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相亲的机会转瞬即逝,听说贾东旭那门亲事黄了?咱家条件可比贾家强多了吧?”
许大茂试探着暗示父亲。
老谋深算的许伍德哪能不懂儿子心思,当即斩钉截铁道——
“臭小子,趁早断了惦记贾家媳妇的念想!”
许大茂笑容顿时凝固:“难不成咱家还怕贾家 ?”
许伍德摇头。
这小子懂什么?他远远瞧过贾家说的那个姑娘,模样是周正,可完全不符合他挑儿媳的标准。
年轻人光看脸哪行?得找娘家有实力的。
农村姑娘再漂亮有什么用?能帮衬什么?
老许心里早盘算好了,非得给儿子找个富家女。
要不说姜还是老的辣,这是让儿子少奋斗几十年啊。
后来他不就把娄半城的闺女娶进门了?
可惜许大茂这会满脑子都是秦淮茹的模样,哪听得进这些。
不过这小子机灵,知道老爹脾气爆,表面上老实闭嘴了。
可他眼里那点心思,早被许伍德看得透透的。
老许冷哼一声,倒也没多计较。
反正儿子还在念初中,说亲还早。
到时候自有办法让这小子乖乖听话。
......
中院贾家屋里,几人被堵得满肚子牢 没处发泄。”东旭师傅您给评评理,这事儿办得多缺德?”
贾张氏把易中海拉进屋里,非要他评个理。
易中海听了几句,大致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他皱起眉头,原本以为贾张氏又在无理取闹,没想到这次还真有点道理——说好的媳妇,隔天就反悔了,这算怎么回事?
“你这媒人也是,怎么介绍个这么不靠谱的姑娘?”
易中海开口道。
媒人一听就喊冤:“易师傅,您这话可是冤枉我了!我介绍的时候可没瞒着掖着,她家什么条件,你们也清楚。
农村姑娘,临时变卦,总不能赖我吧?”
这锅她可不敢背,否则这段时间从贾家捞的好处全得吐出来。
再说了,以贾张氏的脾气,说不定还得倒贴。
她精明得很,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
有易中海在场,双方总算没继续吵下去,话题全都转到秦淮茹身上。
“昨儿吃饭时还答应得好好的,看着也不像撒谎的样子,怎么一晚上就变卦了?”
贾张氏越想越不对劲,“现在的姑娘心肠这么坏?”
易中海眼神微动,若有所思。
媒人插了一嘴:“会不会是姑娘心里不愿意,又不好意思直说?”
贾张氏一听就来气:“你什么意思?”
“贾家婶子,咱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吵架的。”
媒人撇撇嘴,“当初您说的条件,现在可差得远。
您儿子转正失败,连正式工都算不上,就是个学徒。
还有,缝纫机呢?我可没瞧见。”
她环顾四周,确实连缝纫机的影子都没有。
“我跟人家姑娘说的可都是您给的条件,结果一样没兑现,人家能不反悔吗?”
贾张氏的气势顿时弱了几分:“学徒怎么了?东旭的师父您也见了,正经八级工!有这师父在,转正还不是迟早的事?”
易中海轻咳两声,虽不赞同,但为了徒弟的亲事,还是没吭声。
“至于缝纫机,人还没进门呢,急什么买?”
媒人嘴角抽了抽:“贾家婶子,论画大饼,还是您在行!”
贾张氏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哪会听不懂她的嘲讽?
易中海见状,清了清嗓子打圆场:“媒人说得也有道理。
这事儿多半是个误会。
这样吧,过几天您再去秦家一趟,好好跟姑娘解释清楚,咱们诚意十足,再让两个孩子见见面。”
他心里门儿清——贾东旭没转正,家里啥也没准备,人家姑娘反悔再正常不过。
易中海的话让媒人连连点头。
是啊,这事急不得。
贾大婶,您要是同意,我可以再帮您联系那姑娘。
不过该置办的东西还是得准备妥当,不然哪家姑娘愿意嫁到条件差的人家去呢?媒人这番话,贾张氏心里自然是明白的。
她撇撇嘴哼了一声:这还没过门呢,就给咱们家摆这么大谱,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千金 呢!显然,她把秦淮茹的做法记恨在心了。
易中海连忙劝道:都是为了孩子嘛。
那个小秦同志你也见了,确实是个不错的姑娘。”
......
