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互相制衡-《穿越大唐皇子,开局迎娶武则天》

  洛阳的局势彻底稳定下来,摄政王李贞的权威日益巩固。就在这万象更新之际,晋王府内宅传来喜讯。晋王侧妃刘月玲历经十月怀胎,顺利诞下一名男婴。

  消息传出,晋王一系的官员们无不欢欣鼓舞。

  在这个时代,子嗣的繁衍,尤其是男丁的降生,意味着权力后继有人,派系的未来有了更坚实的寄托。

  李贞之子的诞生,仿佛给这个新兴的政治集团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连日的忙碌与紧张都似乎被这新生命带来的喜悦冲淡了几分。

  道贺的官员络绎不绝,晋王府门前车水马龙,喜庆的气氛甚至短暂盖过了朝堂上的肃杀。

  李贞自是欣喜,事业后继有人混合着权力巅峰的成就感,让他意气风发。

  为示庆贺,也为了进一步收拢天下人心,他以小皇帝李孝的名义,接连发布数道重要诏书。

  首先便是大赦天下。除了十恶不赦等重罪,其余囚犯视情节轻重予以减刑或释放,以此显示新朝的宽仁,缓和吴王时期留下的严苛气氛。

  紧接着,宣布增开恩科。于次年春增设一次科举考试,广纳天下贤才。

  诏书明确表示,此次恩科将打破门第之见,侧重实务策论,旨在选拔真正能安邦定国、治理地方的人才。

  这道命令如同在略显沉寂的士林中投下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

  无数寒门学子乃至有志于新朝的官吏都开始摩拳擦掌,期盼在这新旧交替之际博取功名,跻身新朝堂。

  与此同时,一个从地方上传来的好消息更坚定了李贞深化改革的决心。

  此前在他控制区域内试行的“乡老议政”制度,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

  由地方推选德高望重的长者、乡绅、乃至有声誉的庶民代表组成的乡、镇级议政会,在协助官府推行政令、调解乡里纠纷、兴修水利、教化风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胥吏贪腐,还涌现出一批颇具体察民情、处事公允的基层能人。

  基于此,李贞力排众议,发布了一道堪称石破天惊的诏书: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确立“议会”制度。

  诏书明确规定,乡镇议会每年一选,县级议会两年一选,州府级议会三年一选。

  议会虽无最终决策权,但对地方赋税、徭役、公共工程、学政等事务拥有审议、建议和监督之权,地方官员的重大决策需通报同级议会。

  这道诏令,旨在将底层的声音部分纳入统治结构,虽仍是皇权下的有限参与,却已是对传统官僚体系的巨大冲击。

  更大的变革接踵而至。针对大唐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沉疴,李贞与心腹谋臣经过周密筹划,推出了全新的地方行政架构改革方案。

  他宣布,将大唐原有的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重新规划,划分为十八个行省,如直隶、河东、河南、江南、陇右等,在行省之下,设府、州、县。

  同时,设立一套职权分明、相互制约的省级官职。

  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通常掌管一省或数省(如重要的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军政大权,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但侧重于军事协调与重大政务统筹,且任期有限,定期轮换,以防坐大。

  巡抚:每省设一员,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主管全省民政、赋税、司法、教育等一切政务,并拥有监督考核地方官员之权,地位仅次于总督,但职权更为具体和日常。

  总兵负责一省或战略要地的军事防务,统辖数万兵力。

  但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无独立财政权,军队粮饷由布政使司拨付;无随意调兵权,需凭兵部与皇帝(摄政王)的兵符方能调动;且需接受总督、巡抚乃至朝廷特派提督的多重节制。

  总兵主要职责在于训练军队、整修军备、维持地方治安,并可参与剿匪、救灾抢险等事务。

  布政使专管一省财政与人事,负责赋税钱粮的征收、国库收支、以及省内官员的考核任免等,相当于后世的省长,但更侧重于财政和人事。

  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刑名、监察官员风纪、维持治安,拥有复审案件、弹劾官吏之权,类似后世的省级公安、司法长官合一。

  这一套改革,的核心在于“分化事权,互相制衡”。

  总督、巡抚、总兵、布政使、按察使五大员职权交错,又相互监督,任何一人都难以独揽一省大权,从根本上削弱了地方形成独立王国的可能性。

  财政、军事、行政、司法诸权分离,有效地将权力收归中央。

  当李贞在小型朝会上向核心成员阐述这套复杂而精密的改革方案时,连一向智计百出的武媚娘也不禁看得眼花缭乱,心中震撼不已。

  她自诩精通权谋,善于在现有的规则内纵横捭阖,却从未想过可以从根本上重构整个国家的统治机器。

  武媚娘看着自己的夫君,这个有时显得过于正直、甚至有些理想化的晋王,竟能想出如此环环相扣、深谋远虑的制度设计,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政治智慧,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宏大视野。

  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李贞的抱负和才能,或许远在她之前的认知之上。一种混合着钦佩、欣慰与隐隐不安的复杂情绪在她心中滋生。

  然而,王府内院的另一则消息,很快冲淡了武媚娘对李贞政治才能的惊叹,给她带来了更切身的压力。

  侧妃刘月玲生下男孩的喜气尚未散去,另外两位妃嫔,柳如云和雪莲公主,也先后被诊出有了身孕。

  一时间,晋王府后宅子嗣兴旺的景象,与朝堂上新政推行的蓬勃气象形成了微妙对比。

  但对于正妃武媚娘而言,这却非全然是喜讯。她与李贞成婚日久,却没有生下男孩。

  如今侧妃、侍妾接连有孕,若都能顺利产下子嗣,尤其是男丁,那么她这个正妃的地位,将变得异常微妙。

  母以子贵,在这深宫内院是铁律。即便李贞对她敬重有加,信赖非凡,但若长久无出,难保不会影响她在李贞心中的分量,以及在未来权力格局中的位置。

  听着刘月玲房中传来的婴儿啼哭,以及侍女们窃窃私语议论着柳如云和雪莲公主的孕事,武媚娘独自坐在妆台前,望着镜中依然绝美却难掩一丝焦虑的容颜,心中那股无形的压力愈发沉重。

  她凭借智慧和手腕,帮助李贞走到了权力的顶峰,但能否守住这正宫之位,能否在未来的风波中屹立不倒,子嗣,成了一个她无法回避,甚至有些无力的问题。

  夫君的雄才大略令人心折,但这后宫之中的暗流,却需要她独自去面对和化解。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紧了手中的丝帕,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与决然。

  她武媚娘,绝不会轻易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