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3月5日,当郑一娘在朔州发动决战的同时,牛野也在太原府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太原决战。然而,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这牛野的战术可谓别出心裁、花样百出。
第一,他在决战前期就展开了疯狂的挖壕沟行动。这些壕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布局精妙。牛野更是将四门威力巨大的240毫米迫击炮直接推进到距离城墙仅五百米外的壕沟群坑底。为了确保这些火炮的安全,他还在前面用土堆积起了一座高高的土坡,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人工反斜面。如此一来,清军的直射火炮就完全无法击中坑底里的这四门超级火炮,使得牛野的火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这四门大炮彼此之间相距500米,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横亘在长达两公里的战线上。不仅如此,在这些巨炮之间,还夹杂着众多100毫米迫击炮和95-40火炮,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力网。
第二,当炮击传单如雪花般飘落在太原府城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上面写着:“谁能提供八旗军官和清朝官员的具体位置,将获得高达 1000 两银子的丰厚奖励!”,这是牛野的阴谋,他要离间清军的指挥体系。
第三,为了确保炮击的准确性,马祖军的将领们决定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策略。他们将所有可能藏匿清朝官员和军官的地方都在地图上进行了详细标注,并测定了射击诸元。这样一来,一旦有确切的目标位置信息传来,火炮就能迅速瞄准并发起攻击。
第四,与此同时,马祖军还从天津调来了四个热气球。这些热气球在微风的天气里能够轻松飞上五百米的高空,俯瞰整个太原府城。通过灯语,热气球上的观察员可以与下方的部队进行实时交流,传递重要信息。这是马祖军首次将热气球纳入作战体系,作为炮兵指挥节点使用,无疑为他们的战术增添了新的维度。
要完成这个战术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240毫米迫击炮采用爆炸弹能抛射2.5公里,可以覆盖大半个太原城。
二,这个时代可没有电话,指挥机构一般会坐镇前沿,所以牛野要明着杀这群死不投降的满清官员。
同时,这种战术还有一个极其恐怖的副作用,那就是离间满清里的八旗和绿营。
牛野手里有一张地图,这是姚耀祖从商人手里买来的八旗军在城内的布防图,这是姚大人花大钱从太原的商人手里购买的。
八旗兵的着装不要太明显,每个旗都有自己特别颜色的着装,这群人在太原街头奔来奔去,只要是个人就能认出来!
炮弹传单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仅仅五分钟后,牛野毫不犹豫地下达了“炮击”的命令!
第一轮炮击的集火目标,正是太原府衙的后院。四枚巨大的炮弹如同咆哮的巨兽,带着雷霆万钧之势砸向府衙。刹那间,地动山摇,爆炸的威力和破片如狂怒的风暴一般席卷而来,竟将一间房屋整个掀飞!那房屋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猛然抓起,然后狠狠地抛向天空,瞬间化为无数碎片。
冲击波如汹涌的海浪,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接摧毁了旁边的两间房屋。砖石瓦砾四处飞溅,烟尘滚滚,遮天蔽日。这仅仅是四轮炮击,240毫米的炮弹就如恶魔的咆哮,将太原府衙彻底夷为一片废墟。
紧接着,第二轮炮击的目标锁定了八旗军在城内的军营。了望手站在高空中,手持高倍望远镜,远远地观察着远处八旗军的院子。他清晰地看到,院子里有兵丁们忙碌地进进出出,似乎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毫无察觉。
然而,他们的命运已经注定。四轮炮击过后,十六枚240毫米口径的超重型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带着无尽的毁灭力量。那院子在瞬间被淹没在一片火光和烟尘之中,仿佛被一只来自地狱的巨兽吞噬。
炮弹的爆炸声响彻云霄,整个巷子都被冲击波震得摇摇欲坠。两边的八旗民居也在这恐怖的力量面前不堪一击,纷纷倒塌,一片狼藉。原本热闹的巷子此刻变得死寂一片,再也没有人敢进出。
