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斋的老院子里,早上的薄雾还没完全散干净,青砖黑瓦和爬满藤蔓的窗户框子刚露出来,张小雨就等不及了,举着一张刚揭下来一半的青檀皮纸,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那纸边儿上还沾着没干的浆糊,随着她跑动一颤一颤的。
“顾老师!顾老师!我成功啦!您看这页,我揭的,一点没破,连个裂纹都没有!”她的小脸红扑扑的,满是兴奋。
她后头还跟着一串小尾巴,都是修复班的小娃娃们,一个个也都举着自己的“战利品”——有的是揭好的小纸片,有的是刚磨好的竹片,脸上都带着点儿小骄傲。老周坐在屋檐底下的藤椅上,正拿着细纱布,仔仔细细地帮孩子们打磨那些修书用的小竹签子。太阳斜斜照过来,落在他有点花白的鬓角上,暖融融的,连他眼角的皱纹都看着特别慈祥。
顾云深蹲下来,动作很轻地帮小雨拂掉纸上沾着的小碎渣,他那手指头一向很细巧。这时候,沈砚辞从屋里慢慢走出来,手里捧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旧木盒子——那是老周早些年从徽州那边好不容易带回来的,盒子本身都透着一股老物件儿的味儿。里面装着顾云深爷爷当年留在李伯家的东西:半块闻着有股淡淡香味的松烟墨,一把棱角磨得挺清楚的牛角刮刀,还有一本用蓝布做封面的笔记。笔记本的封面上,用细密的针脚绣了一小枝腊梅花,那是顾云深的奶奶生前亲手绣的,一针一线都透着温柔。
“这……这是顾老哥他那本修书笔记?”老周放下手里的纱布,几步就跨了过来,眼睛亮亮的,声音都有点儿抖,“当年他就老说,‘修书的手艺,不光要写在纸上,更得记在心里头’。没想到啊,这宝贝疙瘩还在,真跟找着了丢了好久的宝藏一样!”
顾云深小心翼翼地把笔记翻开。里面的纸页是特制的冷金笺,泛着淡淡的青色光泽,这是他爷爷早年亲手抄造的纸,每一页都似乎还带着松烟墨那股清润的气味。开头几页,工工整整地写着“顾氏修复术?柔启法”的操作要领,那字一笔一划,跟刻上去似的。可在“揭页需轻、护纸如护心”这几个字旁边,居然用淡墨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笑脸——那是顾云深五岁时候,趁爷爷没注意,偷偷画上去的。现在再看,纸边上还留着爷爷当时没舍得使劲擦、留下的浅浅印子,就像是时光留下的记号。
“这……这是我五岁那年画的!”顾云深的指尖轻轻摸过那个小笑脸,心里头一热,一下子想起爷爷当时假装板起脸,用他那粗糙的手指头刮自己鼻子,说着“你这臭小子,敢在爷爷的笔记上乱画”,可那双眼睛里,明明全是笑。沈砚辞也凑近来看,目光落在笔记里夹着的一张旧照片上——照片里,三岁的顾云深正坐在爷爷腿上,一脸认真地看爷爷修补古书。照片背面有一行清秀的字:“故儿初识纸墨香,1998年春”。字迹有点淡了,但那份情意却透纸而出。
再往后翻,记手艺的内容渐渐少了,多了些零零碎碎写下的心事:“今天,‘鸠鸟’那帮人又来问渠斋了,气势汹汹地,非要我们顾家冷金笺的配方。我只好拿‘配方跟着景明(顾云深的爸爸)下葬了’这话把他们搪塞过去。他们虽然暂时走了,看样子很不甘心,恐怕还会再来找麻烦。故儿才三岁,还什么都不懂,整天就知道乐呵呵的。万一我有个什么,老周啊,你得帮我护好他,护好问渠斋这些古书……”
写这些字的笔迹明显有点抖,纸边上还有淡淡的水痕晕开,一看就是在那种特别焦虑、睡不着的深夜写下的,每个字都显得沉甸甸的。
“顾老哥当年……就是这么硬扛着,从来没退过一步!”老周的声音有点哑了,他指着笔记旁边一行用铅笔写的小字——那是他后来加上去的备注:“1998年冬天,‘鸠鸟’的人晚上闯进问渠斋,我跟顾老哥一起挡在放书的樟木箱子前头。他们砸坏了不少工具,木屑乱飞,但没敢动那些古书。顾老哥当时说,‘只要书还在,咱们这传承就断不了’。他那眼神,我到今天都记得清清楚楚。”
又翻过几页,是顾爷爷对孙子顾云深的期盼:“故儿七岁了。今天教他认竹纤维,他眨着大眼睛问我,‘爷爷,咱们为啥要修这些破了的纸啊?’我跟他说,‘纸破了还能修好,人心要是破了,那就难补喽。’他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全懂,点着小脑袋,小手轻轻摸着纸。要是他以后能守着问渠斋,守着这份最初的心意,我也就能放心了。”
这一页的旁边,还夹着一片干枯的腊梅花瓣,是顾云深小时候从院子里摘了送给爷爷的。现在花瓣还保持着开放的样子,压在纸页中间,成了最特别的书签,凑近了仿佛还能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
“爷爷……”顾云深的眼泪没忍住,悄无声息地掉了下来,正好落在“人心破了难补”那几个字上,墨迹慢慢晕开,就像他此刻的心情。沈砚辞没说话,只是轻轻握住了他的手,手掌暖暖的。他的目光扫过笔记,发现后面还有老周的批注:“故儿十五岁那年,顾老哥病得都起不来床了,还强打着精神教他‘柔启法’。他跟我说,‘老周,我走了以后,你得帮着故儿把修复班办起来,让更多孩子
