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刻,广州城西的蒸汽机工厂里,王铁匠正蹲在一堆齿轮和钢管中间,抓耳挠腮,活像只炸了毛的狸猫。他面前的长条木桌上,摆着一个巴掌大的铜制小玩意儿——那是雨儿那群半大孩子捣鼓出来的"蒸汽风轮机"模型。
他现在直接就想给自己一个耳巴子,在铁矿港城看新船下水时,小丫头找到他。
"王叔,您倒是快点儿啊!"扎着羊角辫的雨儿踮着脚扒在桌沿,眼睛亮得像星子,"我们这模型转起来可稳当了,蒸汽冲起来,叶片就转,转的飞快,力气贼大!要不,你们做个大的原型出来?"
当时,王铁匠是怎么说的?
他看了两眼,然后拍着胸口,啪啪响,“小事一桩!交给你王叔,看我一年内给你整个大家伙出来!”
王铁匠用粗布擦了把额头的汗,再次用指尖戳了戳那模型的小叶片——薄如蝉翼的铜片,边缘打磨得圆润,在模型中心的蒸汽喷口推动下,正"呼啦啦"地转得飞快。
"丫头,你们玩模型是图个乐呵,"王铁匠在心里喊,"可这要放大十倍、百倍,做成能带动船的蒸汽机......"他抓起桌上的铁钳比划,"光这叶片就得有半人高!咋固定?咋让蒸汽均匀吹?更别说这转得跟陀螺似的,跑的这么快,我咋让它慢下来好带动齿轮?"
围在一旁的三十几个工匠也跟着直叹气。老钳工赵三蹲在地上抽旱烟:"王师傅,那小风轮转起来没个停,我瞧着跟发疯似的。要是原型也这么转,哪根钢柱能受得了这么磨的?"
年轻工匠阿耀指着模型中心的小圆盘:"还有这转得飞快的轴,我们还得想法子让它慢下来,不然咋带动船桨或者车轮?"
王铁匠抓起桌上的图纸——那是雨儿用炭条画的"大蒸汽机"草图,叶片画得歪歪扭扭,却标着"十二片直径三尺"的字样。他盯着那行字,喉结动了动:"十二片叶片,每片得有三尺长,铜板得有半寸厚......"他比划着,"光是浇铸这一片,咱的炉子温度都不够!更别说叶片得做成流线型,不然蒸汽一冲就变形!"
"差速器更是个要命的玩意儿!"他突然拍桌,震得桌上的齿轮叮当响,"那小风轮转得快,可啥玩意也要从慢到快啊。以前总想再快点,这疯转的神经病,居然要把快的转成慢的?得弄一套齿轮组,让转速降下来......"他抓起一根铁棍,在地上画起歪歪扭扭的齿轮图,"小齿轮带大齿轮,齿数得算得准,该用哪几个现成的呢?”
王铁匠刚动一下脑子,又被工匠老李打断:"王师傅,咱连叶片都打不出来,谈啥齿轮组啊!那铜板软,一吹就变形;铁板硬,又不好打磨......"
王铁匠伸手抹了把脸,汗水混着油灰在他脸上划出几道黑印。他望着一眼窗外被热浪扭曲的街道,转头就是一顿超级输出:"我管你的,只要功夫深,铁棒能磨成针!给老子磨去,三个月内,姓李的,老子就给你三个月!三个月之后,老子要看到能用的叶片"
骂完姓李的,他觉得舒坦了,深吸一口气,朝围着的工匠们摆摆手,"都别傻愣着!赵三,带人去试铸铜叶片,啥铜的全都试一遍;姓李的,你磨钢片试一试。阿福,你他娘,给老子动动心眼,找个能长期转动,又能耐的钢轴,找龙门吊的轴承试一试。一堆人,别成天围着老子提问题,老子他娘不是又不是教书的先生!"
