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宫殿里,洋溢着一种久违的自信与喜悦。魏延的捷报如雪片般飞来,每一次都让后主刘禅的龙椅坐得更稳一些。朝堂之上,百官对魏延的态度,也从最初的猜忌和轻视,变成了敬畏与依赖。
然而,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魏延却呈上了一道截然不同的奏章。
奏章上没有请战,没有要赏,只有八个字:“铸剑固本,休养生息。”
刘禅宣魏延入宫,君臣二人在御花园中漫步。
“文长,”刘禅难得地用了字,显得格外亲近,“如今大胜,魏吴两国元气大伤,正是我军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你为何要……休养生息?”
魏延停下脚步,看着池中锦鲤,缓缓说道:“陛下,一棵大树,之所以能抵御狂风,不在于树冠有多繁茂,而在于树根有多深厚。我军连战连捷,看似强大,实则已是强弩之末。将士们疲惫,国库虽充裕,但根基未稳。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摘果子,而是施肥浇水,让这棵蜀汉的大树,根深蒂固,无惧风雨。”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刘禅:“臣,有三策,请陛下定夺。”
**第一策:熔炉重铸,人尽其才**
“其一,重用人才,不拘一格。”魏延的声音铿锵有力,“我大汉不乏将才,却多因一时之过,或被罢黜,或被闲置。如李严,虽有大过,但其治军理政之才,无人能及;如廖立,虽好议论,但其洞察时局之明,亦有可取之处。”
“臣请陛下,下‘罪己诏’,言明自己昔日识人不明之过。然后,启用这些被罢免的将领,让他们‘待罪立功’。给他们机会,也给他们压力。一个渴望证明自己的人,其爆发出的力量,远胜十个安于现状的庸才。”
刘禅有些犹豫:“李严……他可是曾辜负了丞相的嘱托。”
“陛下,”魏延正色道,“丞相之才,千古罕见。我等不能以丞相之标准去要求所有人。用其长,避其短,此为御人之道。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若因私怨而废公器,乃是我大汉之损!”
刘禅被说服了,缓缓点头。
**第二策:以兵养兵,磨砺新军**
“其二,整编军队,以兵养兵。”魏延继续道,“历次战役,我军俘获了大量魏吴降卒。以往,或杀,或散,皆为下策。”
“臣请陛下,将这些降卒打散,以十人为一伍,其中只编入一名我军老兵,九名降卒。让他们同吃同住,一同训练。训练内容,不只是刀枪剑戟,更是蜀汉的军纪、军魂。告诉他们,在蜀汉,没有降卒,只有新兵。只要立功,待遇与我军老兵一视同仁,家人也能得到安置。”
“给他们三年时间。三年的时间,足以磨去他们身上的旧习,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同自己是一名蜀汉战士。如此,我军不仅兵员得到补充,更是在用敌人的血液,来壮大我们自己。此为‘以兵养兵’。”
这个计策的狠辣与深远,让刘禅都感到一阵心悸。他明白了,魏延不仅要征服敌人的身体,更要征服他们的灵魂。
**第三策:利益捆绑,铁板一块**
“其三,稳固内政,利益捆绑。”魏延的最后一策,直指根本。
“臣请陛下,命蒋琬、费祎二位大人,全力推行‘三州一体’之策。荆州、益州、汉中,如今已在我军掌控之下,但人心未齐。”
“如何一体?”刘禅问道。
“以利贯之。”魏延答道,“让荆州的丝绸,可以无税地销往益州;让益州的井盐,可以优先供给汉中与祁山前线;让汉中的战马,可以平价卖给荆州的乡勇。我们要修建官道,贯通三州;我们要统一货币,便利商贸。当三州的士族、商人、百姓,他们的财富、生计、未来,都和这个‘大蜀汉经济圈’紧紧绑在一起时,这里就会变成一块铁板!”
“届时,荆州人会说‘我是益州的商贩’,益州人会说‘我的亲人在汉中戍边’。陆逊再来,他要面对的,就不只是我魏延的军队,而是整个三州同仇敌忾的民心!”
**终章:潜龙在渊**
魏延的三策,如三记重锤,敲在了刘禅和蜀汉政权的心坎上。这不再是战场上的奇谋诡计,而是一套完整的、着眼于未来的治国方略。
刘禅当即准奏,并赋予魏延、蒋琬、费祎极大的权力。
一时间,蜀汉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变革。
被罢免的将领们纷纷被重新启用,他们怀着感恩与戴罪立功的心情,在各自的岗位上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数万降卒被重新编组,在蜀中、汉中的训练场上,挥汗如雨。三年后,他们将成为一支全新的、只知有汉、不知有魏吴的强大军队。
蒋琬和费祎则如同两位精密的工程师,开始构建这个庞大的“三州经济共同体”。官道在延伸,商队在穿梭,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共同的利益,开始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而魏延,在完成了这一切布局后,再次选择了“功成身退”。他将军务交给了李严等人,自己则带着亲兵,回到了荆州。他不再频繁地出现在朝堂,而是像一个农夫,开始在自己的封地上,推广新的农耕技术,兴修水利。
他知道,真正的强大,不是一时的胜利,而是持续不断的生长。
这三年的时间,是蜀汉的休养生息期,也是魏延的“潜龙在渊”。他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他亲手种下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三年之后,当蜀汉的国力、军力、民心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时,这条蛰伏的巨龙,将再次腾空而起,以无可阻挡之势,席卷天下。
而这一次,他的目标,将不再是小小的荆州,而是整个天下。
--------------------------------
本章完。
然而,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魏延却呈上了一道截然不同的奏章。
奏章上没有请战,没有要赏,只有八个字:“铸剑固本,休养生息。”
刘禅宣魏延入宫,君臣二人在御花园中漫步。
“文长,”刘禅难得地用了字,显得格外亲近,“如今大胜,魏吴两国元气大伤,正是我军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你为何要……休养生息?”
