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融媒体工作室的玻璃窗上凝结着细碎的水汽,将窗外的月光折射成一片朦胧的银辉。距离中秋夜直播还有三个小时,林微言正蹲在地上调整最后一盏补光灯的角度,米白色风衣的下摆沾了些许灰尘,那是下午去竹编工坊取景时蹭到的竹屑。
“微言姐,灯谜卡片都挂好了!”实习生小林举着一串竹编灯笼跑过来,灯笼穗子上系着的红纸条随风轻摆,上面用毛笔写着“竹篮打水(打一成语)”之类的谜题。这些灯笼是李师傅住院前特意赶制的,竹篾细如发丝,透光却不溃散,像极了那些看似脆弱却坚韧的记忆。
林微言直起身揉了揉腰,目光扫过被灯笼装点得焕然一新的工作室。墙上的项目推进表已经更新,数据恢复进度停留在 92%,旁边用绿笔标注着“9月 28日初剪完成”的字样。财务公示区的收支表换了新的,银行余额那一栏终于有了令人安心的数字,虽然顾屿特意用红笔圈出了“应付出版社监管费”的条目,但至少不用再担心断电断网的窘迫。
“陆则呢?设备调试得怎么样了?”她问正在往背景板上贴竹编纹样的小张。背景板上“青川非遗中秋夜”七个字是用金粉写的,在暖光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陆哥在楼上试信号,周社长派来的技术专员跟着呢。”小张压低声音,“说是要确保直播画面里能露出出版社的 logo,微言姐你看这位置……”他指着背景板右下角一块明显的留白,语气里带着为难。
林微言皱了皱眉。合同里明明写着内容自主权归工作室所有,现在还没正式开播就开始干涉画面构图。她走到背景板前,拿起竹编胶带将一片剪好的竹叶形竹篾贴在留白处:“这样既符合非遗主题,也不影响他们的品牌露出。”竹叶的弧度巧妙地将 logo位置框定,却又不至于太过突兀。
楼梯口传来脚步声,陆则抱着摄像机下来,脸上带着疲惫却兴奋的神色:“省台的信号车已经在楼下待命,这次直播画质能到 4K,比我们上次拍李师傅竹编特写时清楚十倍。”他注意到背景板的变化,赞许地点点头,“处理得不错,周专员没说什么?”
“他还在楼上打电话。”林微言接过陆则递来的矿泉水,“刚才看他朋友圈,在晒青川的中秋月饼,说要给我们加个‘非遗美食’的环节。”
陆则的笑容僵了一下:“合同里没这一项。我去跟他沟通,你专心准备稿件。”他转身时风衣下摆扫过桌角,带落了一叠粉丝投稿,最上面那篇的标题用荧光笔标着“古巷里的星光模型”。
林微言弯腰去捡,指尖触到粗糙的稿纸边缘,突然想起早上收到的匿名短信。自从上次“小心周明”的提醒后,这个号码又发过两条信息,都是关于江南文化出版社与苏家企业的合作传闻。她点开相册里存下的短信截图,目光落在“苏曼琪父亲是出版社股东”这行字上,心里像被竹刺扎了一下隐隐作痛。
“微言姐,顾哥说基金会的人也会来看直播,还特意提到要多拍些匠人故事的片段。”小林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小姑娘手里捧着一个竹编食盒,“这是王阿姨刚送来的月饼,青川特产的核桃馅,说让你润润嗓子。”
食盒的竹编纹样是“团圆结”,交错的竹篾经纬分明,让林微言想起陈默留下的那个刻着“守真”的书签。她拿起一块月饼,咬下去时核桃的香脆混着麦芽糖的黏甜在舌尖散开,这味道和大学时沈知行在中秋夜塞给她的那块一模一样。
青川县东郊的竹编工坊里,沈知行正将最后一片竹篾嵌入半成品的灯罩框架。月光透过天窗斜斜地照进来,在地面投下交错的光影,像极了他手机屏幕上正在播放的青川中秋巡游画面——穿着汉服的姑娘们提着灯笼走过古巷石板路,裙摆扫过地面的声音仿佛顺着信号飘进了寂静的工坊。
收音机里传来本地电台的节日播报:“……今晚八点,我县融媒体工作室将开启‘非遗中秋夜’直播,带大家走进竹编技艺的世界……”沈知行的手指顿了顿,竹篾的锐角在掌心留下一道浅痕。他放下工具走到窗边,远处县城方向的灯火连成一片温暖的光晕,而他的工坊只有一盏孤零零的白炽灯亮着,像一座被遗忘的孤岛。
工作台的抽屉里藏着一个褪色的牛皮本,第三十七页夹着半片干枯的竹叶。那是四年前的中秋,他和林微言在大学附近的古巷里捡的。当时她正为非遗社团的展览熬夜做竹编模型,手指被竹篾划破,他就用这片竹叶当临时书签,让她先休息一会儿。
手机突然震动,是合作伙伴发来的消息:“沈师傅,青川融媒体那个直播你看了吗?他们的竹编星图模型和你之前设计的很像。”附带的链接正是林微言团队的直播预告。沈知行的拇指悬在屏幕上方许久,最终还是点了保存。
他走到陈列架前,拿起最上层那个未完成的竹编模型。这是按记忆中的星图比例制作的,北斗七星的位置用特殊处理过的竹篾标出,闪烁着温润的光泽。去年冬天他听说林微言回了青川,就开始做这个模型,想当作贺礼送给她,却在得知她成立融媒体工作室后又悄悄藏了起来。
工坊的老旧空调发出嗡嗡的声响,沈知行脱下沾着竹屑的外套,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蓝布工装。衣兜里揣着一张揉皱的名片,是上周在县城偶遇陆则时对方递来的。当时陆则兴奋地说他们拿到了出版社的注资,还邀请他去工作室聊聊合作,他以忙为借口拒绝了。
