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议既定。
武记上下立刻高效运转起来。
次日,以玳安为首,郓哥儿协理,带着一帮精壮伙计,浩浩荡荡开赴西门记糕饼行。西门庆府上如今自顾不暇,只派了个老苍奴象征性地看着。
武记的人也不客气,如同风卷残云般,将里面尚算完好的烤炉、大小模具、结实的货架、甚至半仓库的上好面粉、糖料、油料,能搬走的绝不留下。
不过半日功夫,原本还算充盈的西门记铺面和后坊,便被搬得空空荡荡,只剩下些破旧桌椅和满地狼藉,真正是“地皮都要刮薄三分”。
搜刮的队伍退去,装修队伍上门,整日叮叮当当。
明眼人都知道武大郎这是又要搞大动作了。
这番动静自然引得街坊邻里围观,众人眼见昔日嚣张的西门记落得如此下场,无不唏嘘,同时也对武大郎这雷霆手段暗自咋舌。
搬回来的物资迅速补充进武记原有的作坊,生产规模瞬间扩大了一倍有余,配合吕茅系统空间里近乎无限的优质原料供给,武记糕饼在清河县的霸主地位已无可动摇。
郓哥儿更是干劲十足,按照吕茅的指示,开始全权策划“美人糕”评选活动。
他将三个“美人”名额细分,一个给到青楼妓馆,一个评选贤惠持家的寻常百姓,最后一个属于大户官绅家眷。
从此将糕饼销售与市井娱乐深度绑定,进一步炒热武记的名头。
看着库房里堆满的物资和账面上飞速增长的流水,吕茅觉得时机已到,该去再拜访一下李达天了。
他备下了一份厚厚的红利——足足二百两雪花银,用红绸包好,又挑了几样新出的精致糕饼,穿戴整齐,前往县衙拜会李知县。
果然如吕茅所料,此前在西门庆与武大郎之间保持中立的李知县,此番态度大为不同。
听闻武大郎来访,直接让人请进了后堂书房相见。
“哈哈哈,武大官人近日可是风头无两啊!”
李知县捻着胡须,笑容满面,全无之前的矜持。
西门记和武记的斗争胜负已分,而且如今西门庆靠山倒台、闭门避祸。他此刻哪里还会为了一个失势的西门庆而开罪眼前这棵正值上升期的“摇钱树”?
更何况,武记还有他两成干股。
“托老父母的福,侥幸赢了场蹴鞠,小本经营,不敢当‘风头’二字。”
吕茅谦逊着,顺势将红封和礼盒奉上。
“这是铺子里近日的一点进益,按例奉上,另有些新巧点心,请老父母和家眷尝尝鲜。”
李知县瞥见那红封的厚度,眼中笑意更浓,假意推辞两句便收下了。
他语带关切地问道:“武大官人接下来有何打算?那西门记的铺面……”
吕茅便将准备开设“武家菜”酒楼的计划简单说了,当然隐去了搬空对方家当的细节。
只说是重新装修经营。
李知县听得连连点头:
“好!好!武大官人有志气!放心去做,在本县地界,正当经营,本官自会为你做主。”
这话已是明确的站队和支持了。
一番宾主尽欢的交谈后,吕茅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县衙。
有了官府的明确支持,他接下来的计划便可更加顺利地推行。
与此同时,县前街上。
一家新开的生药铺却显得有些门庭冷落。
崭新的“蒋氏生药铺”牌匾下,蒋竹山一身略显宽大的儒衫,站在柜台后,脸上早已没了前些时日的意气风发,反而带着几分焦躁和窘迫。
李瓶儿那三百两银子,盘下铺面、购置初始药材后,已所剩无几。
他本就是个纸上谈兵的儒医,于经营之道一窍不通,进货渠道不稳,药材品质参差不齐,加之他本人缺乏名望,又拉不下脸来与市井药商、郎中们打交道。
老实说,他行医开方尚可。但开药铺这种营生终究是商业行为,几天下来生意没做成几单,反倒没少被顾客刁难,赚了一肚子火气。
这才开业数日,询价者寥寥,他自己都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
这日,一位老郎中前来配药,检视了几味药材后,直接皱起了眉头:
“蒋先生,你这黄芪柴性太大,当归油性不足,都是些次货,如何入药?价钱还这般贵?”
