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众人吃吃喝喝,笑语喧哗间酒香四溢。
这会小月娘和两位产婆都在屋里,小月听着院子里的动静,忍不住坐起身。
“饿了吧,等会我去端些饭菜来。”
小月娘怜惜地摸了摸小月的额头,指尖微凉,却带着令人安心的温柔。
“娘,我不饿呢!”
小月嘴上说着不饿,但听到外头碗筷碰撞声和谈笑声,腹中不由泛起一阵空落。
这时,大年拎了个食盒进来。
院子桌上的菜上的差不多了,大年挑了几样肉菜和汤菜装好,给小月送进来。
食盒一开,热气混着肉香扑面而来,小月忍不住咽了下口水,大年把屋中桌子挪好,让小月坐在床边也能吃。
“大年,我想吃别的,这些太淡了些……”
小月拿汤匙喝了几口汤,眉头微蹙,将汤匙轻轻搁在碗沿。
“想吃啥,我给你做。”
小月想了想,这会孩子都已经生了下来,难道还要忌口不成,于是就要大年做上次的油泼辣子面。
一旁收拾着的小月娘和产婆一听,这怎么行,才生完孩子,得是要吃些清淡,稀软,易消化的食物,辣子面会刺激肠胃,不利于恢复,更别提还可能影响下奶。
小月娘连忙劝道:
“眼下身子虚,吃那些重口味的岂不遭罪?等过些日子再吃也不迟。”
产婆也在旁附和。
小月嘴一撇,说着自己哪里虚了,觉着精神好得很,就想吃口辣的。
“好好好,我给你做就是,就一碗,你先喝着汤,我把面做好就端进来。”
大年见小月如此,只好答应下来,转身便往厨房去。
很快,香气腾腾的油泼辣子面便做好了,红亮亮的辣子沾在面条上,葱花与蒜末被热油激出浓香。
小月深深吸了一口,眼睛都亮了起来,她迫不及待地接过碗,挑起一筷子面条送入口中,大口吃着。
陈阿婆见状,也是摇头笑道:
“我见过诸多产妇,夫人你是第一个生完孩子还能这么有胃口的。呵呵,能吃是福呀!”
一旁的刘氏听了却不这么想,女子月子里贪这一口,将来落下病根可怎么好。
“少夫人还是少吃些辛辣的为好,等坐完月子,再吃也不迟。”
小月听了,一边吃一边点头应允。
可她手里的筷子没停,一碗面很快见了底。
大丫二丫也从饭桌上下了来,各自碗里都堆满了菜。
想着娘亲还没吃呢,到床边就捧着碗,争着给娘亲看自己碗里的肉块,让小月也吃些。
小月吃得浑身带劲,意犹未尽的样子让一旁的二丫都快怀疑娘亲是不是吃了更好吃的东西了。
二丫仰着小脸:
“娘,吃鸡腿。”
小月笑着接过二丫递来的鸡腿,咬下一口,汁水四溢,又从大丫碗里夹了块肥瘦相间的红烧肉放进嘴里,满口生香。
吃得畅快,人便精神,小月觉得浑身暖洋洋的。
不过自己吃了,该给三郎和四妹喂奶了。
陈阿婆和刘氏把小婴儿照料着,抱到小月身侧。
“喂奶要趁早,孩子吸得勤,奶水才足,对孩子身体也好!”
小月点点头,将孩子轻轻搂入怀中,温声细语地哄着。
乳香渐渐弥漫开来,婴儿吧嗒着小嘴,吸吮得十分有力。
小月望着那粉嫩的小脸,心头软成一片。
等到院中众人散去,小月也是喂好了奶。
刘氏上前替小月检查了身体,吩咐着注意事项。
“少夫人可不要任性了,你身子养好了,小公子和小娘子才会安康。”
小月知道,刘氏还记着刚刚那碗辣子面呢,于是便笑着应道:
“记住了,下次馋了也得忍着些。”
嘴上虽是如此说,可心里头却想着,等再过几日,定要再让大年做上一回!
