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僧官正在萧金铉等三个人的房间里闲聊,就有一个道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报告:“那个人又来了!”僧官只好告别三人,跟着道人出去,问他:“是不是龙三那个家伙?”道人说:“可不是咋滴!这回他玩的花样更离谱!老爷,您还是亲自去瞧瞧吧。”
僧官走到楼下,就看见负责泡茶的人正在门口扇炉子。他走进屋子后,就瞅见椅子上坐着一个人,只见这个人脸色黑不溜秋的,两只眼珠发黄,满脸的大胡子,头上戴着纸剪的凤冠,上身穿着蓝色布褂子,下身穿着白布单裙,脚上还蹬着一双绣着大花的女鞋,大剌剌地坐在那儿,而两个抬轿子的轿夫就站在院子里等着要轿钱。
这人一看见僧官,就满脸堆笑地说:“老爷,听说您今儿有喜事,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就来给您帮忙,您先把轿钱给我付了吧。”僧官却是皱着眉头说:“龙老三!你又来干什么?还穿成这副鬼样子!”说着就赶忙把轿钱给了轿夫,又说:“龙老三,还不赶紧把这些衣服脱了!让人看着多丢人!”
龙老三满脸堆笑,一副耍赖的样子,跟僧官抱怨道:“老爷,您可真不地道!您当官去上任了,却连个金凤冠都舍不得给我戴,大红的官太太衣服也不给我穿。我这不是没办法,就自己弄了个纸糊的凤冠戴上,本来就怕人笑话了,您还非得让我摘下来,您这不是成心的嘛!”僧官听了,那是又气又急,皱着眉头就说:“龙老三,咱逗乐归逗乐,你可别太过分了。就算我今天没请你来,你心里不痛快,好好过来喝杯酒不就行了嘛,为啥非得打扮的这么非主流,看起来像什么话!”
龙老三说:“老爷,您又说错了。‘夫妻没有隔夜仇’,我哪能怪您呢?”僧官无奈的说:“算我错了还不行吗?是我没请你,得罪你了。你赶紧把这些衣服脱了,坐下喝酒,别在这儿装疯卖傻,让人看了笑话!”龙老三说:“确实是我不对,我这做‘太太’的,就该在房里帮你摆碟子、剥果子、操持家务,哪能坐在客厅里呢?让人说你家没规矩。”说完,就径直往房里走去。
僧官那是拦都拦不住,就只好跟到房里,着急地说:“龙老三!你就别在这儿胡闹了行不!要是让官府知道了,咱们都没有好果子吃!”龙老三却不慌不忙的说:“老爷,您放心。古语有云:‘清官难断家务事。’”说完,就在房里稳稳当当地坐着,还吩咐小和尚:“给太太上茶!”僧官却是急得在屋里屋外直打转。
僧官刚走到房门口,就碰见萧金铉他们三个过来了,想拦也没拦住。三人一进房,季恬逸就喊:“哟!这是哪儿来的太太?”那“太太”站起身说:“三位老爷请坐。”这可把僧官急得话都说不出来了,三个人都憋不住笑出声来了。
屋里正热闹着,道人又跑进来喊:“府里尤太爷到了!”僧官没办法,就只好出去招待客人。紧接着,尤书办和郭书办两位师爷就进来作揖、喝茶,他们听见隔壁房里有动静,就非要进去看看,僧官拦也拦不住。两人一进房,就看见了龙老三的这副打扮,被吓了一跳:“你们这是唱的哪出啊!”说完,当场就笑了起来。
几个人笑作一团,僧官急得没办法,就解释说:“各位老爷,他就是个无赖,三番五次来讹我!”尤书办笑着问:“他叫什么?”僧官说:“他叫龙老三。”郭书办就说:“龙老三,今儿是僧官老爷的好日子,你就别在这儿捣乱了!赶紧把衣服脱了,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吧!”龙老三却耍起了无赖:“太爷,这是我们自家的事儿,您少管!”尤书办说:“你可别胡说八道了!你不就是想讹人嘛,那也不能用这招啊!”