墙上的挂钟指向七点半,距离直播开始还有半小时。沈知行将竹编灯罩放在窗边接受月光的浸润——这是青川竹编的传统工艺,利用中秋夜的露水和月光能让竹篾更具韧性。他拿出手机点开直播链接,加载界面的缓冲图标转了又转,像在嘲笑他此刻的犹豫。
“各位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欢迎来到‘非遗中秋夜’直播现场!”林微言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网络,她调整了一下耳麦,确保镜头能拍到身后墙上的竹编月历,“今天我们不仅会带大家了解竹编技艺,还准备了猜灯谜、匠人故事分享环节……”
工作室里气氛热烈,顾屿在导播台监控着实时数据,陆则负责展示匠人作品,小林举着题词板站在镜头外。背景板上的竹编灯笼随着空调风轻轻晃动,将斑驳的光影投在林微言的米白色风衣上,让她想起大学时在社团活动室排练直播的日子。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条互动留言,网友‘竹影摇窗’问:‘青川竹编有什么特别的中秋习俗吗?’”林微言拿起桌上的竹编月饼模子展示给镜头,“大家看这个纹样,是我们青川特有的‘月光纹’,中间的圆形代表月亮,周围的竹节象征团圆……”
她的目光扫过实时滚动的留言区,突然被一条熟悉的 Id吸引——“星图爱好者”。这个账号的头像是一片竹林,和当年沈知行在社团论坛用的头像一模一样。心跳瞬间漏了一拍,她差点碰倒手边的茶杯,幸好陆则及时扶了一把。
“接下来进入粉丝投稿环节。”小林递来一叠稿件,最上面那篇的标题被红笔圈过,“这位叫‘古巷寻踪’的粉丝分享了一个校园爱情故事,特别提到了和非遗相关的细节……”
林微言清了清嗓子,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稿件边缘:“故事发生在七年前的中秋……男主角是手工艺社的竹编爱好者,女主角在一次社团联展上不小心碰倒了他的星图模型……”她的声音很平稳,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导播台后的顾屿皱起眉头,他注意到林微言的手指在微微颤抖。直播数据显示在线人数已经突破五万,周明派来的技术专员正满意地看着屏幕上的出版社 logo,完全没注意到主播的异常。
“……他们约定每个周末在学校附近的古巷见面,男生教女生编竹篾,女生帮男生修改模型解说词。”林微言的视线落在“古巷”两个字上,突然想起那个下雨的午后,沈知行背着她走过积水的石板路,竹编模型盒紧紧抱在怀里生怕淋湿。
直播间的留言突然密集起来:“这个故事好甜!”“古巷学手艺也太浪漫了吧!”“主播怎么不继续读了?”林微言深吸一口气,试图将涌上心头的酸涩压下去,却在看到“模型”两个字时彻底破防。
那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中秋,沈知行熬夜三个月做的竹编星图模型在展览上获奖,他把金牌挂在她脖子上,说要凭这个手艺让她过上好日子。可后来呢?后来他们因为读研还是工作的选择大吵一架,她撕碎了他的模型设计图,他摔门而去再也没回来。
“……后来因为毕业选择不同,他们在那个古巷分了手,男生的模型再也没完成,女生的解说词也永远停在了第三稿。”林微言的声音开始哽咽,眼泪不受控制地滑落,滴在稿件上晕开一片墨迹,“多年后女生回到家乡做非遗保护,才发现……”
“微言姐!”小林赶紧递上纸巾,镜头外的陆则迅速切换到竹编工艺展示画面,“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李师傅的得意之作‘月光笼’,采用青川特有的……”
林微言转身擦眼泪时,瞥见顾屿正在和技术专员争执,对方坚持要插播出版社的广告,而顾屿据理力争要等情感平复后继续粉丝互动。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她颤抖的肩膀上,像披上了一层冰冷的铠甲。
沈知行的手指猛地收紧,手机屏幕差点从掌心滑落。画面里林微言转身擦眼泪的侧影,和四年前在古巷分手时的背影完美重合。他记得那天她也是这样强忍着不哭,肩膀微微耸动,像寒风中飘摇的竹枝。
工坊的白炽灯突然闪烁了一下,仿佛感应到主人的情绪波动。沈知行走到工作台前,拉开抽屉拿出那个牛皮本,翻到夹着竹叶书签的那一页。上面有林微言当年写的模型解说词草稿,字迹娟秀却有力,和她现在做直播时的语气一样温柔又坚定。
手机里传来陆则的声音:“……刚才微言有点激动,因为这个故事让她想起了我们团队保护非遗的初心……”沈知行嗤笑一声,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看到粉丝们都在猜测主播的过往情事。有人说“肯定是亲身经历”,有人说“非遗传承人的爱情都这么刻骨铭心吗”。
他点开自己的关注列表,“青川融媒体”的头像还是那片熟悉的竹林。当初犹豫再三才关注,却从来不敢点赞评论,只能像个小偷一样偷偷关注她的动态。上周看到他们数据丢失的新闻时,他连夜编了个竹编硬盘保护套想送过去,最终还是放在了工坊的角落。
