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紧急,小月娘忙让二狗去找大年回来。
二狗点点头,把自己鞋子紧了又紧,绳子扎牢裤脚,夺门而出。
只是还没走到二里地,就看见大年和吴老二在往回赶。
先前吴老二在茶摊边上忙活,听到产婆说小月今天要生了,起初他没想到让大年回来,还是吴二婶提醒他大年还在外头,这事儿得喊回来。
吴老二一听,顾不得茶摊生意,撒腿就往县衙方向跑。
等找到大年,叔侄俩往回赶,也就遇上二狗了。
几人匆匆到家,大年顾不得喘息,直奔老屋。
唐月拦在门口,坚决不让大年进入,大年只好在窗台边上与小月说话。
“小月,我在呢,我在这。”
小月听见大年的声音,含泪微笑,紧攥着床沿的手稍稍松了些。
这时陈阿婆和刘氏端着热水走进了老屋,帮助小月生产。
刘氏走到床边帮小月调整姿势,温声安抚她放松,小月额上汗珠滚落,牙关紧咬,随着阵痛一阵阵袭来,呻吟声在屋内回荡,夹杂着陈阿婆低沉的指引:
“用力,再用力!”
门外的大年攥紧窗棂,指节发白,也不知要干什么。
屋内突然一声啼哭划破寂静,大年双腿一软,跪倒在窗前。
“是个男孩,男孩!”
小月娘和陈阿婆欣喜地喊出声,刘氏熟练地将孩子包裹好。
“还有一个!”
陈阿婆的声音再次响起,屋内又是一阵紧张的忙碌。
大年屏息听着,心被一次次攥紧,直到第二声啼哭响起,才猛地倒抽一口气。
“这是个女孩!”
刘氏捧着小婴儿笑意盈盈,又是给孩子好好安抚。
屋内啼哭声不断,两个孩子都平安降生,小月虚弱地喘着气,嘴角却扬起安心的笑容。
等到一切都收拾好,陈阿婆将两个孩子并排放在小月身边,刘氏轻轻擦去她脸上的汗水。
大年终于被允许进屋,他坐在床前,握住小月的手,声音颤抖:
“你受苦了。”
小月疲惫地摇摇头,目光落在两个襁褓中的孩子身上,笑道:
“不苦,我就说我能生吧,一点也不费劲。”
这话惹得屋内众人轻笑出声,连一向严肃的陈阿婆也忍不住咧嘴。
一会儿,大年家门口就挤满了来道喜的人。
村民们提着鸡蛋,生肉,还有亲手缝的襁褓,有的老妇人放下东西,便悄悄抹起了眼泪。
大丫和二丫蹲在床边,盯着襁褓里粉嫩的小脸,看得出了神。
大丫轻轻摸了摸弟弟的手,又凑近妹妹的脸蛋亲了一口,转头对二丫说:
“现在有弟弟妹妹了,你可得让着些!”
二丫用力点点头,学着姐姐也想摸摸弟妹,伸了一半又收了回去,生怕弄疼了他们,脸上却满是欢喜的羞涩。
大丫看向大年,这会大年正在和村民们闲聊,她意识到以前是自己和小妹分爹娘的爱,如今弟弟妹妹来了,那份爱要四个人一起分了。
但毕竟自己和小妹不是亲生,总会有偏心的。
想到这里,大丫把二丫牵起,站到门口。
不到一会儿,胖婶和春花嫂就嚷着让大年取名字了,这话可是说到众人心里去了,小月也忍不住催大年快些取名。
大年注意到站在门口的大丫和二丫,心中一动,把她俩喊到跟前来:
“你俩站那里干啥,到床边和弟弟妹妹一起。”
大丫只好牵着二丫走近床前,大年把她俩挽到身边,低头凝视着两个孩子:
“男孩就叫李三郎,女孩就叫李四妹。”
大年把大丫二丫排在了前头,不想让她俩觉得自己是外人。
大丫一点就通,眼角微微发烫,她悄悄攥紧二丫的手,将脸埋进妹妹的发间。
这时胖婶眉头一皱,觉得这名字太俗了些,
“三郎四妹,叫起来顺口,又不犯重,咋就俗了?”
“那是咱们老百姓嘛,大年现在什么身份,得是要取个好一点的大名才上得了台面。”
“这有啥,那大年家的老大老二不也没大名?”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大丫这时也有了底气,她上前与众人说着,自己和小妹有大名呢,还是县令王大人给取的。
“啥?”