第三轮炮击,如同一场狂风暴雨般猛烈地袭来。那炮弹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精准地锁定了几个城门楼子,一个接一个地展开了无情的轰击。
首先是那24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它们发出的炮弹犹如雷霆万钧,带着巨大的冲击力狠狠地砸向城门楼子。每一次爆炸都引起地动山摇,城墙在剧烈的震动中摇摇欲坠。
紧接着,一百毫米口径的迫击炮也加入了这场狂暴的盛宴。它们的炮弹虽然相对较小,但数量众多,如雨点般密集地落在城门楼子上。这些炮弹不断地轰炸着城门楼子的各个部位,将其一点点地摧毁。
经过几轮如此猛烈的重炮轰击,城门楼子终于承受不住这样的重压,开始摇摇欲坠。它们的墙壁逐渐出现裂痕,砖头和瓦片纷纷剥落,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痛苦与无奈。
最终,城门楼子在一片烟尘和巨响中轰然倒塌,与城门一同化为一片废墟。那原本高耸的建筑如今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砖头和瓦砾散落一地。
牛野这一次会用六天,慢慢折磨清军,他这么做处于三种考虑:
其一,他要离间八旗和绿军,所以他会炮轰衙门和八旗,却不炮轰绿营的总兵军营,他要让太原的清军内部产生裂痕。
其二,他准备一点点前移,用重炮来解决太原城内部修建的那些街道壁垒,要让所有清军知道,用这些壕沟和砖木街道堡垒根本就阻挡不住马祖军的进攻。
第三,他和姚耀祖不同,他并不看中能留下多少清军,他故意留下一条城南的道路,让清军可以逃跑。
到此时,他已然决定在太原府他要做一次打样,他要用重炮给清军埋下恐惧的种子,让他们看到妈祖军就双腿发抖,以后根本无胆与妈祖军对抗。
他在军事会议上,说道:“情报说,太原城已经堡垒化,进攻会死伤惨重!有人说,不要进攻城区,用机械化部队击溃援军,将太原城围死就好!可我不这么看,在我看来,只有能攻坚,只有能打硬战的军队才会有军魂!现在的太原城就是一座巨大的熔炉,把陆战队一支支投进去,给老子一点点磨,一点点攻,用实力拿下整个太原城。给老子在这里彻底打垮清军的抵抗意志,彻底打垮清军的军魂!”
是的,牛野要把太原变成熔炉,一边锻造妈祖军的军魂之刀,然后用这把刀将清国的军魂,一刀两断。
他要参与过此次战役的五万妈祖军士兵,作为火把,把攻坚的战术和敢于攻坚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军魂,是一支军队区别于乌合之众的本质特征,是刻在每个军人骨血里的精神密码。它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由信仰、传统、纪律和荣誉共同熔铸而成的精神图腾,决定着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极限与历史命运。
军魂首先体现为坚定的信仰内核。岳家军"精忠报国"的信念让金兵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红军将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支撑着他们在长征路上跨越万水千山。信仰如同军人的精神罗盘,在最黑暗的时刻指引方向,在最艰难的关头提供力量。没有信仰的军队,再精良的装备也只是一堆冰冷的金属;拥有坚定信仰的军队,即使手持木棍也能创造奇迹。
军魂还表现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戚家军的"鸳鸯阵"不只是战术创新,更承载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家国情怀;黄埔军校门口"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的对联,塑造了北伐军英勇无畏的气质。这些传统如同军队的DNA,将先辈的精神品质编码传承,使每一代军人都能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更远的战场。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确保军队精神血脉永续的血脉。
更为关键的是,军魂通过严格的纪律转化为集体行动力。拿破仑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但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这揭示了纪律对于军队战斗力的倍增效应。军魂通过纪律内化为军人的自觉行动,使千万人如一人,形成令敌人胆寒的战斗合力。