直播画面切回林微言,她已经重新整理好情绪,正在展示一个竹编灯笼的制作过程:“……这里要注意经纬交错的力度,太紧会断裂,太松会变形,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她的声音还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释然的平静。
沈知行的目光落在她手腕上的竹编手链上,那是他当年用第一片成功劈出的细篾编的,简单的平结样式,他教了她整整一个下午。画面里的手链有些褪色,却被精心保养着,没有一处断裂或松散。
“接下来我们抽取幸运观众送竹编月饼模子!”林微言举起抽奖箱,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请大家发送‘中秋团圆’参与……”沈知行看着她笑起来时眼角的细纹,那是这几年辛苦工作留下的痕迹,心里像被竹刀割过一样疼。
窗外的月光突然变得明亮,照亮了工作台角落里那个未完成的星图模型。沈知行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竹篾,那些交错的纹路里藏着太多未说出口的话。他知道林微言为什么回到青川,也知道她接手这个融媒体工作室的难处,却因为当年的误解和骄傲,始终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
直播间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林微言正在展示修复好的李师傅采访素材。画面里八十多岁的老人颤巍巍地编着竹篾,说:“竹编就像感情,断了还能接起来,只要找对方法……”沈知行的喉咙哽住了,他默默地按下了关机键。
工坊里恢复了寂静,只有窗外的虫鸣和远处隐约的中秋歌声。沈知行拿起工具,将最后一片竹篾嵌入星图模型的空缺处——那是北极星的位置,也是当年他和林微言约定要一起去看的星座。
直播结束时已经是深夜十点,工作室里一片狼藉。小林和技术组的男生们在收拾灯笼和道具,顾屿在和周专员核对直播数据,陆则正在安慰情绪低落的林微言。
“已经很好了,在线峰值突破八万,远超出版社的预期。”陆则递过来一杯温热的蜂蜜水,“周专员刚才还夸你真情流露很打动人,说要追加推广资源。”
林微言摇摇头,目光落在那篇被眼泪浸湿的稿件上:“我差点搞砸直播。”她想起读故事时那些不受控制的情绪,那些被刻意遗忘的往事像竹篾里的毛刺,平时看不见,一旦触碰就刺得人生疼。
顾屿走过来放下一份报表:“数据显示你哽咽那段的互动率最高,很多人留言说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往事。周专员建议我们可以做个‘非遗与青春’的专题策划。”他顿了顿,小心翼翼地问,“那个故事……是你和沈师兄的经历吗?”
空气瞬间凝固。沈知行这个名字像尘封的竹编模型,一旦被提起就扬起满室尘埃。林微言站起身走到窗边,中秋的圆月已经升到中天,清辉洒满大地,让她想起大学时和沈知行在操场看月亮的夜晚。
“他现在在东郊开了个竹编工坊。”陆则的声音打破沉默,“上次去借工具时碰到过,看起来过得不错。”他观察着林微言的反应,“其实……他托我问过你的近况。”
林微言的心猛地一跳,指尖抓紧了窗沿的竹编装饰:“我们没什么好说的。”当年她坚持要读研继续深造非遗理论,而沈知行想立刻回乡创业,争吵时说的那些伤人的话至今还清晰地回响在耳边。
工作室的门被推开,王阿姨提着食盒走进来:“孩子们辛苦了,阿姨给你们做了夜宵。”她的目光在林微言红肿的眼睛上停留片刻,放下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吃点甜的心情会好,就像这竹编,总要经历热水烫煮才能成型。”
顾屿趁机转移话题:“王阿姨,您的故事我们剪辑好了,下周就能播出。”他打开电脑播放片段,画面里王阿姨展示着丈夫生前编的竹编嫁妆,说:“当年他送我的第一个礼物就是竹编的月光灯,说要照亮我们的日子……”
林微言看着屏幕里温暖的光晕,突然想起沈知行送她的第一个竹编作品也是一盏小灯。那是用最细的竹篾编的,开关处刻着他们名字的缩写,后来在争吵时被她摔碎在古巷的石板路上。
“数据恢复完成了!”技术组的小张兴奋地喊道,“李师傅的采访素材全都找回来了!”工作室里爆发出欢呼,冲淡了之前的伤感气氛。林微言走过去,看着屏幕上老人布满皱纹的手灵巧地穿梭在竹篾之间,眼眶又开始发热。
陆则拍了拍她的肩膀:“周社长刚才发来消息,说基金会追加了一笔非遗保护资金,专门用于匠人采访。”他意味深长地说,“微言,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窗外的月光透过竹编灯笼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微言想起爷爷说过的话:“编竹器最忌分心,心里有结,编出来的纹样就会歪斜。”她深吸一口气,将那些翻涌的情绪暂时压下去,重新露出坚定的笑容。
沈知行将完工的星图模型放在月光下晾晒,竹篾在夜色中泛着柔和的光泽。工坊门口传来脚步声,是邻居张大爷送月饼过来:“小沈,刚才在直播上看到小林他们了,说你不肯去工作室合作,是不是还在生闷气?”
