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帮腐儒处处高人一等,一个秀才至少需要十几人供养,可尔等却无一人心系天下。
张口圣贤,闭口祖制,却绝口不提供养尔等的天下百姓。
这大明的江山,是尔等口中卑贱的百姓以血肉白骨替朕扛起的!”
崇祯的目光缓缓扫过这群蛀虫。
“太祖立制赐尔等六项特权,本为辅国安民泽被苍生之意。
然尔等总总作为,既无读书人的风骨,又无读书人的担当!
再留尔等一分特权便是辱太祖之名!”
崇祯袖袍一甩。
“来人,全部押入诏狱。
拟旨,废除一切功名者特权!
方正化,传令锦衣卫,凡敢煽乱、造谣惑众者,就地正法,无需奏报!”
话音一落,群臣尽皆色变。
那群国子监生更是面如死灰。
崇祯心里冷笑,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群张口仁义闭口道德的腐儒,满清一入关,跪得比谁都快。
日后黑大明最狠的就是这群恬不知耻的酸腐文人。
真正有家国情怀的却是他们口中的贱民。
想到这里,崇祯越过两重防线,走到距离百姓不足五米处停下。
百姓惊恐之余参杂着喜悦。
还从未有皇帝离他们如此之近。
崇祯看着这些粗布破衣、老茧满手的百姓。
他微微整了整衣袖,俯身深深一拜。
“朕,朱由检,代朱氏列祖列宗,谢天下黎庶以血肉撑大明江山。
今朕立誓,与天下共复大明之盛!”
群臣和百姓皆哗然。
谁也不敢相信,帝王竟向百姓行此大礼。
孙承宗、李邦华、张维贤等人似有热血直冲脑门。
他们似乎看见了陛下嘴中的盛世大明。
几人不约而同地像崇祯一样,向百姓深深行礼。
群臣只能有样学样。
一时间百姓纷纷泪流满面,跪下还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声震天,泣音交织。
这一刻,民心与帝心,久违地连在了一起。
崇祯抬头,目光坚定如铁。
“拟旨!
自今日起,大明永不增赋!
陕西灾区免税三年!
无诏,不得起徭役。
违令者,夷三族!”
圣音震动九天,风卷黄叶。
这一刻,京城萧条中竟多了几分暖意,
人心如火种,终于被点燃。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知道,这一道圣旨将搅乱整个天下士林。
得罪的不止三十万秀才,更是满朝文臣。
但崇祯心如明镜。
民心在手,士心何惧。
天下根基在民,不在读书人。
更重要的是,这是他留下的伏笔。
他说的是永不增赋,而非永不征税。
未来的财政路,他早已在心中有了蓝图。
崇祯说完转身率百官入太庙。
留下身后万岁之声直冲云霄。
太庙内,崇祯叩首三次。
“列祖在上,不肖孙今行非常之举有悖祖训,惟望先灵鉴察庇佑。
自兹以后,若复此类权宜之举,便不逐一禀闻矣。”
众臣心中发寒。
这不是请罪,这是宣告。
今日有违祖制之事怕是往后将常有。
崇祯起身,目光落在礼部尚书孟绍虞身上。
“国子监腐至此境,礼部之责,汝功不可没。
孟绍虞……朕当如何赏你?”
群臣无人敢出声。
所有人都明白,从今日起,崇祯的规矩才是规矩。
大明将开启新的篇章!
从皇极殿,到宫门,再到太庙。
瞿式耜倒了,黄立极被拿下,朱纯臣即将身死,国子监生尽入诏狱。
崇祯这一刀,砍掉的是朝堂所有的旧势力。
礼部尚书孟绍虞浑身冷汗,几乎要将自己衣襟都浸透。
他靠着舔魏忠贤才混到这个位置。
如今阉党党羽几乎被扫光,他若不识相,等待他的绝对没有好果子。
“臣,孟绍虞有罪,请陛下允许臣辞官归家再学孔孟,以期洗心革面再为大明效力。”
崇祯淡淡一哼,“允了。”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能活着都算皇恩浩荡。
崇祯说完,扫了一眼礼部左侍郎。
礼部左侍郎脸色一白,立刻跪地,“臣……身为礼部左侍郎,亦有不察之罪,愿请辞归乡。”
崇祯懒得看他,只挥了挥手,“允。”
短短两句话,礼部上下全空。
钱谦益面色死灰。
国子监的事是他挑的头,如今被抓的全是人证。
一旦有人在狱中咬他,他就完了。
刚刚起复,还没发光发热就要再度丢官,甚至丢命。
他心底只有一个念头。
不甘!