易中海对秦淮茹也很满意。
这姑娘从农村来,嫁到城里没有娘家人撑腰。
昨天聊过后,他自信能够掌控这个姑娘。
这样的儿媳正适合贾东旭,将来也不会影响他们老两口养老。
贾大婶,易师傅说得在理。
这小秦同志条件已经不错了,长得那么标致,过门后给老贾家生七八个大胖小子,这点小别扭还算啥呀!媒人也在旁帮腔。
贾张氏脸色这才缓和些。
媒人说的没错,他们家虽然是城里户口,可条件实在不算好。
贾东旭没了父亲,她又没工作,全家就靠儿子当学徒的那点工资过日子。
城里姑娘哪看得上这样的家境?这也是她愿意找个农村媳妇的原因。
再加上秦淮茹模样水灵,说不定真能给贾家开枝散叶。
这才是贾张氏最看重的。
那你可得跟那姑娘好好说道说道,我们家这条件可算顶好的了!贾张氏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盘算着怎么糊弄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姑娘。
媒人自然顺着她的话接茬。
只要婚事成了,她就能拿到谢媒钱。
至于新媳妇过得好不好,谁在乎呢?这年头女人就算日子再难,也没几个敢离婚的。
贾大婶,缝纫机可得抓紧买。
媳妇娶进门,还怕收不回本钱?临走前,媒人又特意叮嘱。
等媒人一走,贾张氏才把躲在屋里的贾东旭叫出来。”妈,师父。”贾东旭小心翼翼地应声。
贾东旭的脸色明显有些发白,见母亲和媒人谈完话进屋,他急忙问道:妈,情况怎么样?
别急,媒人说好了,过些日子再去找那姑娘说道说道,到时候安排你们再见一面。”贾张氏自然明白儿子的心思,这是相中秦淮茹了。
听母亲这么说,贾东旭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些。
可他随即又皱起眉头:妈,您说这次人家为啥不同意?要是不弄明白原因,下回见面又变卦可咋整?
易中海见状插话道:八成是因为你在厂里还没转正。
东旭啊,跟着师傅好好学技术,我找机会跟厂长说说,争取再安排一次转正考核。”
原本易中海打算按部就班培养徒弟,如今见转正问题都影响到相亲,不得不提前出手相助。
这话让贾家母子眼睛一亮。
师傅,真是太感谢您了。”贾东旭由衷说道。
自打生病以来,事事都得师傅帮衬,连相亲受阻也是师傅出面解决。
贾张氏虽然嘴上道谢,心里却另有一番盘算。
在她看来,易中海早不帮忙晚不帮忙,非要等相亲碰壁才肯出力,分明就是有意为之。
上次儿子考核失败时她就心存不满——堂堂高级技工,帮徒弟转正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东旭娘,趁着这两天把缝纫机置办妥当,免得下回人家姑娘再来挑理。”易中海提醒道。
贾张氏嘴里应着,心里却对这个未过门的儿媳暗生怨恨:还没过门就这样拿捏人,真当贾家好欺负?先把人哄进门再说,等嫁过来再慢慢收拾。
买缝纫机的钱可不是白花的,非得让秦淮茹加倍干活补偿不可!
待易中海走后,贾家的算盘珠子打得啪啪响。
而此时在王府井大街上,何雨柱正带着妹妹何雨水闲逛,兄妹俩的身影融入了四九城最繁华的街景中。
小雨滴一手牵着哥哥,一手攥着 葫芦,时不时咬下一颗红艳艳的山楂,像只欢快的小麻雀般蹦跳着前进。
何雨柱的目光则在王府井大街两侧来回游移,这条商业街与记忆中的模样大不相同。
虽然比不上后世的繁华,但在五十年代的四九城里,这儿已然是最热闹的去处之一。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橱窗里陈列着各式新奇的商品。
对何雨柱而言,这些物件却散发着浓郁的旧时光气息。
走着走着,他在一家挂着蓝布幌子的裁缝铺前驻足。
......