萧金铉说:“咱们凑点钱把这家伙打发走吧,省得他在这儿丢人现眼!”可龙老三就是赖着不走,怎么说都没用。
屋里正说着话呢,道人又慌里慌张地跑进来,说:“司里的董太爷和一位金太爷来了!”话音刚落,董书办和金东崖就走进了屋子。金东崖一眼就认出了龙三,当场就骂道:“好你个龙三!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在京城里骗了我几十两银子跑了,今天还在这儿扮成这副德行骗人,简直太过分了!”然后扭头就吩咐跟班的:“把他的凤冠扯下来,再把衣服扒掉,赶紧把他轰出去!”
龙三一看是金东崖,一下子就慌了神,赶紧自己把凤冠摘了,衣服脱了,点头哈腰地说:“我就是在这儿凑个热闹……”金东崖没好气地说:“谁要你伺候!你不就是想讹这位老爷的钱吗?过几天我让他赏你点银子做小买卖,就行了;你要是还在这儿撒泼打滚,我立马把你送到县衙治罪!”龙三被这么一吓唬,就再也不敢闹事了,赶紧谢过金东崖,灰溜溜地走了。
赶走龙三后,僧官赶紧把大家请到楼下,重新作揖行礼,又安排大家坐下,还一个劲儿地向金东崖道谢。
等泡茶的端上茶喝完后,郭书办就问金东崖:“金太爷之前一直在府上,啥时候来江南的呀?”金东崖叹了口气说:“我最近倒霉透顶了,做生意赔了不少钱,在京城实在待不下去了,就决定回老家。刚到家,我儿子好不容易考上了秀才,没想到又惹上了麻烦事。虽说有理走遍天下,但还是花了不少冤枉钱。我在家待着心烦,正好运司的荀老先生是我以前在京城的老朋友,我就特意来扬州看看他。这次多亏他的照顾,给我介绍了个差事,还赚了几百两银子。”
董书办听了,就突然问道:“金太爷,您听说荀大人的事儿了吗?”金东崖一头雾水:“不知道啊,荀大人怎么了?”董书办压低声音说:“荀大人因为贪污受贿被抓起来了,就这几天的事儿。”金东崖感慨道:“真是世事难料啊!”郭书办又问:“金太爷您现在住在哪儿呢?”董书办抢着回答说:“金太爷已经买了房子,就在利涉桥河边。”众人纷纷说:“改天一定登门拜访。”
接着,金东崖又打听萧金铉等三位的姓名,三人说了之后,金东崖客气地说:“几位都是有名的文化人啊!我平时也研究点经书,以后还得多向几位请教。”
没过多久,又有几十位客人陆陆续续的来了。最后,又来了三个戴着方巾的书生和一个道士。他们一走进来,在场的人都不认识。其中一个戴方巾的人开口问:“哪位是季恬逸先生?”季恬逸回应道:“我就是,您找我有啥事?”那人从袖子里掏出一封信,还说:“季苇兄托我给您带个话。”
季恬逸接过信,就和萧金铉、诸葛天申一起拆开看了,这才知道来人是辛东之、金寓刘、郭铁笔、来霞士,便说道:“快快请坐。”这四人看屋里正在办事儿,就想着告辞离开。结果僧官一把拉住他们,热情地说:“四位大老远来的,平时想请都请不来,留下吃顿饭吧!”说啥都不让他们走。四人没办法,只好留了下来。
席间,金东崖又聊起荀大人被抓的事儿,问道:“这事儿是真的吗?”郭铁笔回答说:“我们下船那天,他就被抓走了。”当天大家就一边看戏,一边喝酒。等到天快黑了,辛东之和金寓刘急着赶回城里,去东花园庵里歇脚。其他客人也都陆陆续续散了。郭铁笔和来道士则是在诸葛天申住的地方借宿了一晚。第二天,来道士去神乐观找他师兄去了,郭铁笔就在报恩寺门口租了间房子,开了家图书店。
