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染血北漠-《槐下田舍》

  漠北的风裹着沙砾,打在苏砚秋的甲胄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他站在黑风口的断崖边,脚下是绵延的血色——三天前,这里还是匈奴王庭的核心地带,如今已被明军的旗帜覆盖,只是那些旗帜的边缘,都沾染着未干的暗红。

  “大人,清点完了。”张勇的声音带着沙哑,他的战袍被血浸透,又在寒风中冻成硬块,“顽抗的七个部落,共斩杀三万余人,俘虏五万,剩下的散入戈壁,周将军已派骑兵追击。”

  苏砚秋没有回头,目光落在崖下的河谷里。那里,陈默带着农桑兵正在清理战场,他们没有急于掩埋尸体,而是先将散落的“稼麦”种子收集起来,用布擦拭掉上面的血污。河谷的冰面上,新播的麦种已被踩得七零八落,只有零星几株绿芽,在血水里倔强地探出头。

  “那些俘虏……”苏砚秋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有多少愿意归顺?”

  “不到三成。”张勇的声音更低了,“他们说,草原人不懂耕种,宁死也不做‘种地的奴隶’。还有些女人,抱着孩子往戈壁里冲,被骑兵拦下时,用石头砸自己的头……”

  苏砚秋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发白。他想起出征前的誓言——要让漠北变成良田,让这里的人过上安稳日子。可眼前的景象,却只有血与泪,那些他以为的“善意”,在世代游牧的匈奴人眼里,竟成了难以接受的“奴役”。

  “带一个俘虏来。”他沉声道。

  很快,一个头发花白的匈奴老者被押了上来。他的儿子死在昨日的激战中,儿媳抱着孙子跳下了断崖,此刻他眼里没有恐惧,只有死寂的恨。“要杀便杀,”老者用生硬的汉话啐了一口,“我们匈奴人,骨头比你们的麦子硬!”

  “我不杀你。”苏砚秋蹲下身,捡起一粒带血的麦种,“你看这种子,埋在土里能发芽,能长出粮食,能让你和孙子活下去,为什么不要?”

  “活下去?”老者笑了,笑声比风声更凄厉,“你们占了我们的牧场,烧了我们的帐篷,让马吃麦子,让羊啃幼苗,这叫活下去?我们的神在草原上,不在你们的田埂里!”

  苏砚秋的心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他忽然想起陈默说的“教他们种粮”,原来在对方眼里,这竟是对信仰的亵渎。

  就在此时,河谷里传来骚动。陈默派人来报,一群俘虏趁看守不备,抢了士兵的燧发枪,打死了三个农桑兵,正往戈壁逃窜。周岳的骑兵已追了上去,枪声在空旷的河谷里回荡,像在为死去的人送行。

  “大人,”张勇按住腰间的刀,“这些人留不得!再心软,咱们的弟兄还要流血!”

  苏砚秋望着逃窜的身影消失在戈壁边缘,又看了看脚下的血色河谷,忽然觉得喉咙发紧。他想起王家屯村民临死前的眼神,想起那些被焚毁的麦垛,想起自己“血债血偿”的誓言,可当血真的染红了漠北,心里却没有半分快意。

  “传我的令,”他站起身,声音疲惫却坚定,“愿意归顺的,分地、给种子、派技师教耕种,绝不强迫;不愿归顺的,不杀、不囚,放他们去戈壁深处,给足干粮和水,从此两不相犯。”

  “大人!”张勇急了,“放他们走,岂不是养虎为患?”

  “他们若还想回来报仇,”苏砚秋望着戈壁的方向,“便让他们看看,这里的麦子长得有多好,这里的百姓过得有多安稳。人心不是靠杀能收服的,是靠日子。”

  命令传下去后,俘虏们炸开了锅。有人将干粮狠狠摔在地上,骂着“绝不吃你们的东西”;也有人犹豫着捡起干粮,抱着孩子往戈壁走,走几步回头望一眼河谷里的麦种,眼里满是复杂。

  老者被释放时,苏砚秋塞给他一把干净的麦种。“拿着吧,”他轻声道,“戈壁里若有能种的地方,试试。不为大明,为你的孙子。”

  老者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将麦种揣进怀里,转身踉跄着走进戈壁,背影在风沙中越来越小。

  接下来的日子,漠北渐渐安静下来。归顺的匈奴人在农桑兵的指导下开垦土地,虽然动作笨拙,却也渐渐有了模样;迁来的内地百姓搭起了土屋,烟囱里升起的炊烟,与远处的蒙古包形成了奇异的和谐。

  苏砚秋每日都去河谷查看。那些被血浸泡过的土地上,新播的麦种又发了芽,绿油油的一片,像给漠北铺上了一层薄毯。陈默在田边立了块木牌,上面用汉、匈两种文字写着:“此麦,养人,不养人。”

  离开漠北的前一天,苏砚秋再次登上黑风口。夕阳下,漠北的草原与农田交织,归巢的飞鸟掠过新修的水渠,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有汉人的孩子,也有匈奴的孩子,他们正在麦田间追逐,手里攥着刚成熟的麦穗。

  张勇站在他身后,忽然道:“大人,周将军在戈壁边缘发现了那个老者的尸体,他怀里的麦种,有一半发了芽。”

  苏砚秋沉默了很久,才轻轻“嗯”了一声。

  风又起,吹得他的战袍猎猎作响。他知道,漠北的血不会白流,那些浸透了鲜血的土地,终将长出更坚韧的希望。而他能做的,就是让这片染血的北漠,再也听不到马蹄踏碎炊烟的声音,让孩子们手里的麦穗,永远比仇恨更重。

  归途的队伍里,陈默捧着一束新麦,麦芒上还沾着漠北的沙。“大人,明年这时候,这里就能收麦子了。”他笑着说,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

  苏砚秋接过麦穗,指尖触到麦芒的刺痛,忽然觉得,这痛,比战场上的刀伤更清醒。它提醒着他,太平从不是厮杀出来的,是用汗水、耐心,一点点种出来的,就像这漠北的麦,要熬过风沙,熬过寒冬,才能等到收获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