历史反复证明,军魂的强弱直接决定军队的兴衰。一支有强大军魂的军队,能够在绝境中迸发超常战力,在逆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在胜利时不骄不躁。从古罗马军团到现代大国军队,那些能够穿越历史长河而不朽的武装力量,无一不拥有坚不可摧的军魂。对当代军队而言,锻造新时代的军魂,就是要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培育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精神特质,确保任何时候都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用艰苦卓绝的战斗铸造军魂,既是军队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
此时的太原城,已是一座空城。早在清军进驻之初,便以“坚壁清野”之策,驱赶所有居民撤离,整座城市沦为纯粹的军事堡垒。城墙之外,清军挖掘了三道壕沟,沟内插满尖锐的木桩,沟外则是密集的鹿砦与铁丝网。街道两旁的房屋被拆除大半,只留下坚固的砖石建筑作为火力点,每条巷口都设有步枪阵地,屋顶架设火炮,形成交叉火力网。
清军主帅为满洲正蓝旗将领富察·哈丰阿,此人深谙守城之道,以“巷战即绞肉机”为战略核心,意图凭借太原城复杂的地形与坚固的防御工事,将马祖军拖入残酷的逐屋争夺战。
牛野深知,若强攻清军壁垒,必将付出惨重代价。因此,他决定以炮火开路,先摧毁清军外围防线,再逐步推进。
马祖军的炮兵阵地设在城北的高地上,数十门95-40大炮,城墙前的壕沟里各种迫击炮一字排开,炮兵们调整角度,瞄准清军壕沟与城墙。随着牛野一声令下,炮火轰鸣,震天动地。
第一轮炮击,目标直指清军外围壕沟。炮弹如雨点般落下,壕沟内的木桩被炸断,泥土飞溅,清军前沿阵地瞬间被硝烟笼罩。第二轮炮击转向城墙,几发精准的炮弹命中城楼,砖石崩裂,守军死伤惨重。第三轮炮击则集中打击清军炮兵阵地,几门清军火炮尚未发射便被摧毁。
炮击持续了整整两个时辰,清军外围防线被撕开数道缺口。牛野见状,立即挥动令旗,下令步兵冲锋。
然而,清军的防御远比马祖军预想的更为顽强。当马祖军步兵冲至壕沟边缘时,幸存的清军枪手从壕沟和隐蔽的射击孔中发射子弹,子弹如暴雨般扫射,冲在最前的马祖军士兵不时有人倒下。
马祖军再以炮兵掩护步兵,逐段推进。炮兵再度开火,压制清军火力点,步兵则趁机越过壕沟,冲向第一道街道壁垒。
清军早已在街道两侧的房屋内埋伏,马祖军刚冲入街道,便遭到两侧屋顶与窗口的猛烈射击。一名马祖军百夫长大喊:“分散队形!贴墙前进!”士兵们迅速散开,利用残垣断壁作掩护,匍匐前进。
然而,清军的巷战战术极为狠辣,他们不仅在街道上设置路障,更在房屋内埋设地雷。一名马祖军士兵刚冲进一间看似废弃的民宅,脚下突然爆炸,整面墙壁轰然倒塌,房梁倾斜,屋顶崩塌,将他与数名战友一同掩埋。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逐街争夺,每一栋房屋都成为血战的焦点。
马祖军一个营的兵力与清军一个团的精锐展开惨烈厮杀。马祖军士兵冲入一家茶楼,试图以此为据点向清军射击,然而清军早已在楼上埋伏,一排排子弹射下,茶楼内的马祖军士兵几乎全灭。清军趁机反扑,却被马祖军后续部队用机枪压制,双方反复拉锯,最终马祖军以伤亡三分之一的代价,勉强控制了这条街道。
在鼓楼街,清军利用钟楼的制高点,用一门弗兰基后装火炮,用散弹轰击马祖军冲锋部队,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营长亲自指挥炮兵,调来两门100毫米迫击炮进入城区,对准钟楼连开十炮,终于将其轰塌。
然而,清军随即在街道两侧的商铺内重新组织防御,马祖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数人的代价。
夜幕降临,战斗并未停歇。清军利用夜色偷袭马祖军阵地,马祖军则点燃火把,以火光照明,防止清军渗透。双方在黑暗中互相射击,枪声、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整座太原城仿佛化作一座巨大的战场。
至3月中旬,马祖军虽攻陷了太原城北和城东,但清军仍死守城南,双方陷入残酷的僵持。牛野的五万大军伤亡逾五千。而清军更是损失惨重,单兵武器代差,大炮的缺少,导致战死清军达到六万之巨,富察·哈丰阿在战报中写道:“贼军悍勇,我军虽守,然进城之军队,一日就全部阵亡,亦难久持。”
战争发展到后期,马祖军开始慢慢学会如何攻城。
妈祖军的步兵改用散兵线战术,士兵不再挤成一团冲锋,而是以3-5人为小组,利用废墟、土坑、断墙作为掩护,交替掩护,用步枪掩护,迫击炮先行炮击可以区域,手雷逐屋清理,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慢慢前进。