季恬逸、萧金铉和诸葛天申三人在寺门口的聚升楼记账赊账,每天买米买菜、打酒吃饭,一天就得花四五钱银子。他们选好了文章,雇了七八个刻字师傅刻版,还赊了上百桶纸,准备用来印刷书籍。就这样过了四五个月,诸葛天申带来的二百多两银子花得差不多了,可是每天继续在店里赊账吃喝。
有一天,季恬逸和萧金铉在寺里闲逛。季恬逸发愁地说:“诸葛先生的钱快没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也不知道这书印出来能不能卖出去,这可咋办啊?”萧金铉满不在乎地说:“这本来就是他自愿干的事儿,又没人逼着他。等他把钱花完了,自然会回家再要,咱们瞎操什么心!”正说着,诸葛天申也走了过来,两人赶紧闭上了嘴。
三个人一起溜达了一会儿,就准备回住处,迎面就遇上一乘轿子和两担行李。他们好奇地跟着进了寺里。等轿子帘子一掀开,就看见里面坐着个戴方巾的年轻男子,诸葛天申看着有点眼熟。可是轿子走得飞快,一晃就过去了。诸葛天申赶忙追了几步,拉住轿夫问:“你们从哪儿来的?这坐轿的是谁?”轿夫回答:“是天长的杜十七老爷。”
诸葛天申回来后,就和季恬逸、萧金铉一起,瞅着那轿子和行李,一直看着它们进了老退居隔壁和尚的家。诸葛天申对两人说:“刚坐轿子进去的,是天长杜宗伯的孙子,我认识他,他在我们那儿是有名的才子。也不知道他来这儿干啥,我明天得去见见他。”
第二天,诸葛天申就去拜访杜公孙,结果人家说不在家。一直到第三天,杜公孙才来回访。季恬逸、萧金铉和诸葛天申三人赶忙迎了出去。
那会儿正是春末夏初,天气也渐渐暖和起来了。杜公孙穿着莺背色的夹纱长衫,手里摇着诗扇,脚上踏着丝鞋,迈步走了进来。三人凑近一看,只见他脸白得像抹了粉一样,眼睛黑亮有神,举止温和恭敬,气质超凡脱俗,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神仙一样。这杜公孙才华堪比曹植,容貌赛过潘安,在江南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大才子。
他进门后,就和三人相互作揖,然后落了座。杜公孙先问了萧金铉和季恬逸的姓名、老家是哪儿的,接着又自我介绍说:“我叫倩,字慎卿。”说完,又转头对诸葛天申说:“天申兄,咱们还是去年考试的时候见过吧,这一晃都过去大半年了。”
诸葛天申就跟另外两人介绍说:“去年申学台在我们那儿组织二十七州县一起考诗赋,杜十七先生的答卷可是头一名!”杜慎卿笑着摆摆手说:“那不过是应付考试的文章,实在不值一提。而且我那天身体不舒服,是带着药进的考场,随便写写罢了。”
萧金铉赶紧恭维道:“先生出身名门,江南世家的风流韵事,各地的人都敬仰得很。先生才华出众,又是府上最拔尖的,今天有幸见面,可得好好向您请教请教!”杜慎卿客气道:“可别这么说,几位先生都是有名的前辈,该我向你们请教才对!”
