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男站在未名湖边,手里捏着一封匿名举报信。信纸很薄,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指尖发颤。
举报信的内容很简单,直指他在担任哲学系“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课题项目负责人期间,虚报差旅、伪造票据、挪用科研经费高达三百余万元。信里附有详尽的银行流水和发票复印件,证据链完整得令人窒息。
初秋的风掠过湖面,带着一丝凉意,吹得他后颈发冷。他本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那些钱,一部分用来填补父亲生病时欠下的巨额债务,一部分则投进了他和几个朋友合开的一家文化公司。他告诉自己,这是“以公济私”,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国学,是权宜之计。
他忘了,北大不是曹集镇。在这里,没有黄历可以择日避祸,没有神煞可以替人挡灾。这里的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是冰冷无情的审计。
纪委的谈话来得很快。他被带进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灯光惨白。对面坐着两个面无表情的人,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像钝刀子割肉。他试图用自己擅长的哲学思辨去解释、去辩解,但对方只冷冷地抛出一句:“李教授,请您回答事实,而不是阐述道理。”
他所有的防线,在铁证面前,土崩瓦解。
消息传回曹集镇,整个李家如遭雷击。母亲当场晕厥过去。街坊邻居议论纷纷,那个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文曲星”,一夜之间,成了人人唾弃的“贪官”。
李三男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移送司法。
在看守所里,他穿着橙色的马甲,蜷缩在角落。他想起父亲临终前,那双充满执念的眼睛,想起自己曾对学生的谆谆教诲——“真正的‘道’,不在黄历里,而在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之中。”
他苦笑着闭上眼。原来,他自己才是那个最不懂“道”的人。他以为自己超越了父亲的迷信,却陷入了另一种更可怕的贪婪——对权力、对金钱、对虚名的贪婪。
几乎在同一时间,深圳的李小花也迎来了人生的崩塌。
她的丈夫汪建国,那个曾经被她视为“天乙贵人”的男人,在一次商务应酬后,带回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下属。起初只是暧昧的短信,后来发展到深夜不归,再后来,干脆搬去了公司附近的公寓。
李小花发现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她在汪建国的西装口袋里,找到了一张酒店的房卡,上面还残留着陌生女人的香水味。
她没有哭闹,也没有质问。多年的商场历练,让她学会了体面地处理伤口。她请了最好的离婚律师,冷静地分割财产。房子、车子、存款,她一样没少要。她甚至在离婚协议上,加了一条附加条款:汪建国必须公开道歉,并承诺永不诋毁她的名誉。
签字那天,汪建国看着眼前这个眼神冰冷的女人,心里竟生出一丝恐惧。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失去的,不是一个温顺的妻子,而是一个强大的内助。
“你变了。”他喃喃道。
“是你,让我变的。”李小花收起钢笔,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律所。
离婚后的李小花,带着分得的财产,回到了曹集镇。她想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重新找回自己。她买下了镇上废弃的老茶馆,打算改造成一个民宿,名字就叫“忘川居”。
回到曹集镇的日子,起初是宁静的。
李小花每天忙着装修茶馆,和工匠们讨论设计方案,挑选老木料和青砖。她喜欢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仿佛能一点点地,把自己破碎的人生重新拼凑起来。
半年后,又是黄道吉日,“忘川居”开业了。
民宿不大,只有六间客房,但每一间都布置得古朴雅致,充满了江南韵味。生意出乎意料地好,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体验这份远离喧嚣的宁静。
就在她以为生活终于步入正轨时,一个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
他叫赵强,是本地人,在城里开网约车。他为人老实,话不多,但做事勤快。李小花的民宿需要接送客人,便雇了他做兼职司机。一来二去,两人熟络起来。
