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衙门,位于皇城承天门外,与五军都督府、吏部等中枢机构比邻而居。
相较于偏居一隅、初立未久的“清厘稽核总办”,这里殿宇恢宏,廊庑深阔,行走其间的大小官员皆步履匆匆,面色肃然,透着一股沉淀了数十年的权柄威严与陈腐气息。
沈涵身着三品侍郎的绯色官袍,腰悬银带,踏入了这座掌管天下钱粮户籍的帝国核心衙门之一。
表面的擢升并未带来多少喜悦,反而如同套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
他知道,无数双眼睛正或明或暗地注视着他这个“异类”的到来——一个以查账掀起滔天风浪,最终却“全身而退”甚至得以高升的幸进之臣。
户部尚书是一位年近花甲、须发皆白的老臣,姓李,资历极深,行事以稳健乃至保守着称。他对沈涵的到来,表现出了符合礼制的客气与疏离,简单交代了几句户部分管钱谷、仓廪、漕运等大致事务,便将他引见给了一众属官。
“沈侍郎年轻有为,锐意进取,日后同衙为官,还望诸位同心协力,共佐圣治。”李尚书话语平淡,听不出太多情绪。
属官们纷纷拱手见礼,眼神中却混杂着好奇、审视、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谁都清楚,这位新上司并非循资按辈升迁上来的,其手段与背景,深不可测。
沈涵的职责,主要分管天下仓廪存储与部分漕运账目的稽核。
这看似是户部内部的常规工作,远离了之前追查谋逆的风口浪尖,但沈涵却从中嗅到了不一样的机会——仓廪与漕运,正是“丰豫行”及其背后网络曾经活跃的领域,也是连接内陆与海外贸易的关键环节!
他并未急于烧起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而是如同在稽核总办时一般,沉下心来,先从熟悉浩如烟海的陈年账册、规章流程开始。
他所在的右侍郎值房,很快也堆起了如同小山般的卷宗。
然而,户部的规矩远比独立的稽核总办要多得多。
调阅档案需经主事、郎中等层层审批,询问下属需顾及官场体面,每一步都仿佛陷入了一张无形而粘稠的网中。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一种强大的惯性在阻碍着他,许多旧有弊病被视作理所当然,无人愿意去触碰。
“沈侍郎,这是浙江布政使司上报的去年秋粮入库清册,请您过目用印。”一名郎中恭敬地递上一份文书。
沈涵接过,习惯性地快速浏览关键数据,目光立刻停留在几处粮仓的“折损率”上。“张郎中,湖州府常平仓这批漕粮,折损率竟高达百分之七?依据何在?往年同期不过百分之三左右。”
那张郎中面露难色,支吾道:“这个……回侍郎,去年浙北偶有阴雨,漕粮转运或有受潮,且……且地方上报便是如此,惯例如此,下官也未敢深究。”
“惯例?”沈涵抬眼,目光平静却带着压力,“百分之七的折损,数万石粮食,一句惯例便可带过?漕司、地方仓场,可有相应的勘验文书、责任人陈述?”
“这……文书自然是有的,只是……恐怕需行文地方,来回核查,耗时日久……”张郎中额头见汗。
沈涵不再追问,合上文书,淡淡道:“此文暂留我处。日后凡涉及仓粮折损、库银亏空,超出往年均值或定例者,无论大小,皆需附上详细说明及佐证,否则,我户部不予核销。”
“是……是,下官明白。”张郎中喏喏而退。
消息很快在户部内部传开。这位新来的沈侍郎,果然是个“算盘”不离手的狠角色,连这等司空见惯的“惯例”都要刨根问底。一时间,衙署内氛围微妙,不少人对他敬而远之。
沈涵不为所动。他知道,唯有立下规矩,扎紧数据的篱笆,才能从这庞杂的日常运转中,发现那些试图隐藏的异常。他关注的,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更是数字背后可能存在的、与“八闽商会”或海外资金相关的蛛丝马迹。
这日傍晚,他仍在值房内核对各地常平仓的存粮轮换记录,试图从中找出粮食异常流动的规律。王砚如今被安排在了都察院下属的原稽核司,虽仍在京城,却已不便时常往来。沈涵真正能倚靠的,只剩下自己。
烛火摇曳,映照着卷宗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忽然,他的目光被一份来自福建泉州港的漕粮转运补充记录吸引。记录显示,去岁有一批本应北运的糙米,因“船只调配”原因,临时改为由泉州当地的“闽海商行”承运,折价抵充了部分市舶司的税收。
“闽海商行……”沈涵默念,这个商号他有些印象,似乎与“八闽商会”往来密切。他立刻翻找出泉州港近年的贸易记录,进行交叉比对。发现同期,恰好有一批由“闽海商行”出口的丝绸、瓷器运往了旧港方向,而其报关价值,远低于同类货物的市价。
一种可能性浮现在沈涵脑海:他们是否利用漕粮转运的机会,将本应入库的官粮,通过关联商号,以抵税等形式低价套取出来,再与高价货物(如丝绸瓷器)进行捆绑,以低报货值的方式走私出海,从而同时完成资金转移和物资输送?
