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吴三桂反了!-《土匪冒充县令,在明末征战天下》

  周山留下朱建威镇守成都,自己跟吴大山和李定国,率领一万骑兵和一万步兵,从万县乘坐登莱水师的战船回到武昌。

  考虑到秦良玉的身体,周山让秦良玉乘坐马车在后面慢慢走。

  刚到武昌,何腾蛟匆匆赶来禀报:

  “王爷,吴三桂反了?”

  “啥玩意儿?吴三桂反了?”

  周山一愣,这两年他几乎都忘记吴三桂这家伙了。

  原来,因为明末的历史被周山彻底改变,吴三桂进京勤王,被安排在宣府防守李自成。

  李自成大军来袭,吴三桂抵挡不过,直接投降了。

  因为吴三桂麾下还有两万多关宁铁骑,战力强悍,李自成的大军又被周山在山东西北济水沿线被打得惨败。

  李自成没办法,只得重用吴三桂,封他为平西王,令他镇守太原,防备周山和孙传庭渡过黄河,从山西北上。

  现在,吴三桂眼看整个北方都被周山占领了,李自成已经江河日下,于是派人跟周山联络,想要归顺周山,搏一个从龙之功。

  对于吴三桂这个大汉奸,周山对他恨之入骨。

  历史上,吴三桂要是及时进京勤王,李自成或许攻不破京城。

  这不是最重要的,大明腐败透顶,灭了也就灭了。

  可是吴三桂引建奴入关,让几千年的华夏,被一群蛮夷统治近三百年,给华夏造成深重的灾难。

  周山不可能原谅他。

  “吴三桂怎么说?”

  何腾蛟双手递上吴三桂的信。

  “吴三桂派信使送信,信使还在驿馆等候王爷的答复。”

  周山打开信件,吴三桂在信中首先把周山大吹特吹了一番,然后表示愿意献出太原,归顺周山。

  周山冷笑一声:

  “献出太原,就想归顺本王,没门儿。”

  “告诉吴三桂,要他立即率军北上,夺取大同,向东进军京城。”

  “登莱军会渡过黄河,一路向北,双方在京城会师。”

  “另外,把吴三桂的信,派人送给李自成。”

  “告诉他,我们会同时渡过黄河,占领临汾和安阳一线,等他收拾完叛徒之后,再会战于北直隶。”

  何腾蛟大吃一惊。

  “王爷,吴三桂只有两万多兵马,如果我们不大举进攻,分担李自成的大军压力,吴三桂会很快被李自成消灭的。”

  周山笑道:

  “吴三桂这个首鼠两端的三姓家奴,昨日背叛朝廷,投降李自成,今日背叛李自成,归顺于本王,难保明日他不会背叛本王。”

  “本王就是要让他和李自成死拼到底,不可能让他保存实力,将来有背叛本王的资本。”

  何腾蛟明白了,躬身道:

  “王爷英明!”

  吴大山提醒道:

  “王爷,陛下约定的禅位的日子快到了,我们应该尽快派人去南京,商议具体细节。”

  周山想了想,摆摆手。

  “不,现在情况有变,禅位日期推迟,等我们拿下京城,迎陛下还京,再在京城禅位。”

  何腾蛟点点头。

  “王爷英明!”

  “王爷夺回京城,迎陛下还京,这份功劳,接受禅位,登基称帝,更加名正言顺。”

  李定国说:

  “只是这样一来,朝廷要再迁都一次,耗费巨大。”

  “如果王爷以后的都城要定在南京,到时还要再迁都一次,似乎有点,有点劳民伤财。”

  周山笑了笑。

  “本王的主要目的其实不在这里。”

  “朝廷的衮衮诸公,哪个不是家财万贯,良田千顷。”

  “上次他们迁都南京,北京的田产商铺全都丢了,他们本来就想着在江南过安逸日子。”

  “但这次还于旧都,他们没有理由反对,只能跟着迁到北京。”

  “北京这两年肯定被李自成霍霍地不轻,他们这些大财主过去,正好可以让北京城快速繁荣起来。”

  “如此一来,他们对江南的影响就大大削弱,我们直接在南京建都,可以更快掌控江南。”

  “到时,就让在北京的这些衮衮诸公继续待在北京,也省的本王大开杀戒了。”

  吴大山一听,赶紧接口:

  “对对对,王爷说的对,王爷是马上要当皇帝的人了,大开杀戒的事儿还是尽量少干。”

  “如果真的需要干,兄弟我偷偷上。”

  李定国和何腾蛟也拱手道:

  “王爷英明!”

  大的方向已经确定了,剩下的就是出兵的具体细节了。

  众人来到地图前,认真思索片刻,周山说:

  “目前,张献忠在两广,对我们构不成威胁,我们消灭了左良玉大军之后,朝廷也无力对我们用兵,所以,武昌暂时没有任何危险。”

  “李自成这两年被我们打得惨败,又精简了一部分兵马,现在也还有三十万兵马,实力仍然不弱。”

  “这次,我们留三万兵马驻守武昌周边,其余兵马全部北上,一举消灭李自成。”

  “传令孙传庭,等吴三桂开始行动之后,率领陕西三万兵马渡过黄河,占领山西南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王带五千骑兵,跟他的兵马一起行动,从后面一路尾随吴三桂。”

  “吴大山,李定国,你们率三万骑兵,兵分两路,分别从洛阳和开封渡过黄河,一路北上,在河南北部的安阳会师。”

  “记住,到达安阳之后,一定要等李自成和吴三桂打得两败俱伤,或者吴三桂战败之后,才开始向北进攻。”

  李定国皱了皱眉头,问道:

  “王爷,假如李自成和吴三桂发现我们的企图,两人重归于好呢?”

  周山笑道:

  “吴三桂既然想归顺,不可能不拿出一点投名状。”

  “只要吴三桂一动,李自成就不得不对吴三桂出手,就算他克制冲动不动手,两人也会相互提防,也是我们各个击破的最好机会。”

  “到时,我们几路大军一起向北平推,将他们赶到草原,让他们跟草原上的鞑子再去打个两败俱伤,我们直接在后面坐收渔翁之利。”

  众人听了连连点头。

  “王爷英明!”

  李定国虽然早就归顺周山了,但他之前一直以为,周山完全是凭借先进武器才打垮敌人的。

  直到现在,他才发现,周山思考问题,往往是走一步,看三步,环环相扣,不由得越来越佩服。

  周山在武昌休整了半个月,一边派人将吴三桂的投降信送给李自成,一边等待秦良玉的到来。

  虽然秦良玉已经七十岁了,但身体很好,精神矍铄。

  她一心想看到大明江山能顺利交接给周山,也算是弥补自己的遗憾,所以仍然老当益壮。

  所以,周山想等她到了之后,再让她亲自去一趟南京,向朱由检禀明自己的想法。

  想必朱由检也希望能收复北京之后,再禅位给周山,也算是心理上的一点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