赵强知道李小花的过往,但他从不提起。他只是默默地帮她修好漏水的水管,换掉坏掉的灯泡,在她忙不过来的时候,主动帮忙招呼客人。
他的体贴和踏实,像一剂温柔的良药,慢慢治愈了李小花心中的创伤。
一年后,两人结婚了。婚礼日子是李小花算出来的,庆典很简单,就在“忘川居”的院子里办了几桌酒席,请了几个至亲好友。
李小花觉得,这一次,她终于找到了平凡而真实的幸福。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温馨。赵强继续开着他的网约车,只是每次出门,李小花都会给他算一算出行时辰,以及叮嘱他一些禁忌注意事项。
李小花经营着民宿。两人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安稳。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李家开玩笑。
那是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赵强接了一个长途单,要去邻县送一位客人。李小花劝他雨太大,别去了。赵强却笑着说:“没事,我开了这么多年车,什么天气没见过?再说,这单给的钱多,够咱们下个月的开销了。”
他亲了亲李小花的额头,披上雨衣,开车走了。
李小花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车尾灯消失在雨幕中,心里莫名地涌上一股不安。她抬头看了看天,乌云压得很低,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远处那条熟悉的河流——忘川河。
河水在暴雨的冲刷下,变得异常湍急,浑浊的浪头拍打着河岸,发出沉闷的咆哮。
几个小时后,噩耗传来。
赵强的车,在经过忘川河上的石桥时,因路面湿滑,失控冲出了护栏,坠入河中。救援队打捞了一整夜,才在下游几公里处,找到了车和人。赵强已经没了气息,尸体被泡得发白。
李小花赶到现场时,整个人都傻了。她看着那条吞噬了丈夫的河流,看着岸边那座熟悉的石桥,突然想起了二十年前,父亲的棺材,也是在这里,沉入了同一条河。
她双腿一软,跪倒在泥泞的河岸上,发出一声凄厉的哀嚎。
那一天,是危日。
她不知为何,忘记算了。
李小花的世界,再次崩塌。
她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要如此残酷。父亲因为迷信黄历,错过了治病的时机,最终魂归忘川。哥哥因为贪婪,身陷囹圄,前途尽毁。而她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平凡幸福,又被这条河无情地夺走。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李家祖上做了什么孽,才让这条忘川河,成了他们家族的诅咒之地?
她翻出父亲留下的所有遗物,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在一本残破的族谱里,她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原来,他们的高祖父,曾是清朝末年的一个小吏。他为了升官发财,勾结官府,强占了河边一片风水宝地,建起了自己的宅院。那片地,原本是一位孤寡老妇的坟茔。老妇死后无依,魂魄不散,临终前发下毒誓:“凡占我地者,子孙必葬身于此河!”
高祖父不信邪,结果没过几年,就在一次渡河时,船翻人亡。从此以后,李家每一代,似乎都逃不开这条河的阴影。
李小花看着族谱上那一行行冰冷的名字和死亡记录,浑身发冷。她终于明白,父亲一生执着于择日避凶,或许正是源于对这个家族诅咒的潜意识恐惧。他想用黄历的力量,对抗那个看不见的宿命。
可最终,因果轮回,都无法打破这个闭环。
李三男在狱中得知妹妹的遭遇后,一夜白头。
他写了一封长信,托律师带给李小花。信里没有安慰,只有深深的忏悔和自责。他说,如果当年他能早点带父亲去看病,如果他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引导父亲,而不是一味地顺从,或许一切都不会发生。父亲不会死,妹妹也不会经历这些苦难。
他恳求妹妹,卖掉“忘川居”,离开曹集镇,去过全新的生活。不要被过去束缚,不要被宿命定义。
李小花读完信,泪流满面。她走到“忘川居”的院子里,看着那棵从父亲坟前移栽过来的小槐树。树已经长得很高了,枝繁叶茂,在风中沙沙作响。
她想起了父亲,想起了哥哥,想起了两任丈夫。他们的生命,或长或短,或辉煌或平凡,最终都化作了尘土,归于这条沉默的河流。
但她不想再逃了。
她决定留下。她要把“忘川居”改成一个公益性质的文化驿站,专门接待那些研究民俗、玄学和地方史的年轻人。
她要把李家的故事,黄道吉日的故事,连同那个关于忘川河的古老传说,都讲给他们听。
她要告诉他们,无论是迷信黄历,还是追逐名利,亦或是寻求平凡的幸福,人生最大的智慧,或许就是学会与未知共处,与遗憾和解。
她每天站在柜台前,摊开日历,看了一眼:今日,忌 结婚 出行 搬家 搬新房 开业 动土...
