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年间,天津城墙是城市的核心防御设施,主要承担两大功能:
城墙高约2.4丈(约7.8米),上设箭垛,城门设有瓮城(东、南、西三门),可抵御小型军事进攻;
防洪功能:城墙基座宽大(3.2丈),且与环城壕沟、石闸(东南角“引汲受福”闸)连通,可排泄城内积水、防止海河洪水倒灌(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洪涝频发)。
天津城墙内的城市格局仍以鼓楼为中心,四条主干道(东、南、西、北大街)从鼓楼向四周辐射,连接四个城门。城内有官署(如天津道署、天津府署)、庙宇(如天后宫)、民居(多为四合院)和商业店铺,城墙外的护城河(海河支流)环绕,是城市与外界的重要分隔。
第二舰队派出了两千陆战队士兵,五百炮兵部队(五百炮兵)和五百辎重兵部队,另外还有一千五百人的武装水兵。
一千五百水兵分散到三个门,挖掘壕沟封锁南,北,西三门,每个门是五百步枪兵。
东门是一千步兵和五百炮兵作为主攻部队,也开始进行壕沟战部署。
另外有乌拉圭人培训的一千专业骑兵,他们一人双枪,一把步枪和一把双管长手枪,作为应急部队使用。
东门位于城墙东侧,靠近海河主航道,是天津漕运的重要节点,江南税粮通过海河运至天津,再转运北京。周边有天后宫,漕运保护神庙宇,始建于元代,清代多次重修、文庙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明正统元年等文化建筑,以及众多四合院民居。因漕运繁忙,东门周边人口稠密,商业氛围浓厚,粮食、茶叶、丝绸等商铺林立。
1819年三月的天津卫,春寒料峭。海河的水面泛着冷冽的波光,城墙上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裹紧了棉甲,警惕地注视着两公里外平原上出现的异样身影。
"报!东门外的地平线上,有不明队伍正在集结!"一名哨兵慌张地跑上城墙。
城头顿时一片哗然。八旗的佐领色楞格和绿营的参将赵德胜快步登上了望台,手搭凉棚望去。只见在天津城东门外约两公里处,一群身着统一绿色制服的士兵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既没有竖起营帐,也没有擂鼓呐喊,而是挥舞着铁锹,在松软的土地上挖掘着深深的壕沟。
"对方拱有多少人马?"色楞格皱眉问道。
"东门外这些绿色军服的有一千五百人左右"赵德胜眯起眼睛,"其他三门的蓝色军服的人大约都有五百人!"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士兵既不开设营帐,也不构筑防御工事,只是专注地挖掘着一道道壕沟。这些壕沟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深约五尺,宽约三尺,仿佛在地下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
"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城头的清军将士们面面相觑。按照常理,敌军兵临城下,要么立即攻城,要么安营扎寨,可这支神秘的军队却只顾挖沟,既不进攻,也不安营。
"将军,要不要先发制人?"一名绿营千总请战道。
"且慢!"赵德胜抬手制止,"陛下有旨,遇敌先固守,待援军抵达。"他转向色楞格,"八旗兄弟以为如何?"
色楞格沉吟道:"老夫从军三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古怪的敌军。他们既不攻城,也不扎营,每日只顾挖地,实在蹊跷。"
清军将士们议论纷纷:
"莫非是要挖地道攻城?"
"可他们挖得也太浅了,而且他们离城墙还远着呢!"
"我看他们是心虚,不敢攻城!"
就这样,马祖军在城外连续挖掘了整整两天壕沟,却始终没有发起进攻。城内的清军守军虽然人数多达八千,却因不明敌情而不敢轻易出战。八旗和绿营的军官们日夜轮班监视,却始终猜不透对方的意图。
"援军应该快到了吧?"一名小兵问道。
"按行程,七日之内必到。"赵德胜安慰道,但眼中也藏着忧虑。
与此同时,在天津以东的大沽口炮台,马祖军的另一支部队正在忙碌着。他们重点加固着木制码头的承重结构,用铁钉、木板和钢管对码头进行加固改造。
"这些木头码头撑不住蒸汽拖拉机的重量。"一名工程师模样的军官说道,"必须加强承重。"
大量的士兵开始加固五座木头码头,只看到马祖军的工兵们日夜不停地加固着码头,他们在为未来的大规模运输做准备。
第三天清晨,地平线上出现了异样的黑烟。城头的清军士兵警觉地举起望远镜。
"报!海河入海口方向,有黑烟升起!"