几人坐着喝了杯茶,就一起进了屋子。杜慎卿看见满桌子都是选好准备刻印的文章,上面还用红笔批改得花花绿绿的。他看了一眼,就把这些文章放到了一边。突然,他翻出一首诗,正是萧金铉前几天在乌龙潭春游时写的。杜慎卿看完,点了点头说:“诗写得挺清新的。”接着问:“这是萧先生的大作?”萧金铉忙说:“是我写的拙作,还请先生多指点指点。”
杜慎卿说:“要是您不介意,我就直说了。作诗讲究整体意境,像您这两句‘桃花何苦红如此?杨柳忽然青可怜。’明显是刻意雕琢出来的。其实上一句,只要添一个字,变成‘桃花何苦红如此?’就是《贺新凉》里的一句好词,现在您把它当成诗,下面又硬对了一句,所以就没了韵味。”他这一番话,说得萧金铉心里那是拔凉拔凉的。
季恬逸看气氛尴尬,就赶紧打圆场说:“先生这么懂诗,要是见了我家苇萧,肯定聊得来!”杜慎卿说:“苇萧也是我们杜家的?我看过他的诗,确实有点才华。”又坐了一会儿,杜慎卿就告辞走了。
第二天,杜慎卿就派人送了个请帖过来,上面写着:“我这儿牡丹花开得正好,我准备了点茶水酒菜,邀请三位到我这儿聚聚。”三人一听,就赶紧换了身体面衣裳,赶到杜慎卿住的地方去了。他们一进去,就发现屋里已经坐着一个人。三人就赶忙上前和那人作揖、让座。
杜慎卿介绍说:“这位鲍兄弟不是外人,不用跟诸位先生客气。”季恬逸这才想起来,这人就是之前来送信的鲍老爹,于是就跟另外两人解释说:“这位老爹是苇萧的岳父。”接着又问鲍廷玺:“老爹您在这儿做什么呢?”鲍廷玺哈哈大笑说:“季相公,您还不知道吧?我们家几代人都是杜府的仆人,我和我爹受杜老爷的恩惠数都数不清,现在十七老爷来了,我哪能不过来请安?”杜慎卿摆摆手说:“别说这些了,让人把酒菜端上来吧!”
这时,鲍廷玺和仆人就开始收拾桌子准备上菜。杜慎卿说:“今天咱不搞那些俗套的大鱼大肉,就用江南刚上市的时鲜,像新鲜的鱼、樱桃、春笋这些下酒,和先生们边吃边畅快聊天。”
菜端上来后,果然只有简简单单几个清爽的盘子。酒是从永宁坊买来的上好橘酒,斟满酒杯。杜慎卿酒量很大,但不太
        僧官走到楼下,就看见负责泡茶的人正在门口扇炉子。他走进屋子后,就瞅见椅子上坐着一个人,只见这个人脸色黑不溜秋的,两只眼珠发黄,满脸的大胡子,头上戴着纸剪的凤冠,上身穿着蓝色布褂子,下身穿着白布单裙,脚上还蹬着一双绣着大花的女鞋,大剌剌地坐在那儿,而两个抬轿子的轿夫就站在院子里等着要轿钱。
这人一看见僧官,就满脸堆笑地说:“老爷,听说您今儿有喜事,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就来给您帮忙,您先把轿钱给我付了吧。”僧官却是皱着眉头说:“龙老三!你又来干什么?还穿成这副鬼样子!”说着就赶忙把轿钱给了轿夫,又说:“龙老三,还不赶紧把这些衣服脱了!让人看着多丢人!”
龙老三满脸堆笑,一副耍赖的样子,跟僧官抱怨道:“老爷,您可真不地道!您当官去上任了,却连个金凤冠都舍不得给我戴,大红的官太太衣服也不给我穿。我这不是没办法,就自己弄了个纸糊的凤冠戴上,本来就怕人笑话了,您还非得让我摘下来,您这不是成心的嘛!”僧官听了,那是又气又急,皱着眉头就说:“龙老三,咱逗乐归逗乐,你可别太过分了。就算我今天没请你来,你心里不痛快,好好过来喝杯酒不就行了嘛,为啥非得打扮的这么非主流,看起来像什么话!”