可偏偏,皇帝没理他。
崇祯只是淡淡转身,对着太祖牌位再度跪下。
“既为请罪,那尔等便陪朕一同请罪吧。
当着列祖列宗的面,好好想想这些年,尔等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这话一出,群臣连忙叩首请罪。
钱谦益低头,心头暗喜。
皇帝没点名,那岂不是自己没事了?
更妙的是,礼部空了两个位置,自己是右侍郎,岂不是能顺势而上?
可他哪里知道,崇祯早已将他钉死。
这位水凉居士钱谦益的奸滑,比冯铨那种纯粹的败类还可恨。
若是一刀砍了他,那是便宜了他。
冯铨有孙承宗、黄道周、曹文诏这套豪华阵容。
钱谦益嘛……朕自然也不会亏待他。
崇祯心里的礼部尚书人选是袁可立。
这位可是刚直如铁,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
陆澄源做礼科给事中最合适,他专治嘴贱之徒,一喷一个准。
崇祯原本打算任命卢象昇为礼部左侍郎。
但转念一想,他的天雄军尚未成型,此时更需他留守大名府,整编训练。
于是,这个位置,最终落在了杨嗣昌身上。
杨嗣昌并非泛泛之辈。
那套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贼方略正是出自他手。
他将天下划为十大战区,叛军闯入哪一区域,便由该战区主力负责围剿,其余九区配合作战。
此法极契合当时明朝的局势,若非国库空虚、军饷不继,李自成与张献忠早被他的计划干掉了。
可惜,国无钱,兵难行。
为筹军饷,只能加派赋税,结果逼得原本就食不果腹的百姓彻底倒向反贼。
于是才有那句顺口溜,“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杨嗣昌是天生的军事家,也是真正忠于大明的臣子,只是生不逢时。
他主张与皇太极暂时议和,先稳北境,再全力剿平内乱。
他深知只要内地安稳,凭建奴那点实力,想灭大明根本不可能。
从战略上讲,他的判断极为准确。
但却遭到卢象昇的坚决反对。
卢象昇的信条是,大明绝不议和、绝不和亲、绝不割地、绝不投降。
铁骨铮铮,令人敬佩。
后世传言,高起潜之所以在卢象昇被困时按兵不动,或许正是听从了杨嗣昌的授意。
此事真假难辨,从情感上讲,世人多偏向卢象昇。
他英烈无畏,更符人心所向。
但从全局而论,杨嗣昌的策略更符合现实。
若能先平内乱,再图外患,大明或许尚有一线生机。
可惜,天命已衰,国势已乱。
卢象昇战死,左良玉随之动摇。
后者放走张献忠,导致洛阳失陷,杨嗣昌急返途中病逝。
有人骂左良玉不忠,但细究当时情势,左良玉也只是为了自保。
他征战多年,屡破贼军,朝廷却日日弹劾他。
罪名堆成三尺高。
继续追剿张献忠,朝廷尚需倚重。
若真将贼寇灭尽,他反而可能被召回京问罪。
于是,左良玉干脆装聋作哑,放贼一条生路,也留自己一条活路。
这就是那个人人自危、体制腐朽的大明。
崇祯若让卢象昇去对付钱谦益,确实有些屈才。
卢象昇是战场的雄狮,而杨嗣昌则是筹谋天下的鹰隼。
让杨嗣昌出任礼部左侍郎,才是最合适的安排。
崇祯冷笑。
有这样一班人陪着水凉居士,你该不会太寂寞了吧。
今日早朝尤为漫长,群臣皆赴太庙跪地请罪,致使京师一时权柄悬空。
而于朝鼓初鸣之际,曹文诏已入二十一卫军营之中。
张口圣贤,闭口祖制,却绝口不提供养尔等的天下百姓。
这大明的江山,是尔等口中卑贱的百姓以血肉白骨替朕扛起的!”
