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4月1日。
夕阳如血,沉在远方的海平面上,把港口的起重架、煤堆、铁轨与船壳染成一片暗红。海风夹杂着煤灰与热铁的气息,吹得人脸发烫。
在这座北方重要的铁矿港口边缘,帝国第一特级锻造工坊今天迎来了一件“巨物”,一台五十吨级蒸汽锤,刚刚安装完毕,正进行首次实战锻造,为新型32磅前装线膛炮的炮管环件试锻。
巨大的铁锤,矗立在工坊中央,如同一座钢铁铸造的神像。
锤头重达五十吨,由整体锻钢铸成;
活塞驱动来自于一台高压蒸汽机,锅炉单独建造,日夜燃烧焦煤,烟囱高耸入云;
锤砧厚达三尺,固定在特制地基中,深埋地下十余尺,以防震动;
控制台前站着一名穿皮围裙的工程师,神情冷静,手握操纵杆,脚下踩着蒸汽阀门,如同操控一头钢铁巨兽。
而在不远处,五位被工坊与管理中心海军建造部特邀前来的大炮工匠正聚在一处,神情复杂地望着那台五十吨的钢铁猛兽——他们是帝国最顶尖的炮管与炮身锻造师,打了一辈子铁,却从未见过这样的“怪物”。
“炉温到了!”一名监工高喊,“1280℃,目标钢锭已加热完毕!”
在蒸汽锤旁边的锻造炉内,一块巨大的合金钢锭被烧得通红,表面泛着橙黄色的光芒,像是一轮缩小的太阳。那钢锭,是为锻造32磅炮炮管环准备的初坯——虽然一门32磅炮整体并不算巨大,但它的炮管环件依然需要极高的强度与均匀性,不能有丝毫缺陷。
“准备上锤。”工程师沉声下令。
几名钳工用巨型铁钳将那炽热的钢锭从炉中夹出,迅速而准确地放到了蒸汽锤正下方的砧座上。
五位大炮工匠不由自主地向前走了两步,目光死死锁定那块通红的金属——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等待着被塑造、被锻打、被赋予真正的生命。
“开始。”工程师低喝一声。
“咚!!!”
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炸响,整个工坊都为之一颤。
那五十吨重的锤头,以惊人的速度从数米高处落下,精准地砸在钢锭的正中心!
一瞬间,通红的金属如同被巨人之拳击中,猛然向下塌陷,又迅速在巨大冲击力下延展、压实,表面火花飞溅,金属波浪翻滚!
“第一锤!”工程师大喊,“继续加热,保持温度!”
五位大炮工匠目不转睛,屏息凝神。
他们知道,眼前这一过程,正是未来32磅前装线膛炮炮管环的诞生之路——那可是战舰甲板与炮台上最常见、也最重要的火力单元,每一门都需承受爆炸的巨大膛压,对金属结构的要求近乎苛刻。
而这一切,都要从这五十吨蒸汽锤的每一次精准锻打下开始。
炮管环的原材料是一块特制合金钢锭,必须在1200~1300℃的高温下保持“热塑性”,才能进行有效锻打;
工匠用巨型铁钳将钢锭从锻造炉中迅速夹出,放在蒸汽锤砧座正中央——位置偏差一寸,锤击受力就不均,后果可能是裂纹甚至断裂。
蒸汽锤第一次落下,将整块钢锭从中心向下压实,初步形成大致的圆柱形;
这一步叫“开坯”,目的是打破铸态组织,让金属内部晶粒重新排列,为后续精细成型打基础;
每一锤都由工程师精准控制落锤高度与蒸汽压力,从而调节打击力度——从十几吨到五十吨,皆可调节。
“咚!——咚!——咚!”
