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古殿藏文脉,匠心护千秋-《槐下田舍》

  河南府的开封古城墙下,青砖灰瓦的建筑群在晨光中透着庄重。苏砚秋站在“大宋故宫博物院”的朱漆门前,望着门楣上“继往开来”的匾额,指尖轻轻拂过斑驳的门钉——这里曾是北宋皇城的核心,如今被辟为文化保护重地,收藏着从夏商到明清的数十万件文物,是中原文脉的缩影。

  “苏大人,您看这门钉,都是按宋代规制修复的,每颗铁钉都做了防腐处理,能保百年不腐。”博物院院长李修文指着门扉,语气里满是敬畏,“三年前您嘱咐的‘修旧如旧’,我们一刻不敢忘,连铺地的金砖,都是按古法用苏州澄泥烧制的。”

  苏砚秋点点头,迈步而入。穿过开阔的广场,迎面是重建的大庆殿,殿宇巍峨,斗拱飞檐一如史书记载,只是梁柱内部暗藏了钢结构支撑,既保古韵,又增稳固。“当年日军侵华时,这殿毁了大半,只剩残垣断壁。”李修文叹息道,“是您力主‘原址重建、原样复原’,还从民间征集了上千件宋代构件,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殿内陈列着北宋的宫廷文物:鎏金铜编钟、汝窑天青釉盘、徽宗的瘦金体碑刻……每件文物旁都立着电子屏,轻轻一点,就能看到三维复原图和详细注解。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者正对着编钟的电子屏细看,屏幕上正播放着专家用复制品演奏《霓裳羽衣曲》的影像。

  “这是格致馆帮忙装的‘数字导览’,”李修文说,“以前游客看文物,只知其形,不知其理。现在有了影像、解说、甚至互动体验,连小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

  苏砚秋走到一尊商代青铜鼎前,鼎身的饕餮纹依旧清晰,只是底部多了一个细微的支撑架。“这鼎出土时三足已有裂纹,”李修文解释,“我们用纳米材料注入裂纹加固,外面再包一层仿古铜皮,既不破坏原貌,又能承重。这技术,还是您从洛阳格致馆请来的专家指导的。”

  他俯身细看,果然见支撑架与鼎身浑然一体,若非特意指点,几乎看不出修复痕迹。“文物修复,最忌‘画蛇添足’,”苏砚秋轻声道,“咱们要做的,是让时光停在它最美的样子,而不是用新东西掩盖旧痕迹。”

  在“书画修复室”里,几位老匠人正用镊子修补一幅宋代古画。画上的山水已有些褪色,绢本边缘也有破损,匠人们屏气凝神,将比蝉翼还薄的宣纸一点点粘补上去,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古人。旁边的年轻学徒则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颜料成分,电脑屏幕上显示着“矿物颜料配比方案”。

  “老法子修不了的,就用新科技补。”领头的老匠人放下镊子,指着一幅修复完成的《清明上河图》摹本,“这画的残卷是从民间收来的,我们用光谱分析还原了缺失的颜色,再让年轻人照着张择端的笔意补全,现在连专家都难辨真伪。”

  苏砚秋看着修复师们的手,有的布满老茧,是常年握笔的痕迹;有的戴着薄手套,正操作着精密的修复仪器。新旧技艺在这间屋子里交融,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古人留下的文脉,正被今人用匠心与智慧小心呵护。

  博物院的西侧,是“民间文物征集处”。玻璃柜里陈列着百姓捐赠的物件:汉代的陶俑、唐代的铜镜、明清的绣花鞋……每件下面都标着捐赠者的名字和故事。“上个月,陈留县的王老汉捐了个祖传的宋代瓷碗,”李修文说,“他说‘放在家里怕摔了,交给博物院,能让更多人看看老祖宗的手艺’。”

  苏砚秋拿起一个明代的青花小碟,碟底刻着模糊的“福”字。“这才是文化保护的根啊,”他感慨道,“文物不只是摆在殿里的物件,是百姓家里的念想,是代代相传的记忆。只有让百姓觉得‘这是咱自家的东西’,才会真心守护。”

  午后,苏砚秋来到新建的“青少年体验区”。孩子们正穿着宋代服饰,在复原的“活字印刷坊”里体验排版,用松烟墨印出自己的名字;旁边的“陶器工坊”里,少年们跟着匠人学拉坯,捏出的陶碗虽不规整,却透着认真。

  “上周有个孩子在这里学了甲骨文,回家后拉着爷爷去田里找‘老骨头’,还真发现了一块商代卜骨。”李修文笑着说,“您说的‘文化要活在当下’,我们正试着这么做——让孩子触摸得到、体验得着,文脉才能真的传下去。”

  离开博物院时,夕阳正给大庆殿的琉璃瓦镀上金边。苏砚秋回望这座古殿,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过王朝更迭,经历过战火离乱,如今在新时代的守护下,重新焕发生机。那些陈列的文物、修复的技艺、百姓的参与,共同织成了一张守护文脉的网,让中原大地的历史,既不被遗忘,也不被尘封。

  “李院长,记住,保护文物,不是为了留住过去,是为了告诉未来——我们从哪里来,有过怎样的智慧与荣光。”苏砚秋握着李修文的手,语气郑重。

  暮色中,博物院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殿宇的飞檐,也照亮了门前“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石刻。苏砚秋知道,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器一物,都承载着比黄金更重的价值——那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历经千年风雨,依旧能让后人挺直腰杆的底气。

  而这份守护,无关朝代,无关技术,只关乎一颗敬畏之心,一份传承之责,在时光的长河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