这会大年正在院子里收拾碗筷,顺手将灶台擦净。
刘氏出了门,与大年说了些产后调理的注意事项,又叮嘱他饮食要清淡些,莫再由着少夫人胡来。
“这些日子若是有外客来,大人你接待即可,少夫人需要休息,少些叨扰为好。”
大年认真听着,一一应下。
待到院子收拾干净,小月娘把大家都喊到一起,围坐在小桌旁。
只见她捧出一个篮子,里面是分好的红布包。
这是要发赏钱了嘞!
大年封爵时,朝廷赏赐了大笔金银,于是这次小月生了孩子,便取出一部分,包成赏封,每人一份。
“好耶,有赏钱了!”
二狗第一个跳起来,激动地搓搓手,唐月也是抿嘴笑了笑。
红包很大,二狗和唐月每人分了五十两银子,陈阿婆和刘氏各自得了八十两,沉甸甸的。
二狗简直不敢相信这等厚赏,双手捧着红布包,眼眶都红了。
一两银子换一千枚铜钱,五十两便是五万枚,够寻常人家几年花销了。
唐月见二狗眼眶泛红的样子,小心问道:
“你咋了?开心怎么还哭了。”
二狗抹了把眼睛,吸了吸鼻子:
“我……我这是高兴的。”
二人的样子逗笑了院内众人,笑声惹的小月把窗户推开,问道:
“娘,我的赏钱呢!我也要赏钱!”
也是,这次的大功臣可是小月本人呢,眼看着家里上下都拿了赏钱,自己空着手,自然急了。
小月娘见小月开窗,就要受风,忙上前把窗户轻轻关好,责备道:
“你这孩子,刚生完娃就闹腾,赏钱少不了你的,都在大年兜里揣着呢,快去床上歇着!”
小月悻悻的躺回床上,望着两个孩子轻笑。
大丫二丫这会也想要赏钱。
小月娘把她俩叫到跟前,每人塞了个小红封,笑道:
“你俩还小,就拿些铜钱买零食吃,等你们长大了,你爹,我,还有你娘,也都有大红包等着你们呢!”
二丫接过红封,开心地眉眼弯弯,大丫则是抿抿嘴,想着自己现在是大姐了,得给妹妹做个榜样,便郑重地将红封收进袖口。
到了傍晚,
大年在村里租了一处房屋,让陈阿婆和刘氏暂住,方便她们照应月子,也免得来回奔波。
这会小月娘和两位产婆都在屋里,小月听着院子里的动静,忍不住坐起身。
“饿了吧,等会我去端些饭菜来。”
小月娘怜惜地摸了摸小月的额头,指尖微凉,却带着令人安心的温柔。
“娘,我不饿呢!”
小月嘴上说着不饿,但听到外头碗筷碰撞声和谈笑声,腹中不由泛起一阵空落。
这时,大年拎了个食盒进来。
院子桌上的菜上的差不多了,大年挑了几样肉菜和汤菜装好,给小月送进来。
食盒一开,热气混着肉香扑面而来,小月忍不住咽了下口水,大年把屋中桌子挪好,让小月坐在床边也能吃。
“大年,我想吃别的,这些太淡了些……”
小月拿汤匙喝了几口汤,眉头微蹙,将汤匙轻轻搁在碗沿。
“想吃啥,我给你做。”
小月想了想,这会孩子都已经生了下来,难道还要忌口不成,于是就要大年做上次的油泼辣子面。
一旁收拾着的小月娘和产婆一听,这怎么行,才生完孩子,得是要吃些清淡,稀软,易消化的食物,辣子面会刺激肠胃,不利于恢复,更别提还可能影响下奶。
小月娘连忙劝道:
“眼下身子虚,吃那些重口味的岂不遭罪?等过些日子再吃也不迟。”
产婆也在旁附和。
小月嘴一撇,说着自己哪里虚了,觉着精神好得很,就想吃口辣的。
“好好好,我给你做就是,就一碗,你先喝着汤,我把面做好就端进来。”
大年见小月如此,只好答应下来,转身便往厨房去。
很快,香气腾腾的油泼辣子面便做好了,红亮亮的辣子沾在面条上,葱花与蒜末被热油激出浓香。
小月深深吸了一口,眼睛都亮了起来,她迫不及待地接过碗,挑起一筷子面条送入口中,大口吃着。
陈阿婆见状,也是摇头笑道:
“我见过诸多产妇,夫人你是第一个生完孩子还能这么有胃口的。呵呵,能吃是福呀!”
