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皇宫,不再是昔日偏安一隅的格局。刘禅坐在龙椅上,看着殿下分列两侧的文武百官,一边是蜀汉的宿将元勋,另一边,则是以曹丕、孙权为首的“归顺王侯”。这奇异而又和谐的景象,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天下虽定,却未靖。周边小国蠢蠢欲动,三国旧土上仍有反抗的余烬。为了彰显大汉天威,也为了让天下人彻底归心,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陛下,天下初定,当以雷霆之势,立万世之威。臣请陛下御驾亲征!”
**第一幕:天子亲征,万国来朝**
刘禅一生,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真正踏上战场。但这一次,他没有犹豫。他穿上了御赐的黄金甲,在魏延、姜维、张翼、廖化等一众猛将的簇拥下,率领着三国最精锐的联军,浩浩荡荡地开出了成都。
这支军队,与其说是去征伐,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阅兵。
他们先是抵达了南中。那些曾经叛乱的部落,看到刘禅的御驾,看到那支由魏、蜀、吴三方将士组成的无敌之师,吓得纷纷出城投降,献上牛羊珠宝,表示永世臣服。
接着,大军转向西凉,收服了几个在乱世中崛起的小国。刘禅只是露了个面,魏延甚至没有“整活”,仅仅是让姜维在阵前摆了一个玄奥的阵法,便让对方的国王心悦诚服地开城归降。
整个南征西讨,几乎没有发生像样的战斗。刘禅的“御驾亲征”,更像是一次和平的巡视。他每到一处,便宣布减免赋税,开仓放粮,让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大汉”的恩德。
与此同时,曹丕和孙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大汉的统一事业,贡献着最后的力量。
曹丕率领着曹魏的旧部,北上平定辽东和边境的游牧民族。他曾经是皇帝,如今是“魏王”,他要用一场场胜利,来洗刷自己被俘的耻辱,来证明自己对司马氏的反抗是正义的。
孙权则回到了他最熟悉的江东,率领着东吴的水师和步军,深入山越腹地。那些困扰了东吴近百年的山越部落,在孙权亲自率领的联军面前,或降或散,江东的内部,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稳定。
他们三人,曾经的死敌,如今却像三个勤劳的工匠,共同修补着这个破碎了近百年的天下。
**第二幕:互通有无,天下为家**
当所有叛乱都被平定,刘禅返回成都时,整个天下,已经呈现出了一派前所未有的安宁。
在庆功宴上,魏延再次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
“陛下,刀兵可以止戈,但人心需要交融。臣请陛下下诏,魏、蜀、吴三国,彻底打破壁垒,互通贸易,百姓自由通婚!”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曹丕和孙权,也愣住了。他们没想到,魏延的野心,竟然如此之大。他不仅要统一天下,更要融合天下。
刘禅看着魏延,这个曾经让他又敬又怕的将军,如今,他看到的,只有一片赤诚。
“准奏!”刘禅的声音,响彻大殿。
一道圣旨,传遍了天下。
北方的战马和铁器,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江南的丝绸和粮食,也开始销往西蜀和中原;巴蜀的蜀锦和井盐,成为了天下的硬通货。
更重要的是,无数的家庭,因为这道旨令,而重新团聚。因为战乱而分离的亲人,得以重逢;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可以自由地相爱,组建家庭。
曾经的语言隔阂、文化差异,在熙熙攘攘的集市和炊烟袅袅的村庄里,开始慢慢消融。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时代,来临了。
**第三幕:还愿与上香,告慰英灵**
天下太平,刘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完成他心中积压已久的愿望。
他带着魏延、姜维,以及文武百官,首先来到了定军山。
这里是蜀汉初代名将们的长眠之地。黄忠、法正、马超……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化作了冰冷的墓碑。
刘禅亲自走下御驾,为每一位殉职的将领,献上美酒,整理墓碑。他的眼中,充满了愧疚与敬意。
“诸位爱卿,朕……回来了。大汉,回来了。”
随后,他来到了成都的武侯祠。
这里,香火鼎盛。百姓们自发地前来祭拜,感谢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
刘禅换上素服,在诸葛亮的灵位前,缓缓跪下。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磕了三个头。
他想起了小时候,诸葛亮教他读书,教他为君之道。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昏庸和懈怠。他想起了,如果没有诸葛亮,没有他留下的这些人才,大汉,早已不复存在。
“相父,”刘禅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您未竟的事业,孩儿……完成了。您安息吧。”
站在他身后的魏延,看着诸葛亮的灵位,眼神复杂。他一生与诸葛亮政见不合,甚至被其视为“反骨”。但此刻,他心中没有了怨恨,只有对这位老对手的敬意。
“孔明,你看到了吗?这天下,终究还是姓刘的。”魏延在心中默念,“我魏延,没有辜负你的嘱托。”
姜维则站在一旁,泪流满面。他终于可以告慰自己的恩师,他继承了丞相的遗志,完成了兴复汉室的梦想。
夕阳的余晖,洒在武侯祠的飞檐上,洒在每个人的脸上。
战争、权谋、仇恨、离别……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和平与繁荣中,缓缓拉开了序幕。而那些曾经为了这个时代而奋斗、而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在这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上。
--------------------------------本章完。
然而,天下虽定,却未靖。周边小国蠢蠢欲动,三国旧土上仍有反抗的余烬。为了彰显大汉天威,也为了让天下人彻底归心,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陛下,天下初定,当以雷霆之势,立万世之威。臣请陛下御驾亲征!”