龙老三说:“老爷,您又说错了。‘夫妻没有隔夜仇’,我哪能怪您呢?”僧官无奈的说:“算我错了还不行吗?是我没请你,得罪你了。你赶紧把这些衣服脱了,坐下喝酒,别在这儿装疯卖傻,让人看了笑话!”龙老三说:“确实是我不对,我这做‘太太’的,就该在房里帮你摆碟子、剥果子、操持家务,哪能坐在客厅里呢?让人说你家没规矩。”说完,就径直往房里走去。
僧官那是拦都拦不住,就只好跟到房里,着急地说:“龙老三!你就别在这儿胡闹了行不!要是让官府知道了,咱们都没有好果子吃!”龙老三却不慌不忙的说:“老爷,您放心。古语有云:‘清官难断家务事。’”说完,就在房里稳稳当当地坐着,还吩咐小和尚:“给太太上茶!”僧官却是急得在屋里屋外直打转。
僧官刚走到房门口,就碰见萧金铉他们三个过来了,想拦也没拦住。三人一进房,季恬逸就喊:“哟!这是哪儿来的太太?”那“太太”站起身说:“三位老爷请坐。”这可把僧官急得话都说不出来了,三个人都憋不住笑出声来了。
屋里正热闹着,道人又跑进来喊:“府里尤太爷到了!”僧官没办法,就只好出去招待客人。紧接着,尤书办和郭书办两位师爷就进来作揖、喝茶,他们听见隔壁房里有动静,就非要进去看看,僧官拦也拦不住。两人一进房,就看见了龙老三的这副打扮,被吓了一跳:“你们这是唱的哪出啊!”说完,当场就笑了起来。
几个人笑作一团,僧官急得没办法,就解释说:“各位老爷,他就是个无赖,三番五次来讹我!”尤书办笑着问:“他叫什么?”僧官说:“他叫龙老三。”郭书办就说:“龙老三,今儿是僧官老爷的好日子,你就别在这儿捣乱了!赶紧把衣服脱了,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吧!”龙老三却耍起了无赖:“太爷,这是我们自家的事儿,您少管!”尤书办说:“你可别胡说八道了!你不就是想讹人嘛,那也不能用这招啊!”
萧金铉说:“咱们凑点钱把这家伙打发走吧,省得他在这儿丢人现眼!”可龙老三就是赖着不走,怎么说都没用。
屋里正说着话呢,道人又慌里慌张地跑进来,说:“司里的董太爷和一位金太爷来了!”话音刚落,董书办和金东崖就走进了屋子。金东崖一眼就认出了龙三,当场就骂道:“好你个龙三!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在京城里骗了我几十两银子跑了,今天还在这儿扮成这副德行骗人,简直太过分了!”然后扭头就吩咐跟班的:“把他的凤冠扯下来,再把衣服扒掉,赶紧把他轰出去!”
龙三一看是金东崖,一下子就慌了神,赶紧自己把凤冠摘了,衣服脱了,点头哈腰地说:“我就是在这儿凑个热闹……”金东崖没好气地说:“谁要你伺候!你不就是想讹这位老爷的钱吗?过几天我让他赏你点银子做小买卖,就行了;你要是还在这儿撒泼打滚,我立马把你送到县衙治罪!”龙三被这么一吓唬,就再也不敢闹事了,赶紧谢过金东崖,灰溜溜地走了。
赶走龙三后,僧官赶紧把大家请到楼下,重新作揖行礼,又安排大家坐下,还一个劲儿地向金东崖道谢。
等泡茶的端上茶喝完后,郭书办就问金东崖:“金太爷之前一直在府上,啥时候来江南的呀?”金东崖叹了口气说:“我最近倒霉透顶了,做生意赔了不少钱,在京城实在待不下去了,就决定回老家。刚到家,我儿子好不容易考上了秀才,没想到又惹上了麻烦事。虽说有理走遍天下,但还是花了不少冤枉钱。我在家待着心烦,正好运司的荀老先生是我以前在京城的老朋友,我就特意来扬州看看他。这次多亏他的照顾,给我介绍了个差事,还赚了几百两银子。”
