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顶着凛冽的寒风向北推进,沿途所见,尽是断壁残垣。曾经富庶的河南大地,在清军铁蹄下变得满目疮痍。每当队伍经过荒芜的村庄,将士们都能看见路边新添的坟冢,听见幸存者悲痛的哭诉。
腊月十五,前锋部队抵达信阳城南二十里的狮子河。对岸的信阳城头,清军的蓝龙旗在寒风中瑟瑟抖动。守将阿尔津是正白旗参领,麾下有一万清军,其中两千是八旗精锐,其余则是新附的明军降卒。
“将军,城内守军戒备森严。“唐瑶亲自带着侦察兵返回大营,“阿尔津在城墙上部署了二十门红衣大炮,护城河也加深了三尺。“
向拯民站在临时搭建的瞭望台上,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城墙。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城楼前的一面旗帜上——那上面悬挂着三颗血淋淋的人头。
“那是......“向拯民的声音陡然变冷。
“是三天前试图开城投降的乡绅。“唐瑶咬牙切齿,“阿尔津下令,敢有异动者,格杀勿论。“
当夜,北伐军大帐内灯火通明。向拯民召集众将部署作战计划,雪魄安静地卧在帐幕角落,耳朵却机警地竖着。
“明日拂晓发动总攻。“向拯民在沙盘上指点,“炮队集中火力轰击南门,巴勇率火枪营在炮火掩护下冲锋。记住,破城后不得伤害百姓,违令者斩!“
巴勇摩拳擦掌:“大人放心,弟兄们早就憋着一股劲了!“
然而就在此时,帐外突然传来喧哗声。卫兵押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进来:“将军,这个老人在营外窥探,形迹可疑。“
老者扑通跪地,老泪纵横:“将军可是武昌来的白虎军?求将军为我信阳百姓做主啊!“他从怀中取出一卷血迹斑斑的布帛,“这是小老儿冒死绘制的城防图......“
向拯民连忙扶起老人,展开布帛一看,上面详细标注着清军的兵力部署,连火炮位置都一清二楚。
原来老人名叫陈明远,本是信阳城中的教书先生。清军入城后,他的儿子因拒绝剃发而被当街斩首,儿媳不堪受辱投井自尽。这张城防图,是他用给清军做文书的机会,偷偷绘制的。
“阿尔津每日在城中烧杀抢掠,城外三十里的赵家村前日被屠......“陈明远泣不成声,“百姓们日日盼着王师啊!“
向拯民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老人家放心,明日必破此城!“
腊月十六拂晓,浓雾笼罩着信阳城。阿尔津正在城楼酣睡,突然被震耳欲聋的炮声惊醒。
“怎么回事?“他惊慌失措地抓起佩刀。
“将军,叛军、叛军开炮了!“
阿尔津冲上城楼,只见浓雾中火光闪烁,数十发炮弹呼啸而来。更让他心惊的是,这些炮弹的落点极其精准,专门瞄准城墙的薄弱处。
“调整射角,装填爆破弹!“北伐军炮队指挥大声下令。经过阿铁改进的“雪魄炮“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特别是新研发的爆破弹,专门用于攻坚作战。
第三轮齐射时,一颗炮弹正中南门城楼,阿尔津险些被飞溅的碎石击中。他惊恐地发现,城门的铁闸已经开始变形。
“顶住!都给老子顶住!“阿尔津声嘶力竭地呐喊,挥舞佩刀砍翻了一个后退的士兵。
就在这时,浓雾中传来震天的呐喊声。巴勇亲率三千火枪营,以散兵线向前推进。他们每前进五十步就跪地齐射一轮,硝烟弥漫中,清军根本看不清对手的位置。
“放箭!快放箭!“阿尔津急得满头大汗。
可是清军的弓箭在火枪的射程外就纷纷坠落,根本构不成威胁。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炮队集中全部火力轰击南门,在连续五轮精准打击后,厚重的城门终于轰然倒塌。
“冲锋!“巴勇一马当先,火枪营将士如潮水般涌向城门。
雪魄不知何时也出现在战场上,它矫健的身影在硝烟中时隐时现。每当清军试图组织反击,它就会突然从侧翼杀出,引得清军阵脚大乱。一个清军佐领刚要下令放箭,雪魄如闪电般扑至,一口咬断了他的喉咙。