一旁的刘氏听了却不这么想,女子月子里贪这一口,将来落下病根可怎么好。
“少夫人还是少吃些辛辣的为好,等坐完月子,再吃也不迟。”
小月听了,一边吃一边点头应允。
可她手里的筷子没停,一碗面很快见了底。
大丫二丫也从饭桌上下了来,各自碗里都堆满了菜。
想着娘亲还没吃呢,到床边就捧着碗,争着给娘亲看自己碗里的肉块,让小月也吃些。
小月吃得浑身带劲,意犹未尽的样子让一旁的二丫都快怀疑娘亲是不是吃了更好吃的东西了。
二丫仰着小脸:
“娘,吃鸡腿。”
小月笑着接过二丫递来的鸡腿,咬下一口,汁水四溢,又从大丫碗里夹了块肥瘦相间的红烧肉放进嘴里,满口生香。
吃得畅快,人便精神,小月觉得浑身暖洋洋的。
不过自己吃了,该给三郎和四妹喂奶了。
陈阿婆和刘氏把小婴儿照料着,抱到小月身侧。
“喂奶要趁早,孩子吸得勤,奶水才足,对孩子身体也好!”
小月点点头,将孩子轻轻搂入怀中,温声细语地哄着。
乳香渐渐弥漫开来,婴儿吧嗒着小嘴,吸吮得十分有力。
小月望着那粉嫩的小脸,心头软成一片。
等到院中众人散去,小月也是喂好了奶。
刘氏上前替小月检查了身体,吩咐着注意事项。
“少夫人可不要任性了,你身子养好了,小公子和小娘子才会安康。”
小月知道,刘氏还记着刚刚那碗辣子面呢,于是便笑着应道:
“记住了,下次馋了也得忍着些。”
嘴上虽是如此说,可心里头却想着,等再过几日,定要再让大年做上一回!
这会大年正在院子里收拾碗筷,顺手将灶台擦净。
刘氏出了门,与大年说了些产后调理的注意事项,又叮嘱他饮食要清淡些,莫再由着少夫人胡来。
“这些日子若是有外客来,大人你接待即可,少夫人需要休息,少些叨扰为好。”
大年认真听着,一一应下。
待到院子收拾干净,小月娘把大家都喊到一起,围坐在小桌旁。
只见她捧出一个篮子,里面是分好的红布包。
这是要发赏钱了嘞!
大年封爵时,朝廷赏赐了大笔金银,于是这次小月生了孩子,便取出一部分,包成赏封,每人一份。
“好耶,有赏钱了!”
二狗第一个跳起来,激动地搓搓手,唐月也是抿嘴笑了笑。
红包很大,二狗和唐月每人分了五十两银子,陈阿婆和刘氏各自得了八十两,沉甸甸的。
二狗简直不敢相信这等厚赏,双手捧着红布包,眼眶都红了。
一两银子换一千枚铜钱,五十两便是五万枚,够寻常人家几年花销了。
唐月见二狗眼眶泛红的样子,小心问道:
“你咋了?开心怎么还哭了。”
二狗抹了把眼睛,吸了吸鼻子:
“我……我这是高兴的。”
二人的样子逗笑了院内众人,笑声惹的小月把窗户推开,问道:
“娘,我的赏钱呢!我也要赏钱!”
也是,这次的大功臣可是小月本人呢,眼看着家里上下都拿了赏钱,自己空着手,自然急了。
小月娘见小月开窗,就要受风,忙上前把窗户轻轻关好,责备道:
“你这孩子,刚生完娃就闹腾,赏钱少不了你的,都在大年兜里揣着呢,快去床上歇着!”
小月悻悻的躺回床上,望着两个孩子轻笑。
大丫二丫这会也想要赏钱。
小月娘把她俩叫到跟前,每人塞了个小红封,笑道:
“你俩还小,就拿些铜钱买零食吃,等你们长大了,你爹,我,还有你娘,也都有大红包等着你们呢!”
二丫接过红封,开心地眉眼弯弯,大丫则是抿抿嘴,想着自己现在是大姐了,得给妹妹做个榜样,便郑重地将红封收进袖口。
到了傍晚,
大年在村里租了一处房屋,让陈阿婆和刘氏暂住,方便她们照应月子,也免得来回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