沈知行苦笑着接过月饼:“不是生闷气,是怕打扰他们工作。”他知道张大爷是好意,自从林微言回来后,镇上的人都知道他们当年的事,总想着撮合他们复合。
“傻小子,”张大爷指着星图模型,“编这个给谁看呢?有这功夫不如去跟人家道个歉。”老人叹了口气,“当年你俩为了竹编吵架,现在人家回来做非遗保护,这不正是你当年想做的事吗?”
工坊的灯亮到深夜,沈知行在整理工具时发现了一个旧 U盘。这是上次陆则落下的,里面存着林微言团队的项目计划书。他犹豫了很久,还是插在电脑上点开文件。
计划书的最后附着一份匠人名单,李师傅的名字后面标着“中风后记忆减退”,王阿姨的备注是“丈夫去世后放弃竹编二十年”。沈知行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划过,这些老人都是他小时候认识的,没想到现在需要林微言他们来记录故事。
窗外传来远处的烟花声,中秋夜的庆典还在继续。沈知行关掉电脑,将 U盘小心翼翼地收好,打算明天托张大爷转交给陆则。他走到窗边,看着县城方向璀璨的灯火,那里有他曾经的梦想和错过的人。
工作台的抽屉里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新的工作计划:为融媒体工作室制作竹编采访道具,整理老匠人资料,设计非遗传承课程。沈知行拿起铅笔,在最后一行加上“修复星图模型”,笔尖落下时,仿佛解开了缠绕多年的心结。
月光穿过工坊的天窗,照亮了角落里那个未送出的竹编手链。这是沈知行用新竹篾重编的,比当年那个更精细,更坚韧。他将手链放进礼盒,打算等林微言他们的纪录片播出那天,当作贺礼送过去。
凌晨一点的工作室依然灯火通明,林微言和团队成员正在复盘直播数据。屏幕上的曲线显示,在她哽咽的那段时间,观众留存率反而上升了 15%,相关话题在本地论坛的讨论量突破了十万。
“周专员刚才打电话来说,出版社很满意这次直播效果,准备推荐我们参加省里的非遗传播评选。”顾屿指着邮件里的附件,“这是他们提供的后续合作方案,想开发竹编中秋文创产品。”
林微言翻看着方案,目光在“联名开发”几个字上停留许久。虽然对出版社仍有顾虑,但看到方案里提到的“匠人分成制”,还是忍不住心动——这意味着老匠人们可以通过文创产品获得稳定收入。
“我们得先征求匠人们的意见。”她在笔记本上写下注意事项,“特别是李师傅和王阿姨,他们的故事最有代表性。”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让她想起当年和沈知行一起修改模型解说词的夜晚。
陆则端来咖啡:“技术组把直播录屏剪辑好了,你要不要看看?”他犹豫了一下,“有个 Id叫‘星图爱好者’的观众全程都在,还刷了很多竹编专业知识的留言。”
林微言的心猛地一跳,手指在鼠标上悬停许久才点开视频。画面里的自己泪流满面,而弹幕里有一条特别显眼:“竹编断了可以重接,记忆丢了可以重拾,别让遗憾留在中秋夜。”发送时间正好是她最哽咽的那一刻。
窗外的月光渐渐淡去,天边泛起鱼肚白。林微言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看着第一缕阳光穿透竹林。远处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水墨画卷缓缓展开。
“明天去医院看看李师傅吧。”她转身对陆则说,“带上直播回放,让他看看自己的竹编灯笼有多受欢迎。”然后她又补充道,“顺便问问东郊的沈知行师傅,有没有兴趣合作制作采访道具。”
陆则惊讶地挑眉,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我早就说过,你们对竹编的热爱是一样的。”他拿出手机,“我现在就联系他,约个时间见面详谈。”
工作室的竹编灯笼随着晨风轻轻摇曳,光影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图案,像一首无声的歌谣。林微言拿起桌上的竹编书签,“守真”二字在晨光中闪着温润的光泽,提醒着她为什么回到这里,为什么坚持做非遗保护。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那个匿名号码发来的新信息:“周明与苏家的合作合同已找到,速联。”林微言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但很快又恢复平静。她删掉短信,将手机放进口袋,脸上露出坚定的笑容。
无论前路有多少波折,无论过去有多少误解,她都不会再退缩。就像青川的竹编技艺,经历过风雨洗礼,才能变得更加坚韧。这个中秋夜的直播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竹编文化,也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晨光中的工作室里,年轻人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下一步的计划,欢声笑语透过窗户传到街上,与早起的鸟鸣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乐章。林微言知道,真正的非遗传承不仅是记录和展示,更是带着爱与记忆,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的生活,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而那个关于古巷和模型的故事,终将成为过往。未来的路上,还有更多值得珍惜的时光和需要守护的文化,等待着他们用镜头记录,用文字传承,用匠心编织。
