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内,庄严肃穆。百官依品级肃立,山呼万岁之声如同潮涌。御阶之上,司马锐端坐龙椅,冕旒遮掩下的面容恢复了往日的威严与冷峻,丝毫不见清晨在昭阳殿内那番赖床撒娇的模样。慕容雪端坐凤座,凤冠霞帔,气度沉静,目光扫过下方众臣,平和却自带一股不容忽视的威仪。
连日来的临朝听政,加上司马锐毫无保留的支持,已让慕容雪逐渐适应了这帝国权力中心的氛围。她不再是最初那个需要谨言慎行、如履薄冰的新晋天后,而是真正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权柄,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之中。
朝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各部院依次奏事,多是些常规的政务汇报:户部禀报春耕进展顺利,请求增拨农具;工部奏请修缮某处水利;礼部则呈上即将到来的祭天大典仪程……慕容雪或静静聆听,或在司马锐目光示意下,提出自己的见解。她的意见往往能切中要害,提出的建议也颇为务实,令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也不得不暗自点头。
司马锐大多时候只是听着,偶尔在关键处插言一二,或是对慕容雪的意见表示肯定,姿态放松,俨然一副“有天后在,朕很放心”的模样。这番景象,让坐在百官前列的太傅王允、御史中丞崔琰等老臣,眉头越皱越紧,脸色也愈发阴沉。
就在朝会气氛看似平静,即将接近尾声时,御史中丞崔琰,一位以刚正不阿、言辞犀利着称的老臣,手持玉笏,稳步出列。
“陛下,天后娘娘,臣有本奏!”崔琰的声音洪亮,带着御史特有的铮铮之气。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位素来是清流领袖的老臣身上。王允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而其他官员也纷纷打起精神,心知必有要事。
司马锐目光微抬,语气平淡:“崔爱卿有何事奏?”
崔琰深吸一口气,朗声道:“臣要弹劾羽林军右郎将——慕容翰!”
“慕容翰”三字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顿时引起一阵细微的骚动。无数道目光,或明或暗,瞬间瞟向了凤座上的慕容雪。慕容翰,正是当今天后慕容雪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慕容雪端坐的身形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僵,但瞬间便恢复了平静,只有笼在袖中的手,悄然握紧。来了!果然来了!那封密信预警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静静地看着崔琰,等待他的下文。
司马锐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声音依旧平稳:“哦?弹劾他何事?崔爱卿且细细奏来。”
崔琰似乎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本奏折,双手呈上,同时声音愈发激昂:“臣弹劾慕容翰三大罪!”
“其一,恃宠而骄,目无法纪!慕容翰凭借外戚身份,在羽林军中横行跋扈,多次公然违抗上官指令,殴打同僚,甚至纵容部下在京城滋事,影响极为恶劣!”
“其二,结交豪强,图谋不轨!慕容翰多次与京畿地区的游侠儿、地方豪强秘密往来,饮酒作乐,收受巨额贿赂!更有人目睹,其府中暗中蓄养来历不明的江湖死士,数量近百!此举意欲何为?臣不得不疑!”
“其三,也是最为严重者,诽谤君上,心怀怨望!”崔琰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无比的痛心与愤怒,“慕容翰曾多次在公开场合,酒后狂言,抱怨陛下对其姐、即天后娘娘约束过严,使其慕容家未能获得更多权势富贵!甚至……甚至口出悖逆之言,质疑陛下决策!此等行径,实乃大不敬,罪不容赦!”
崔琰每说一条,朝堂上的骚动便大上一分。这三条罪名,一条比一条重!从简单的违纪,上升到结交豪强、蓄养死士,最后更是直指诽谤君上!尤其是第三条,在极其重视君臣纲常的时代,几乎是致命的指控!若罪名坐实,慕容翰必死无疑,甚至连慕容雪都要受到严重牵连!
崔琰奏毕,将奏折高举过头:“此乃臣搜集到的部分人证物证,请陛下、天后娘娘明鉴!”
内侍接过奏折,呈送至御前。司马锐并没有立刻翻看,而是将目光投向慕容雪,语气平和地问道:“天后,对此事,你有何看法?”