这手法,与之前“丰豫行”在盐引上的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更加隐蔽,更依托于庞大的海外贸易网络!
就在他凝神思索时,值房的门被轻轻敲响。
“进来。”
一名低阶的书办躬身入内,手中捧着一卷看似普通的档案:“沈侍郎,这是度支司刚送来的、历年与琉球朝贡贸易相关的赏赐记录副本,李尚书吩咐,请侍郎一并核阅。”
沈涵接过,道:“放下吧。”
那书办放下档案,垂首退了出去。
沈涵并未立刻翻阅,他的注意力仍在泉州港的线索上。直到深夜,他准备离开时,才顺手拿起那卷琉球贡赐记录,打算带回寓所粗略一看。
回到位于京城南熏坊的侍郎宅邸——一座朝廷配发的、不算宽敞但足够静谧的二进院落。沈涵屏退仆从,在书房灯下展开了那卷记录。
记录本身并无出奇,无非是某年某月,赏赐琉球国王及使臣丝绸、金银、书籍等物的清单。但当他翻到最后一页,指尖拂过纸张边缘时,一种极细微的、与其他页面不同的厚实感传来。
他心中一动,仔细检视,发现最后一页纸的背脊处,似乎被人用米浆一类的东西,额外裱糊上了一层极薄的夹页!
他小心翼翼地用裁纸刀沿着边缘轻轻划开,从中取出了那张隐藏的夹页。
夹页上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幅用朱砂绘制的、极其简易的图案——那是一条盘绕的蛇,蛇口之中,衔着一枚铜钱。蛇身的扭曲形态,与那贝壳上的花纹,隐隐呼应!
而在图案下方,还有一个用墨点标记的位置,旁边写着一个细小的地名:
“澎湖,虎井屿。”
沈涵的呼吸骤然停滞!
澎湖!虎井屿!那是远离大陆、孤悬海中的岛屿!是通往南洋的咽喉要道之一!
这隐藏的夹页,这诡异的衔钱蛇图案,这明确的地名……是警告?是提示?
是谁?是谁能将这东西悄无声息地混入户部送达他手中的档案里?是那个神秘黑衣人?
烛光下,沈涵盯着那朱红的衔钱蛇图案,仿佛能看到一双阴冷的眼睛,正在暗处凝视着自己。
相较于偏居一隅、初立未久的“清厘稽核总办”,这里殿宇恢宏,廊庑深阔,行走其间的大小官员皆步履匆匆,面色肃然,透着一股沉淀了数十年的权柄威严与陈腐气息。
沈涵身着三品侍郎的绯色官袍,腰悬银带,踏入了这座掌管天下钱粮户籍的帝国核心衙门之一。
表面的擢升并未带来多少喜悦,反而如同套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
他知道,无数双眼睛正或明或暗地注视着他这个“异类”的到来——一个以查账掀起滔天风浪,最终却“全身而退”甚至得以高升的幸进之臣。
户部尚书是一位年近花甲、须发皆白的老臣,姓李,资历极深,行事以稳健乃至保守着称。他对沈涵的到来,表现出了符合礼制的客气与疏离,简单交代了几句户部分管钱谷、仓廪、漕运等大致事务,便将他引见给了一众属官。
“沈侍郎年轻有为,锐意进取,日后同衙为官,还望诸位同心协力,共佐圣治。”李尚书话语平淡,听不出太多情绪。
属官们纷纷拱手见礼,眼神中却混杂着好奇、审视、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谁都清楚,这位新上司并非循资按辈升迁上来的,其手段与背景,深不可测。
沈涵的职责,主要分管天下仓廪存储与部分漕运账目的稽核。
这看似是户部内部的常规工作,远离了之前追查谋逆的风口浪尖,但沈涵却从中嗅到了不一样的机会——仓廪与漕运,正是“丰豫行”及其背后网络曾经活跃的领域,也是连接内陆与海外贸易的关键环节!
他并未急于烧起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而是如同在稽核总办时一般,沉下心来,先从熟悉浩如烟海的陈年账册、规章流程开始。
他所在的右侍郎值房,很快也堆起了如同小山般的卷宗。
然而,户部的规矩远比独立的稽核总办要多得多。
调阅档案需经主事、郎中等层层审批,询问下属需顾及官场体面,每一步都仿佛陷入了一张无形而粘稠的网中。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一种强大的惯性在阻碍着他,许多旧有弊病被视作理所当然,无人愿意去触碰。
“沈侍郎,这是浙江布政使司上报的去年秋粮入库清册,请您过目用印。”一名郎中恭敬地递上一份文书。
沈涵接过,习惯性地快速浏览关键数据,目光立刻停留在几处粮仓的“折损率”上。“张郎中,湖州府常平仓这批漕粮,折损率竟高达百分之七?依据何在?往年同期不过百分之三左右。”
那张郎中面露难色,支吾道:“这个……回侍郎,去年浙北偶有阴雨,漕粮转运或有受潮,且……且地方上报便是如此,惯例如此,下官也未敢深究。”
“惯例?”沈涵抬眼,目光平静却带着压力,“百分之七的折损,数万石粮食,一句惯例便可带过?漕司、地方仓场,可有相应的勘验文书、责任人陈述?”