"好像是...很多冒着烟的铁家伙?"
中午时分,二十台蒸汽拖拉机喷吐着黑烟,缓缓驶上海岸。四台拖拉机都拖拽着两门沉重的240毫米迫击炮,其余拖拉机拉着重载六轮马车拖动弹药跟随,在武装水手的护卫下,向着天津城的壕沟方向缓缓前进。
"那是什么怪物?"城头的清军将士惊呼。
"铁兽...铁兽!"一个年轻的绿营兵颤抖着描述道。
这些蒸汽拖拉机外形如同一座移动的铁屋,前端伸出巨大的齿轮,后部拖拽着粗壮的炮管。它们行驶时发出低沉的轰鸣,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将军,快看!"色楞格指向远方,"它们...它们是要用那门大炮轰城吗?"
赵德胜面色凝重:"恐怕是的。陛下急报已发七日,援军为何还未到?"
马祖军的部队在距离城墙约两公里处停下。他们没有立即架设大炮,而是继续挖掘着壕沟,将大炮阵地隐藏在地下工事中。
"他们在做什么?"清军将士们不解。
"似乎要把大炮送入地沟..."赵德胜若有所思,"这些蛮夷,打仗的方式好生古怪。"
城内的清军虽然人数占优,却因不明敌情而不敢贸然出击。八旗和绿营的军官们日夜轮班监视,却始终猜不透对方的战术意图。
"将军,要不我们先派小股部队试探一下?"一名千总请战。
"不可轻举妄动!"赵德胜摇头,"敌军必有诡计。"
就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攻防战即将展开。马祖军凭借着神秘的战术和先进的装备,正在一步步逼近这座古老的城池。而城内的八千守军,虽然人数众多,却因对敌人的战术一无所知而陷入深深的困惑与恐惧之中。
夜幕降临,城外的马祖军营地依然灯火通明。他们继续完善着地下工事,将大炮阵地掩藏在精心构筑的壕沟网络中。
城内的清军将士们彻夜难眠。他们听着远处隐约的机械轰鸣声,心中充满了不安。
"将军,您说他们到底想干什么?"一名小兵问道。
赵德胜望着漆黑的夜空,缓缓道:"老夫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将是一场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而在城外的黑暗中,两门240毫米迫击炮已经就位,蒸汽拖拉机的引擎在夜色里低声轰鸣。
当大清帝国的火炮工匠们仍在用泥模铸造铁炮时,马祖军的军工基地里,两座10米高的龙门吊正缓缓吊起一枚150公斤重的240毫米炮弹,将其精准地填入一门钢铁巨兽般的重型迫击炮炮膛。这门火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地攻城武器,它的诞生,标志着战争进入了工业化火力时代。
妈祖240火炮基本参数:
口径 240毫米(炮管内径)
炮管长度 4.2米(约17.5倍口径)
炮管材质 镍钢 锰钢复合锻造(高炉吹氧炼钢技术)
炮管重量 15.8吨(含炮闩与加固结构)
全炮重量 28.5吨(含炮架与底座)
最大射程 2.8公里(实心弹),2.2公里(爆炸弹)
炮口初速 210米/秒(实心弹) / 190米/秒(爆炸弹)
射速 每五分钟一发
炮架类型 可调节式蒸汽辅助炮架(最大仰角60°,俯角5°)
装填方式 前装式(由两台10吨级龙门吊辅助装弹)
这门大型攻城炮的技术底层:
1. 钢铁革命:高炉吹氧炼钢 锰镍合金
马祖军的高炉吹氧炼钢技术,炼出的钢材纯度极高,强度远超传统生铁。
锰钢(含锰12%-15%):赋予炮管极高的硬度和抗冲击性,确保在发射时能承受3000磅/平方英寸的恐怖膛压而不开裂。