阳光透过糊着油纸的窗户,在满地的齿轮、钢管和图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王铁匠蹲回桌前,抓起铅笔在图纸上勾勾画画,耳边是工匠们嘈杂的讨论声,还有远处江面上隐约传来的船工号子。
"丫头啊,"他在心里骂,"你这是要坑死你叔啊!我也就是嘴贱了一点,平时对你也不错啊。。。一年?你叔要死了,要死了啊"
“模型”和“原型”,只差了一个字!
却让三十个人,为了这个字,折腾整整三年!
作孽啊,陈小雨,你作孽啊!
陈小雨,只做了这一个孽吗?
不,她做的孽,可多了!
铁矿港的八月,海风裹着铁锈与火药的气息在十六座红砖炮厂上盘旋。
十五个穿着粗布工装的工程师挤在炮厂的铸模车间里,围着一块被烧得焦黑的炮膛残片,个个眉头拧成了疙瘩。墙角木架上摆着陈小雨留下的课题,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制作一根四十倍径,口径不小于32磅,后装填弹药的大炮。"
"三十五倍径的炮我们去年不是做出来了?"工程师老周用铁钳拨弄着残片上龟裂的纹路,"怎么到四十倍径,这炮管就跟孙猴子的金箍棒似的,说爆就爆?"
"这很有难度!"年轻工程师阿林蹲在地上,用炭条在地上画着比例图,"倍径每增加一,炮管长度就得多出炮口直径的一倍——四十倍径,那炮管得有六米一长!"他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长筒,"咱们现有的铸铁炉,连这么长的模具都烧不透!"
"问题哪止是长度!"负责炮膛铸造的老张一拳砸在铁砧上,"你们瞧这残片。"他指着焦黑处一道细如发丝的裂缝,"从炮尾一直裂到药室,三十五倍径时最多裂到中间,现在倒好,整根炮管跟筛子似的。"
"我试过加厚炮管壁。"工程师小吴翻开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可再加八分厚,炮身就重得跟铁疙瘩似的。这简直就是合面,面不够加水,水多了加面"他没说完,众人就发出一阵苦笑。
"后装填才是要命的!"负责闭锁结构的阿德扯开衣领,喉结上的汗珠滚进粗布里,"三十五倍径时,药室和炮膛还能用螺纹闭锁,现在炮管长了,螺纹一转就是半圈,士兵哪有那么大力气?"他拿起桌上的黄铜闭锁模型,"我试过弹簧卡榫,结果发射时后坐力直接把卡榫崩飞了!"
"我琢磨过把炮管做成锥形。"工程师小周翻开自己的草图,"炮口细一点,炮尾粗一点,这样炮重是不是能轻点....."话没说完就被老张打断:"锥形炮膛?你当是烧陶罐呢?加工精度差一毫,弹丸就卡在变径处,要么打不出去,要么炸膛!"
车间里的铁炉还冒着余温,映得众人脸上的汗珠闪着油光。阿林突然抓起粉笔,在墙上画了道长长的直线:"咱们现在的问题,是整根炮管从炮尾到炮口,每一寸都得精准——"他指着线段,"炮尾的药室得严丝合缝装填火药,中间的炮管得让燃气均匀加速,炮口的弹丸得稳稳当当地飞出去。可现在呢?三十五倍径时,炮管精度还能靠经验凑合,四十倍径......"他画了个颤抖的弧线,"稍微哪处不均匀,整根炮管就废了!"
"还有冷却问题!"负责浇铸的老王一拍大腿,"四十倍径的炮管,中间部分冷却得慢,炮尾和炮口先凝固,中间还是软的——"他比划着,"冷却不均匀,炮管内部就有应力,发射时应力一释放,咔嚓,裂了!"
"我试过水冷。"负责工艺的小吴翻开本子,"在炮管外面缠铜管灌冷水,结果炮管外壁结了一层硬壳,里面还是没冷却透......"