董书办听了,就突然问道:“金太爷,您听说荀大人的事儿了吗?”金东崖一头雾水:“不知道啊,荀大人怎么了?”董书办压低声音说:“荀大人因为贪污受贿被抓起来了,就这几天的事儿。”金东崖感慨道:“真是世事难料啊!”郭书办又问:“金太爷您现在住在哪儿呢?”董书办抢着回答说:“金太爷已经买了房子,就在利涉桥河边。”众人纷纷说:“改天一定登门拜访。”
接着,金东崖又打听萧金铉等三位的姓名,三人说了之后,金东崖客气地说:“几位都是有名的文化人啊!我平时也研究点经书,以后还得多向几位请教。”
没过多久,又有几十位客人陆陆续续的来了。最后,又来了三个戴着方巾的书生和一个道士。他们一走进来,在场的人都不认识。其中一个戴方巾的人开口问:“哪位是季恬逸先生?”季恬逸回应道:“我就是,您找我有啥事?”那人从袖子里掏出一封信,还说:“季苇兄托我给您带个话。”
季恬逸接过信,就和萧金铉、诸葛天申一起拆开看了,这才知道来人是辛东之、金寓刘、郭铁笔、来霞士,便说道:“快快请坐。”这四人看屋里正在办事儿,就想着告辞离开。结果僧官一把拉住他们,热情地说:“四位大老远来的,平时想请都请不来,留下吃顿饭吧!”说啥都不让他们走。四人没办法,只好留了下来。
席间,金东崖又聊起荀大人被抓的事儿,问道:“这事儿是真的吗?”郭铁笔回答说:“我们下船那天,他就被抓走了。”当天大家就一边看戏,一边喝酒。等到天快黑了,辛东之和金寓刘急着赶回城里,去东花园庵里歇脚。其他客人也都陆陆续续散了。郭铁笔和来道士则是在诸葛天申住的地方借宿了一晚。第二天,来道士去神乐观找他师兄去了,郭铁笔就在报恩寺门口租了间房子,开了家图书店。
季恬逸、萧金铉和诸葛天申三人在寺门口的聚升楼记账赊账,每天买米买菜、打酒吃饭,一天就得花四五钱银子。他们选好了文章,雇了七八个刻字师傅刻版,还赊了上百桶纸,准备用来印刷书籍。就这样过了四五个月,诸葛天申带来的二百多两银子花得差不多了,可是每天继续在店里赊账吃喝。
有一天,季恬逸和萧金铉在寺里闲逛。季恬逸发愁地说:“诸葛先生的钱快没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也不知道这书印出来能不能卖出去,这可咋办啊?”萧金铉满不在乎地说:“这本来就是他自愿干的事儿,又没人逼着他。等他把钱花完了,自然会回家再要,咱们瞎操什么心!”正说着,诸葛天申也走了过来,两人赶紧闭上了嘴。
三个人一起溜达了一会儿,就准备回住处,迎面就遇上一乘轿子和两担行李。他们好奇地跟着进了寺里。等轿子帘子一掀开,就看见里面坐着个戴方巾的年轻男子,诸葛天申看着有点眼熟。可是轿子走得飞快,一晃就过去了。诸葛天申赶忙追了几步,拉住轿夫问:“你们从哪儿来的?这坐轿的是谁?”轿夫回答:“是天长的杜十七老爷。”
诸葛天申回来后,就和季恬逸、萧金铉一起,瞅着那轿子和行李,一直看着它们进了老退居隔壁和尚的家。诸葛天申对两人说:“刚坐轿子进去的,是天长杜宗伯的孙子,我认识他,他在我们那儿是有名的才子。也不知道他来这儿干啥,我明天得去见见他。”
第二天,诸葛天申就去拜访杜公孙,结果人家说不在家。一直到第三天,杜公孙才来回访。季恬逸、萧金铉和诸葛天申三人赶忙迎了出去。