后装线膛步枪的优势在于射程远、精度高、装填快。妈祖军里,各个连队的神枪手被挑选出来,专门负责狙杀清军的枪手和观察哨。他们躲在远处的废墟里,修建城市伪装射击点,不断移动,冷静地瞄准清军火力点,一枪一个,逐步瓦解清军的防御节点。
六零型迫击炮的作用被快速放大,步兵们很快发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曲射火力,可以绕过街垒的正面防御,直接轰击清军藏在房屋二楼、屋顶的火力点。
妈祖军的炮兵指挥官开始实地测量距离,用简易的瞄准具和标尺计算弹道,让迫击炮弹准确地砸进可能伏击到底位置。发起进攻前的几轮精准的炮击,往往能摧毁清军的几个关键的交叉火力点,妈祖军的步兵得以以最小伤亡向前推进。
经过一周的调整,妈祖军的进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马祖军的进攻,从正面进攻,转化为正面吸引火力,多点接近敌人的战术。
清军的防御原本依赖正面火力压制,但妈祖军的渗透战术让他们防不胜防。一些妈祖军小组甚至快速爬上屋顶,从上方突袭清军的阵地,迫使清军不得不分散防御。
迫击炮的炮兵们逐渐掌握了间接射击的技巧。他们先观察清军的火力点,然后计算弹道,让炮弹以高抛弧线精准落入清军的碉堡、屋顶或小巷拐角。
比如,要进入一个小巷子,迫击炮会现对街道拐角处,进行预先炮击,清理有可能埋伏清军的角落。
妈祖军不再盲目冲锋,而是先炮击,再狙击,最后步兵有耐心的突进。迫击炮和线膛步枪的配合,使得清军的街垒防线被一点点撕开。
到了第四周,妈祖军的进攻效率大幅提升。
清军的街垒防线虽然依旧坚固,但妈祖军已经学会了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推进。后装线膛步枪的精准射击,让清军的机枪手不敢轻易露头;迫击炮的精准打击,让清军的火力点一个个消失;而步兵的渗透战术,则让清军的防线从内部开始崩溃。
牛野每日都在听取前线报告,他看着妈祖军的士兵们在快速成长,血的代价,让他们不再是盲目冲锋的莽夫,而是慢慢在转变成为懂得分析和利用地形、分配火力、组织战术的现代战士。
他知道,太原城,终于把剩下的战士慢慢捶打成了钢铁一样的队伍。
最初的妈祖军,面对清军的街垒防线,曾像无头苍蝇一样发起悍勇冲锋,被线膛步枪和手雷打得血肉横飞。
但短短十多天,他们学会了如何用后装线膛步枪精准狙杀、如何用迫击炮瓦解防线、如何用渗透战术撕开缺口。
战争,从来不是比谁的武器更先进,而是比谁更懂得如何使用它。妈祖军,正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成为真正的现代攻坚军队。
北京、天津、保定、张家口等地源源不断地送来新兵,这些新兵们充满朝气和活力,但缺乏实战经验。然而,当他们被编入老兵的队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老兵们的悉心教导和带领下,新兵们逐渐适应了战争的残酷环境。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保护自己,如何与队友紧密配合,以及如何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经过两天的实战历练,这些新兵们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变得极其谨慎和小心,成为了合格的士兵。
与此同时,每天都有郑一娘所在部队的最新消息通过刚刚搭建完成的电报线路从朔州传到太原北面的大营。这些信息对于整个战局的掌控至关重要。
三月十五日,郑一娘的先头队伍已经距离岚县不到五十里的距离,这意味着他们即将逼近目标。
十六日,郑一娘统领的骑兵队伍将绕过岚县,如同一支离弦之箭般直扑古交。而在他们身后,一万步兵和炮兵部队则会对岚县展开强攻,以确保整个作战计划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牛野将率领蒸汽装甲车部队与郑一娘带领的骑兵部队协同作战,对太原城城南的清军大营发动钳形攻势。这一战术的运用将使清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逼迫清军更快崩溃。
而此时的姚耀祖,已经全盘接手了大同、朔州、五寨以及岢岚一线的所有防御体系。他肩负着一项艰巨的任务——抵御来自陕西和甘肃方向的清军援军。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三月初。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个惊人的消息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平静的天空,迅速传遍了各个部队。原来,西太平洋舰队的李珠江和李大虎这一老一少,竟然带领着一万英勇无畏的士兵,成功攻破了武关,并一路长驱直入,兵临长安府城下!