“我叫元芳,小妹叫元华!”
众人听了都是一愣,不知是因为县令取的缘故,都纷纷点头称好。
小月娘走到床边,轻轻抚摸着两个孩子的额头,低声说道:
“那这俩孩子大名,一个叫念安,一个叫念宁吧。”
说着看向大年,大年点点头:
“行,娘取的总是没错的!”
名字定好了,大年让陈阿婆和刘氏留下照顾小月和孩子,自己则带着大丫二丫还有二狗唐月去弄些菜蔬回来。
大丫和二丫跟在大年身后,脚步轻快地走向菜园,大年还是头次见她俩这么有精神,笑着让她俩慢些。
很快,大年几人拎着满菜篮子的菜蔬回到院中,但不知什么时候,有几名小吏还有一队人马已经等候多时了。
他们是来报信,也顺道道喜。
“大人,知府听闻您喜得贵子,特地吩咐我等先来道贺。”
小吏话音未落,便从袖中取出一封红帖,双手奉上。
又是大手一摆,门外的挑夫和随从将东西都抬了进来。
是些绸缎和布匹,还有一对玉镯、六件瓷器,另外还有百两贺银。
挑夫还在往院子里挑,大年都快糊涂了。
小吏上前解释着:
“知府担心大人家中有喜忙不过来,也是从酒楼订了宴席,专程送来的,还热着呢。”
大年听了,与二狗一起把家中桌凳都给搬了出来,摆在院中。
又是帮着把酒菜摆上桌。
酒菜香气四溢,引得村民纷纷张望。
大年上前说着客气话:
“承蒙知府大人错爱,赐此喜宴,各位乡亲就不要客气了,入座吧!”
众人点点头,各家的家主陆续入座,脸上都带着几分拘谨与欣喜。桌凳不够,就借用吴老二家的大长桌,孩子们挤在边上欢欢喜喜的等着。
大年亲手揭开食盒,热气腾腾的八宝鸭、清蒸鱼、桂花糯米藕等等一一给孩子们摆上,香气随风散开。
知府亲赐的“福”字红绸高挂堂前,映得满院生辉。
二狗点点头,把自己鞋子紧了又紧,绳子扎牢裤脚,夺门而出。
只是还没走到二里地,就看见大年和吴老二在往回赶。
先前吴老二在茶摊边上忙活,听到产婆说小月今天要生了,起初他没想到让大年回来,还是吴二婶提醒他大年还在外头,这事儿得喊回来。
吴老二一听,顾不得茶摊生意,撒腿就往县衙方向跑。
等找到大年,叔侄俩往回赶,也就遇上二狗了。
几人匆匆到家,大年顾不得喘息,直奔老屋。
唐月拦在门口,坚决不让大年进入,大年只好在窗台边上与小月说话。
“小月,我在呢,我在这。”
小月听见大年的声音,含泪微笑,紧攥着床沿的手稍稍松了些。
这时陈阿婆和刘氏端着热水走进了老屋,帮助小月生产。
刘氏走到床边帮小月调整姿势,温声安抚她放松,小月额上汗珠滚落,牙关紧咬,随着阵痛一阵阵袭来,呻吟声在屋内回荡,夹杂着陈阿婆低沉的指引:
“用力,再用力!”
门外的大年攥紧窗棂,指节发白,也不知要干什么。
屋内突然一声啼哭划破寂静,大年双腿一软,跪倒在窗前。
“是个男孩,男孩!”
小月娘和陈阿婆欣喜地喊出声,刘氏熟练地将孩子包裹好。
“还有一个!”
陈阿婆的声音再次响起,屋内又是一阵紧张的忙碌。
大年屏息听着,心被一次次攥紧,直到第二声啼哭响起,才猛地倒抽一口气。
“这是个女孩!”