炮管采用复合锻造工艺,由200吨蒸汽锤反复锻打钢坯,使其密度与强度达到极致,每一寸炮管都经过千锤百炼,坚不可摧。
2. 锻造工艺:200吨蒸汽锤的暴力美学
炮管成型:钢坯在1500℃高温下被送入锻造台,200吨蒸汽锤以每分钟6-8次的频率锻打,消除内部杂质与气泡,使其密度与强度达到极致。
渐缩式结构:炮管前端略细(240),后端加粗(300),优化膛压分布,确保炮弹出膛时的初速与稳定性。
相比之下,清军的火炮仍依赖泥模铸造,炮管内壁粗糙、厚度不均,极易在发射时炸裂。
3. 炮管设计:蒸汽炮管弹线技术
浅螺旋膛线(早期概念):炮管内壁刻有浅螺旋槽,使炮弹在发射时能轻微旋转,提升飞行稳定性。
可调节炮架:炮架采用蒸汽动力辅助底座,能快速调整仰角(最大60°),配合简易瞄准镜,计算弹道落点。
4. 弹药系统
半实心铁弹(高爆穿甲弹):
重量:150公斤
初速:210米/秒
穿透力:可击穿2米厚的夯土城墙。
射程:2.6公里
全爆炸弹(早期榴弹):
- 重量:120公斤(填充黑火药 一千五百枚钢珠)
- 爆炸威力:覆盖半径50米内的区域
- 射程:2.8公里
5. 装填系统:两台龙门吊协同作业
由于炮弹重量极大(150公斤实心弹),马祖军专门设计了两台10吨级龙门吊,用于辅助装填:
1. 第一台龙门吊:将炮弹从弹药车吊起,精准定位到炮口上方装填。
2. 第二台龙门吊:起吊第二枚炮弹进行下一次装填等待。
这种恐怖武器一共只制造了六门,陈阿生有一门,李珠江有一门,李海有一门,赵大有一门,因为牛野要进攻北京城,雨儿送来了两门。
围城的第三日黎明,天津卫的天空被硝烟染成了铅灰色。
自马祖军的钢铁大军兵临城下以来,这座古城首次感受到了真正的恐惧。
东城门外两公里处,壕沟下方两门240毫米口径的重型攻城迫击炮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天津城的咽喉——东城墙。这两门火炮是马祖军最恐怖的杀戮机器,它们的炮弹足以在百米外击穿城墙,将整段防御工事化为齑粉。
而今天,它们将第一次向天津城发射穿甲高爆弹。
黎明时分,两门迫击炮的炮组就已经开始忙碌。
每门炮由12名炮手操作,他们穿着厚重的皮制防护服,头戴铁盔,脸上沾满了火药灰。炮架后方,两条钢轨上一前一后,两台10吨级的龙门吊正缓缓吊起一枚枚150公斤重的穿甲高爆弹,这些炮弹的外壳由淬火钢铸造,内部填充了黑火药与碎铁片,弹头经过特殊设计,能够在撞击城墙时引爆,产生毁灭性的穿透与爆破效果。
炮长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工程师,手持望远镜,死死盯着东城墙。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炮管,计算着风速、角度与射程。
“仰角45度,装填!”他低声命令道。
炮手们立刻行动起来。
“轰——!”
第一发炮弹出膛的瞬间,巨大的后坐力整个大地都为之震颤,如同雷神在用巨大的鼓槌轰击大地,壕沟都在微微颤抖。
炮口喷出的火舌长达十余米,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一枚150公斤的穿甲高爆弹以210米/秒的初速呼啸而出,在空中划出一道黑色的轨迹,直奔东城墙而去。
“轰!”
炮弹命中城墙的瞬间,整段砖石结构如同被巨锤砸中。炮弹穿透了两米厚的夯土层,在内部爆炸,碎石与铁片如暴雨般飞溅,城墙表面瞬间出现了一个直径五米的大洞,周围的砖块哗啦啦地崩落,砸向城内。
城头上的清军守军还没来得及反应,第二发炮弹已经落下。
“轰!轰!轰!”
