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见院士讲解无人机技术-《课余手搓战机,你管这叫高中生?》

  薛伟建领着康临,穿过巨大的核心实验室。

  一个穿着同样研究服,气质文静的女人迎了上来。

  她就是廖秀文。

  “薛工,康临同学你们过来了?”

  薛伟建点点头。

  “对,我带他去会议室那边,邓院士他们都在。”

  三人绕过一架正在进行静态测试的无人机,走向实验室深处一个用玻璃幕墙隔开的区域。

  那是一个宽敞的会议室。

  里面已经坐了十几个人。

  他们大多头发花白,神情严肃,正围着一张巨大的会议桌激烈地讨论着什么。

  会议室正前方的LEd大屏幕上,正显示着一张极其复杂的图像。

  那是“侦察无人机模型”发动机的零部件三维分解图。

  每一个零件都被标注了密密麻麻的数据。

  薛伟建推开玻璃门,会议室里热烈的讨论声戛然而止。

  十几道目光,瞬间齐刷刷地聚焦到了门口。

  准确地说,是聚焦到了康临的身上。

  这些目光,有的带着审视,有的带着好奇,还有的,则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质疑。

  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其中不乏在学术界声名显赫的大佬,康临感觉自己的后背都有些发僵。

  他下意识地抬手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确认一下刚刚睡醒压乱的头发是不是已经恢复了原位。

  一个简单而又充满少年气的动作。

  “噗嗤。”

  不知是谁先没忍住,笑了一声。

  瞬间,会议室里紧绷的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

  原本表情严肃的几位老教授,脸上都露出了善意的笑容。

  坐在主位的一位老者,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他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打量着康临。

  “这就是康临同学吧?”

  他的声音温和而洪亮。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薛伟建立刻上前一步,开始为康临介绍。

  “康临,我给你介绍一下。”

  “这位是邓利和邓院士,我们‘舰载侦察无人机’项目的总负责人之一。”

  康临连忙微微鞠躬。

  “邓院士好。”

  “这位是郑开元郑院士,也是我们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那位刚刚夸赞他的老者,正是郑开元。

  郑开元笑着对他点了点头。

  “还有艾教授、孙教授、马教授……”

  薛伟建一口气介绍了在场的十几位研究人员。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华国在相关领域的泰山北斗。

  “智囊系统”带来的超强记忆能力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薛伟建每说出一个名字,那张面孔和对应的身份信息,就清晰地烙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他依次向各位教授问好,态度不卑不亢,沉稳得完全不像一个刚高中毕业的学生。

  介绍完毕,薛伟建和廖秀文便退到了一旁,将主场交给了这些真正的技术专家。

  邓利和院士指了指大屏幕上的发动机分解图。

  “康临同学,请坐。”

  康临依言在空出的位置上坐下。

  邓利和院士的目光重新变得严肃起来,他直入主题。

  “我们把你请来,目的想必薛伟建已经跟你说过了。”

  “你的那个无人机模型,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但是……”

  他话锋一转。

  “我们动用了所里最好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对你的模型进行了逆向工程分析。

  却始终无法完美复原它的性能,尤其是在发动机这一块。”

  郑开元院士也接过了话头,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解。

  “我们按照你的设计图纸,使用了远比你模型上更优质的材料和更精密的加工工艺。

  但造出来的发动机,在推重比和燃油效率上,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这一点,看似微不足道,但在高空高速的飞行环境下,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郑开元院士看着康临,眼神里充满了探究。

  “所以,我们想请你亲自讲一讲。”

  “你是怎么想到对发动机进行那些修改的?你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以及,为什么我们拥有更好的条件,却无法复原你的成果?”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康临身上。

  这一次,目光里充满了期待。

  康临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的心绪平复下来。

  他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先提出了一个问题。

  “各位教授,院士,在你们看来,一个航模发动机,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

  艾教授是个急性子,他率先开口。

  “当然是性能,推力要大,重量要轻,也就是推重比要高。”