这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崔琰的弹劾直指天后亲弟,言辞激烈,证据似乎确凿。天后会如何应对?是勃然变色,出面维护?还是大义灭亲,表态严查?无论哪种反应,都必将引发朝堂震动。
慕容雪感受到无数道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有担忧,有审视,有幸灾乐祸。她缓缓起身,先是对司马锐微微一礼,然后转向崔琰,目光平静无波,声音清晰而沉稳:
“崔大人。”
“臣在。”崔琰昂首挺胸,一副为国除奸、义不容辞的模样。
“大人方才所奏,事关朝廷命官清誉,更涉及本宫亲弟,可谓字字千钧。”慕容雪的语气不疾不徐,却自有一股威压,“本宫有三问,请大人解惑。”
“娘娘请问。”崔琰似乎早有准备。
“第一,大人弹劾慕容翰恃宠而骄,目无法纪。请问,他所违抗的是哪位上官的指令?殴打的是哪位同僚?在何处滋事?时间、地点、人证,可都齐全?羽林军自有军法,若真有此等事,为何其直属上官未曾按军法处置,反而要劳动御史台弹劾?”
慕容雪的第一个问题,就直接指向了弹劾的细节和程序合理性。羽林军是皇帝亲军,纪律森严,若慕容翰真如此跋扈,其直属将领不可能不知情,不处置,这本身就有疑点。
崔琰微微一滞,但立刻回应:“回娘娘,细节皆在奏折之中。至于其上官……或有所顾忌,亦未可知。”
“顾忌?”慕容雪轻轻重复了一遍,语气微扬,“崔大人的意思是,羽林军的将领,会因为顾忌本宫,而枉法徇私?这是否也是在暗示,本宫会干涉军法?”
这话语气不重,却极为犀利,直接将问题引到了自己身上,以退为进。若崔琰承认,便是坐实了弹劾太后干涉军政的嫌疑;若不承认,那他之前“上官顾忌”的说法就站不住脚。
崔琰脸色微变,连忙道:“臣并非此意!臣只是据实奏报!”
慕容雪不再纠缠,继续问道:“第二,大人指控慕容翰结交豪强,蓄养死士。请问,他所结交的豪强姓甚名谁,籍贯何处?所收贿赂几何,可有账目凭证?所蓄死士现在何处?是由何人统领?这些,大人可曾核实清楚?须知,结交豪强、私蓄部曲,乃国法大忌,若查无实据,便是诬陷朝廷命官,其罪非小。”
这一连串问题,更加具体,直指证据的核心。空口无凭,尤其是“蓄养死士”这种敏感指控,必须有铁证。
崔琰的额头微微见汗,强自镇定道:“臣……臣已掌握部分线索,但此事隐秘,需详加查证……”
“也就是说,大人目前并无确凿证据,仅凭‘线索’和‘人目睹’,便在朝堂之上,参奏一位羽林军将领图谋不轨?”慕容雪的声音依旧平静,但话语中的分量却让崔琰感到压力倍增。
不等崔琰反驳,慕容雪问出了第三个,也是最致命的问题:“第三,大人言及慕容翰诽谤君上,心怀怨望。此乃十恶不赦之大罪!请问,他是于何时、何地、对何人所说?原话为何?在场可有其他可靠人证?陛下勤政爱民,英明神武,天下共钦。本宫很好奇,慕容翰究竟说了何等狂悖之言,竟能让崔大人如此愤慨?请大人当庭奏明,也好让陛下与本宫,以及满朝文武,一同评判!”
这番话,直接将了崔琰一军!“诽谤君上”是重罪,但也是最难取证、最容易构陷的罪名。慕容雪要求他当庭说出具体言论,就是要将他逼到墙角。若他敢说出来,且言论确实大逆不道,那便坐实了弹劾;若他不敢说或说不出了所以然,那这指控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更有构陷之嫌!
崔琰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苍白,他张了张嘴,却没能立刻说出具体言论。所谓“酒后狂言”,本就是最容易做文章也最难核实的事情,他准备的奏折中也是语焉不详,如何敢在这朝堂之上轻易复述?万一用词不当,反而会引火烧身。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着崔琰,等待他的回答。王允的眉头紧紧皱起,显然没想到慕容雪的反应如此冷静犀利,句句直指要害。
司马锐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嘴角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他轻轻拿起崔琰的那份奏折,随意翻看了两眼,然后放下,目光扫过众臣,最后落在崔琰身上,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崔爱卿。”
“臣……臣在!”崔琰连忙躬身。
“弹劾大臣,尤其是涉及重罪,需人证物证俱全,方可令人信服。你奏折中所言,多为风闻奏事,细节模糊,尤其是这诽谤君上一条,更是语焉不详。”司马锐的语气听不出喜怒,“慕容翰乃国戚,亦是为朝廷效力之将官,岂能因些许风闻便轻易定罪?”