锤头一次次落下,钢锭逐渐变粗、变短、变结实,表面杂质被击碎,内部气泡被挤出,金属结构越来越均匀。
工匠指挥调整锤击位置,时而中心,时而边缘,让金属受力均匀;
钢锭被不断镦粗并延展,为后续“冲孔”或“挤压成环”做准备;
每一次锤击,都让金属更致密、更均匀,为最终形成高强度炮管环奠定基础;
当钢锭被锻至目标直径与壁厚后,工匠将其切割为环形段;
每一环,就是未来炮管的一节;
这些环件还要经过多次锻打、整形、焊接(或热套)、镗孔、抛光等后续工序,才能成为真正的炮管;
但最关键的金属结构成型,就在这一锤一锤的锻打下完成。
“……它一锤下去,顶得上咱十几个壮汉使大锤。”老陈,他在广州大铁匠作坊工作,曾为大清海军打了二十多年炮管的老匠人,正在低声喃喃。
“何止十几个。”小林接话,眼睛仍盯着那不断轰鸣的蒸汽锤,“我算过,以前咱靠水压机和小锤,打一门32磅炮的炮管环,从开坯到成型,至少得七八天,还得是好手、好炉、好铁。”
“现在呢?”阿勇忍不住问。
工程师李工走了过来,擦了擦额头的汗:“从加热、上锤、初锻、镦粗、整形,到环件切分,如果材料供应充足、炉火不间断,这台五十吨蒸汽锤,一天能打出三到五组32磅炮的炮管环。”
“一组是几环?”老周皱眉。
“一门32磅炮,通常需要三到四环拼接,视设计而定。”李工解释,“也就是说,一台蒸汽锤,一天就能为三到五门32磅炮提供核心环件。”
五位工匠面面相觑。
“那要是靠咱手工?”老陈声音低了下去。
“靠水压机加小锤,加上风箱锻锤,一炉钢一天最多打一套环,还不一定合格。”小林咬着牙,“从开料到最终交货,一门32磅炮的炮管环,没个十天半个月下不来。”
“而现在……”老周望着那仍在不断轰鸣的蒸汽锤,轻声道,“一天就是三到五门。”
“这他娘……不是快一点。”阿勇喃喃道,“这是翻天了。”
老周问工程师:“这玩意,我们铁矿港有几台?”
李工想了想,“这是第一个标准品,开料了五台。这是第二台,第一台装在钢厂。兰芳那边定了两台,广州蒸汽机厂定了一台。”
夕阳已经沉没,港口亮起了灯火。工厂里的蒸汽锤仍在轰鸣,一下又一下,精准、有力、如同雷神的重锤,不可阻挡。
它正在砸碎的是某种看不见的禁锢。
1814年4月10日,铁矿港,晴转多云
清晨的港口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海风裹挟着煤灰与海盐的气息,吹得码头上的人群衣袍猎猎作响。铁矿港——这座澳洲西北方最重要的军港与贸易枢纽,此刻正聚集着上千人:海军军官、造船技师、政府官员、商贾,还有无数围观的平民百姓。他们站在木制栈桥与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目光紧紧锁定在港口中央那座巨大的船台上。
那里,一艘前所未有的巨舰,正静静地等待着它命运的那一刻——下水。
“复仇者号” —— 一个令人屏息的名字
这艘船,便是妈祖军最新、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超级三体战舰——“复仇者号”。
它不是一般的战舰,甚至不是普通的三桅战列舰或巡洋舰。当人们第一眼望向那艘仍停泊在船台上的庞然大物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艘排水量高达1500吨的三体巨舰。
是的,三体船被许多传统造船师视为“离经叛道”的设计。它不是传统单船体结构,而是由一个中央主船体,与左右两个对称的浮筒(或称副船体)共同组成,三者通过坚固的锌钢铁甲板与龙骨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
远远望去,整艘船就像一只巨大的铁翼,稳稳地浮在船台上,庄严而威严。
上午十时许,随着港口的大鼓擂动,鼓声隆隆,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在海军军官一声令下,船台两侧的巨大木制止滑楔被逐一敲松,几十名经验丰富的造船工人手持长杆,开始有节奏地调整船体位置。码头上的人群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那艘巨舰,
它缓缓地、庄严地,开始移动了。