接下来,两门迫击炮以每五分钟两发的速度连续轰击,三十枚穿甲高爆弹如同神灵的神罚不断砸向东城墙。
第一波打击,炮弹集中在东门附近的防御工事,箭楼和炮位被直接命中,砖石崩塌,箭楼垮塌,大炮被掀飞,守军死伤惨重。
第二波打击,炮弹瞄准城墙中段,炮弹击穿城墙,在两米夯土的深处六十公斤黑火药猛地爆炸,整段城墙开始出现裂缝崩塌。
第三波打击,炮弹直接轰击东门城门,前段城楼崩塌,厚重的木门在炮弹的冲击下扭曲变形,门闩断裂。
城内的清军守军被这前所未有的炮击震得手足无措。
城墙后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炮弹,许多人跪在地上,嘴里念诵着佛经,祈求神灵保佑。
城墙上的守军在炮弹的连续轰击下,死伤枕藉,一些人甚至被震得耳鼻流血。
“将军!东门快守不住了!”一名千总跌跌撞撞地跑进指挥帐,脸色惨白。
“陛下……陛下什么时候才能派援军啊!”
天津镇总兵赵德胜握紧了拳头,眼中满是绝望。他知道,按照正常行军速度,援军至少还要三天才能到,可马祖军的炮击,可能只需要一天就能轰开东门。
当硝烟稍稍散去,东城墙的惨状终于显现。整段城墙被轰开了三个大缺口,最大的缺口宽达十米,碎石与泥土堆积如山。
箭楼与雉堞几乎被夷为平地,原本坚固的防御工事,现在只剩下焦黑的残垣断壁。
城门楼被最后两枚炮弹彻底摧毁,整个城门楼都已经垮塌。
更可怕的是,清军守军的士气已经崩溃。许多人躲在城内不敢露头,甚至有人开始偷偷收拾行李,准备逃跑。
三十发炮弹,炮击结束后,马祖军的炮组并没有立即进行下一轮轰击。
牛野拿起望远镜,冷静地观察着东城墙的损伤情况。
“现在送去劝降信”他低声说道,“明天,凌晨之前如果没有投降,上午继续炮击三十发,然后前方壕沟里的步兵炮开始炮击!”
而在城内,色楞格和赵德胜呆呆的看着已经分段倒塌的东城墙,他们知道这种力量不是人力可以阻挡,天津城的末日,可能真的要来了。
城墙高约2.4丈(约7.8米),上设箭垛,城门设有瓮城(东、南、西三门),可抵御小型军事进攻;
防洪功能:城墙基座宽大(3.2丈),且与环城壕沟、石闸(东南角“引汲受福”闸)连通,可排泄城内积水、防止海河洪水倒灌(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洪涝频发)。
天津城墙内的城市格局仍以鼓楼为中心,四条主干道(东、南、西、北大街)从鼓楼向四周辐射,连接四个城门。城内有官署(如天津道署、天津府署)、庙宇(如天后宫)、民居(多为四合院)和商业店铺,城墙外的护城河(海河支流)环绕,是城市与外界的重要分隔。
第二舰队派出了两千陆战队士兵,五百炮兵部队(五百炮兵)和五百辎重兵部队,另外还有一千五百人的武装水兵。
一千五百水兵分散到三个门,挖掘壕沟封锁南,北,西三门,每个门是五百步枪兵。
东门是一千步兵和五百炮兵作为主攻部队,也开始进行壕沟战部署。
另外有乌拉圭人培训的一千专业骑兵,他们一人双枪,一把步枪和一把双管长手枪,作为应急部队使用。
东门位于城墙东侧,靠近海河主航道,是天津漕运的重要节点,江南税粮通过海河运至天津,再转运北京。周边有天后宫,漕运保护神庙宇,始建于元代,清代多次重修、文庙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明正统元年等文化建筑,以及众多四合院民居。因漕运繁忙,东门周边人口稠密,商业氛围浓厚,粮食、茶叶、丝绸等商铺林立。
1819年三月的天津卫,春寒料峭。海河的水面泛着冷冽的波光,城墙上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裹紧了棉甲,警惕地注视着两公里外平原上出现的异样身影。
"报!东门外的地平线上,有不明队伍正在集结!"一名哨兵慌张地跑上城墙。
城头顿时一片哗然。八旗的佐领色楞格和绿营的参将赵德胜快步登上了望台,手搭凉棚望去。只见在天津城东门外约两公里处,一群身着统一绿色制服的士兵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既没有竖起营帐,也没有擂鼓呐喊,而是挥舞着铁锹,在松软的土地上挖掘着深深的壕沟。
"对方拱有多少人马?"色楞格皱眉问道。
"东门外这些绿色军服的有一千五百人左右"赵德胜眯起眼睛,"其他三门的蓝色军服的人大约都有五百人!"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士兵既不开设营帐,也不构筑防御工事,只是专注地挖掘着一道道壕沟。这些壕沟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深约五尺,宽约三尺,仿佛在地下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
"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城头的清军将士们面面相觑。按照常理,敌军兵临城下,要么立即攻城,要么安营扎寨,可这支神秘的军队却只顾挖沟,既不进攻,也不安营。
"将军,要不要先发制人?"一名绿营千总请战道。
"且慢!"赵德胜抬手制止,"陛下有旨,遇敌先固守,待援军抵达。"他转向色楞格,"八旗兄弟以为如何?"
