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管会的人敲打之后,林枫意识到小打小闹的个体贩卖模式已经触及天花板,风险远大于收益。他必须为这些山野特产找到一个合法、稳定的出口。他的目标,锁定了公社的供销社。这天,林枫没有进山,而是换上了那件最体面的、母亲新做的劳动布罩衫,仔细擦了擦脚上的解放鞋,独自一人来到了红旗公社所在地。公社比林家村所在的生产大队要热闹许多,有一条简陋的街道,两旁分布着供销社、粮站、邮电所等为数不多的“单位”。供销社是栋红砖平房,门脸不大,但在这个年代,却是农村商品流通的绝对核心。林枫在供销社门口定了定神,整理了一下表情,走了进去。里面光线昏暗,货架上物品不多,几个店员正靠在柜台后闲聊,对进来的顾客爱答不理。林枫没有去看商品,而是径直走向一个看起来像负责人、正在拨弄算盘的中年男人面前,客气地问道:“同志,请问一下,咱们供销社收山货吗?”那中年男人抬起头,扶了扶眼镜,打量了一下林枫,见他年纪虽轻,但穿着干净,眼神沉稳,不像一般的农村娃,语气还算平和:“山货?收啊。干蘑菇、笋干、药材都收,价格牌子上写着。”他指了指墙上一个挂着的、字迹模糊的小黑板。林枫看了一眼,收购价确实比县城集市低不少,但关键是“合法”。他继续问道:“同志,是这样的。我是下面林家村的,我们村里后山有不少新鲜的蕨菜、笋子,还有香椿芽,不知道咱们供销社收不收新鲜的?”“新鲜的?”中年男人皱了皱眉,“那玩意儿娇气,放不住,麻烦!我们这不收新鲜的,只要干货。”这条路似乎走不通。但林枫没有放弃,他想了想,换了个思路,从随身带的布包里,小心地拿出一个油纸包,打开,里面是些他自家晒的笋干和蕨菜干,品相很好。“同志,您看看这个。这是我们自己晒的,干净,味道也好。现在城里人是不是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