两位同志想选些什么料子?
一位约莫三十出头的女掌柜掀开里屋门帘迎了出来。
她身上那件靛蓝呢子大衣衬得人很精神,未语先笑的模样令人如沐春风。
铺面位于王府井临街位置,推门进去竟别有洞天——两百多平的空间里,五颜六色的布匹摞得像小山,几位顾客正在花布堆里挑拣。
何雨柱牵着妹妹踏过门槛时,带起一阵细小的浮尘在光柱中飞舞。
给我和妹妹各做两身衣裳。”
女掌柜闻言眼睛一亮。
这年头寻常人家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能一口气订四套成衣的可是稀客。
她抽出别在大襟上的软尺,手腕上两个银镯子叮当作响:劳驾二位先量个尺寸。”
1950年代的服装定制与后世截然不同。
没有现成的样衣可试,顾客要先让老师傅用画粉在牛皮纸上描出身形,再在有限的几种式样里选择——无非是对襟、列宁装这些主流款式。
即便如此,能在专业裁缝铺订制衣服,已是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才能实现的奢侈。
量体时小雨水踮着脚尖配合老师傅,何雨柱则选了藏青和月白两种料子。
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呢料外套必不可少;另备的细布衬衫则是为春夏之交准备。
交完定钱走出铺子时,小姑娘辫子上的红头绳随着雀跃的脚步一颠一颠。
哥你最好啦!雨水咬着最后一颗糖葫芦,含混不清的话语里浸着蜜糖般的甜。
自从父母离开后,这是她头回像过年般穿上全新衣裳。
何雨柱笑着揉了揉妹妹的头发。
你喜欢就好。
不过买了新衣裳,开学后要更用功读书。
要是成绩好,哥还给你买更多好东西。”
许大茂试探着暗示父亲。
老谋深算的许伍德哪能不懂儿子心思,当即斩钉截铁道——
“臭小子,趁早断了惦记贾家媳妇的念想!”
许大茂笑容顿时凝固:“难不成咱家还怕贾家 ?”
许伍德摇头。
这小子懂什么?他远远瞧过贾家说的那个姑娘,模样是周正,可完全不符合他挑儿媳的标准。
年轻人光看脸哪行?得找娘家有实力的。
农村姑娘再漂亮有什么用?能帮衬什么?
老许心里早盘算好了,非得给儿子找个富家女。
要不说姜还是老的辣,这是让儿子少奋斗几十年啊。
后来他不就把娄半城的闺女娶进门了?
可惜许大茂这会满脑子都是秦淮茹的模样,哪听得进这些。
不过这小子机灵,知道老爹脾气爆,表面上老实闭嘴了。
可他眼里那点心思,早被许伍德看得透透的。
老许冷哼一声,倒也没多计较。
反正儿子还在念初中,说亲还早。
到时候自有办法让这小子乖乖听话。
......
中院贾家屋里,几人被堵得满肚子牢 没处发泄。”东旭师傅您给评评理,这事儿办得多缺德?”
贾张氏把易中海拉进屋里,非要他评个理。
易中海听了几句,大致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他皱起眉头,原本以为贾张氏又在无理取闹,没想到这次还真有点道理——说好的媳妇,隔天就反悔了,这算怎么回事?
“你这媒人也是,怎么介绍个这么不靠谱的姑娘?”
易中海开口道。
媒人一听就喊冤:“易师傅,您这话可是冤枉我了!我介绍的时候可没瞒着掖着,她家什么条件,你们也清楚。
农村姑娘,临时变卦,总不能赖我吧?”