“微言姐,灯谜卡片都挂好了!”实习生小林举着一串竹编灯笼跑过来,灯笼穗子上系着的红纸条随风轻摆,上面用毛笔写着“竹篮打水(打一成语)”之类的谜题。这些灯笼是李师傅住院前特意赶制的,竹篾细如发丝,透光却不溃散,像极了那些看似脆弱却坚韧的记忆。
林微言直起身揉了揉腰,目光扫过被灯笼装点得焕然一新的工作室。墙上的项目推进表已经更新,数据恢复进度停留在 92%,旁边用绿笔标注着“9月 28日初剪完成”的字样。财务公示区的收支表换了新的,银行余额那一栏终于有了令人安心的数字,虽然顾屿特意用红笔圈出了“应付出版社监管费”的条目,但至少不用再担心断电断网的窘迫。
“陆则呢?设备调试得怎么样了?”她问正在往背景板上贴竹编纹样的小张。背景板上“青川非遗中秋夜”七个字是用金粉写的,在暖光灯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陆哥在楼上试信号,周社长派来的技术专员跟着呢。”小张压低声音,“说是要确保直播画面里能露出出版社的 logo,微言姐你看这位置……”他指着背景板右下角一块明显的留白,语气里带着为难。
林微言皱了皱眉。合同里明明写着内容自主权归工作室所有,现在还没正式开播就开始干涉画面构图。她走到背景板前,拿起竹编胶带将一片剪好的竹叶形竹篾贴在留白处:“这样既符合非遗主题,也不影响他们的品牌露出。”竹叶的弧度巧妙地将 logo位置框定,却又不至于太过突兀。
楼梯口传来脚步声,陆则抱着摄像机下来,脸上带着疲惫却兴奋的神色:“省台的信号车已经在楼下待命,这次直播画质能到 4K,比我们上次拍李师傅竹编特写时清楚十倍。”他注意到背景板的变化,赞许地点点头,“处理得不错,周专员没说什么?”
“他还在楼上打电话。”林微言接过陆则递来的矿泉水,“刚才看他朋友圈,在晒青川的中秋月饼,说要给我们加个‘非遗美食’的环节。”
陆则的笑容僵了一下:“合同里没这一项。我去跟他沟通,你专心准备稿件。”他转身时风衣下摆扫过桌角,带落了一叠粉丝投稿,最上面那篇的标题用荧光笔标着“古巷里的星光模型”。
林微言弯腰去捡,指尖触到粗糙的稿纸边缘,突然想起早上收到的匿名短信。自从上次“小心周明”的提醒后,这个号码又发过两条信息,都是关于江南文化出版社与苏家企业的合作传闻。她点开相册里存下的短信截图,目光落在“苏曼琪父亲是出版社股东”这行字上,心里像被竹刺扎了一下隐隐作痛。
“微言姐,顾哥说基金会的人也会来看直播,还特意提到要多拍些匠人故事的片段。”小林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小姑娘手里捧着一个竹编食盒,“这是王阿姨刚送来的月饼,青川特产的核桃馅,说让你润润嗓子。”
食盒的竹编纹样是“团圆结”,交错的竹篾经纬分明,让林微言想起陈默留下的那个刻着“守真”的书签。她拿起一块月饼,咬下去时核桃的香脆混着麦芽糖的黏甜在舌尖散开,这味道和大学时沈知行在中秋夜塞给她的那块一模一样。
青川县东郊的竹编工坊里,沈知行正将最后一片竹篾嵌入半成品的灯罩框架。月光透过天窗斜斜地照进来,在地面投下交错的光影,像极了他手机屏幕上正在播放的青川中秋巡游画面——穿着汉服的姑娘们提着灯笼走过古巷石板路,裙摆扫过地面的声音仿佛顺着信号飘进了寂静的工坊。
收音机里传来本地电台的节日播报:“……今晚八点,我县融媒体工作室将开启‘非遗中秋夜’直播,带大家走进竹编技艺的世界……”沈知行的手指顿了顿,竹篾的锐角在掌心留下一道浅痕。他放下工具走到窗边,远处县城方向的灯火连成一片温暖的光晕,而他的工坊只有一盏孤零零的白炽灯亮着,像一座被遗忘的孤岛。
工作台的抽屉里藏着一个褪色的牛皮本,第三十七页夹着半片干枯的竹叶。那是四年前的中秋,他和林微言在大学附近的古巷里捡的。当时她正为非遗社团的展览熬夜做竹编模型,手指被竹篾划破,他就用这片竹叶当临时书签,让她先休息一会儿。
手机突然震动,是合作伙伴发来的消息:“沈师傅,青川融媒体那个直播你看了吗?他们的竹编星图模型和你之前设计的很像。”附带的链接正是林微言团队的直播预告。沈知行的拇指悬在屏幕上方许久,最终还是点了保存。
他走到陈列架前,拿起最上层那个未完成的竹编模型。这是按记忆中的星图比例制作的,北斗七星的位置用特殊处理过的竹篾标出,闪烁着温润的光泽。去年冬天他听说林微言回了青川,就开始做这个模型,想当作贺礼送给她,却在得知她成立融媒体工作室后又悄悄藏了起来。
工坊的老旧空调发出嗡嗡的声响,沈知行脱下沾着竹屑的外套,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蓝布工装。衣兜里揣着一张揉皱的名片,是上周在县城偶遇陆则时对方递来的。当时陆则兴奋地说他们拿到了出版社的注资,还邀请他去工作室聊聊合作,他以忙为借口拒绝了。