魏延停下脚步,看着池中锦鲤,缓缓说道:“陛下,一棵大树,之所以能抵御狂风,不在于树冠有多繁茂,而在于树根有多深厚。我军连战连捷,看似强大,实则已是强弩之末。将士们疲惫,国库虽充裕,但根基未稳。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摘果子,而是施肥浇水,让这棵蜀汉的大树,根深蒂固,无惧风雨。”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刘禅:“臣,有三策,请陛下定夺。”
**第一策:熔炉重铸,人尽其才**
“其一,重用人才,不拘一格。”魏延的声音铿锵有力,“我大汉不乏将才,却多因一时之过,或被罢黜,或被闲置。如李严,虽有大过,但其治军理政之才,无人能及;如廖立,虽好议论,但其洞察时局之明,亦有可取之处。”
“臣请陛下,下‘罪己诏’,言明自己昔日识人不明之过。然后,启用这些被罢免的将领,让他们‘待罪立功’。给他们机会,也给他们压力。一个渴望证明自己的人,其爆发出的力量,远胜十个安于现状的庸才。”
刘禅有些犹豫:“李严……他可是曾辜负了丞相的嘱托。”
“陛下,”魏延正色道,“丞相之才,千古罕见。我等不能以丞相之标准去要求所有人。用其长,避其短,此为御人之道。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若因私怨而废公器,乃是我大汉之损!”
刘禅被说服了,缓缓点头。
**第二策:以兵养兵,磨砺新军**
“其二,整编军队,以兵养兵。”魏延继续道,“历次战役,我军俘获了大量魏吴降卒。以往,或杀,或散,皆为下策。”
“臣请陛下,将这些降卒打散,以十人为一伍,其中只编入一名我军老兵,九名降卒。让他们同吃同住,一同训练。训练内容,不只是刀枪剑戟,更是蜀汉的军纪、军魂。告诉他们,在蜀汉,没有降卒,只有新兵。只要立功,待遇与我军老兵一视同仁,家人也能得到安置。”
“给他们三年时间。三年的时间,足以磨去他们身上的旧习,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同自己是一名蜀汉战士。如此,我军不仅兵员得到补充,更是在用敌人的血液,来壮大我们自己。此为‘以兵养兵’。”
这个计策的狠辣与深远,让刘禅都感到一阵心悸。他明白了,魏延不仅要征服敌人的身体,更要征服他们的灵魂。
**第三策:利益捆绑,铁板一块**
“其三,稳固内政,利益捆绑。”魏延的最后一策,直指根本。
“臣请陛下,命蒋琬、费祎二位大人,全力推行‘三州一体’之策。荆州、益州、汉中,如今已在我军掌控之下,但人心未齐。”
“如何一体?”刘禅问道。
“以利贯之。”魏延答道,“让荆州的丝绸,可以无税地销往益州;让益州的井盐,可以优先供给汉中与祁山前线;让汉中的战马,可以平价卖给荆州的乡勇。我们要修建官道,贯通三州;我们要统一货币,便利商贸。当三州的士族、商人、百姓,他们的财富、生计、未来,都和这个‘大蜀汉经济圈’紧紧绑在一起时,这里就会变成一块铁板!”
“届时,荆州人会说‘我是益州的商贩’,益州人会说‘我的亲人在汉中戍边’。陆逊再来,他要面对的,就不只是我魏延的军队,而是整个三州同仇敌忾的民心!”
**终章:潜龙在渊**
魏延的三策,如三记重锤,敲在了刘禅和蜀汉政权的心坎上。这不再是战场上的奇谋诡计,而是一套完整的、着眼于未来的治国方略。
刘禅当即准奏,并赋予魏延、蒋琬、费祎极大的权力。
一时间,蜀汉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变革。
被罢免的将领们纷纷被重新启用,他们怀着感恩与戴罪立功的心情,在各自的岗位上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数万降卒被重新编组,在蜀中、汉中的训练场上,挥汗如雨。三年后,他们将成为一支全新的、只知有汉、不知有魏吴的强大军队。
蒋琬和费祎则如同两位精密的工程师,开始构建这个庞大的“三州经济共同体”。官道在延伸,商队在穿梭,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共同的利益,开始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而魏延,在完成了这一切布局后,再次选择了“功成身退”。他将军务交给了李严等人,自己则带着亲兵,回到了荆州。他不再频繁地出现在朝堂,而是像一个农夫,开始在自己的封地上,推广新的农耕技术,兴修水利。
他知道,真正的强大,不是一时的胜利,而是持续不断的生长。
这三年的时间,是蜀汉的休养生息期,也是魏延的“潜龙在渊”。他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他亲手种下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三年之后,当蜀汉的国力、军力、民心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时,这条蛰伏的巨龙,将再次腾空而起,以无可阻挡之势,席卷天下。
而这一次,他的目标,将不再是小小的荆州,而是整个天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