举报信的内容很简单,直指他在担任哲学系“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课题项目负责人期间,虚报差旅、伪造票据、挪用科研经费高达三百余万元。信里附有详尽的银行流水和发票复印件,证据链完整得令人窒息。
初秋的风掠过湖面,带着一丝凉意,吹得他后颈发冷。他本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那些钱,一部分用来填补父亲生病时欠下的巨额债务,一部分则投进了他和几个朋友合开的一家文化公司。他告诉自己,这是“以公济私”,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国学,是权宜之计。
他忘了,北大不是曹集镇。在这里,没有黄历可以择日避祸,没有神煞可以替人挡灾。这里的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是冰冷无情的审计。
纪委的谈话来得很快。他被带进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灯光惨白。对面坐着两个面无表情的人,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像钝刀子割肉。他试图用自己擅长的哲学思辨去解释、去辩解,但对方只冷冷地抛出一句:“李教授,请您回答事实,而不是阐述道理。”
他所有的防线,在铁证面前,土崩瓦解。
消息传回曹集镇,整个李家如遭雷击。母亲当场晕厥过去。街坊邻居议论纷纷,那个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文曲星”,一夜之间,成了人人唾弃的“贪官”。
李三男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移送司法。
在看守所里,他穿着橙色的马甲,蜷缩在角落。他想起父亲临终前,那双充满执念的眼睛,想起自己曾对学生的谆谆教诲——“真正的‘道’,不在黄历里,而在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之中。”
他苦笑着闭上眼。原来,他自己才是那个最不懂“道”的人。他以为自己超越了父亲的迷信,却陷入了另一种更可怕的贪婪——对权力、对金钱、对虚名的贪婪。
几乎在同一时间,深圳的李小花也迎来了人生的崩塌。
她的丈夫汪建国,那个曾经被她视为“天乙贵人”的男人,在一次商务应酬后,带回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下属。起初只是暧昧的短信,后来发展到深夜不归,再后来,干脆搬去了公司附近的公寓。
李小花发现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她在汪建国的西装口袋里,找到了一张酒店的房卡,上面还残留着陌生女人的香水味。
她没有哭闹,也没有质问。多年的商场历练,让她学会了体面地处理伤口。她请了最好的离婚律师,冷静地分割财产。房子、车子、存款,她一样没少要。她甚至在离婚协议上,加了一条附加条款:汪建国必须公开道歉,并承诺永不诋毁她的名誉。
签字那天,汪建国看着眼前这个眼神冰冷的女人,心里竟生出一丝恐惧。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失去的,不是一个温顺的妻子,而是一个强大的内助。
“你变了。”他喃喃道。
“是你,让我变的。”李小花收起钢笔,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律所。
离婚后的李小花,带着分得的财产,回到了曹集镇。她想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重新找回自己。她买下了镇上废弃的老茶馆,打算改造成一个民宿,名字就叫“忘川居”。
回到曹集镇的日子,起初是宁静的。
李小花每天忙着装修茶馆,和工匠们讨论设计方案,挑选老木料和青砖。她喜欢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仿佛能一点点地,把自己破碎的人生重新拼凑起来。
半年后,又是黄道吉日,“忘川居”开业了。
民宿不大,只有六间客房,但每一间都布置得古朴雅致,充满了江南韵味。生意出乎意料地好,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体验这份远离喧嚣的宁静。
就在她以为生活终于步入正轨时,一个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
他叫赵强,是本地人,在城里开网约车。他为人老实,话不多,但做事勤快。李小花的民宿需要接送客人,便雇了他做兼职司机。一来二去,两人熟络起来。
赵强知道李小花的过往,但他从不提起。他只是默默地帮她修好漏水的水管,换掉坏掉的灯泡,在她忙不过来的时候,主动帮忙招呼客人。