“白虎!是白虎神君!“城头上的守军惊恐万状,许多士兵丢下武器就跑。
阿尔津见大势已去,慌忙带着亲兵从北门逃走。他临走前还不忘下令:“放火!把粮仓都烧了!“
可是这个命令执行得并不顺利。早就对清军恨之入骨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拼死保护粮仓。陈明远老人带着一群年轻人,与纵火的清军展开殊死搏斗。
当向拯民骑马入城时,看见的是这样一幕:街道两旁跪满了百姓,许多人手中举着临时赶制的白虎旗。几个孩子追在军队后面,用稚嫩的声音喊着:“白虎军万岁!“
“将军,清军粮仓保住了!“一个士兵兴奋地来报,“是城里的百姓帮的忙!“
向拯民立即下令:“打开粮仓,一半分给百姓,一半充作军粮。阵亡的清军也要好生安葬。“
最让人动容的是在城中心的广场上。北伐军士兵正在给受伤的百姓治疗,分发粮食。一个老婆婆颤巍巍地端来一碗热汤:“将军,喝口热汤暖暖身子......“
唐瑶在清理府库时,发现了重要情报:“将军,找到清军在河南的布防图了!看来阿尔津逃得匆忙,没来得及销毁。“
这份布防图详细标注了清军在河南各处的兵力部署,连各支部队的指挥官、装备情况都记录在案。
傍晚时分,参军处前排起了长队。信阳青年纷纷要求加入北伐军。一个满脸稚气的少年对招兵的军官说:“我爹被清军杀了,我要报仇!“
陈明远老人也来到向拯民面前:“将军,老朽虽然年迈,却熟悉河南地理,愿为大军向导。“
夜幕降临,信阳城头升起了白虎旗。城楼内,向拯民与将领们总结首战经验。
“这一仗,步炮协同战术很成功。“向拯民说,“但也要看到,清军骑兵的机动性仍然很强。接下来攻打南阳,要特别注意防范骑兵突袭。“
雪魄安静地卧在向拯民脚边,时不时抬头看看主人。它今日在战场上的表现,已经成了全军传颂的佳话。
第二天清晨,当北伐军开拔时,信阳百姓夹道相送。陈明远带着数百青年加入队伍,他们举着连夜赶制的“信阳义从“旗帜,誓要跟随北伐军光复中原。
队伍走出很远,回头仍能看见信阳城头飘扬的白虎旗。这面旗帜,像一团火焰,在寒冬的中原大地上顽强燃烧。
腊月十五,前锋部队抵达信阳城南二十里的狮子河。对岸的信阳城头,清军的蓝龙旗在寒风中瑟瑟抖动。守将阿尔津是正白旗参领,麾下有一万清军,其中两千是八旗精锐,其余则是新附的明军降卒。
“将军,城内守军戒备森严。“唐瑶亲自带着侦察兵返回大营,“阿尔津在城墙上部署了二十门红衣大炮,护城河也加深了三尺。“
向拯民站在临时搭建的瞭望台上,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城墙。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城楼前的一面旗帜上——那上面悬挂着三颗血淋淋的人头。
“那是......“向拯民的声音陡然变冷。
“是三天前试图开城投降的乡绅。“唐瑶咬牙切齿,“阿尔津下令,敢有异动者,格杀勿论。“
当夜,北伐军大帐内灯火通明。向拯民召集众将部署作战计划,雪魄安静地卧在帐幕角落,耳朵却机警地竖着。
“明日拂晓发动总攻。“向拯民在沙盘上指点,“炮队集中火力轰击南门,巴勇率火枪营在炮火掩护下冲锋。记住,破城后不得伤害百姓,违令者斩!“
巴勇摩拳擦掌:“大人放心,弟兄们早就憋着一股劲了!“
然而就在此时,帐外突然传来喧哗声。卫兵押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进来:“将军,这个老人在营外窥探,形迹可疑。“
老者扑通跪地,老泪纵横:“将军可是武昌来的白虎军?求将军为我信阳百姓做主啊!“他从怀中取出一卷血迹斑斑的布帛,“这是小老儿冒死绘制的城防图......“
向拯民连忙扶起老人,展开布帛一看,上面详细标注着清军的兵力部署,连火炮位置都一清二楚。
原来老人名叫陈明远,本是信阳城中的教书先生。清军入城后,他的儿子因拒绝剃发而被当街斩首,儿媳不堪受辱投井自尽。这张城防图,是他用给清军做文书的机会,偷偷绘制的。