色楞格沉吟道:"老夫从军三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古怪的敌军。他们既不攻城,也不扎营,每日只顾挖地,实在蹊跷。"
清军将士们议论纷纷:
"莫非是要挖地道攻城?"
"可他们挖得也太浅了,而且他们离城墙还远着呢!"
"我看他们是心虚,不敢攻城!"
就这样,马祖军在城外连续挖掘了整整两天壕沟,却始终没有发起进攻。城内的清军守军虽然人数多达八千,却因不明敌情而不敢轻易出战。八旗和绿营的军官们日夜轮班监视,却始终猜不透对方的意图。
"援军应该快到了吧?"一名小兵问道。
"按行程,七日之内必到。"赵德胜安慰道,但眼中也藏着忧虑。
与此同时,在天津以东的大沽口炮台,马祖军的另一支部队正在忙碌着。他们重点加固着木制码头的承重结构,用铁钉、木板和钢管对码头进行加固改造。
"这些木头码头撑不住蒸汽拖拉机的重量。"一名工程师模样的军官说道,"必须加强承重。"
大量的士兵开始加固五座木头码头,只看到马祖军的工兵们日夜不停地加固着码头,他们在为未来的大规模运输做准备。
第三天清晨,地平线上出现了异样的黑烟。城头的清军士兵警觉地举起望远镜。
"报!海河入海口方向,有黑烟升起!"
"好像是...很多冒着烟的铁家伙?"
中午时分,二十台蒸汽拖拉机喷吐着黑烟,缓缓驶上海岸。四台拖拉机都拖拽着两门沉重的240毫米迫击炮,其余拖拉机拉着重载六轮马车拖动弹药跟随,在武装水手的护卫下,向着天津城的壕沟方向缓缓前进。
"那是什么怪物?"城头的清军将士惊呼。
"铁兽...铁兽!"一个年轻的绿营兵颤抖着描述道。
这些蒸汽拖拉机外形如同一座移动的铁屋,前端伸出巨大的齿轮,后部拖拽着粗壮的炮管。它们行驶时发出低沉的轰鸣,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将军,快看!"色楞格指向远方,"它们...它们是要用那门大炮轰城吗?"
赵德胜面色凝重:"恐怕是的。陛下急报已发七日,援军为何还未到?"