“这……文书自然是有的,只是……恐怕需行文地方,来回核查,耗时日久……”张郎中额头见汗。
沈涵不再追问,合上文书,淡淡道:“此文暂留我处。日后凡涉及仓粮折损、库银亏空,超出往年均值或定例者,无论大小,皆需附上详细说明及佐证,否则,我户部不予核销。”
“是……是,下官明白。”张郎中喏喏而退。
消息很快在户部内部传开。这位新来的沈侍郎,果然是个“算盘”不离手的狠角色,连这等司空见惯的“惯例”都要刨根问底。一时间,衙署内氛围微妙,不少人对他敬而远之。
沈涵不为所动。他知道,唯有立下规矩,扎紧数据的篱笆,才能从这庞杂的日常运转中,发现那些试图隐藏的异常。他关注的,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更是数字背后可能存在的、与“八闽商会”或海外资金相关的蛛丝马迹。
这日傍晚,他仍在值房内核对各地常平仓的存粮轮换记录,试图从中找出粮食异常流动的规律。王砚如今被安排在了都察院下属的原稽核司,虽仍在京城,却已不便时常往来。沈涵真正能倚靠的,只剩下自己。
烛火摇曳,映照着卷宗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忽然,他的目光被一份来自福建泉州港的漕粮转运补充记录吸引。记录显示,去岁有一批本应北运的糙米,因“船只调配”原因,临时改为由泉州当地的“闽海商行”承运,折价抵充了部分市舶司的税收。
“闽海商行……”沈涵默念,这个商号他有些印象,似乎与“八闽商会”往来密切。他立刻翻找出泉州港近年的贸易记录,进行交叉比对。发现同期,恰好有一批由“闽海商行”出口的丝绸、瓷器运往了旧港方向,而其报关价值,远低于同类货物的市价。
一种可能性浮现在沈涵脑海:他们是否利用漕粮转运的机会,将本应入库的官粮,通过关联商号,以抵税等形式低价套取出来,再与高价货物(如丝绸瓷器)进行捆绑,以低报货值的方式走私出海,从而同时完成资金转移和物资输送?
这手法,与之前“丰豫行”在盐引上的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更加隐蔽,更依托于庞大的海外贸易网络!
就在他凝神思索时,值房的门被轻轻敲响。
“进来。”
一名低阶的书办躬身入内,手中捧着一卷看似普通的档案:“沈侍郎,这是度支司刚送来的、历年与琉球朝贡贸易相关的赏赐记录副本,李尚书吩咐,请侍郎一并核阅。”
沈涵接过,道:“放下吧。”
那书办放下档案,垂首退了出去。
沈涵并未立刻翻阅,他的注意力仍在泉州港的线索上。直到深夜,他准备离开时,才顺手拿起那卷琉球贡赐记录,打算带回寓所粗略一看。
回到位于京城南熏坊的侍郎宅邸——一座朝廷配发的、不算宽敞但足够静谧的二进院落。沈涵屏退仆从,在书房灯下展开了那卷记录。
记录本身并无出奇,无非是某年某月,赏赐琉球国王及使臣丝绸、金银、书籍等物的清单。但当他翻到最后一页,指尖拂过纸张边缘时,一种极细微的、与其他页面不同的厚实感传来。
他心中一动,仔细检视,发现最后一页纸的背脊处,似乎被人用米浆一类的东西,额外裱糊上了一层极薄的夹页!
他小心翼翼地用裁纸刀沿着边缘轻轻划开,从中取出了那张隐藏的夹页。
夹页上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幅用朱砂绘制的、极其简易的图案——那是一条盘绕的蛇,蛇口之中,衔着一枚铜钱。蛇身的扭曲形态,与那贝壳上的花纹,隐隐呼应!
而在图案下方,还有一个用墨点标记的位置,旁边写着一个细小的地名:
“澎湖,虎井屿。”
沈涵的呼吸骤然停滞!
澎湖!虎井屿!那是远离大陆、孤悬海中的岛屿!是通往南洋的咽喉要道之一!
这隐藏的夹页,这诡异的衔钱蛇图案,这明确的地名……是警告?是提示?
是谁?是谁能将这东西悄无声息地混入户部送达他手中的档案里?是那个神秘黑衣人?
烛光下,沈涵盯着那朱红的衔钱蛇图案,仿佛能看到一双阴冷的眼睛,正在暗处凝视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