**第一幕:天子亲征,万国来朝**
刘禅一生,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真正踏上战场。但这一次,他没有犹豫。他穿上了御赐的黄金甲,在魏延、姜维、张翼、廖化等一众猛将的簇拥下,率领着三国最精锐的联军,浩浩荡荡地开出了成都。
这支军队,与其说是去征伐,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阅兵。
他们先是抵达了南中。那些曾经叛乱的部落,看到刘禅的御驾,看到那支由魏、蜀、吴三方将士组成的无敌之师,吓得纷纷出城投降,献上牛羊珠宝,表示永世臣服。
接着,大军转向西凉,收服了几个在乱世中崛起的小国。刘禅只是露了个面,魏延甚至没有“整活”,仅仅是让姜维在阵前摆了一个玄奥的阵法,便让对方的国王心悦诚服地开城归降。
整个南征西讨,几乎没有发生像样的战斗。刘禅的“御驾亲征”,更像是一次和平的巡视。他每到一处,便宣布减免赋税,开仓放粮,让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大汉”的恩德。
与此同时,曹丕和孙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大汉的统一事业,贡献着最后的力量。
曹丕率领着曹魏的旧部,北上平定辽东和边境的游牧民族。他曾经是皇帝,如今是“魏王”,他要用一场场胜利,来洗刷自己被俘的耻辱,来证明自己对司马氏的反抗是正义的。
孙权则回到了他最熟悉的江东,率领着东吴的水师和步军,深入山越腹地。那些困扰了东吴近百年的山越部落,在孙权亲自率领的联军面前,或降或散,江东的内部,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稳定。
他们三人,曾经的死敌,如今却像三个勤劳的工匠,共同修补着这个破碎了近百年的天下。
**第二幕:互通有无,天下为家**
当所有叛乱都被平定,刘禅返回成都时,整个天下,已经呈现出了一派前所未有的安宁。
在庆功宴上,魏延再次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
“陛下,刀兵可以止戈,但人心需要交融。臣请陛下下诏,魏、蜀、吴三国,彻底打破壁垒,互通贸易,百姓自由通婚!”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曹丕和孙权,也愣住了。他们没想到,魏延的野心,竟然如此之大。他不仅要统一天下,更要融合天下。
刘禅看着魏延,这个曾经让他又敬又怕的将军,如今,他看到的,只有一片赤诚。
“准奏!”刘禅的声音,响彻大殿。
一道圣旨,传遍了天下。
北方的战马和铁器,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江南的丝绸和粮食,也开始销往西蜀和中原;巴蜀的蜀锦和井盐,成为了天下的硬通货。
更重要的是,无数的家庭,因为这道旨令,而重新团聚。因为战乱而分离的亲人,得以重逢;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可以自由地相爱,组建家庭。
曾经的语言隔阂、文化差异,在熙熙攘攘的集市和炊烟袅袅的村庄里,开始慢慢消融。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时代,来临了。
**第三幕:还愿与上香,告慰英灵**
天下太平,刘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完成他心中积压已久的愿望。
他带着魏延、姜维,以及文武百官,首先来到了定军山。
这里是蜀汉初代名将们的长眠之地。黄忠、法正、马超……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化作了冰冷的墓碑。
刘禅亲自走下御驾,为每一位殉职的将领,献上美酒,整理墓碑。他的眼中,充满了愧疚与敬意。
“诸位爱卿,朕……回来了。大汉,回来了。”
随后,他来到了成都的武侯祠。
这里,香火鼎盛。百姓们自发地前来祭拜,感谢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
刘禅换上素服,在诸葛亮的灵位前,缓缓跪下。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磕了三个头。
他想起了小时候,诸葛亮教他读书,教他为君之道。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昏庸和懈怠。他想起了,如果没有诸葛亮,没有他留下的这些人才,大汉,早已不复存在。
“相父,”刘禅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您未竟的事业,孩儿……完成了。您安息吧。”
站在他身后的魏延,看着诸葛亮的灵位,眼神复杂。他一生与诸葛亮政见不合,甚至被其视为“反骨”。但此刻,他心中没有了怨恨,只有对这位老对手的敬意。
“孔明,你看到了吗?这天下,终究还是姓刘的。”魏延在心中默念,“我魏延,没有辜负你的嘱托。”
姜维则站在一旁,泪流满面。他终于可以告慰自己的恩师,他继承了丞相的遗志,完成了兴复汉室的梦想。
夕阳的余晖,洒在武侯祠的飞檐上,洒在每个人的脸上。
战争、权谋、仇恨、离别……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和平与繁荣中,缓缓拉开了序幕。而那些曾经为了这个时代而奋斗、而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在这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