马祖军的部队在距离城墙约两公里处停下。他们没有立即架设大炮,而是继续挖掘着壕沟,将大炮阵地隐藏在地下工事中。
"他们在做什么?"清军将士们不解。
"似乎要把大炮送入地沟..."赵德胜若有所思,"这些蛮夷,打仗的方式好生古怪。"
城内的清军虽然人数占优,却因不明敌情而不敢贸然出击。八旗和绿营的军官们日夜轮班监视,却始终猜不透对方的战术意图。
"将军,要不我们先派小股部队试探一下?"一名千总请战。
"不可轻举妄动!"赵德胜摇头,"敌军必有诡计。"
就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攻防战即将展开。马祖军凭借着神秘的战术和先进的装备,正在一步步逼近这座古老的城池。而城内的八千守军,虽然人数众多,却因对敌人的战术一无所知而陷入深深的困惑与恐惧之中。
夜幕降临,城外的马祖军营地依然灯火通明。他们继续完善着地下工事,将大炮阵地掩藏在精心构筑的壕沟网络中。
城内的清军将士们彻夜难眠。他们听着远处隐约的机械轰鸣声,心中充满了不安。
"将军,您说他们到底想干什么?"一名小兵问道。
赵德胜望着漆黑的夜空,缓缓道:"老夫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将是一场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而在城外的黑暗中,两门240毫米迫击炮已经就位,蒸汽拖拉机的引擎在夜色里低声轰鸣。
当大清帝国的火炮工匠们仍在用泥模铸造铁炮时,马祖军的军工基地里,两座10米高的龙门吊正缓缓吊起一枚150公斤重的240毫米炮弹,将其精准地填入一门钢铁巨兽般的重型迫击炮炮膛。这门火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地攻城武器,它的诞生,标志着战争进入了工业化火力时代。
妈祖240火炮基本参数:
口径 240毫米(炮管内径)
炮管长度 4.2米(约17.5倍口径)
炮管材质 镍钢 锰钢复合锻造(高炉吹氧炼钢技术)
炮管重量 15.8吨(含炮闩与加固结构)
全炮重量 28.5吨(含炮架与底座)
最大射程 2.8公里(实心弹),2.2公里(爆炸弹)
炮口初速 210米/秒(实心弹) / 190米/秒(爆炸弹)
射速 每五分钟一发
炮架类型 可调节式蒸汽辅助炮架(最大仰角60°,俯角5°)
装填方式 前装式(由两台10吨级龙门吊辅助装弹)
这门大型攻城炮的技术底层:
1. 钢铁革命:高炉吹氧炼钢 锰镍合金
马祖军的高炉吹氧炼钢技术,炼出的钢材纯度极高,强度远超传统生铁。
锰钢(含锰12%-15%):赋予炮管极高的硬度和抗冲击性,确保在发射时能承受3000磅/平方英寸的恐怖膛压而不开裂。
炮管采用复合锻造工艺,由200吨蒸汽锤反复锻打钢坯,使其密度与强度达到极致,每一寸炮管都经过千锤百炼,坚不可摧。
2. 锻造工艺:200吨蒸汽锤的暴力美学
炮管成型:钢坯在1500℃高温下被送入锻造台,200吨蒸汽锤以每分钟6-8次的频率锻打,消除内部杂质与气泡,使其密度与强度达到极致。
渐缩式结构:炮管前端略细(240),后端加粗(300),优化膛压分布,确保炮弹出膛时的初速与稳定性。
相比之下,清军的火炮仍依赖泥模铸造,炮管内壁粗糙、厚度不均,极易在发射时炸裂。
3. 炮管设计:蒸汽炮管弹线技术
浅螺旋膛线(早期概念):炮管内壁刻有浅螺旋槽,使炮弹在发射时能轻微旋转,提升飞行稳定性。
可调节炮架:炮架采用蒸汽动力辅助底座,能快速调整仰角(最大60°),配合简易瞄准镜,计算弹道落点。
4. 弹药系统
半实心铁弹(高爆穿甲弹):
重量:150公斤
初速:210米/秒
穿透力:可击穿2米厚的夯土城墙。
射程:2.6公里
全爆炸弹(早期榴弹):
- 重量:120公斤(填充黑火药 一千五百枚钢珠)
- 爆炸威力:覆盖半径50米内的区域
- 射程:2.8公里
5. 装填系统:两台龙门吊协同作业
由于炮弹重量极大(150公斤实心弹),马祖军专门设计了两台10吨级龙门吊,用于辅助装填:
1. 第一台龙门吊:将炮弹从弹药车吊起,精准定位到炮口上方装填。
2. 第二台龙门吊:起吊第二枚炮弹进行下一次装填等待。
这种恐怖武器一共只制造了六门,陈阿生有一门,李珠江有一门,李海有一门,赵大有一门,因为牛野要进攻北京城,雨儿送来了两门。
围城的第三日黎明,天津卫的天空被硝烟染成了铅灰色。
自马祖军的钢铁大军兵临城下以来,这座古城首次感受到了真正的恐惧。
东城门外两公里处,壕沟下方两门240毫米口径的重型攻城迫击炮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天津城的咽喉——东城墙。这两门火炮是马祖军最恐怖的杀戮机器,它们的炮弹足以在百米外击穿城墙,将整段防御工事化为齑粉。
而今天,它们将第一次向天津城发射穿甲高爆弹。
黎明时分,两门迫击炮的炮组就已经开始忙碌。
每门炮由12名炮手操作,他们穿着厚重的皮制防护服,头戴铁盔,脸上沾满了火药灰。炮架后方,两条钢轨上一前一后,两台10吨级的龙门吊正缓缓吊起一枚枚150公斤重的穿甲高爆弹,这些炮弹的外壳由淬火钢铸造,内部填充了黑火药与碎铁片,弹头经过特殊设计,能够在撞击城墙时引爆,产生毁灭性的穿透与爆破效果。
炮长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工程师,手持望远镜,死死盯着东城墙。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炮管,计算着风速、角度与射程。
“仰角45度,装填!”他低声命令道。
炮手们立刻行动起来。
“轰——!”