“顾老师!顾老师!我成功啦!您看这页,我揭的,一点没破,连个裂纹都没有!”她的小脸红扑扑的,满是兴奋。
她后头还跟着一串小尾巴,都是修复班的小娃娃们,一个个也都举着自己的“战利品”——有的是揭好的小纸片,有的是刚磨好的竹片,脸上都带着点儿小骄傲。老周坐在屋檐底下的藤椅上,正拿着细纱布,仔仔细细地帮孩子们打磨那些修书用的小竹签子。太阳斜斜照过来,落在他有点花白的鬓角上,暖融融的,连他眼角的皱纹都看着特别慈祥。
顾云深蹲下来,动作很轻地帮小雨拂掉纸上沾着的小碎渣,他那手指头一向很细巧。这时候,沈砚辞从屋里慢慢走出来,手里捧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旧木盒子——那是老周早些年从徽州那边好不容易带回来的,盒子本身都透着一股老物件儿的味儿。里面装着顾云深爷爷当年留在李伯家的东西:半块闻着有股淡淡香味的松烟墨,一把棱角磨得挺清楚的牛角刮刀,还有一本用蓝布做封面的笔记。笔记本的封面上,用细密的针脚绣了一小枝腊梅花,那是顾云深的奶奶生前亲手绣的,一针一线都透着温柔。
“这……这是顾老哥他那本修书笔记?”老周放下手里的纱布,几步就跨了过来,眼睛亮亮的,声音都有点儿抖,“当年他就老说,‘修书的手艺,不光要写在纸上,更得记在心里头’。没想到啊,这宝贝疙瘩还在,真跟找着了丢了好久的宝藏一样!”
顾云深小心翼翼地把笔记翻开。里面的纸页是特制的冷金笺,泛着淡淡的青色光泽,这是他爷爷早年亲手抄造的纸,每一页都似乎还带着松烟墨那股清润的气味。开头几页,工工整整地写着“顾氏修复术?柔启法”的操作要领,那字一笔一划,跟刻上去似的。可在“揭页需轻、护纸如护心”这几个字旁边,居然用淡墨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笑脸——那是顾云深五岁时候,趁爷爷没注意,偷偷画上去的。现在再看,纸边上还留着爷爷当时没舍得使劲擦、留下的浅浅印子,就像是时光留下的记号。
“这……这是我五岁那年画的!”顾云深的指尖轻轻摸过那个小笑脸,心里头一热,一下子想起爷爷当时假装板起脸,用他那粗糙的手指头刮自己鼻子,说着“你这臭小子,敢在爷爷的笔记上乱画”,可那双眼睛里,明明全是笑。沈砚辞也凑近来看,目光落在笔记里夹着的一张旧照片上——照片里,三岁的顾云深正坐在爷爷腿上,一脸认真地看爷爷修补古书。照片背面有一行清秀的字:“故儿初识纸墨香,1998年春”。字迹有点淡了,但那份情意却透纸而出。
再往后翻,记手艺的内容渐渐少了,多了些零零碎碎写下的心事:“今天,‘鸠鸟’那帮人又来问渠斋了,气势汹汹地,非要我们顾家冷金笺的配方。我只好拿‘配方跟着景明(顾云深的爸爸)下葬了’这话把他们搪塞过去。他们虽然暂时走了,看样子很不甘心,恐怕还会再来找麻烦。故儿才三岁,还什么都不懂,整天就知道乐呵呵的。万一我有个什么,老周啊,你得帮我护好他,护好问渠斋这些古书……”
写这些字的笔迹明显有点抖,纸边上还有淡淡的水痕晕开,一看就是在那种特别焦虑、睡不着的深夜写下的,每个字都显得沉甸甸的。
“顾老哥当年……就是这么硬扛着,从来没退过一步!”老周的声音有点哑了,他指着笔记旁边一行用铅笔写的小字——那是他后来加上去的备注:“1998年冬天,‘鸠鸟’的人晚上闯进问渠斋,我跟顾老哥一起挡在放书的樟木箱子前头。他们砸坏了不少工具,木屑乱飞,但没敢动那些古书。顾老哥当时说,‘只要书还在,咱们这传承就断不了’。他那眼神,我到今天都记得清清楚楚。”
又翻过几页,是顾爷爷对孙子顾云深的期盼:“故儿七岁了。今天教他认竹纤维,他眨着大眼睛问我,‘爷爷,咱们为啥要修这些破了的纸啊?’我跟他说,‘纸破了还能修好,人心要是破了,那就难补喽。’他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全懂,点着小脑袋,小手轻轻摸着纸。要是他以后能守着问渠斋,守着这份最初的心意,我也就能放心了。”
这一页的旁边,还夹着一片干枯的腊梅花瓣,是顾云深小时候从院子里摘了送给爷爷的。现在花瓣还保持着开放的样子,压在纸页中间,成了最特别的书签,凑近了仿佛还能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
“爷爷……”顾云深的眼泪没忍住,悄无声息地掉了下来,正好落在“人心破了难补”那几个字上,墨迹慢慢晕开,就像他此刻的心情。沈砚辞没说话,只是轻轻握住了他的手,手掌暖暖的。他的目光扫过笔记,发现后面还有老周的批注:“故儿十五岁那年,顾老哥病得都起不来床了,还强打着精神教他‘柔启法’。他跟我说,‘老周,我走了以后,你得帮着故儿把修复班办起来,让更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