"小雨倒好。"老周突然嘟囔,"留个课题就了,留咱们在这儿跟炮管较劲!"
"他们肯定琢磨过。"阿德捡起残片,对着光看了看,"四十倍径的后装填大炮,要是真做成了......"他没说完,众人就都沉默下来——射程更远、装填更快的大炮,意味着战场上能先发制人,意味着商船能挂着妈祖旗走得更远。
"要不......"小吴犹豫着开口,"先退一步?做三十八倍径的?"
"退?"老张猛地站起来,"陈小雨的课题就是四十倍径的坎儿!"
车间里又安静下来,只有铁炉里的余烬偶尔爆出一两点火星。阿林蹲在地上,用炭条在残片上画着新的比例——四米二的炮管,八分厚的壁,锥形药室,螺纹闭锁改成楔式......他的笔尖顿了顿,在"炮管材料"那栏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明天我去钢铁厂看看"老王突然说,"问他们看看有什么好一点的办法,让炮管均匀受热"
"我再去试一次水冷工艺。"小吴合上笔记本,"这次用细铜管,贴着炮管内壁......"
"闭锁结构我再改,现在一门35倍径炮上改一个螺栓结构看看吧。"阿德揉了揉发红的眼睛。
一切都是未知的,不可捉摸。
十五个工程师又围拢过来,盯着那块焦黑的残片,像盯着一个亟待破解的谜题。
“要不,改铜炮?”,小吴问道。
老王立刻回绝,“不行,这是线膛炮,铜炮打不了两发,弹道就没了,立马变滑膛炮。”
众人难啊!比登蜀山还要难啊!
完了吗?
还没完呢?
陈小雨随牛野舰队出发前,脚步特意拐去了钢铁厂。炉火把她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忽长忽短,她扒着刚冷却的钢坯边沿,把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拍给围过来的人——广州水手学校的十个学生,还有钢铁厂的十个老工匠。
“给你们留个活计。”她声音脆生生的,盖过车间里零星的叮当声,“锌和钢铁融一块,从1%的锌掺到99%,每一种配比都炼出样品来。硬度、韧性,尤其扛不扛海水泡,都得记下来,数据一点不能含糊。”
众人刚应下,瞅着纸上列的配比数,脸先垮了一半。单说炼样品就不是轻巧活,炉火得守着,融料得盯准了比例,更别说每种样品都要掰扯着测硬度、敲打着看韧性,还得泡进模拟海水的大缸里天天瞅变化。这哪是“活计”,分明是堆成山的细活儿。
可没等他们缓过劲,广州水手学校那边又递来消息——除了锌铁配比,还有一堆装在小陶罐里的稀有金属等着和钢铁熔炼测试,全部都要从1%到99%。
学生们对着库房里那些标着怪名字的金属罐,你瞅我我瞅你,有人蹲在地上扒着罐子笑:“学校和陈小雨这丫头是把咱们当骡子吧?这得搞到猴年马月!”
抱怨归抱怨,第二天钢铁厂的炉火还是比往常烧得更旺了。工匠们守着熔炉调火候,学生们蹲在旁边记数据,数百个大缸里装海水,泡着一排排样品,标签在水里晃悠悠的。
谁都知道,这些叮叮当当炼出来的样品,说不定哪天真有用处。
比如,镀锌管和水龙头已经开始进入城市建设使用了。听说真不生锈,也真是神了。
始作蛹者陈小雨,此刻在干嘛?
嗯,这小丫头在绕铜丝,一圈又一圈,还唱着歌,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出街着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
珍珠蝴蝶两边排,
排排都有十二粒,
粒粒圆亮冇疵瑕”。
这丫头有一门本事,那就是不烦,啥事都不烦,每日乐呵呵!
可只要碰到她交代的事情,人人都头大,头大,大如斗!