这锅她可不敢背,否则这段时间从贾家捞的好处全得吐出来。
再说了,以贾张氏的脾气,说不定还得倒贴。
她精明得很,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
有易中海在场,双方总算没继续吵下去,话题全都转到秦淮茹身上。
“昨儿吃饭时还答应得好好的,看着也不像撒谎的样子,怎么一晚上就变卦了?”
贾张氏越想越不对劲,“现在的姑娘心肠这么坏?”
易中海眼神微动,若有所思。
媒人插了一嘴:“会不会是姑娘心里不愿意,又不好意思直说?”
贾张氏一听就来气:“你什么意思?”
“贾家婶子,咱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吵架的。”
媒人撇撇嘴,“当初您说的条件,现在可差得远。
您儿子转正失败,连正式工都算不上,就是个学徒。
还有,缝纫机呢?我可没瞧见。”
她环顾四周,确实连缝纫机的影子都没有。
“我跟人家姑娘说的可都是您给的条件,结果一样没兑现,人家能不反悔吗?”
贾张氏的气势顿时弱了几分:“学徒怎么了?东旭的师父您也见了,正经八级工!有这师父在,转正还不是迟早的事?”
易中海轻咳两声,虽不赞同,但为了徒弟的亲事,还是没吭声。
“至于缝纫机,人还没进门呢,急什么买?”
媒人嘴角抽了抽:“贾家婶子,论画大饼,还是您在行!”
贾张氏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哪会听不懂她的嘲讽?
易中海见状,清了清嗓子打圆场:“媒人说得也有道理。
这事儿多半是个误会。
这样吧,过几天您再去秦家一趟,好好跟姑娘解释清楚,咱们诚意十足,再让两个孩子见见面。”
他心里门儿清——贾东旭没转正,家里啥也没准备,人家姑娘反悔再正常不过。
易中海的话让媒人连连点头。
是啊,这事急不得。
贾大婶,您要是同意,我可以再帮您联系那姑娘。
不过该置办的东西还是得准备妥当,不然哪家姑娘愿意嫁到条件差的人家去呢?媒人这番话,贾张氏心里自然是明白的。
她撇撇嘴哼了一声:这还没过门呢,就给咱们家摆这么大谱,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千金 呢!显然,她把秦淮茹的做法记恨在心了。
易中海连忙劝道:都是为了孩子嘛。
那个小秦同志你也见了,确实是个不错的姑娘。”
......
易中海对秦淮茹也很满意。
这姑娘从农村来,嫁到城里没有娘家人撑腰。
昨天聊过后,他自信能够掌控这个姑娘。
这样的儿媳正适合贾东旭,将来也不会影响他们老两口养老。
贾大婶,易师傅说得在理。
这小秦同志条件已经不错了,长得那么标致,过门后给老贾家生七八个大胖小子,这点小别扭还算啥呀!媒人也在旁帮腔。
贾张氏脸色这才缓和些。
媒人说的没错,他们家虽然是城里户口,可条件实在不算好。
贾东旭没了父亲,她又没工作,全家就靠儿子当学徒的那点工资过日子。
城里姑娘哪看得上这样的家境?这也是她愿意找个农村媳妇的原因。
再加上秦淮茹模样水灵,说不定真能给贾家开枝散叶。
这才是贾张氏最看重的。
那你可得跟那姑娘好好说道说道,我们家这条件可算顶好的了!贾张氏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盘算着怎么糊弄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姑娘。
媒人自然顺着她的话接茬。
只要婚事成了,她就能拿到谢媒钱。
至于新媳妇过得好不好,谁在乎呢?这年头女人就算日子再难,也没几个敢离婚的。
贾大婶,缝纫机可得抓紧买。
媳妇娶进门,还怕收不回本钱?临走前,媒人又特意叮嘱。
等媒人一走,贾张氏才把躲在屋里的贾东旭叫出来。”妈,师父。”贾东旭小心翼翼地应声。
贾东旭的脸色明显有些发白,见母亲和媒人谈完话进屋,他急忙问道:妈,情况怎么样?