他话锋一转:“不过,既然崔爱卿提出弹劾,朕亦不能置之不理。这样吧……”
司马锐的目光转向慕容雪,带着询问之意:“天后,依你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最为妥当?”
慕容雪心中明了,司马锐这是将最终的处理权,象征性地交到了她手上,既是对她的信任,也是对她能力的考验。她微微欠身,朗声道:
“陛下,崔大人所奏,虽证据尚需核实,但既涉及朝廷法纪与官员清誉,不可不查。臣妾建议,此事当由御史台、廷尉府会同宗正府,三方联合审理。御史台负责弹劾纠察,廷尉府负责依法审讯,宗正府则因涉及外戚,参与其中以示公正。务必查个水落石出,若慕容翰果真罪孽深重,国法无情,绝不姑息;若有人诬告构陷,亦当反坐,以儆效尤!”
这番提议,公正稳妥,既没有包庇自己的弟弟,也没有因为被弹劾而惊慌失措,要求严惩诬告者,反而强调了依法办事,程序公正。将宗正府拉进来,更是巧妙,既显示了不徇私情,也借助了宗室的力量来平衡可能的攻讦。
司马锐满意地点点头:“准奏!就依天后所言。此案由御史台、廷尉府、宗正府三司会审,务求公正严明,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被点名的三个衙门的负责人出列领命。
崔琰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但在司马锐淡漠的目光注视下,最终只能将话咽了回去,躬身道:“臣……遵旨。”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看似被暂时压下。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三司会审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天后的威望,甚至影响到眼下这“二圣同朝”的格局。朝堂之上的暗流,因为这场针对慕容翰的弹劾,骤然变得汹涌起来。
慕容雪缓缓坐回凤座,面色平静如水,但袖中的手却微微握紧。她知道,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她,早已做好了准备。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二圣同朝·风波初起 完)
连日来的临朝听政,加上司马锐毫无保留的支持,已让慕容雪逐渐适应了这帝国权力中心的氛围。她不再是最初那个需要谨言慎行、如履薄冰的新晋天后,而是真正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权柄,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之中。
朝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各部院依次奏事,多是些常规的政务汇报:户部禀报春耕进展顺利,请求增拨农具;工部奏请修缮某处水利;礼部则呈上即将到来的祭天大典仪程……慕容雪或静静聆听,或在司马锐目光示意下,提出自己的见解。她的意见往往能切中要害,提出的建议也颇为务实,令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也不得不暗自点头。
司马锐大多时候只是听着,偶尔在关键处插言一二,或是对慕容雪的意见表示肯定,姿态放松,俨然一副“有天后在,朕很放心”的模样。这番景象,让坐在百官前列的太傅王允、御史中丞崔琰等老臣,眉头越皱越紧,脸色也愈发阴沉。
就在朝会气氛看似平静,即将接近尾声时,御史中丞崔琰,一位以刚正不阿、言辞犀利着称的老臣,手持玉笏,稳步出列。
“陛下,天后娘娘,臣有本奏!”崔琰的声音洪亮,带着御史特有的铮铮之气。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位素来是清流领袖的老臣身上。王允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而其他官员也纷纷打起精神,心知必有要事。
司马锐目光微抬,语气平淡:“崔爱卿有何事奏?”
崔琰深吸一口气,朗声道:“臣要弹劾羽林军右郎将——慕容翰!”
“慕容翰”三字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顿时引起一阵细微的骚动。无数道目光,或明或暗,瞬间瞟向了凤座上的慕容雪。慕容翰,正是当今天后慕容雪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慕容雪端坐的身形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僵,但瞬间便恢复了平静,只有笼在袖中的手,悄然握紧。来了!果然来了!那封密信预警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静静地看着崔琰,等待他的下文。
司马锐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声音依旧平稳:“哦?弹劾他何事?崔爱卿且细细奏来。”
崔琰似乎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本奏折,双手呈上,同时声音愈发激昂:“臣弹劾慕容翰三大罪!”