在滑道与润滑油脂的共同作用下,“复仇者号”开始沿着倾斜的船台,向铁矿港深水码头方向滑去。起初缓慢得几乎难以察觉,但随着重力与水流的共同作用,它逐渐加速,船体底部摩擦着木制滑轨,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吱嘎”声。
它太大了。
排水量1500吨,意味着它的总重量几乎相当于一座小型庄园的建筑群;
它的船身总长度超过70米,宽度(含浮筒)超过20米;
船体中央主甲板架设在左右浮筒之上,形成一种异常宽广而稳定的平台;
最令人震撼的,是它那四根巨大的桅杆,从中央主甲板笔直向上延伸,如同巨人伸展的手指,刺向灰蓝色的天空。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倒吸一口冷气,有人喃喃自语:“这是我见过最大的三体船?”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艘船的甲板并非传统单层结构,而是从中央主船体向左右两侧延伸出宽阔的复合甲板结构,仿佛一座浮动的海上堡垒。左右浮筒并非简单的辅助漂浮装置,而是具备一定浮力与稳定功能的结构体,让整艘船即便在恶劣海况下也能保持惊人的稳定性。
“这像是一只浮在海面的银色海鸥”
“这船我挺
夕阳如血,沉在远方的海平面上,把港口的起重架、煤堆、铁轨与船壳染成一片暗红。海风夹杂着煤灰与热铁的气息,吹得人脸发烫。
在这座北方重要的铁矿港口边缘,帝国第一特级锻造工坊今天迎来了一件“巨物”,一台五十吨级蒸汽锤,刚刚安装完毕,正进行首次实战锻造,为新型32磅前装线膛炮的炮管环件试锻。
巨大的铁锤,矗立在工坊中央,如同一座钢铁铸造的神像。
锤头重达五十吨,由整体锻钢铸成;
活塞驱动来自于一台高压蒸汽机,锅炉单独建造,日夜燃烧焦煤,烟囱高耸入云;
锤砧厚达三尺,固定在特制地基中,深埋地下十余尺,以防震动;
控制台前站着一名穿皮围裙的工程师,神情冷静,手握操纵杆,脚下踩着蒸汽阀门,如同操控一头钢铁巨兽。
而在不远处,五位被工坊与管理中心海军建造部特邀前来的大炮工匠正聚在一处,神情复杂地望着那台五十吨的钢铁猛兽——他们是帝国最顶尖的炮管与炮身锻造师,打了一辈子铁,却从未见过这样的“怪物”。
“炉温到了!”一名监工高喊,“1280℃,目标钢锭已加热完毕!”
在蒸汽锤旁边的锻造炉内,一块巨大的合金钢锭被烧得通红,表面泛着橙黄色的光芒,像是一轮缩小的太阳。那钢锭,是为锻造32磅炮炮管环准备的初坯——虽然一门32磅炮整体并不算巨大,但它的炮管环件依然需要极高的强度与均匀性,不能有丝毫缺陷。
“准备上锤。”工程师沉声下令。
几名钳工用巨型铁钳将那炽热的钢锭从炉中夹出,迅速而准确地放到了蒸汽锤正下方的砧座上。
五位大炮工匠不由自主地向前走了两步,目光死死锁定那块通红的金属——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等待着被塑造、被锻打、被赋予真正的生命。
“开始。”工程师低喝一声。
“咚!!!”
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炸响,整个工坊都为之一颤。
那五十吨重的锤头,以惊人的速度从数米高处落下,精准地砸在钢锭的正中心!
一瞬间,通红的金属如同被巨人之拳击中,猛然向下塌陷,又迅速在巨大冲击力下延展、压实,表面火花飞溅,金属波浪翻滚!
“第一锤!”工程师大喊,“继续加热,保持温度!”
五位大炮工匠目不转睛,屏息凝神。
他们知道,眼前这一过程,正是未来32磅前装线膛炮炮管环的诞生之路——那可是战舰甲板与炮台上最常见、也最重要的火力单元,每一门都需承受爆炸的巨大膛压,对金属结构的要求近乎苛刻。
而这一切,都要从这五十吨蒸汽锤的每一次精准锻打下开始。
炮管环的原材料是一块特制合金钢锭,必须在1200~1300℃的高温下保持“热塑性”,才能进行有效锻打;
工匠用巨型铁钳将钢锭从锻造炉中迅速夹出,放在蒸汽锤砧座正中央——位置偏差一寸,锤击受力就不均,后果可能是裂纹甚至断裂。
蒸汽锤第一次落下,将整块钢锭从中心向下压实,初步形成大致的圆柱形;
这一步叫“开坯”,目的是打破铸态组织,让金属内部晶粒重新排列,为后续精细成型打基础;
每一锤都由工程师精准控制落锤高度与蒸汽压力,从而调节打击力度——从十几吨到五十吨,皆可调节。
“咚!——咚!——咚!”