至此以后,妈祖军科研和工业江湖上流传起一句话:“不见陈小雨,日子日日好;一见陈小雨,日日都扑街”
后来陈小雨知道了,小丫头卷起袖子,直接开骂,“一群扑街仔,等着小娘回来,看如何收拾你们!”
他现在直接就想给自己一个耳巴子,在铁矿港城看新船下水时,小丫头找到他。
"王叔,您倒是快点儿啊!"扎着羊角辫的雨儿踮着脚扒在桌沿,眼睛亮得像星子,"我们这模型转起来可稳当了,蒸汽冲起来,叶片就转,转的飞快,力气贼大!要不,你们做个大的原型出来?"
当时,王铁匠是怎么说的?
他看了两眼,然后拍着胸口,啪啪响,“小事一桩!交给你王叔,看我一年内给你整个大家伙出来!”
王铁匠用粗布擦了把额头的汗,再次用指尖戳了戳那模型的小叶片——薄如蝉翼的铜片,边缘打磨得圆润,在模型中心的蒸汽喷口推动下,正"呼啦啦"地转得飞快。
"丫头,你们玩模型是图个乐呵,"王铁匠在心里喊,"可这要放大十倍、百倍,做成能带动船的蒸汽机......"他抓起桌上的铁钳比划,"光这叶片就得有半人高!咋固定?咋让蒸汽均匀吹?更别说这转得跟陀螺似的,跑的这么快,我咋让它慢下来好带动齿轮?"
围在一旁的三十几个工匠也跟着直叹气。老钳工赵三蹲在地上抽旱烟:"王师傅,那小风轮转起来没个停,我瞧着跟发疯似的。要是原型也这么转,哪根钢柱能受得了这么磨的?"
年轻工匠阿耀指着模型中心的小圆盘:"还有这转得飞快的轴,我们还得想法子让它慢下来,不然咋带动船桨或者车轮?"
王铁匠抓起桌上的图纸——那是雨儿用炭条画的"大蒸汽机"草图,叶片画得歪歪扭扭,却标着"十二片直径三尺"的字样。他盯着那行字,喉结动了动:"十二片叶片,每片得有三尺长,铜板得有半寸厚......"他比划着,"光是浇铸这一片,咱的炉子温度都不够!更别说叶片得做成流线型,不然蒸汽一冲就变形!"
"差速器更是个要命的玩意儿!"他突然拍桌,震得桌上的齿轮叮当响,"那小风轮转得快,可啥玩意也要从慢到快啊。以前总想再快点,这疯转的神经病,居然要把快的转成慢的?得弄一套齿轮组,让转速降下来......"他抓起一根铁棍,在地上画起歪歪扭扭的齿轮图,"小齿轮带大齿轮,齿数得算得准,该用哪几个现成的呢?”
王铁匠刚动一下脑子,又被工匠老李打断:"王师傅,咱连叶片都打不出来,谈啥齿轮组啊!那铜板软,一吹就变形;铁板硬,又不好打磨......"
王铁匠伸手抹了把脸,汗水混着油灰在他脸上划出几道黑印。他望着一眼窗外被热浪扭曲的街道,转头就是一顿超级输出:"我管你的,只要功夫深,铁棒能磨成针!给老子磨去,三个月内,姓李的,老子就给你三个月!三个月之后,老子要看到能用的叶片"
骂完姓李的,他觉得舒坦了,深吸一口气,朝围着的工匠们摆摆手,"都别傻愣着!赵三,带人去试铸铜叶片,啥铜的全都试一遍;姓李的,你磨钢片试一试。阿福,你他娘,给老子动动心眼,找个能长期转动,又能耐的钢轴,找龙门吊的轴承试一试。一堆人,别成天围着老子提问题,老子他娘不是又不是教书的先生!"