“其一,恃宠而骄,目无法纪!慕容翰凭借外戚身份,在羽林军中横行跋扈,多次公然违抗上官指令,殴打同僚,甚至纵容部下在京城滋事,影响极为恶劣!”
“其二,结交豪强,图谋不轨!慕容翰多次与京畿地区的游侠儿、地方豪强秘密往来,饮酒作乐,收受巨额贿赂!更有人目睹,其府中暗中蓄养来历不明的江湖死士,数量近百!此举意欲何为?臣不得不疑!”
“其三,也是最为严重者,诽谤君上,心怀怨望!”崔琰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无比的痛心与愤怒,“慕容翰曾多次在公开场合,酒后狂言,抱怨陛下对其姐、即天后娘娘约束过严,使其慕容家未能获得更多权势富贵!甚至……甚至口出悖逆之言,质疑陛下决策!此等行径,实乃大不敬,罪不容赦!”
崔琰每说一条,朝堂上的骚动便大上一分。这三条罪名,一条比一条重!从简单的违纪,上升到结交豪强、蓄养死士,最后更是直指诽谤君上!尤其是第三条,在极其重视君臣纲常的时代,几乎是致命的指控!若罪名坐实,慕容翰必死无疑,甚至连慕容雪都要受到严重牵连!
崔琰奏毕,将奏折高举过头:“此乃臣搜集到的部分人证物证,请陛下、天后娘娘明鉴!”
内侍接过奏折,呈送至御前。司马锐并没有立刻翻看,而是将目光投向慕容雪,语气平和地问道:“天后,对此事,你有何看法?”
这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崔琰的弹劾直指天后亲弟,言辞激烈,证据似乎确凿。天后会如何应对?是勃然变色,出面维护?还是大义灭亲,表态严查?无论哪种反应,都必将引发朝堂震动。
慕容雪感受到无数道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有担忧,有审视,有幸灾乐祸。她缓缓起身,先是对司马锐微微一礼,然后转向崔琰,目光平静无波,声音清晰而沉稳:
“崔大人。”
“臣在。”崔琰昂首挺胸,一副为国除奸、义不容辞的模样。
“大人方才所奏,事关朝廷命官清誉,更涉及本宫亲弟,可谓字字千钧。”慕容雪的语气不疾不徐,却自有一股威压,“本宫有三问,请大人解惑。”
“娘娘请问。”崔琰似乎早有准备。
“第一,大人弹劾慕容翰恃宠而骄,目无法纪。请问,他所违抗的是哪位上官的指令?殴打的是哪位同僚?在何处滋事?时间、地点、人证,可都齐全?羽林军自有军法,若真有此等事,为何其直属上官未曾按军法处置,反而要劳动御史台弹劾?”
慕容雪的第一个问题,就直接指向了弹劾的细节和程序合理性。羽林军是皇帝亲军,纪律森严,若慕容翰真如此跋扈,其直属将领不可能不知情,不处置,这本身就有疑点。
崔琰微微一滞,但立刻回应:“回娘娘,细节皆在奏折之中。至于其上官……或有所顾忌,亦未可知。”
“顾忌?”慕容雪轻轻重复了一遍,语气微扬,“崔大人的意思是,羽林军的将领,会因为顾忌本宫,而枉法徇私?这是否也是在暗示,本宫会干涉军法?”
这话语气不重,却极为犀利,直接将问题引到了自己身上,以退为进。若崔琰承认,便是坐实了弹劾太后干涉军政的嫌疑;若不承认,那他之前“上官顾忌”的说法就站不住脚。
崔琰脸色微变,连忙道:“臣并非此意!臣只是据实奏报!”