锤头一次次落下,钢锭逐渐变粗、变短、变结实,表面杂质被击碎,内部气泡被挤出,金属结构越来越均匀。
工匠指挥调整锤击位置,时而中心,时而边缘,让金属受力均匀;
钢锭被不断镦粗并延展,为后续“冲孔”或“挤压成环”做准备;
每一次锤击,都让金属更致密、更均匀,为最终形成高强度炮管环奠定基础;
当钢锭被锻至目标直径与壁厚后,工匠将其切割为环形段;
每一环,就是未来炮管的一节;
这些环件还要经过多次锻打、整形、焊接(或热套)、镗孔、抛光等后续工序,才能成为真正的炮管;
但最关键的金属结构成型,就在这一锤一锤的锻打下完成。
“……它一锤下去,顶得上咱十几个壮汉使大锤。”老陈,他在广州大铁匠作坊工作,曾为大清海军打了二十多年炮管的老匠人,正在低声喃喃。
“何止十几个。”小林接话,眼睛仍盯着那不断轰鸣的蒸汽锤,“我算过,以前咱靠水压机和小锤,打一门32磅炮的炮管环,从开坯到成型,至少得七八天,还得是好手、好炉、好铁。”
“现在呢?”阿勇忍不住问。
工程师李工走了过来,擦了擦额头的汗:“从加热、上锤、初锻、镦粗、整形,到环件切分,如果材料供应充足、炉火不间断,这台五十吨蒸汽锤,一天能打出三到五组32磅炮的炮管环。”
“一组是几环?”老周皱眉。
“一门32磅炮,通常需要三到四环拼接,视设计而定。”李工解释,“也就是说,一台蒸汽锤,一天就能为三到五门32磅炮提供核心环件。”
五位工匠面面相觑。
“那要是靠咱手工?”老陈声音低了下去。
“靠水压机加小锤,加上风箱锻锤,一炉钢一天最多打一套环,还不一定合格。”小林咬着牙,“从开料到最终交货,一门32磅炮的炮管环,没个十天半个月下不来。”
“而现在……”老周望着那仍在不断轰鸣的蒸汽锤,轻声道,“一天就是三到五门。”
“这他娘……不是快一点。”阿勇喃喃道,“这是翻天了。”
老周问工程师:“这玩意,我们铁矿港有几台?”
李工想了想,“这是第一个标准品,开料了五台。这是第二台,第一台装在钢厂。兰芳那边定了两台,广州蒸汽机厂定了一台。”
夕阳已经沉没,港口亮起了灯火。工厂里的蒸汽锤仍在轰鸣,一下又一下,精准、有力、如同雷神的重锤,不可阻挡。
它正在砸碎的是某种看不见的禁锢。
1814年4月10日,铁矿港,晴转多云
清晨的港口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海风裹挟着煤灰与海盐的气息,吹得码头上的人群衣袍猎猎作响。铁矿港——这座澳洲西北方最重要的军港与贸易枢纽,此刻正聚集着上千人:海军军官、造船技师、政府官员、商贾,还有无数围观的平民百姓。他们站在木制栈桥与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目光紧紧锁定在港口中央那座巨大的船台上。
那里,一艘前所未有的巨舰,正静静地等待着它命运的那一刻——下水。
“复仇者号” —— 一个令人屏息的名字
这艘船,便是妈祖军最新、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超级三体战舰——“复仇者号”。
它不是一般的战舰,甚至不是普通的三桅战列舰或巡洋舰。当人们第一眼望向那艘仍停泊在船台上的庞然大物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艘排水量高达1500吨的三体巨舰。
是的,三体船被许多传统造船师视为“离经叛道”的设计。它不是传统单船体结构,而是由一个中央主船体,与左右两个对称的浮筒(或称副船体)共同组成,三者通过坚固的锌钢铁甲板与龙骨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
远远望去,整艘船就像一只巨大的铁翼,稳稳地浮在船台上,庄严而威严。
上午十时许,随着港口的大鼓擂动,鼓声隆隆,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在海军军官一声令下,船台两侧的巨大木制止滑楔被逐一敲松,几十名经验丰富的造船工人手持长杆,开始有节奏地调整船体位置。码头上的人群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那艘巨舰,
它缓缓地、庄严地,开始移动了。
在滑道与润滑油脂的共同作用下,“复仇者号”开始沿着倾斜的船台,向铁矿港深水码头方向滑去。起初缓慢得几乎难以察觉,但随着重力与水流的共同作用,它逐渐加速,船体底部摩擦着木制滑轨,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吱嘎”声。
它太大了。
排水量1500吨,意味着它的总重量几乎相当于一座小型庄园的建筑群;
它的船身总长度超过70米,宽度(含浮筒)超过20米;
船体中央主甲板架设在左右浮筒之上,形成一种异常宽广而稳定的平台;
最令人震撼的,是它那四根巨大的桅杆,从中央主甲板笔直向上延伸,如同巨人伸展的手指,刺向灰蓝色的天空。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倒吸一口冷气,有人喃喃自语:“这是我见过最大的三体船?”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艘船的甲板并非传统单层结构,而是从中央主船体向左右两侧延伸出宽阔的复合甲板结构,仿佛一座浮动的海上堡垒。左右浮筒并非简单的辅助漂浮装置,而是具备一定浮力与稳定功能的结构体,让整艘船即便在恶劣海况下也能保持惊人的稳定性。
“这像是一只浮在海面的银色海鸥”
“这船我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