墙上的挂钟指向七点半,距离直播开始还有半小时。沈知行将竹编灯罩放在窗边接受月光的浸润——这是青川竹编的传统工艺,利用中秋夜的露水和月光能让竹篾更具韧性。他拿出手机点开直播链接,加载界面的缓冲图标转了又转,像在嘲笑他此刻的犹豫。
“各位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欢迎来到‘非遗中秋夜’直播现场!”林微言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网络,她调整了一下耳麦,确保镜头能拍到身后墙上的竹编月历,“今天我们不仅会带大家了解竹编技艺,还准备了猜灯谜、匠人故事分享环节……”
工作室里气氛热烈,顾屿在导播台监控着实时数据,陆则负责展示匠人作品,小林举着题词板站在镜头外。背景板上的竹编灯笼随着空调风轻轻晃动,将斑驳的光影投在林微言的米白色风衣上,让她想起大学时在社团活动室排练直播的日子。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条互动留言,网友‘竹影摇窗’问:‘青川竹编有什么特别的中秋习俗吗?’”林微言拿起桌上的竹编月饼模子展示给镜头,“大家看这个纹样,是我们青川特有的‘月光纹’,中间的圆形代表月亮,周围的竹节象征团圆……”
她的目光扫过实时滚动的留言区,突然被一条熟悉的 Id吸引——“星图爱好者”。这个账号的头像是一片竹林,和当年沈知行在社团论坛用的头像一模一样。心跳瞬间漏了一拍,她差点碰倒手边的茶杯,幸好陆则及时扶了一把。
“接下来进入粉丝投稿环节。”小林递来一叠稿件,最上面那篇的标题被红笔圈过,“这位叫‘古巷寻踪’的粉丝分享了一个校园爱情故事,特别提到了和非遗相关的细节……”
林微言清了清嗓子,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稿件边缘:“故事发生在七年前的中秋……男主角是手工艺社的竹编爱好者,女主角在一次社团联展上不小心碰倒了他的星图模型……”她的声音很平稳,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导播台后的顾屿皱起眉头,他注意到林微言的手指在微微颤抖。直播数据显示在线人数已经突破五万,周明派来的技术专员正满意地看着屏幕上的出版社 logo,完全没注意到主播的异常。
“……他们约定每个周末在学校附近的古巷见面,男生教女生编竹篾,女生帮男生修改模型解说词。”林微言的视线落在“古巷”两个字上,突然想起那个下雨的午后,沈知行背着她走过积水的石板路,竹编模型盒紧紧抱在怀里生怕淋湿。
直播间的留言突然密集起来:“这个故事好甜!”“古巷学手艺也太浪漫了吧!”“主播怎么不继续读了?”林微言深吸一口气,试图将涌上心头的酸涩压下去,却在看到“模型”两个字时彻底破防。
那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中秋,沈知行熬夜三个月做的竹编星图模型在展览上获奖,他把金牌挂在她脖子上,说要凭这个手艺让她过上好日子。可后来呢?后来他们因为读研还是工作的选择大吵一架,她撕碎了他的模型设计图,他摔门而去再也没回来。
“……后来因为毕业选择不同,他们在那个古巷分了手,男生的模型再也没完成,女生的解说词也永远停在了第三稿。”林微言的声音开始哽咽,眼泪不受控制地滑落,滴在稿件上晕开一片墨迹,“多年后女生回到家乡做非遗保护,才发现……”
“微言姐!”小林赶紧递上纸巾,镜头外的陆则迅速切换到竹编工艺展示画面,“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李师傅的得意之作‘月光笼’,采用青川特有的……”
林微言转身擦眼泪时,瞥见顾屿正在和技术专员争执,对方坚持要插播出版社的广告,而顾屿据理力争要等情感平复后继续粉丝互动。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她颤抖的肩膀上,像披上了一层冰冷的铠甲。
沈知行的手指猛地收紧,手机屏幕差点从掌心滑落。画面里林微言转身擦眼泪的侧影,和四年前在古巷分手时的背影完美重合。他记得那天她也是这样强忍着不哭,肩膀微微耸动,像寒风中飘摇的竹枝。
工坊的白炽灯突然闪烁了一下,仿佛感应到主人的情绪波动。沈知行走到工作台前,拉开抽屉拿出那个牛皮本,翻到夹着竹叶书签的那一页。上面有林微言当年写的模型解说词草稿,字迹娟秀却有力,和她现在做直播时的语气一样温柔又坚定。
手机里传来陆则的声音:“……刚才微言有点激动,因为这个故事让她想起了我们团队保护非遗的初心……”沈知行嗤笑一声,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看到粉丝们都在猜测主播的过往情事。有人说“肯定是亲身经历”,有人说“非遗传承人的爱情都这么刻骨铭心吗”。
他点开自己的关注列表,“青川融媒体”的头像还是那片熟悉的竹林。当初犹豫再三才关注,却从来不敢点赞评论,只能像个小偷一样偷偷关注她的动态。上周看到他们数据丢失的新闻时,他连夜编了个竹编硬盘保护套想送过去,最终还是放在了工坊的角落。