崇祯的目光缓缓扫过这群蛀虫。
“太祖立制赐尔等六项特权,本为辅国安民泽被苍生之意。
然尔等总总作为,既无读书人的风骨,又无读书人的担当!
再留尔等一分特权便是辱太祖之名!”
崇祯袖袍一甩。
“来人,全部押入诏狱。
拟旨,废除一切功名者特权!
方正化,传令锦衣卫,凡敢煽乱、造谣惑众者,就地正法,无需奏报!”
话音一落,群臣尽皆色变。
那群国子监生更是面如死灰。
崇祯心里冷笑,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群张口仁义闭口道德的腐儒,满清一入关,跪得比谁都快。
日后黑大明最狠的就是这群恬不知耻的酸腐文人。
真正有家国情怀的却是他们口中的贱民。
想到这里,崇祯越过两重防线,走到距离百姓不足五米处停下。
百姓惊恐之余参杂着喜悦。
还从未有皇帝离他们如此之近。
崇祯看着这些粗布破衣、老茧满手的百姓。
他微微整了整衣袖,俯身深深一拜。
“朕,朱由检,代朱氏列祖列宗,谢天下黎庶以血肉撑大明江山。
今朕立誓,与天下共复大明之盛!”
群臣和百姓皆哗然。
谁也不敢相信,帝王竟向百姓行此大礼。
孙承宗、李邦华、张维贤等人似有热血直冲脑门。
他们似乎看见了陛下嘴中的盛世大明。
几人不约而同地像崇祯一样,向百姓深深行礼。
群臣只能有样学样。
一时间百姓纷纷泪流满面,跪下还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声震天,泣音交织。
这一刻,民心与帝心,久违地连在了一起。
崇祯抬头,目光坚定如铁。
“拟旨!
自今日起,大明永不增赋!
陕西灾区免税三年!
无诏,不得起徭役。
违令者,夷三族!”
圣音震动九天,风卷黄叶。
这一刻,京城萧条中竟多了几分暖意,
人心如火种,终于被点燃。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知道,这一道圣旨将搅乱整个天下士林。
得罪的不止三十万秀才,更是满朝文臣。
但崇祯心如明镜。
民心在手,士心何惧。
天下根基在民,不在读书人。
更重要的是,这是他留下的伏笔。
他说的是永不增赋,而非永不征税。
未来的财政路,他早已在心中有了蓝图。
崇祯说完转身率百官入太庙。
留下身后万岁之声直冲云霄。
太庙内,崇祯叩首三次。
“列祖在上,不肖孙今行非常之举有悖祖训,惟望先灵鉴察庇佑。
自兹以后,若复此类权宜之举,便不逐一禀闻矣。”
众臣心中发寒。
这不是请罪,这是宣告。
今日有违祖制之事怕是往后将常有。
崇祯起身,目光落在礼部尚书孟绍虞身上。
“国子监腐至此境,礼部之责,汝功不可没。
孟绍虞……朕当如何赏你?”
群臣无人敢出声。
所有人都明白,从今日起,崇祯的规矩才是规矩。
大明将开启新的篇章!
从皇极殿,到宫门,再到太庙。
瞿式耜倒了,黄立极被拿下,朱纯臣即将身死,国子监生尽入诏狱。
崇祯这一刀,砍掉的是朝堂所有的旧势力。
礼部尚书孟绍虞浑身冷汗,几乎要将自己衣襟都浸透。
他靠着舔魏忠贤才混到这个位置。
如今阉党党羽几乎被扫光,他若不识相,等待他的绝对没有好果子。
“臣,孟绍虞有罪,请陛下允许臣辞官归家再学孔孟,以期洗心革面再为大明效力。”
崇祯淡淡一哼,“允了。”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能活着都算皇恩浩荡。
崇祯说完,扫了一眼礼部左侍郎。
礼部左侍郎脸色一白,立刻跪地,“臣……身为礼部左侍郎,亦有不察之罪,愿请辞归乡。”
崇祯懒得看他,只挥了挥手,“允。”
短短两句话,礼部上下全空。
钱谦益面色死灰。
国子监的事是他挑的头,如今被抓的全是人证。
一旦有人在狱中咬他,他就完了。
刚刚起复,还没发光发热就要再度丢官,甚至丢命。
他心底只有一个念头。
不甘!