阳光透过糊着油纸的窗户,在满地的齿轮、钢管和图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王铁匠蹲回桌前,抓起铅笔在图纸上勾勾画画,耳边是工匠们嘈杂的讨论声,还有远处江面上隐约传来的船工号子。
"丫头啊,"他在心里骂,"你这是要坑死你叔啊!我也就是嘴贱了一点,平时对你也不错啊。。。一年?你叔要死了,要死了啊"
“模型”和“原型”,只差了一个字!
却让三十个人,为了这个字,折腾整整三年!
作孽啊,陈小雨,你作孽啊!
陈小雨,只做了这一个孽吗?
不,她做的孽,可多了!
铁矿港的八月,海风裹着铁锈与火药的气息在十六座红砖炮厂上盘旋。
十五个穿着粗布工装的工程师挤在炮厂的铸模车间里,围着一块被烧得焦黑的炮膛残片,个个眉头拧成了疙瘩。墙角木架上摆着陈小雨留下的课题,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制作一根四十倍径,口径不小于32磅,后装填弹药的大炮。"
"三十五倍径的炮我们去年不是做出来了?"工程师老周用铁钳拨弄着残片上龟裂的纹路,"怎么到四十倍径,这炮管就跟孙猴子的金箍棒似的,说爆就爆?"
"这很有难度!"年轻工程师阿林蹲在地上,用炭条在地上画着比例图,"倍径每增加一,炮管长度就得多出炮口直径的一倍——四十倍径,那炮管得有六米一长!"他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长筒,"咱们现有的铸铁炉,连这么长的模具都烧不透!"
"问题哪止是长度!"负责炮膛铸造的老张一拳砸在铁砧上,"你们瞧这残片。"他指着焦黑处一道细如发丝的裂缝,"从炮尾一直裂到药室,三十五倍径时最多裂到中间,现在倒好,整根炮管跟筛子似的。"
"我试过加厚炮管壁。"工程师小吴翻开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可再加八分厚,炮身就重得跟铁疙瘩似的。这简直就是合面,面不够加水,水多了加面"他没说完,众人就发出一阵苦笑。
"后装填才是要命的!"负责闭锁结构的阿德扯开衣领,喉结上的汗珠滚进粗布里,"三十五倍径时,药室和炮膛还能用螺纹闭锁,现在炮管长了,螺纹一转就是半圈,士兵哪有那么大力气?"他拿起桌上的黄铜闭锁模型,"我试过弹簧卡榫,结果发射时后坐力直接把卡榫崩飞了!"
"我琢磨过把炮管做成锥形。"工程师小周翻开自己的草图,"炮口细一点,炮尾粗一点,这样炮重是不是能轻点....."话没说完就被老张打断:"锥形炮膛?你当是烧陶罐呢?加工精度差一毫,弹丸就卡在变径处,要么打不出去,要么炸膛!"
车间里的铁炉还冒着余温,映得众人脸上的汗珠闪着油光。阿林突然抓起粉笔,在墙上画了道长长的直线:"咱们现在的问题,是整根炮管从炮尾到炮口,每一寸都得精准——"他指着线段,"炮尾的药室得严丝合缝装填火药,中间的炮管得让燃气均匀加速,炮口的弹丸得稳稳当当地飞出去。可现在呢?三十五倍径时,炮管精度还能靠经验凑合,四十倍径......"他画了个颤抖的弧线,"稍微哪处不均匀,整根炮管就废了!"
"还有冷却问题!"负责浇铸的老王一拍大腿,"四十倍径的炮管,中间部分冷却得慢,炮尾和炮口先凝固,中间还是软的——"他比划着,"冷却不均匀,炮管内部就有应力,发射时应力一释放,咔嚓,裂了!"
"我试过水冷。"负责工艺的小吴翻开本子,"在炮管外面缠铜管灌冷水,结果炮管外壁结了一层硬壳,里面还是没冷却透......"
"小雨倒好。"老周突然嘟囔,"留个课题就了,留咱们在这儿跟炮管较劲!"