说罢,摇摇头便走了。
蒋竹山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想要争辩几句,却无从开口。
他回头看了看内室方向,帘子晃动了一下,似乎是李瓶儿在暗中观察。
这更让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李瓶儿那沉默目光中的质疑。
当初李瓶儿答应他入赘。
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后半生的考虑,本来武大郎才是最佳人选,奈何他和孙雪娥郎情妾意又对自己不错,自己不忍插足而心灰意冷。
另一方面也是被蒋竹山和冯妈妈描绘的“安稳日子”和“悬壶济世”的理想所打动。
可现实却是银钱投出去了,生意毫无起色,所谓的“安稳”眼看就要成为泡影。
事实上她根本没让蒋竹山进门,投资开生药铺也是一场考验,她时不时前来药铺“视察”,只为看清蒋竹山到底是不是那个可以托付余生的“老实人”。
现实是残酷的,蒋竹山明显无法挑起大梁!
此刻。
蒋竹山擦了擦额角的虚汗,心中开始后悔接下这摊子,更对提供本钱的李瓶儿生出几分埋怨——
若非她催促,自己或许还能再谨慎些,现在想来,背着药箱悬壶济世其实也是不错的。
李瓶儿独坐内室。
听着前堂的冷清与蒋竹山无奈的叹息,望着窗外繁华的街市,再想到武记如今的红火,心中那点对“安稳”的期盼,也渐渐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和疑虑所取代。
蒋竹山,终究不是那个临危不乱而又知冷知热的人!
她不由自主地看向南门方向,那个人……现在在干什么呢?
武记上下立刻高效运转起来。
次日,以玳安为首,郓哥儿协理,带着一帮精壮伙计,浩浩荡荡开赴西门记糕饼行。西门庆府上如今自顾不暇,只派了个老苍奴象征性地看着。
武记的人也不客气,如同风卷残云般,将里面尚算完好的烤炉、大小模具、结实的货架、甚至半仓库的上好面粉、糖料、油料,能搬走的绝不留下。
不过半日功夫,原本还算充盈的西门记铺面和后坊,便被搬得空空荡荡,只剩下些破旧桌椅和满地狼藉,真正是“地皮都要刮薄三分”。
搜刮的队伍退去,装修队伍上门,整日叮叮当当。
明眼人都知道武大郎这是又要搞大动作了。
这番动静自然引得街坊邻里围观,众人眼见昔日嚣张的西门记落得如此下场,无不唏嘘,同时也对武大郎这雷霆手段暗自咋舌。
搬回来的物资迅速补充进武记原有的作坊,生产规模瞬间扩大了一倍有余,配合吕茅系统空间里近乎无限的优质原料供给,武记糕饼在清河县的霸主地位已无可动摇。
郓哥儿更是干劲十足,按照吕茅的指示,开始全权策划“美人糕”评选活动。
他将三个“美人”名额细分,一个给到青楼妓馆,一个评选贤惠持家的寻常百姓,最后一个属于大户官绅家眷。
从此将糕饼销售与市井娱乐深度绑定,进一步炒热武记的名头。
看着库房里堆满的物资和账面上飞速增长的流水,吕茅觉得时机已到,该去再拜访一下李达天了。
他备下了一份厚厚的红利——足足二百两雪花银,用红绸包好,又挑了几样新出的精致糕饼,穿戴整齐,前往县衙拜会李知县。
果然如吕茅所料,此前在西门庆与武大郎之间保持中立的李知县,此番态度大为不同。
听闻武大郎来访,直接让人请进了后堂书房相见。
“哈哈哈,武大官人近日可是风头无两啊!”
