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五年宏图定民生-《槐下田舍》

  冬至的暖阳透过窗棂,照在御书房的《五年规划图》上。苏砚秋用朱笔在图上圈出最后一个郡城,抬头对万历皇帝道:“陛下请看,按此规划,五年内可打通十九州主干官道,连通所有郡城;三年内完成税制改革,以田亩税、商税替代人头税,百姓负担可减三成。”

  皇帝俯身细看,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进度:红色是已修通的道路,蓝色是待修路段,黄色标注着商税试点区域,密密麻麻却条理分明。他指尖划过“免除人头税”几个字,眼中泛起感慨:“自太祖开国,人头税便压在百姓身上,多少人家因丁税卖儿鬻女。若能革除这弊政,真是积大德了。”

  苏砚秋躬身道:“人头税按丁征收,不分贫富,本就不公。臣查过,江南富户家有百丁,却靠隐瞒户籍少缴税;陕北贫农一家五口,却因缴不起丁税逃亡。若改按田亩征税,富户多缴,贫农少缴,再辅以商税补充国帑,既公平,又能安定民心。”

  “可国帑吃紧,一下子免了人头税,边饷、赈灾的银子从哪来?”皇帝忧心道。

  “臣已算过。”苏砚秋展开账册,“去年商税仅占国库三成,若疏通商路,规范商税,五年内可增至五成;加上田亩税改革后,富户补缴的税款,足以填补人头税的空缺。更重要的是,百姓无丁税之累,便会安心耕作,农桑增产,税基自然扩大。”

  皇帝沉默片刻,忽然拍案:“准了!就按你这五年计划推行。所需人力、银子,朕全力支持。若有阻挠者,无论是谁,以抗旨论处!”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世家大族纷纷反对——他们家丁众多,多靠隐瞒丁口避税,改按田亩征税,无疑要多缴许多银子;一些老臣也上奏,说“祖制不可改”,劝皇帝三思。

  苏砚秋却早有准备。他让人将江南富户隐瞒的田亩数、陕北贫农因丁税逃亡的案例,整理成《丁税弊政录》,印发给百官传阅。又在“民生报”上连载《新税制详解》,用大白话告诉百姓:“有田者按田缴税,无田者不缴税;做买卖赚得多,多缴税;赚得少,少缴税。”

  百姓们看了报纸,无不拍手称快。有老农带着子孙到县衙门口请愿,说“愿按田亩缴税,只求免了丁税”;商人们也乐见其成,道路通了,商税规范了,生意更好做,多缴些税也情愿。

  开春后,五年计划正式启动。修路的队伍比往年扩大了三倍,工匠们带着新制的轧路机、开山锤,奔赴各州郡。苏砚秋让人在修路沿线设“招商驿站”,允许商人在驿站旁开店,赚来的钱按比例投入修路,既方便了工匠与商旅,又解决了部分资金难题。

  税制改革则先在山东、河南试点。官员们带着新编的《丈量法》,挨村挨户丈量土地,登记造册。有富户想隐瞒田亩,百姓们便主动举报——他们盼着新税制推行,容不得有人破坏。山东一个地主隐瞒了五十亩地,被佃户举报后,不仅补缴了税款,还被处以罚金,成了远近闻名的笑柄。

  秋收时,试点区域传来捷报:田亩税征收顺利,比往年人头税多收两成,且无一户逃亡;商税因道路通畅,货物周转加快,也增收近三成。皇帝看着奏报,对徐阶笑道:“苏爱卿这五年计划,果然是良药。你看山东的百姓,缴完税还能存下余粮,这在往年是想都不敢想的。”

  徐阶叹道:“臣去山东巡查时,见农户家的粮仓都比往年满,孩子们身上的棉衣也厚实了。他们说‘如今缴税明明白白,干活也有劲头’,这便是民心啊。”

  到第三年,人头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废除。消息传到陕北,有老农捧着丁税文书,在祠堂里哭着烧了,说“祖宗们盼了一辈子,终于盼到这天了”;江南的商户则自发组织起来,捐钱修桥铺路,说“新税制让生意好做了,该为朝廷分忧”。

  这年冬天,十九州的主干官道已打通九成。从北直隶到岭南,从山东到甘肃,马车在平整的道路上飞驰,最快十日便可抵达。“嘉禾酒楼”的商队带着“嘉稻”“嘉棉”走遍天下,回程时载着各地特产,互通有无;农桑学堂的学生们,能坐着马车去邻县交流经验,带回新的种植技术。

  苏砚秋站在新修的官道上,看着一队队商旅往来,听着车老板们谈论着各地的物价,忽然想起五年前刚提出计划时的忐忑。如今看来,所谓宏图,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踏踏实实地修路、征税、安民心,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他让人将新的商税、田亩税收入刻在石碑上,立在京城的主干道旁。碑上写着:“某年某月,商税入库五十万两,用于边饷;田亩税入库八十万两,用于赈灾、兴修水利。”过往百姓见了,都驻足细看,有人指着石碑笑道:“咱缴的税,都用在正经地方了!”

  年终岁末,苏砚秋向皇帝呈上五年计划中期报告。皇帝翻看着报告上的数字——农桑产量比五年前增五成,商税增一倍,流民减少九成,国库充盈,边镇安宁——忽然站起身,走到苏砚秋面前,亲自为他斟了杯酒:“这杯酒,敬你,也敬天下百姓。有你这五年计划,朕的盛世梦,不远了。”

  苏砚秋举杯回敬,酒液入喉,温热而醇厚。窗外,除夕夜的烟花在夜空绽放,照亮了远处新修的官道,也照亮了千家万户的窗棂。他知道,这五年计划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路要修,更多的弊政要革,但只要守住“为民谋利”的初心,这大明的江山,定会如这烟花般,璀璨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