这个消息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在各个马祖军集团军中引起轩然大波。将士们都在议论纷纷。而将领们则在震惊之余,开始重新审视战局,思考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
对清廷残余势力的总攻终于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各方势力都在紧张地筹备和部署。
赵大所率领的东太平洋舰队的陆军,气势如虹,他们带着五万精锐之师,于三月初从东北方向如猛虎下山般向蒙古草原进军。这支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他们的目标是迅速突破清军防线,夺取战略要地。
与此同时,李海的军队也在另一战场上取得了辉煌战果。他们一路高歌猛进,接收了众多城池的投降。其前锋部队更是如利剑一般,直抵洛阳城外,给清廷残余势力造成了巨大压力。
而在西南地区,贵州已经全境解放,陈阿生正率领着他的军队从贵州疾驰而下,直扑云南。这一路势如破竹,清军在他们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这场总攻的规模之大、战线之长,进攻速度之快,在华夏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各方军队紧密配合,相互支援,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战略智慧。清廷残余势力在如此猛烈的攻击下,已经人心不稳,很多地方势力全都在思考接下来他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一,他在决战前期就展开了疯狂的挖壕沟行动。这些壕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布局精妙。牛野更是将四门威力巨大的240毫米迫击炮直接推进到距离城墙仅五百米外的壕沟群坑底。为了确保这些火炮的安全,他还在前面用土堆积起了一座高高的土坡,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人工反斜面。如此一来,清军的直射火炮就完全无法击中坑底里的这四门超级火炮,使得牛野的火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这四门大炮彼此之间相距500米,宛如一条钢铁巨龙横亘在长达两公里的战线上。不仅如此,在这些巨炮之间,还夹杂着众多100毫米迫击炮和95-40火炮,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力网。
第二,当炮击传单如雪花般飘落在太原府城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上面写着:“谁能提供八旗军官和清朝官员的具体位置,将获得高达 1000 两银子的丰厚奖励!”,这是牛野的阴谋,他要离间清军的指挥体系。
第三,为了确保炮击的准确性,马祖军的将领们决定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策略。他们将所有可能藏匿清朝官员和军官的地方都在地图上进行了详细标注,并测定了射击诸元。这样一来,一旦有确切的目标位置信息传来,火炮就能迅速瞄准并发起攻击。
第四,与此同时,马祖军还从天津调来了四个热气球。这些热气球在微风的天气里能够轻松飞上五百米的高空,俯瞰整个太原府城。通过灯语,热气球上的观察员可以与下方的部队进行实时交流,传递重要信息。这是马祖军首次将热气球纳入作战体系,作为炮兵指挥节点使用,无疑为他们的战术增添了新的维度。
要完成这个战术有两个必要条件:
一,240毫米迫击炮采用爆炸弹能抛射2.5公里,可以覆盖大半个太原城。
二,这个时代可没有电话,指挥机构一般会坐镇前沿,所以牛野要明着杀这群死不投降的满清官员。
同时,这种战术还有一个极其恐怖的副作用,那就是离间满清里的八旗和绿营。
牛野手里有一张地图,这是姚耀祖从商人手里买来的八旗军在城内的布防图,这是姚大人花大钱从太原的商人手里购买的。
八旗兵的着装不要太明显,每个旗都有自己特别颜色的着装,这群人在太原街头奔来奔去,只要是个人就能认出来!
炮弹传单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仅仅五分钟后,牛野毫不犹豫地下达了“炮击”的命令!
第一轮炮击的集火目标,正是太原府衙的后院。四枚巨大的炮弹如同咆哮的巨兽,带着雷霆万钧之势砸向府衙。刹那间,地动山摇,爆炸的威力和破片如狂怒的风暴一般席卷而来,竟将一间房屋整个掀飞!那房屋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猛然抓起,然后狠狠地抛向天空,瞬间化为无数碎片。
冲击波如汹涌的海浪,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接摧毁了旁边的两间房屋。砖石瓦砾四处飞溅,烟尘滚滚,遮天蔽日。这仅仅是四轮炮击,240毫米的炮弹就如恶魔的咆哮,将太原府衙彻底夷为一片废墟。
紧接着,第二轮炮击的目标锁定了八旗军在城内的军营。了望手站在高空中,手持高倍望远镜,远远地观察着远处八旗军的院子。他清晰地看到,院子里有兵丁们忙碌地进进出出,似乎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毫无察觉。