慕容雪不再纠缠,继续问道:“第二,大人指控慕容翰结交豪强,蓄养死士。请问,他所结交的豪强姓甚名谁,籍贯何处?所收贿赂几何,可有账目凭证?所蓄死士现在何处?是由何人统领?这些,大人可曾核实清楚?须知,结交豪强、私蓄部曲,乃国法大忌,若查无实据,便是诬陷朝廷命官,其罪非小。”
这一连串问题,更加具体,直指证据的核心。空口无凭,尤其是“蓄养死士”这种敏感指控,必须有铁证。
崔琰的额头微微见汗,强自镇定道:“臣……臣已掌握部分线索,但此事隐秘,需详加查证……”
“也就是说,大人目前并无确凿证据,仅凭‘线索’和‘人目睹’,便在朝堂之上,参奏一位羽林军将领图谋不轨?”慕容雪的声音依旧平静,但话语中的分量却让崔琰感到压力倍增。
不等崔琰反驳,慕容雪问出了第三个,也是最致命的问题:“第三,大人言及慕容翰诽谤君上,心怀怨望。此乃十恶不赦之大罪!请问,他是于何时、何地、对何人所说?原话为何?在场可有其他可靠人证?陛下勤政爱民,英明神武,天下共钦。本宫很好奇,慕容翰究竟说了何等狂悖之言,竟能让崔大人如此愤慨?请大人当庭奏明,也好让陛下与本宫,以及满朝文武,一同评判!”
这番话,直接将了崔琰一军!“诽谤君上”是重罪,但也是最难取证、最容易构陷的罪名。慕容雪要求他当庭说出具体言论,就是要将他逼到墙角。若他敢说出来,且言论确实大逆不道,那便坐实了弹劾;若他不敢说或说不出了所以然,那这指控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更有构陷之嫌!
崔琰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苍白,他张了张嘴,却没能立刻说出具体言论。所谓“酒后狂言”,本就是最容易做文章也最难核实的事情,他准备的奏折中也是语焉不详,如何敢在这朝堂之上轻易复述?万一用词不当,反而会引火烧身。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着崔琰,等待他的回答。王允的眉头紧紧皱起,显然没想到慕容雪的反应如此冷静犀利,句句直指要害。
司马锐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嘴角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他轻轻拿起崔琰的那份奏折,随意翻看了两眼,然后放下,目光扫过众臣,最后落在崔琰身上,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崔爱卿。”
“臣……臣在!”崔琰连忙躬身。
“弹劾大臣,尤其是涉及重罪,需人证物证俱全,方可令人信服。你奏折中所言,多为风闻奏事,细节模糊,尤其是这诽谤君上一条,更是语焉不详。”司马锐的语气听不出喜怒,“慕容翰乃国戚,亦是为朝廷效力之将官,岂能因些许风闻便轻易定罪?”
他话锋一转:“不过,既然崔爱卿提出弹劾,朕亦不能置之不理。这样吧……”
司马锐的目光转向慕容雪,带着询问之意:“天后,依你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最为妥当?”
慕容雪心中明了,司马锐这是将最终的处理权,象征性地交到了她手上,既是对她的信任,也是对她能力的考验。她微微欠身,朗声道:
“陛下,崔大人所奏,虽证据尚需核实,但既涉及朝廷法纪与官员清誉,不可不查。臣妾建议,此事当由御史台、廷尉府会同宗正府,三方联合审理。御史台负责弹劾纠察,廷尉府负责依法审讯,宗正府则因涉及外戚,参与其中以示公正。务必查个水落石出,若慕容翰果真罪孽深重,国法无情,绝不姑息;若有人诬告构陷,亦当反坐,以儆效尤!”
这番提议,公正稳妥,既没有包庇自己的弟弟,也没有因为被弹劾而惊慌失措,要求严惩诬告者,反而强调了依法办事,程序公正。将宗正府拉进来,更是巧妙,既显示了不徇私情,也借助了宗室的力量来平衡可能的攻讦。
司马锐满意地点点头:“准奏!就依天后所言。此案由御史台、廷尉府、宗正府三司会审,务求公正严明,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被点名的三个衙门的负责人出列领命。
崔琰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但在司马锐淡漠的目光注视下,最终只能将话咽了回去,躬身道:“臣……遵旨。”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看似被暂时压下。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三司会审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天后的威望,甚至影响到眼下这“二圣同朝”的格局。朝堂之上的暗流,因为这场针对慕容翰的弹劾,骤然变得汹涌起来。
慕容雪缓缓坐回凤座,面色平静如水,但袖中的手却微微握紧。她知道,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她,早已做好了准备。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二圣同朝·风波初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