第一发炮弹出膛的瞬间,巨大的后坐力整个大地都为之震颤,如同雷神在用巨大的鼓槌轰击大地,壕沟都在微微颤抖。
炮口喷出的火舌长达十余米,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一枚150公斤的穿甲高爆弹以210米/秒的初速呼啸而出,在空中划出一道黑色的轨迹,直奔东城墙而去。
“轰!”
炮弹命中城墙的瞬间,整段砖石结构如同被巨锤砸中。炮弹穿透了两米厚的夯土层,在内部爆炸,碎石与铁片如暴雨般飞溅,城墙表面瞬间出现了一个直径五米的大洞,周围的砖块哗啦啦地崩落,砸向城内。
城头上的清军守军还没来得及反应,第二发炮弹已经落下。
“轰!轰!轰!”
接下来,两门迫击炮以每五分钟两发的速度连续轰击,三十枚穿甲高爆弹如同神灵的神罚不断砸向东城墙。
第一波打击,炮弹集中在东门附近的防御工事,箭楼和炮位被直接命中,砖石崩塌,箭楼垮塌,大炮被掀飞,守军死伤惨重。
第二波打击,炮弹瞄准城墙中段,炮弹击穿城墙,在两米夯土的深处六十公斤黑火药猛地爆炸,整段城墙开始出现裂缝崩塌。
第三波打击,炮弹直接轰击东门城门,前段城楼崩塌,厚重的木门在炮弹的冲击下扭曲变形,门闩断裂。
城内的清军守军被这前所未有的炮击震得手足无措。
城墙后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炮弹,许多人跪在地上,嘴里念诵着佛经,祈求神灵保佑。
城墙上的守军在炮弹的连续轰击下,死伤枕藉,一些人甚至被震得耳鼻流血。
“将军!东门快守不住了!”一名千总跌跌撞撞地跑进指挥帐,脸色惨白。
“陛下……陛下什么时候才能派援军啊!”
天津镇总兵赵德胜握紧了拳头,眼中满是绝望。他知道,按照正常行军速度,援军至少还要三天才能到,可马祖军的炮击,可能只需要一天就能轰开东门。
当硝烟稍稍散去,东城墙的惨状终于显现。整段城墙被轰开了三个大缺口,最大的缺口宽达十米,碎石与泥土堆积如山。
箭楼与雉堞几乎被夷为平地,原本坚固的防御工事,现在只剩下焦黑的残垣断壁。
城门楼被最后两枚炮弹彻底摧毁,整个城门楼都已经垮塌。
更可怕的是,清军守军的士气已经崩溃。许多人躲在城内不敢露头,甚至有人开始偷偷收拾行李,准备逃跑。
三十发炮弹,炮击结束后,马祖军的炮组并没有立即进行下一轮轰击。
牛野拿起望远镜,冷静地观察着东城墙的损伤情况。
“现在送去劝降信”他低声说道,“明天,凌晨之前如果没有投降,上午继续炮击三十发,然后前方壕沟里的步兵炮开始炮击!”
而在城内,色楞格和赵德胜呆呆的看着已经分段倒塌的东城墙,他们知道这种力量不是人力可以阻挡,天津城的末日,可能真的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