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北伐议策:向拯民定战略-《喋血明末,白虎战神扫八荒》

  崇祯十七年的冬天,江汉平原笼罩在刺骨的寒意中。

  长江水汽凝结成细密的冰晶,在枯黄的芦苇丛中闪烁着凄凉的光泽。

  当南京陷落、弘光朝廷覆灭的消息最终确认时,连武昌城墙上的旌旗都仿佛被冻僵了,在寒风中发出僵硬的拍打声。

  “完了......全完了......“ 市井街巷间,百姓们交换着惶恐的眼神。 “听说清军就要顺江而上了!“

  茶馆里,说书人早已没了平日的潇洒,颤抖着收起醒木。 留守府议事堂内,炭盆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每个人眉宇间的冰霜。

  向拯民站在巨大的牛皮地图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已经起毛的图卷边缘。

  他的目光从武昌缓缓移向北方,最终定格在那片被标记为“河南“的广袤地域。

  巴勇第一个打破沉默,拳头重重砸在案几上:“大人!清虏欺人太甚!末将愿率本部兵马,与他们在江上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唐瑶冷冷开口,将一叠情报掷在案上,“多铎部精锐十万,战船千艘。

  我军水师不过二十艘炮船,陆军不足五万。这分明是以卵击石。“ “那你说怎么办?“

  巴勇怒目而视,“难道要学南京那帮软骨头,开城投降不成?“ “够了。“向拯民的声音不高,却让争执的二人立即噤声。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南京之败,败在朝廷腐朽,军心涣散。

  但我们不同——“他的手指重重点在武昌的位置,“我们有新式火器,有严明军纪,更有千万渴望安宁的百姓。“

  柳明轻抚长须,忧心忡忡:“将军所言极是。然则敌众我寡,若固守待援,恐怕......“

  “我们不守。“向拯民突然打断,手指猛地向北划过,“我们要北伐。“ “北伐?“

  众人异口同声,连最镇定的覃玉都不禁睁大了眼睛。 “不错,北伐。“

  向拯民的手指在地图上画出一个弧形,“但不是直取北京。你们看——“

  他的指尖落在河南,“清军主力尽在江南,中原空虚。若能迅速夺取河南,既可切断清军南北联系,又能获得战略纵深。“

  唐瑶立即领悟:“将军是要避实击虚?“ “正是。“向拯民目光炯炯,“河南乃天下腹心,得中原者得天下。

  我军若取河南,一可断清军后路,二可号召天下义士,三可获得粮草兵源。待根基稳固,再图北上。“

  覃玉快步走到地图前,纤细的手指轻轻划过预想的进军路线:“从武昌至信阳,再取南阳、洛阳......这条路线确实可行。

  但粮草补给如何解决?三万大军日耗粮米近千石,这还不算马料、军械。“ “所以需要精兵简从。“

  向拯民看向巴勇,“北伐军只需三万精锐,全部配备新式火器。留守两万兵力,由你统率,护卫武昌。“

  巴勇急道:“大人!让末将随您北伐吧!“ 向拯民摇头:“武昌是我们的根基,必须由最信任的人守卫。“

  他转向覃玉,“后勤补给就拜托你了。我要你在三个月内,在信阳至南阳一线设立十二个补给点。“

  覃玉深吸一口气,立即取出算盘飞快计算:“若按每五日输送一次,需要民夫五千,驮马三千。

  粮草可以从施南、武昌两地调集,但运输途中损耗......“ “这些细节你来把握。“向拯民信任地看着她,随即看向唐瑶,“情报网要立即向北延伸。

  我要知道河南每一个城池的守将、兵力、粮储,甚至每个县令的为官品性。“

  唐瑶郑重点头:“已经派出了三批探子。三日后就会有第一批情报传回。“

  柳明沉吟道:“将军,北伐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宣言。应当发布檄文,昭告天下,以正视听。“

  “说得好。“向拯民赞许道,“这篇《北伐檄文》就拜托柳先生了。

  要写明我们为何而战——为驱逐鞑虏,为恢复华夏,为天下苍生!“ 会议持续到深夜。

  当众人领命离去时,窗外飘起了细雪。覃玉最后一个离开,在门前驻足回首:“拯民,这一去......“

  向拯民握住她冰凉的手:“还记得我们在巴寨的约定吗?止戈兴邦。现在,是时候了。“

  覃玉眼中泛起泪光,却坚定地点头:“我和雪魄在武昌等你凯旋。“ 接下来的日子,武昌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

  校场上,新兵们在寒风中练习火枪齐射,呵出的白气在枪口硝烟中消散。

  军工坊里,阿铁带着工匠们日夜赶工,新式线膛枪的产量从每日十支提高到三十支。

  最忙碌的是覃玉。她不仅要调度粮草,还要组织民夫训练。

  在城东的空地上,数千民夫正在练习如何快速搭建浮桥、修筑工事。

  雪魄似乎明白大战在即,每日黎明都会在城头巡视,它的身影成为守军最大的慰藉。

  十日后,第一批北伐装备准备就绪。向拯民亲自检阅部队,看着整齐的军阵和闪亮的枪刺,

  他深吸一口气,对身边的将领们说:“此去中原,不仅要收复失地,更要收复人心。

  传令全军:秋毫无犯,违令者斩!“ 巴勇拍着胸脯保证:“大人放心!哪个兔崽子敢祸害百姓,我第一个砍了他的脑袋!“

  出征前夜,向拯民独自登上黄鹤楼。长江在月光下静静流淌,对岸的灯火依稀可见。

  他想起穿越之初在鄂西山林中的挣扎,想起与雪魄的初遇,想起覃玉在巴寨月光下的誓言。 “将军,一切都准备好了。“

  唐瑶不知何时来到身后,“探马来报,清军在信阳的守军不足三千。“ 向拯民点头,最后望了一眼武昌的万家灯火。

  “传令:明日卯时,誓师出征!“ 黎明时分,雪魄的虎啸划破长空。三万北伐军整齐列队,玄色军服上的白虎徽记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随着向拯民一声令下,大军如钢铁洪流,向着中原挺进。 城墙上,覃玉望着逐渐远去的队伍,轻轻抚摸雪魄的头顶。 “他会成功的。“她轻声说,不知是在安慰雪魄,还是在安慰自己。 北伐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场改变华夏命运的大幕正在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