可偏偏,皇帝没理他。
崇祯只是淡淡转身,对着太祖牌位再度跪下。
“既为请罪,那尔等便陪朕一同请罪吧。
当着列祖列宗的面,好好想想这些年,尔等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这话一出,群臣连忙叩首请罪。
钱谦益低头,心头暗喜。
皇帝没点名,那岂不是自己没事了?
更妙的是,礼部空了两个位置,自己是右侍郎,岂不是能顺势而上?
可他哪里知道,崇祯早已将他钉死。
这位水凉居士钱谦益的奸滑,比冯铨那种纯粹的败类还可恨。
若是一刀砍了他,那是便宜了他。
冯铨有孙承宗、黄道周、曹文诏这套豪华阵容。
钱谦益嘛……朕自然也不会亏待他。
崇祯心里的礼部尚书人选是袁可立。
这位可是刚直如铁,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
陆澄源做礼科给事中最合适,他专治嘴贱之徒,一喷一个准。
崇祯原本打算任命卢象昇为礼部左侍郎。
但转念一想,他的天雄军尚未成型,此时更需他留守大名府,整编训练。
于是,这个位置,最终落在了杨嗣昌身上。
杨嗣昌并非泛泛之辈。
那套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贼方略正是出自他手。
他将天下划为十大战区,叛军闯入哪一区域,便由该战区主力负责围剿,其余九区配合作战。
此法极契合当时明朝的局势,若非国库空虚、军饷不继,李自成与张献忠早被他的计划干掉了。
可惜,国无钱,兵难行。
为筹军饷,只能加派赋税,结果逼得原本就食不果腹的百姓彻底倒向反贼。
于是才有那句顺口溜,“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杨嗣昌是天生的军事家,也是真正忠于大明的臣子,只是生不逢时。
他主张与皇太极暂时议和,先稳北境,再全力剿平内乱。
他深知只要内地安稳,凭建奴那点实力,想灭大明根本不可能。
从战略上讲,他的判断极为准确。
但却遭到卢象昇的坚决反对。
卢象昇的信条是,大明绝不议和、绝不和亲、绝不割地、绝不投降。
铁骨铮铮,令人敬佩。
后世传言,高起潜之所以在卢象昇被困时按兵不动,或许正是听从了杨嗣昌的授意。
此事真假难辨,从情感上讲,世人多偏向卢象昇。
他英烈无畏,更符人心所向。
但从全局而论,杨嗣昌的策略更符合现实。
若能先平内乱,再图外患,大明或许尚有一线生机。
可惜,天命已衰,国势已乱。
卢象昇战死,左良玉随之动摇。
后者放走张献忠,导致洛阳失陷,杨嗣昌急返途中病逝。
有人骂左良玉不忠,但细究当时情势,左良玉也只是为了自保。
他征战多年,屡破贼军,朝廷却日日弹劾他。
罪名堆成三尺高。
继续追剿张献忠,朝廷尚需倚重。
若真将贼寇灭尽,他反而可能被召回京问罪。
于是,左良玉干脆装聋作哑,放贼一条生路,也留自己一条活路。
这就是那个人人自危、体制腐朽的大明。
崇祯若让卢象昇去对付钱谦益,确实有些屈才。
卢象昇是战场的雄狮,而杨嗣昌则是筹谋天下的鹰隼。
让杨嗣昌出任礼部左侍郎,才是最合适的安排。
崇祯冷笑。
有这样一班人陪着水凉居士,你该不会太寂寞了吧。
今日早朝尤为漫长,群臣皆赴太庙跪地请罪,致使京师一时权柄悬空。
而于朝鼓初鸣之际,曹文诏已入二十一卫军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