他的体贴和踏实,像一剂温柔的良药,慢慢治愈了李小花心中的创伤。
一年后,两人结婚了。婚礼日子是李小花算出来的,庆典很简单,就在“忘川居”的院子里办了几桌酒席,请了几个至亲好友。
李小花觉得,这一次,她终于找到了平凡而真实的幸福。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温馨。赵强继续开着他的网约车,只是每次出门,李小花都会给他算一算出行时辰,以及叮嘱他一些禁忌注意事项。
李小花经营着民宿。两人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安稳。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李家开玩笑。
那是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赵强接了一个长途单,要去邻县送一位客人。李小花劝他雨太大,别去了。赵强却笑着说:“没事,我开了这么多年车,什么天气没见过?再说,这单给的钱多,够咱们下个月的开销了。”
他亲了亲李小花的额头,披上雨衣,开车走了。
李小花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车尾灯消失在雨幕中,心里莫名地涌上一股不安。她抬头看了看天,乌云压得很低,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远处那条熟悉的河流——忘川河。
河水在暴雨的冲刷下,变得异常湍急,浑浊的浪头拍打着河岸,发出沉闷的咆哮。
几个小时后,噩耗传来。
赵强的车,在经过忘川河上的石桥时,因路面湿滑,失控冲出了护栏,坠入河中。救援队打捞了一整夜,才在下游几公里处,找到了车和人。赵强已经没了气息,尸体被泡得发白。
李小花赶到现场时,整个人都傻了。她看着那条吞噬了丈夫的河流,看着岸边那座熟悉的石桥,突然想起了二十年前,父亲的棺材,也是在这里,沉入了同一条河。
她双腿一软,跪倒在泥泞的河岸上,发出一声凄厉的哀嚎。
那一天,是危日。
她不知为何,忘记算了。
李小花的世界,再次崩塌。
她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要如此残酷。父亲因为迷信黄历,错过了治病的时机,最终魂归忘川。哥哥因为贪婪,身陷囹圄,前途尽毁。而她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平凡幸福,又被这条河无情地夺走。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李家祖上做了什么孽,才让这条忘川河,成了他们家族的诅咒之地?
她翻出父亲留下的所有遗物,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在一本残破的族谱里,她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原来,他们的高祖父,曾是清朝末年的一个小吏。他为了升官发财,勾结官府,强占了河边一片风水宝地,建起了自己的宅院。那片地,原本是一位孤寡老妇的坟茔。老妇死后无依,魂魄不散,临终前发下毒誓:“凡占我地者,子孙必葬身于此河!”
高祖父不信邪,结果没过几年,就在一次渡河时,船翻人亡。从此以后,李家每一代,似乎都逃不开这条河的阴影。
李小花看着族谱上那一行行冰冷的名字和死亡记录,浑身发冷。她终于明白,父亲一生执着于择日避凶,或许正是源于对这个家族诅咒的潜意识恐惧。他想用黄历的力量,对抗那个看不见的宿命。
可最终,因果轮回,都无法打破这个闭环。
李三男在狱中得知妹妹的遭遇后,一夜白头。
他写了一封长信,托律师带给李小花。信里没有安慰,只有深深的忏悔和自责。他说,如果当年他能早点带父亲去看病,如果他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引导父亲,而不是一味地顺从,或许一切都不会发生。父亲不会死,妹妹也不会经历这些苦难。
他恳求妹妹,卖掉“忘川居”,离开曹集镇,去过全新的生活。不要被过去束缚,不要被宿命定义。
李小花读完信,泪流满面。她走到“忘川居”的院子里,看着那棵从父亲坟前移栽过来的小槐树。树已经长得很高了,枝繁叶茂,在风中沙沙作响。
她想起了父亲,想起了哥哥,想起了两任丈夫。他们的生命,或长或短,或辉煌或平凡,最终都化作了尘土,归于这条沉默的河流。
但她不想再逃了。
她决定留下。她要把“忘川居”改成一个公益性质的文化驿站,专门接待那些研究民俗、玄学和地方史的年轻人。
她要把李家的故事,黄道吉日的故事,连同那个关于忘川河的古老传说,都讲给他们听。
她要告诉他们,无论是迷信黄历,还是追逐名利,亦或是寻求平凡的幸福,人生最大的智慧,或许就是学会与未知共处,与遗憾和解。
她每天站在柜台前,摊开日历,看了一眼:今日,忌 结婚 出行 搬家 搬新房 开业 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