家早些歇息,明日天一亮,我便将它取下来换了便是。”
周而羲的话并未完全打消众人的疑虑。谢韫看着那不断“流泪”的灯笼,心中隐隐觉得不安。他自幼随祖父读过一些杂记,其中便有关于精怪作祟、怨气附物的记载,眼前这景象,倒与书中描述的“怨灯”有几分相似。
就在这时,那灯笼的啜泣声突然拔高,变成一声凄厉的尖啸,紧接着,“啪嗒”一声,一滴“泪珠”从灯笼上滴落,正好落在门槛内侧。奇异的是,那水滴落在地上,并未散开,反而像活物一般,微微蠕动了一下,随即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在空气中。
“不好!”周而羲脸色骤变,手中的油灯险些脱手,“快,把门窗都关上!”
众人虽不明所以,但见周而羲神色慌张,也知道事情不妙。谢渊身手最快,几步便冲到门口,“砰”地一声将大门关上。千云辰也拉着弟弟,迅速将其余的窗户关好。奕枫拓则抄起了身边的一根木棍,警惕地守在门口。
屋内瞬间变得更加昏暗,只有那盏油灯和几支残烛在燃烧。那灯笼的哭声隔着门板和窗户,变得沉闷了许多,却并未停止,反而像是萦绕在每个人的耳边,挥之不去。
“周掌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谢韫沉声问道,“这灯笼,恐怕不是简单的受潮吧。”
周而羲叹了口气,脸上的和善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重的疲惫。他走到大堂中央,将油灯放在桌上,缓缓说道:“既然诸位今晚都撞见了,我也不瞒你们了。这‘晚来风’客栈,确实有些不干净。”
周而羲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众人的惊疑。
“周掌柜,此话怎讲?”千云辰率先问道,他毕竟年长些,很快镇定下来。
周而羲抹了把脸,缓缓道出了一段往事。
这“晚来风”客栈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最初的掌柜并不是他,而是他的远房表叔。二十年前,这里发生过一桩惨案。当时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在此投宿,那女子生得极为美貌,却不知得罪了什么人,夜里被人残忍地杀害在客房中,她的丈夫也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官府查了许久,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案子最后成了悬案。自那以后,客栈里就开始怪事不断。有人说夜里听到女子的哭声,有人说看到过白色的影子在院子里徘徊,而最诡异的,就是门楣上那盏红灯笼。
“那盏灯笼,就是当年那对夫妇带来的。”周而羲指着门外,声音有些发颤,“那女子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