  康临点了点头。

  “艾教授说得没错。”

  “但对我来说,当时在制造这个航模的时候,我考虑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一个‘航模’。”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语气平静却有力。

  “我从一开始,就是把它当成一架真正的、可以执行任务的无人机来设计的。”

  “所以,除了推重比,我还需要考虑另外几件事。”

  “第一,是动力。”

  “为了让它飞得更高、更快,拥有更强的机动性。

  我必须在有限的体积内,压榨出每一分动力。”

  “第二,是减重。”

  “机身、飞控、电池,每一克重量都要斤斤计较。所以,发动机也必须尽可能地轻。”

  “第三,是降低风阻。”

  “这不仅关系到速度,更直接影响航程和滞空时间。”

  康临站起身,走到LEd大屏幕前,拿起一支激光笔。

  他指向屏幕上发动机的进气道部分。

  “为了提升动力,我重新设计了压气机的叶片曲率和角度,并且优化了进气道。

  让空气能够更顺畅地进入燃烧室。”

  他又指向燃烧室的截面图。

  “同时,我改进了燃油喷嘴的雾化效果,并且调整了燃烧室的涡流结构。

  让燃油和空气的混合更充分,燃烧效率更高。”

  “这样一来,同样的燃油,就能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他的讲解清晰、流畅,没有一句废话。

  在场的专家们都听得入了神,不时有人点头,有人则拿出笔记本快速地记录着。

  康临接着指向涡轮部分。

  “至于减重,我取消了一些在航模上并非绝对必要的加固结构。

  并且在材料允许的范围内,对涡轮盘和叶片进行了偷轻处理。”

  “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各位前辈无法复原的原因,可能在这里。”

  他的激光笔,点在了发动机尾喷口的一个微小部件上。

  “我修改了尾喷口的扩散段设计,并且增加了一个非常规的矢量推力结构。”

  “这个结构很简陋,是用记忆金属片和微型舵机实现的。

  加工精度要求极高,而且需要和飞控算法进行深度耦合。”

  “它的作用,是在特定飞行姿态下,微调推力方向,起到辅助气动舵面的作用。

  从而减少舵面偏转带来的阻力,变相地提升了推力和燃油经济性。”

  康临关掉激光笔,转过身来。

  “我当时手头的材料和工艺都非常有限,很多设计都是一种妥协。”

  “但各位前辈这里不一样。”

  “你们有更耐高温的单晶涡轮叶片,有更精密的五轴数控机床。

  还有更强大的计算机模拟平台。”

  “我相信,如果沿着这个思路,使用更优质的材料和工艺。

  这台发动机的性能,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康临说完,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被他这番话给镇住了。

  过了足足半分钟,邓利和院士才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眼神中充满了震撼。

  “原来是这样……原来如此!”

  郑开元院士更是激动地站了起来,他快步走到屏幕前,指着那个矢量推力结构。

  “天才!这简直是天才般的构想!”

  “我们一直把发动机和飞控当成两个独立的系统去优化。

  却没想过将它们如此深度地耦合在一起!”

  “通过微调推力来减少气动阻力,这个想法太大胆了,但也太可行了!”

  马教授也激动地补充道。

  “还有他对燃烧室的优化,看似只是微调,但组合在一起,效果是颠覆性的!

  这套思路完全可以应用到我们其他型号的发动机研发中去!”

  “油耗控制和推力提升,这种老大难的问题,他居然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一时间,会议室里再次沸腾起来。

  研究员们围绕着康临提出的优化方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他们发现,康临在很多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上,或许还比不上在座的任何一位专家院士。

  但他对机械技术问题的理解,却深刻到了骨子里。

  他总能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

  从一个最根本、最实用的角度,找到那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思路。

  他给出的建议,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每一个都能落到实处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他们不知道,这正是“完美科学家”技能和“智囊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让康临对机械领域所有问题的掌握,都达到了近乎本能的精准与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