李知县捻着胡须,笑容满面,全无之前的矜持。
西门记和武记的斗争胜负已分,而且如今西门庆靠山倒台、闭门避祸。他此刻哪里还会为了一个失势的西门庆而开罪眼前这棵正值上升期的“摇钱树”?
更何况,武记还有他两成干股。
“托老父母的福,侥幸赢了场蹴鞠,小本经营,不敢当‘风头’二字。”
吕茅谦逊着,顺势将红封和礼盒奉上。
“这是铺子里近日的一点进益,按例奉上,另有些新巧点心,请老父母和家眷尝尝鲜。”
李知县瞥见那红封的厚度,眼中笑意更浓,假意推辞两句便收下了。
他语带关切地问道:“武大官人接下来有何打算?那西门记的铺面……”
吕茅便将准备开设“武家菜”酒楼的计划简单说了,当然隐去了搬空对方家当的细节。
只说是重新装修经营。
李知县听得连连点头:
“好!好!武大官人有志气!放心去做,在本县地界,正当经营,本官自会为你做主。”
这话已是明确的站队和支持了。
一番宾主尽欢的交谈后,吕茅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县衙。
有了官府的明确支持,他接下来的计划便可更加顺利地推行。
与此同时,县前街上。
一家新开的生药铺却显得有些门庭冷落。
崭新的“蒋氏生药铺”牌匾下,蒋竹山一身略显宽大的儒衫,站在柜台后,脸上早已没了前些时日的意气风发,反而带着几分焦躁和窘迫。
李瓶儿那三百两银子,盘下铺面、购置初始药材后,已所剩无几。
他本就是个纸上谈兵的儒医,于经营之道一窍不通,进货渠道不稳,药材品质参差不齐,加之他本人缺乏名望,又拉不下脸来与市井药商、郎中们打交道。
老实说,他行医开方尚可。但开药铺这种营生终究是商业行为,几天下来生意没做成几单,反倒没少被顾客刁难,赚了一肚子火气。
这才开业数日,询价者寥寥,他自己都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
这日,一位老郎中前来配药,检视了几味药材后,直接皱起了眉头:
“蒋先生,你这黄芪柴性太大,当归油性不足,都是些次货,如何入药?价钱还这般贵?”
说罢,摇摇头便走了。
蒋竹山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想要争辩几句,却无从开口。
他回头看了看内室方向,帘子晃动了一下,似乎是李瓶儿在暗中观察。
这更让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李瓶儿那沉默目光中的质疑。
当初李瓶儿答应他入赘。
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后半生的考虑,本来武大郎才是最佳人选,奈何他和孙雪娥郎情妾意又对自己不错,自己不忍插足而心灰意冷。
另一方面也是被蒋竹山和冯妈妈描绘的“安稳日子”和“悬壶济世”的理想所打动。
可现实却是银钱投出去了,生意毫无起色,所谓的“安稳”眼看就要成为泡影。
事实上她根本没让蒋竹山进门,投资开生药铺也是一场考验,她时不时前来药铺“视察”,只为看清蒋竹山到底是不是那个可以托付余生的“老实人”。
现实是残酷的,蒋竹山明显无法挑起大梁!
此刻。
蒋竹山擦了擦额角的虚汗,心中开始后悔接下这摊子,更对提供本钱的李瓶儿生出几分埋怨——
若非她催促,自己或许还能再谨慎些,现在想来,背着药箱悬壶济世其实也是不错的。
李瓶儿独坐内室。
听着前堂的冷清与蒋竹山无奈的叹息,望着窗外繁华的街市,再想到武记如今的红火,心中那点对“安稳”的期盼,也渐渐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和疑虑所取代。
蒋竹山,终究不是那个临危不乱而又知冷知热的人!
她不由自主地看向南门方向,那个人……现在在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