"他们肯定琢磨过。"阿德捡起残片,对着光看了看,"四十倍径的后装填大炮,要是真做成了......"他没说完,众人就都沉默下来——射程更远、装填更快的大炮,意味着战场上能先发制人,意味着商船能挂着妈祖旗走得更远。
"要不......"小吴犹豫着开口,"先退一步?做三十八倍径的?"
"退?"老张猛地站起来,"陈小雨的课题就是四十倍径的坎儿!"
车间里又安静下来,只有铁炉里的余烬偶尔爆出一两点火星。阿林蹲在地上,用炭条在残片上画着新的比例——四米二的炮管,八分厚的壁,锥形药室,螺纹闭锁改成楔式......他的笔尖顿了顿,在"炮管材料"那栏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明天我去钢铁厂看看"老王突然说,"问他们看看有什么好一点的办法,让炮管均匀受热"
"我再去试一次水冷工艺。"小吴合上笔记本,"这次用细铜管,贴着炮管内壁......"
"闭锁结构我再改,现在一门35倍径炮上改一个螺栓结构看看吧。"阿德揉了揉发红的眼睛。
一切都是未知的,不可捉摸。
十五个工程师又围拢过来,盯着那块焦黑的残片,像盯着一个亟待破解的谜题。
“要不,改铜炮?”,小吴问道。
老王立刻回绝,“不行,这是线膛炮,铜炮打不了两发,弹道就没了,立马变滑膛炮。”
众人难啊!比登蜀山还要难啊!
完了吗?
还没完呢?
陈小雨随牛野舰队出发前,脚步特意拐去了钢铁厂。炉火把她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忽长忽短,她扒着刚冷却的钢坯边沿,把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拍给围过来的人——广州水手学校的十个学生,还有钢铁厂的十个老工匠。
“给你们留个活计。”她声音脆生生的,盖过车间里零星的叮当声,“锌和钢铁融一块,从1%的锌掺到99%,每一种配比都炼出样品来。硬度、韧性,尤其扛不扛海水泡,都得记下来,数据一点不能含糊。”
众人刚应下,瞅着纸上列的配比数,脸先垮了一半。单说炼样品就不是轻巧活,炉火得守着,融料得盯准了比例,更别说每种样品都要掰扯着测硬度、敲打着看韧性,还得泡进模拟海水的大缸里天天瞅变化。这哪是“活计”,分明是堆成山的细活儿。
可没等他们缓过劲,广州水手学校那边又递来消息——除了锌铁配比,还有一堆装在小陶罐里的稀有金属等着和钢铁熔炼测试,全部都要从1%到99%。
学生们对着库房里那些标着怪名字的金属罐,你瞅我我瞅你,有人蹲在地上扒着罐子笑:“学校和陈小雨这丫头是把咱们当骡子吧?这得搞到猴年马月!”
抱怨归抱怨,第二天钢铁厂的炉火还是比往常烧得更旺了。工匠们守着熔炉调火候,学生们蹲在旁边记数据,数百个大缸里装海水,泡着一排排样品,标签在水里晃悠悠的。
谁都知道,这些叮叮当当炼出来的样品,说不定哪天真有用处。
比如,镀锌管和水龙头已经开始进入城市建设使用了。听说真不生锈,也真是神了。
始作蛹者陈小雨,此刻在干嘛?
嗯,这小丫头在绕铜丝,一圈又一圈,还唱着歌,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出街着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
珍珠蝴蝶两边排,
排排都有十二粒,
粒粒圆亮冇疵瑕”。
这丫头有一门本事,那就是不烦,啥事都不烦,每日乐呵呵!
可只要碰到她交代的事情,人人都头大,头大,大如斗!
至此以后,妈祖军科研和工业江湖上流传起一句话:“不见陈小雨,日子日日好;一见陈小雨,日日都扑街”
后来陈小雨知道了,小丫头卷起袖子,直接开骂,“一群扑街仔,等着小娘回来,看如何收拾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