直播画面切回林微言,她已经重新整理好情绪,正在展示一个竹编灯笼的制作过程:“……这里要注意经纬交错的力度,太紧会断裂,太松会变形,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她的声音还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释然的平静。
沈知行的目光落在她手腕上的竹编手链上,那是他当年用第一片成功劈出的细篾编的,简单的平结样式,他教了她整整一个下午。画面里的手链有些褪色,却被精心保养着,没有一处断裂或松散。
“接下来我们抽取幸运观众送竹编月饼模子!”林微言举起抽奖箱,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请大家发送‘中秋团圆’参与……”沈知行看着她笑起来时眼角的细纹,那是这几年辛苦工作留下的痕迹,心里像被竹刀割过一样疼。
窗外的月光突然变得明亮,照亮了工作台角落里那个未完成的星图模型。沈知行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竹篾,那些交错的纹路里藏着太多未说出口的话。他知道林微言为什么回到青川,也知道她接手这个融媒体工作室的难处,却因为当年的误解和骄傲,始终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
直播间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林微言正在展示修复好的李师傅采访素材。画面里八十多岁的老人颤巍巍地编着竹篾,说:“竹编就像感情,断了还能接起来,只要找对方法……”沈知行的喉咙哽住了,他默默地按下了关机键。
工坊里恢复了寂静,只有窗外的虫鸣和远处隐约的中秋歌声。沈知行拿起工具,将最后一片竹篾嵌入星图模型的空缺处——那是北极星的位置,也是当年他和林微言约定要一起去看的星座。
直播结束时已经是深夜十点,工作室里一片狼藉。小林和技术组的男生们在收拾灯笼和道具,顾屿在和周专员核对直播数据,陆则正在安慰情绪低落的林微言。
“已经很好了,在线峰值突破八万,远超出版社的预期。”陆则递过来一杯温热的蜂蜜水,“周专员刚才还夸你真情流露很打动人,说要追加推广资源。”
林微言摇摇头,目光落在那篇被眼泪浸湿的稿件上:“我差点搞砸直播。”她想起读故事时那些不受控制的情绪,那些被刻意遗忘的往事像竹篾里的毛刺,平时看不见,一旦触碰就刺得人生疼。
顾屿走过来放下一份报表:“数据显示你哽咽那段的互动率最高,很多人留言说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往事。周专员建议我们可以做个‘非遗与青春’的专题策划。”他顿了顿,小心翼翼地问,“那个故事……是你和沈师兄的经历吗?”
空气瞬间凝固。沈知行这个名字像尘封的竹编模型,一旦被提起就扬起满室尘埃。林微言站起身走到窗边,中秋的圆月已经升到中天,清辉洒满大地,让她想起大学时和沈知行在操场看月亮的夜晚。
“他现在在东郊开了个竹编工坊。”陆则的声音打破沉默,“上次去借工具时碰到过,看起来过得不错。”他观察着林微言的反应,“其实……他托我问过你的近况。”
林微言的心猛地一跳,指尖抓紧了窗沿的竹编装饰:“我们没什么好说的。”当年她坚持要读研继续深造非遗理论,而沈知行想立刻回乡创业,争吵时说的那些伤人的话至今还清晰地回响在耳边。
工作室的门被推开,王阿姨提着食盒走进来:“孩子们辛苦了,阿姨给你们做了夜宵。”她的目光在林微言红肿的眼睛上停留片刻,放下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吃点甜的心情会好,就像这竹编,总要经历热水烫煮才能成型。”
顾屿趁机转移话题:“王阿姨,您的故事我们剪辑好了,下周就能播出。”他打开电脑播放片段,画面里王阿姨展示着丈夫生前编的竹编嫁妆,说:“当年他送我的第一个礼物就是竹编的月光灯,说要照亮我们的日子……”
林微言看着屏幕里温暖的光晕,突然想起沈知行送她的第一个竹编作品也是一盏小灯。那是用最细的竹篾编的,开关处刻着他们名字的缩写,后来在争吵时被她摔碎在古巷的石板路上。
“数据恢复完成了!”技术组的小张兴奋地喊道,“李师傅的采访素材全都找回来了!”工作室里爆发出欢呼,冲淡了之前的伤感气氛。林微言走过去,看着屏幕上老人布满皱纹的手灵巧地穿梭在竹篾之间,眼眶又开始发热。
陆则拍了拍她的肩膀:“周社长刚才发来消息,说基金会追加了一笔非遗保护资金,专门用于匠人采访。”他意味深长地说,“微言,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窗外的月光透过竹编灯笼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微言想起爷爷说过的话:“编竹器最忌分心,心里有结,编出来的纹样就会歪斜。”她深吸一口气,将那些翻涌的情绪暂时压下去,重新露出坚定的笑容。
沈知行将完工的星图模型放在月光下晾晒,竹篾在夜色中泛着柔和的光泽。工坊门口传来脚步声,是邻居张大爷送月饼过来:“小沈,刚才在直播上看到小林他们了,说你不肯去工作室合作,是不是还在生闷气?”