刘氏捧着小婴儿笑意盈盈,又是给孩子好好安抚。
屋内啼哭声不断,两个孩子都平安降生,小月虚弱地喘着气,嘴角却扬起安心的笑容。
等到一切都收拾好,陈阿婆将两个孩子并排放在小月身边,刘氏轻轻擦去她脸上的汗水。
大年终于被允许进屋,他坐在床前,握住小月的手,声音颤抖:
“你受苦了。”
小月疲惫地摇摇头,目光落在两个襁褓中的孩子身上,笑道:
“不苦,我就说我能生吧,一点也不费劲。”
这话惹得屋内众人轻笑出声,连一向严肃的陈阿婆也忍不住咧嘴。
一会儿,大年家门口就挤满了来道喜的人。
村民们提着鸡蛋,生肉,还有亲手缝的襁褓,有的老妇人放下东西,便悄悄抹起了眼泪。
大丫和二丫蹲在床边,盯着襁褓里粉嫩的小脸,看得出了神。
大丫轻轻摸了摸弟弟的手,又凑近妹妹的脸蛋亲了一口,转头对二丫说:
“现在有弟弟妹妹了,你可得让着些!”
二丫用力点点头,学着姐姐也想摸摸弟妹,伸了一半又收了回去,生怕弄疼了他们,脸上却满是欢喜的羞涩。
大丫看向大年,这会大年正在和村民们闲聊,她意识到以前是自己和小妹分爹娘的爱,如今弟弟妹妹来了,那份爱要四个人一起分了。
但毕竟自己和小妹不是亲生,总会有偏心的。
想到这里,大丫把二丫牵起,站到门口。
不到一会儿,胖婶和春花嫂就嚷着让大年取名字了,这话可是说到众人心里去了,小月也忍不住催大年快些取名。
大年注意到站在门口的大丫和二丫,心中一动,把她俩喊到跟前来:
“你俩站那里干啥,到床边和弟弟妹妹一起。”
大丫只好牵着二丫走近床前,大年把她俩挽到身边,低头凝视着两个孩子:
“男孩就叫李三郎,女孩就叫李四妹。”
大年把大丫二丫排在了前头,不想让她俩觉得自己是外人。
大丫一点就通,眼角微微发烫,她悄悄攥紧二丫的手,将脸埋进妹妹的发间。
这时胖婶眉头一皱,觉得这名字太俗了些,
“三郎四妹,叫起来顺口,又不犯重,咋就俗了?”
“那是咱们老百姓嘛,大年现在什么身份,得是要取个好一点的大名才上得了台面。”
“这有啥,那大年家的老大老二不也没大名?”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大丫这时也有了底气,她上前与众人说着,自己和小妹有大名呢,还是县令王大人给取的。
“啥?”
“我叫元芳,小妹叫元华!”
众人听了都是一愣,不知是因为县令取的缘故,都纷纷点头称好。
小月娘走到床边,轻轻抚摸着两个孩子的额头,低声说道:
“那这俩孩子大名,一个叫念安,一个叫念宁吧。”
说着看向大年,大年点点头:
“行,娘取的总是没错的!”
名字定好了,大年让陈阿婆和刘氏留下照顾小月和孩子,自己则带着大丫二丫还有二狗唐月去弄些菜蔬回来。
大丫和二丫跟在大年身后,脚步轻快地走向菜园,大年还是头次见她俩这么有精神,笑着让她俩慢些。
很快,大年几人拎着满菜篮子的菜蔬回到院中,但不知什么时候,有几名小吏还有一队人马已经等候多时了。
他们是来报信,也顺道道喜。
“大人,知府听闻您喜得贵子,特地吩咐我等先来道贺。”
小吏话音未落,便从袖中取出一封红帖,双手奉上。
又是大手一摆,门外的挑夫和随从将东西都抬了进来。
是些绸缎和布匹,还有一对玉镯、六件瓷器,另外还有百两贺银。
挑夫还在往院子里挑,大年都快糊涂了。
小吏上前解释着:
“知府担心大人家中有喜忙不过来,也是从酒楼订了宴席,专程送来的,还热着呢。”
大年听了,与二狗一起把家中桌凳都给搬了出来,摆在院中。
又是帮着把酒菜摆上桌。
酒菜香气四溢,引得村民纷纷张望。
大年上前说着客气话:
“承蒙知府大人错爱,赐此喜宴,各位乡亲就不要客气了,入座吧!”
众人点点头,各家的家主陆续入座,脸上都带着几分拘谨与欣喜。桌凳不够,就借用吴老二家的大长桌,孩子们挤在边上欢欢喜喜的等着。
大年亲手揭开食盒,热气腾腾的八宝鸭、清蒸鱼、桂花糯米藕等等一一给孩子们摆上,香气随风散开。
知府亲赐的“福”字红绸高挂堂前,映得满院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