然而,他们的命运已经注定。四轮炮击过后,十六枚240毫米口径的超重型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带着无尽的毁灭力量。那院子在瞬间被淹没在一片火光和烟尘之中,仿佛被一只来自地狱的巨兽吞噬。
炮弹的爆炸声响彻云霄,整个巷子都被冲击波震得摇摇欲坠。两边的八旗民居也在这恐怖的力量面前不堪一击,纷纷倒塌,一片狼藉。原本热闹的巷子此刻变得死寂一片,再也没有人敢进出。
第三轮炮击,如同一场狂风暴雨般猛烈地袭来。那炮弹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精准地锁定了几个城门楼子,一个接一个地展开了无情的轰击。
首先是那24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它们发出的炮弹犹如雷霆万钧,带着巨大的冲击力狠狠地砸向城门楼子。每一次爆炸都引起地动山摇,城墙在剧烈的震动中摇摇欲坠。
紧接着,一百毫米口径的迫击炮也加入了这场狂暴的盛宴。它们的炮弹虽然相对较小,但数量众多,如雨点般密集地落在城门楼子上。这些炮弹不断地轰炸着城门楼子的各个部位,将其一点点地摧毁。
经过几轮如此猛烈的重炮轰击,城门楼子终于承受不住这样的重压,开始摇摇欲坠。它们的墙壁逐渐出现裂痕,砖头和瓦片纷纷剥落,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痛苦与无奈。
最终,城门楼子在一片烟尘和巨响中轰然倒塌,与城门一同化为一片废墟。那原本高耸的建筑如今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砖头和瓦砾散落一地。
牛野这一次会用六天,慢慢折磨清军,他这么做处于三种考虑:
其一,他要离间八旗和绿军,所以他会炮轰衙门和八旗,却不炮轰绿营的总兵军营,他要让太原的清军内部产生裂痕。
其二,他准备一点点前移,用重炮来解决太原城内部修建的那些街道壁垒,要让所有清军知道,用这些壕沟和砖木街道堡垒根本就阻挡不住马祖军的进攻。
第三,他和姚耀祖不同,他并不看中能留下多少清军,他故意留下一条城南的道路,让清军可以逃跑。
到此时,他已然决定在太原府他要做一次打样,他要用重炮给清军埋下恐惧的种子,让他们看到妈祖军就双腿发抖,以后根本无胆与妈祖军对抗。
他在军事会议上,说道:“情报说,太原城已经堡垒化,进攻会死伤惨重!有人说,不要进攻城区,用机械化部队击溃援军,将太原城围死就好!可我不这么看,在我看来,只有能攻坚,只有能打硬战的军队才会有军魂!现在的太原城就是一座巨大的熔炉,把陆战队一支支投进去,给老子一点点磨,一点点攻,用实力拿下整个太原城。给老子在这里彻底打垮清军的抵抗意志,彻底打垮清军的军魂!”
是的,牛野要把太原变成熔炉,一边锻造妈祖军的军魂之刀,然后用这把刀将清国的军魂,一刀两断。
他要参与过此次战役的五万妈祖军士兵,作为火把,把攻坚的战术和敢于攻坚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军魂,是一支军队区别于乌合之众的本质特征,是刻在每个军人骨血里的精神密码。它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由信仰、传统、纪律和荣誉共同熔铸而成的精神图腾,决定着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极限与历史命运。
军魂首先体现为坚定的信仰内核。岳家军"精忠报国"的信念让金兵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红军将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支撑着他们在长征路上跨越万水千山。信仰如同军人的精神罗盘,在最黑暗的时刻指引方向,在最艰难的关头提供力量。没有信仰的军队,再精良的装备也只是一堆冰冷的金属;拥有坚定信仰的军队,即使手持木棍也能创造奇迹。
军魂还表现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戚家军的"鸳鸯阵"不只是战术创新,更承载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家国情怀;黄埔军校门口"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的对联,塑造了北伐军英勇无畏的气质。这些传统如同军队的DNA,将先辈的精神品质编码传承,使每一代军人都能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更远的战场。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确保军队精神血脉永续的血脉。
更为关键的是,军魂通过严格的纪律转化为集体行动力。拿破仑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但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这揭示了纪律对于军队战斗力的倍增效应。军魂通过纪律内化为军人的自觉行动,使千万人如一人,形成令敌人胆寒的战斗合力。