“阿尔津每日在城中烧杀抢掠,城外三十里的赵家村前日被屠......“陈明远泣不成声,“百姓们日日盼着王师啊!“
向拯民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老人家放心,明日必破此城!“
腊月十六拂晓,浓雾笼罩着信阳城。阿尔津正在城楼酣睡,突然被震耳欲聋的炮声惊醒。
“怎么回事?“他惊慌失措地抓起佩刀。
“将军,叛军、叛军开炮了!“
阿尔津冲上城楼,只见浓雾中火光闪烁,数十发炮弹呼啸而来。更让他心惊的是,这些炮弹的落点极其精准,专门瞄准城墙的薄弱处。
“调整射角,装填爆破弹!“北伐军炮队指挥大声下令。经过阿铁改进的“雪魄炮“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特别是新研发的爆破弹,专门用于攻坚作战。
第三轮齐射时,一颗炮弹正中南门城楼,阿尔津险些被飞溅的碎石击中。他惊恐地发现,城门的铁闸已经开始变形。
“顶住!都给老子顶住!“阿尔津声嘶力竭地呐喊,挥舞佩刀砍翻了一个后退的士兵。
就在这时,浓雾中传来震天的呐喊声。巴勇亲率三千火枪营,以散兵线向前推进。他们每前进五十步就跪地齐射一轮,硝烟弥漫中,清军根本看不清对手的位置。
“放箭!快放箭!“阿尔津急得满头大汗。
可是清军的弓箭在火枪的射程外就纷纷坠落,根本构不成威胁。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炮队集中全部火力轰击南门,在连续五轮精准打击后,厚重的城门终于轰然倒塌。
“冲锋!“巴勇一马当先,火枪营将士如潮水般涌向城门。
雪魄不知何时也出现在战场上,它矫健的身影在硝烟中时隐时现。每当清军试图组织反击,它就会突然从侧翼杀出,引得清军阵脚大乱。一个清军佐领刚要下令放箭,雪魄如闪电般扑至,一口咬断了他的喉咙。
“白虎!是白虎神君!“城头上的守军惊恐万状,许多士兵丢下武器就跑。
阿尔津见大势已去,慌忙带着亲兵从北门逃走。他临走前还不忘下令:“放火!把粮仓都烧了!“
可是这个命令执行得并不顺利。早就对清军恨之入骨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拼死保护粮仓。陈明远老人带着一群年轻人,与纵火的清军展开殊死搏斗。
当向拯民骑马入城时,看见的是这样一幕:街道两旁跪满了百姓,许多人手中举着临时赶制的白虎旗。几个孩子追在军队后面,用稚嫩的声音喊着:“白虎军万岁!“
“将军,清军粮仓保住了!“一个士兵兴奋地来报,“是城里的百姓帮的忙!“
向拯民立即下令:“打开粮仓,一半分给百姓,一半充作军粮。阵亡的清军也要好生安葬。“
最让人动容的是在城中心的广场上。北伐军士兵正在给受伤的百姓治疗,分发粮食。一个老婆婆颤巍巍地端来一碗热汤:“将军,喝口热汤暖暖身子......“
唐瑶在清理府库时,发现了重要情报:“将军,找到清军在河南的布防图了!看来阿尔津逃得匆忙,没来得及销毁。“
这份布防图详细标注了清军在河南各处的兵力部署,连各支部队的指挥官、装备情况都记录在案。
傍晚时分,参军处前排起了长队。信阳青年纷纷要求加入北伐军。一个满脸稚气的少年对招兵的军官说:“我爹被清军杀了,我要报仇!“
陈明远老人也来到向拯民面前:“将军,老朽虽然年迈,却熟悉河南地理,愿为大军向导。“
夜幕降临,信阳城头升起了白虎旗。城楼内,向拯民与将领们总结首战经验。
“这一仗,步炮协同战术很成功。“向拯民说,“但也要看到,清军骑兵的机动性仍然很强。接下来攻打南阳,要特别注意防范骑兵突袭。“
雪魄安静地卧在向拯民脚边,时不时抬头看看主人。它今日在战场上的表现,已经成了全军传颂的佳话。
第二天清晨,当北伐军开拔时,信阳百姓夹道相送。陈明远带着数百青年加入队伍,他们举着连夜赶制的“信阳义从“旗帜,誓要跟随北伐军光复中原。
队伍走出很远,回头仍能看见信阳城头飘扬的白虎旗。这面旗帜,像一团火焰,在寒冬的中原大地上顽强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