别急,媒人说好了,过些日子再去找那姑娘说道说道,到时候安排你们再见一面。”贾张氏自然明白儿子的心思,这是相中秦淮茹了。
听母亲这么说,贾东旭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些。
可他随即又皱起眉头:妈,您说这次人家为啥不同意?要是不弄明白原因,下回见面又变卦可咋整?
易中海见状插话道:八成是因为你在厂里还没转正。
东旭啊,跟着师傅好好学技术,我找机会跟厂长说说,争取再安排一次转正考核。”
原本易中海打算按部就班培养徒弟,如今见转正问题都影响到相亲,不得不提前出手相助。
这话让贾家母子眼睛一亮。
师傅,真是太感谢您了。”贾东旭由衷说道。
自打生病以来,事事都得师傅帮衬,连相亲受阻也是师傅出面解决。
贾张氏虽然嘴上道谢,心里却另有一番盘算。
在她看来,易中海早不帮忙晚不帮忙,非要等相亲碰壁才肯出力,分明就是有意为之。
上次儿子考核失败时她就心存不满——堂堂高级技工,帮徒弟转正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东旭娘,趁着这两天把缝纫机置办妥当,免得下回人家姑娘再来挑理。”易中海提醒道。
贾张氏嘴里应着,心里却对这个未过门的儿媳暗生怨恨:还没过门就这样拿捏人,真当贾家好欺负?先把人哄进门再说,等嫁过来再慢慢收拾。
买缝纫机的钱可不是白花的,非得让秦淮茹加倍干活补偿不可!
待易中海走后,贾家的算盘珠子打得啪啪响。
而此时在王府井大街上,何雨柱正带着妹妹何雨水闲逛,兄妹俩的身影融入了四九城最繁华的街景中。
小雨滴一手牵着哥哥,一手攥着 葫芦,时不时咬下一颗红艳艳的山楂,像只欢快的小麻雀般蹦跳着前进。
何雨柱的目光则在王府井大街两侧来回游移,这条商业街与记忆中的模样大不相同。
虽然比不上后世的繁华,但在五十年代的四九城里,这儿已然是最热闹的去处之一。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橱窗里陈列着各式新奇的商品。
对何雨柱而言,这些物件却散发着浓郁的旧时光气息。
走着走着,他在一家挂着蓝布幌子的裁缝铺前驻足。
......
两位同志想选些什么料子?
一位约莫三十出头的女掌柜掀开里屋门帘迎了出来。
她身上那件靛蓝呢子大衣衬得人很精神,未语先笑的模样令人如沐春风。
铺面位于王府井临街位置,推门进去竟别有洞天——两百多平的空间里,五颜六色的布匹摞得像小山,几位顾客正在花布堆里挑拣。
何雨柱牵着妹妹踏过门槛时,带起一阵细小的浮尘在光柱中飞舞。
给我和妹妹各做两身衣裳。”
女掌柜闻言眼睛一亮。
这年头寻常人家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能一口气订四套成衣的可是稀客。
她抽出别在大襟上的软尺,手腕上两个银镯子叮当作响:劳驾二位先量个尺寸。”
1950年代的服装定制与后世截然不同。
没有现成的样衣可试,顾客要先让老师傅用画粉在牛皮纸上描出身形,再在有限的几种式样里选择——无非是对襟、列宁装这些主流款式。
即便如此,能在专业裁缝铺订制衣服,已是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才能实现的奢侈。
量体时小雨水踮着脚尖配合老师傅,何雨柱则选了藏青和月白两种料子。
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呢料外套必不可少;另备的细布衬衫则是为春夏之交准备。
交完定钱走出铺子时,小姑娘辫子上的红头绳随着雀跃的脚步一颠一颠。
哥你最好啦!雨水咬着最后一颗糖葫芦,含混不清的话语里浸着蜜糖般的甜。
自从父母离开后,这是她头回像过年般穿上全新衣裳。
何雨柱笑着揉了揉妹妹的头发。
你喜欢就好。
不过买了新衣裳,开学后要更用功读书。
要是成绩好,哥还给你买更多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