那会儿正是春末夏初,天气也渐渐暖和起来了。杜公孙穿着莺背色的夹纱长衫,手里摇着诗扇,脚上踏着丝鞋,迈步走了进来。三人凑近一看,只见他脸白得像抹了粉一样,眼睛黑亮有神,举止温和恭敬,气质超凡脱俗,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神仙一样。这杜公孙才华堪比曹植,容貌赛过潘安,在江南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大才子。
他进门后,就和三人相互作揖,然后落了座。杜公孙先问了萧金铉和季恬逸的姓名、老家是哪儿的,接着又自我介绍说:“我叫倩,字慎卿。”说完,又转头对诸葛天申说:“天申兄,咱们还是去年考试的时候见过吧,这一晃都过去大半年了。”
诸葛天申就跟另外两人介绍说:“去年申学台在我们那儿组织二十七州县一起考诗赋,杜十七先生的答卷可是头一名!”杜慎卿笑着摆摆手说:“那不过是应付考试的文章,实在不值一提。而且我那天身体不舒服,是带着药进的考场,随便写写罢了。”
萧金铉赶紧恭维道:“先生出身名门,江南世家的风流韵事,各地的人都敬仰得很。先生才华出众,又是府上最拔尖的,今天有幸见面,可得好好向您请教请教!”杜慎卿客气道:“可别这么说,几位先生都是有名的前辈,该我向你们请教才对!”
几人坐着喝了杯茶,就一起进了屋子。杜慎卿看见满桌子都是选好准备刻印的文章,上面还用红笔批改得花花绿绿的。他看了一眼,就把这些文章放到了一边。突然,他翻出一首诗,正是萧金铉前几天在乌龙潭春游时写的。杜慎卿看完,点了点头说:“诗写得挺清新的。”接着问:“这是萧先生的大作?”萧金铉忙说:“是我写的拙作,还请先生多指点指点。”
杜慎卿说:“要是您不介意,我就直说了。作诗讲究整体意境,像您这两句‘桃花何苦红如此?杨柳忽然青可怜。’明显是刻意雕琢出来的。其实上一句,只要添一个字,变成‘桃花何苦红如此?’就是《贺新凉》里的一句好词,现在您把它当成诗,下面又硬对了一句,所以就没了韵味。”他这一番话,说得萧金铉心里那是拔凉拔凉的。
季恬逸看气氛尴尬,就赶紧打圆场说:“先生这么懂诗,要是见了我家苇萧,肯定聊得来!”杜慎卿说:“苇萧也是我们杜家的?我看过他的诗,确实有点才华。”又坐了一会儿,杜慎卿就告辞走了。
第二天,杜慎卿就派人送了个请帖过来,上面写着:“我这儿牡丹花开得正好,我准备了点茶水酒菜,邀请三位到我这儿聚聚。”三人一听,就赶紧换了身体面衣裳,赶到杜慎卿住的地方去了。他们一进去,就发现屋里已经坐着一个人。三人就赶忙上前和那人作揖、让座。
杜慎卿介绍说:“这位鲍兄弟不是外人,不用跟诸位先生客气。”季恬逸这才想起来,这人就是之前来送信的鲍老爹,于是就跟另外两人解释说:“这位老爹是苇萧的岳父。”接着又问鲍廷玺:“老爹您在这儿做什么呢?”鲍廷玺哈哈大笑说:“季相公,您还不知道吧?我们家几代人都是杜府的仆人,我和我爹受杜老爷的恩惠数都数不清,现在十七老爷来了,我哪能不过来请安?”杜慎卿摆摆手说:“别说这些了,让人把酒菜端上来吧!”
这时,鲍廷玺和仆人就开始收拾桌子准备上菜。杜慎卿说:“今天咱不搞那些俗套的大鱼大肉,就用江南刚上市的时鲜,像新鲜的鱼、樱桃、春笋这些下酒,和先生们边吃边畅快聊天。”
菜端上来后,果然只有简简单单几个清爽的盘子。酒是从永宁坊买来的上好橘酒,斟满酒杯。杜慎卿酒量很大,但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