历史反复证明,军魂的强弱直接决定军队的兴衰。一支有强大军魂的军队,能够在绝境中迸发超常战力,在逆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在胜利时不骄不躁。从古罗马军团到现代大国军队,那些能够穿越历史长河而不朽的武装力量,无一不拥有坚不可摧的军魂。对当代军队而言,锻造新时代的军魂,就是要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培育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精神特质,确保任何时候都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用艰苦卓绝的战斗铸造军魂,既是军队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
此时的太原城,已是一座空城。早在清军进驻之初,便以“坚壁清野”之策,驱赶所有居民撤离,整座城市沦为纯粹的军事堡垒。城墙之外,清军挖掘了三道壕沟,沟内插满尖锐的木桩,沟外则是密集的鹿砦与铁丝网。街道两旁的房屋被拆除大半,只留下坚固的砖石建筑作为火力点,每条巷口都设有步枪阵地,屋顶架设火炮,形成交叉火力网。
清军主帅为满洲正蓝旗将领富察·哈丰阿,此人深谙守城之道,以“巷战即绞肉机”为战略核心,意图凭借太原城复杂的地形与坚固的防御工事,将马祖军拖入残酷的逐屋争夺战。
牛野深知,若强攻清军壁垒,必将付出惨重代价。因此,他决定以炮火开路,先摧毁清军外围防线,再逐步推进。
马祖军的炮兵阵地设在城北的高地上,数十门95-40大炮,城墙前的壕沟里各种迫击炮一字排开,炮兵们调整角度,瞄准清军壕沟与城墙。随着牛野一声令下,炮火轰鸣,震天动地。
第一轮炮击,目标直指清军外围壕沟。炮弹如雨点般落下,壕沟内的木桩被炸断,泥土飞溅,清军前沿阵地瞬间被硝烟笼罩。第二轮炮击转向城墙,几发精准的炮弹命中城楼,砖石崩裂,守军死伤惨重。第三轮炮击则集中打击清军炮兵阵地,几门清军火炮尚未发射便被摧毁。
炮击持续了整整两个时辰,清军外围防线被撕开数道缺口。牛野见状,立即挥动令旗,下令步兵冲锋。
然而,清军的防御远比马祖军预想的更为顽强。当马祖军步兵冲至壕沟边缘时,幸存的清军枪手从壕沟和隐蔽的射击孔中发射子弹,子弹如暴雨般扫射,冲在最前的马祖军士兵不时有人倒下。
马祖军再以炮兵掩护步兵,逐段推进。炮兵再度开火,压制清军火力点,步兵则趁机越过壕沟,冲向第一道街道壁垒。
清军早已在街道两侧的房屋内埋伏,马祖军刚冲入街道,便遭到两侧屋顶与窗口的猛烈射击。一名马祖军百夫长大喊:“分散队形!贴墙前进!”士兵们迅速散开,利用残垣断壁作掩护,匍匐前进。
然而,清军的巷战战术极为狠辣,他们不仅在街道上设置路障,更在房屋内埋设地雷。一名马祖军士兵刚冲进一间看似废弃的民宅,脚下突然爆炸,整面墙壁轰然倒塌,房梁倾斜,屋顶崩塌,将他与数名战友一同掩埋。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逐街争夺,每一栋房屋都成为血战的焦点。
马祖军一个营的兵力与清军一个团的精锐展开惨烈厮杀。马祖军士兵冲入一家茶楼,试图以此为据点向清军射击,然而清军早已在楼上埋伏,一排排子弹射下,茶楼内的马祖军士兵几乎全灭。清军趁机反扑,却被马祖军后续部队用机枪压制,双方反复拉锯,最终马祖军以伤亡三分之一的代价,勉强控制了这条街道。
在鼓楼街,清军利用钟楼的制高点,用一门弗兰基后装火炮,用散弹轰击马祖军冲锋部队,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营长亲自指挥炮兵,调来两门100毫米迫击炮进入城区,对准钟楼连开十炮,终于将其轰塌。
然而,清军随即在街道两侧的商铺内重新组织防御,马祖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数人的代价。
夜幕降临,战斗并未停歇。清军利用夜色偷袭马祖军阵地,马祖军则点燃火把,以火光照明,防止清军渗透。双方在黑暗中互相射击,枪声、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整座太原城仿佛化作一座巨大的战场。
至3月中旬,马祖军虽攻陷了太原城北和城东,但清军仍死守城南,双方陷入残酷的僵持。牛野的五万大军伤亡逾五千。而清军更是损失惨重,单兵武器代差,大炮的缺少,导致战死清军达到六万之巨,富察·哈丰阿在战报中写道:“贼军悍勇,我军虽守,然进城之军队,一日就全部阵亡,亦难久持。”
战争发展到后期,马祖军开始慢慢学会如何攻城。
妈祖军的步兵改用散兵线战术,士兵不再挤成一团冲锋,而是以3-5人为小组,利用废墟、土坑、断墙作为掩护,交替掩护,用步枪掩护,迫击炮先行炮击可以区域,手雷逐屋清理,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慢慢前进。
后装线膛步枪的优势在于射程远、精度高、装填快。妈祖军里,各个连队的神枪手被挑选出来,专门负责狙杀清军的枪手和观察哨。他们躲在远处的废墟里,修建城市伪装射击点,不断移动,冷静地瞄准清军火力点,一枪一个,逐步瓦解清军的防御节点。
六零型迫击炮的作用被快速放大,步兵们很快发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曲射火力,可以绕过街垒的正面防御,直接轰击清军藏在房屋二楼、屋顶的火力点。
妈祖军的炮兵指挥官开始实地测量距离,用简易的瞄准具和标尺计算弹道,让迫击炮弹准确地砸进可能伏击到底位置。发起进攻前的几轮精准的炮击,往往能摧毁清军的几个关键的交叉火力点,妈祖军的步兵得以以最小伤亡向前推进。
经过一周的调整,妈祖军的进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马祖军的进攻,从正面进攻,转化为正面吸引火力,多点接近敌人的战术。
清军的防御原本依赖正面火力压制,但妈祖军的渗透战术让他们防不胜防。一些妈祖军小组甚至快速爬上屋顶,从上方突袭清军的阵地,迫使清军不得不分散防御。