沈知行苦笑着接过月饼:“不是生闷气,是怕打扰他们工作。”他知道张大爷是好意,自从林微言回来后,镇上的人都知道他们当年的事,总想着撮合他们复合。
“傻小子,”张大爷指着星图模型,“编这个给谁看呢?有这功夫不如去跟人家道个歉。”老人叹了口气,“当年你俩为了竹编吵架,现在人家回来做非遗保护,这不正是你当年想做的事吗?”
工坊的灯亮到深夜,沈知行在整理工具时发现了一个旧 U盘。这是上次陆则落下的,里面存着林微言团队的项目计划书。他犹豫了很久,还是插在电脑上点开文件。
计划书的最后附着一份匠人名单,李师傅的名字后面标着“中风后记忆减退”,王阿姨的备注是“丈夫去世后放弃竹编二十年”。沈知行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划过,这些老人都是他小时候认识的,没想到现在需要林微言他们来记录故事。
窗外传来远处的烟花声,中秋夜的庆典还在继续。沈知行关掉电脑,将 U盘小心翼翼地收好,打算明天托张大爷转交给陆则。他走到窗边,看着县城方向璀璨的灯火,那里有他曾经的梦想和错过的人。
工作台的抽屉里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新的工作计划:为融媒体工作室制作竹编采访道具,整理老匠人资料,设计非遗传承课程。沈知行拿起铅笔,在最后一行加上“修复星图模型”,笔尖落下时,仿佛解开了缠绕多年的心结。
月光穿过工坊的天窗,照亮了角落里那个未送出的竹编手链。这是沈知行用新竹篾重编的,比当年那个更精细,更坚韧。他将手链放进礼盒,打算等林微言他们的纪录片播出那天,当作贺礼送过去。
凌晨一点的工作室依然灯火通明,林微言和团队成员正在复盘直播数据。屏幕上的曲线显示,在她哽咽的那段时间,观众留存率反而上升了 15%,相关话题在本地论坛的讨论量突破了十万。
“周专员刚才打电话来说,出版社很满意这次直播效果,准备推荐我们参加省里的非遗传播评选。”顾屿指着邮件里的附件,“这是他们提供的后续合作方案,想开发竹编中秋文创产品。”
林微言翻看着方案,目光在“联名开发”几个字上停留许久。虽然对出版社仍有顾虑,但看到方案里提到的“匠人分成制”,还是忍不住心动——这意味着老匠人们可以通过文创产品获得稳定收入。
“我们得先征求匠人们的意见。”她在笔记本上写下注意事项,“特别是李师傅和王阿姨,他们的故事最有代表性。”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让她想起当年和沈知行一起修改模型解说词的夜晚。
陆则端来咖啡:“技术组把直播录屏剪辑好了,你要不要看看?”他犹豫了一下,“有个 Id叫‘星图爱好者’的观众全程都在,还刷了很多竹编专业知识的留言。”
林微言的心猛地一跳,手指在鼠标上悬停许久才点开视频。画面里的自己泪流满面,而弹幕里有一条特别显眼:“竹编断了可以重接,记忆丢了可以重拾,别让遗憾留在中秋夜。”发送时间正好是她最哽咽的那一刻。
窗外的月光渐渐淡去,天边泛起鱼肚白。林微言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看着第一缕阳光穿透竹林。远处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水墨画卷缓缓展开。
“明天去医院看看李师傅吧。”她转身对陆则说,“带上直播回放,让他看看自己的竹编灯笼有多受欢迎。”然后她又补充道,“顺便问问东郊的沈知行师傅,有没有兴趣合作制作采访道具。”
陆则惊讶地挑眉,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我早就说过,你们对竹编的热爱是一样的。”他拿出手机,“我现在就联系他,约个时间见面详谈。”
工作室的竹编灯笼随着晨风轻轻摇曳,光影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图案,像一首无声的歌谣。林微言拿起桌上的竹编书签,“守真”二字在晨光中闪着温润的光泽,提醒着她为什么回到这里,为什么坚持做非遗保护。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那个匿名号码发来的新信息:“周明与苏家的合作合同已找到,速联。”林微言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但很快又恢复平静。她删掉短信,将手机放进口袋,脸上露出坚定的笑容。
无论前路有多少波折,无论过去有多少误解,她都不会再退缩。就像青川的竹编技艺,经历过风雨洗礼,才能变得更加坚韧。这个中秋夜的直播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竹编文化,也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晨光中的工作室里,年轻人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下一步的计划,欢声笑语透过窗户传到街上,与早起的鸟鸣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乐章。林微言知道,真正的非遗传承不仅是记录和展示,更是带着爱与记忆,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的生活,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而那个关于古巷和模型的故事,终将成为过往。未来的路上,还有更多值得珍惜的时光和需要守护的文化,等待着他们用镜头记录,用文字传承,用匠心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