迫击炮的炮兵们逐渐掌握了间接射击的技巧。他们先观察清军的火力点,然后计算弹道,让炮弹以高抛弧线精准落入清军的碉堡、屋顶或小巷拐角。
比如,要进入一个小巷子,迫击炮会现对街道拐角处,进行预先炮击,清理有可能埋伏清军的角落。
妈祖军不再盲目冲锋,而是先炮击,再狙击,最后步兵有耐心的突进。迫击炮和线膛步枪的配合,使得清军的街垒防线被一点点撕开。
到了第四周,妈祖军的进攻效率大幅提升。
清军的街垒防线虽然依旧坚固,但妈祖军已经学会了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推进。后装线膛步枪的精准射击,让清军的机枪手不敢轻易露头;迫击炮的精准打击,让清军的火力点一个个消失;而步兵的渗透战术,则让清军的防线从内部开始崩溃。
牛野每日都在听取前线报告,他看着妈祖军的士兵们在快速成长,血的代价,让他们不再是盲目冲锋的莽夫,而是慢慢在转变成为懂得分析和利用地形、分配火力、组织战术的现代战士。
他知道,太原城,终于把剩下的战士慢慢捶打成了钢铁一样的队伍。
最初的妈祖军,面对清军的街垒防线,曾像无头苍蝇一样发起悍勇冲锋,被线膛步枪和手雷打得血肉横飞。
但短短十多天,他们学会了如何用后装线膛步枪精准狙杀、如何用迫击炮瓦解防线、如何用渗透战术撕开缺口。
战争,从来不是比谁的武器更先进,而是比谁更懂得如何使用它。妈祖军,正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成为真正的现代攻坚军队。
北京、天津、保定、张家口等地源源不断地送来新兵,这些新兵们充满朝气和活力,但缺乏实战经验。然而,当他们被编入老兵的队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老兵们的悉心教导和带领下,新兵们逐渐适应了战争的残酷环境。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保护自己,如何与队友紧密配合,以及如何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经过两天的实战历练,这些新兵们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变得极其谨慎和小心,成为了合格的士兵。
与此同时,每天都有郑一娘所在部队的最新消息通过刚刚搭建完成的电报线路从朔州传到太原北面的大营。这些信息对于整个战局的掌控至关重要。
三月十五日,郑一娘的先头队伍已经距离岚县不到五十里的距离,这意味着他们即将逼近目标。
十六日,郑一娘统领的骑兵队伍将绕过岚县,如同一支离弦之箭般直扑古交。而在他们身后,一万步兵和炮兵部队则会对岚县展开强攻,以确保整个作战计划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牛野将率领蒸汽装甲车部队与郑一娘带领的骑兵部队协同作战,对太原城城南的清军大营发动钳形攻势。这一战术的运用将使清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逼迫清军更快崩溃。
而此时的姚耀祖,已经全盘接手了大同、朔州、五寨以及岢岚一线的所有防御体系。他肩负着一项艰巨的任务——抵御来自陕西和甘肃方向的清军援军。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三月初。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个惊人的消息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平静的天空,迅速传遍了各个部队。原来,西太平洋舰队的李珠江和李大虎这一老一少,竟然带领着一万英勇无畏的士兵,成功攻破了武关,并一路长驱直入,兵临长安府城下!
这个消息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在各个马祖军集团军中引起轩然大波。将士们都在议论纷纷。而将领们则在震惊之余,开始重新审视战局,思考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
对清廷残余势力的总攻终于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各方势力都在紧张地筹备和部署。
赵大所率领的东太平洋舰队的陆军,气势如虹,他们带着五万精锐之师,于三月初从东北方向如猛虎下山般向蒙古草原进军。这支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他们的目标是迅速突破清军防线,夺取战略要地。
与此同时,李海的军队也在另一战场上取得了辉煌战果。他们一路高歌猛进,接收了众多城池的投降。其前锋部队更是如利剑一般,直抵洛阳城外,给清廷残余势力造成了巨大压力。
而在西南地区,贵州已经全境解放,陈阿生正率领着他的军队从贵州疾驰而下,直扑云南。这一路势如破竹,清军在他们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这场总攻的规模之大、战线之长,进攻速度之快,在华夏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各方军队紧密配合,相互支援,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战略智慧。清廷残余势力在如此猛烈的攻击下,已经人心不稳,很多地方势力全都在思考接下来他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