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以武立国-《1800年之龙腾四海》

  太平洋的浪涛在铅灰色的天穹下起伏如巨兽的脊背,十四艘高桅帆船排成松散的雁阵,向东破浪而行。

  细密的雨丝斜斜地落入海面,激起无数细小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朦胧的光晕。船帆被湿润的海风鼓胀,发出低沉而绵长的呜咽,像是某种古老的歌谣。

  船舱内,牛野与陈砚秋对坐于一方矮桌两侧,一壶热茶腾起袅袅白雾,模糊了舷窗外的雨帘。桌上摊开一张泛黄的牛皮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勾勒着航线、港口与据点,而最上方,赫然写着两个大字——「妈祖军」。

  “树型结构,还是扁平结构?”牛野放下茶盏,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如果按照中央帝国的那一套,总舵统辖大区,大区管分舵,分舵再管商站……层层上报,层层下令。”他摇头,“可太平洋太大了,等命令从坤甸港传到美洲的东极城,最少也要两个月的时间。”

  陈砚秋抿了一口茶,眉头微皱:“可扁平结构……十三个主要商站各自为政?每艘船长都能自行决定贸易与军事?那和海盗帮派有什么区别?”他指向牛皮纸上密密麻麻的节点,“妈祖军横跨三大洲,若没有统一的号令,如何协调?如何抵御外敌?”

  牛野沉吟片刻,拿起炭笔,在纸面上画了一条粗壮的树干,又从树干上分出几根粗枝,再往下细分出无数细枝。“中央集权的好处是令行禁止,坏处是迟缓。”他低声道,“树干太粗,枝叶就会枯萎;枝叶太密,树干就会不堪重负。”

  陈砚秋盯着那幅草图,忽然笑了:“那如果……树干只管战略,枝叶自己管战术?”他接过炭笔,在树干旁又画了几条斜向的细线,将某些枝叶直接相连,“总舵只制定大方向——比如‘西进扩张’或‘巩固亚洲航线’,但具体怎么打、怎么贸易,让各分舵自行协商。”

  牛野眼睛一亮:“类似合议?各商站派代表定期议事,重大决策由投票决定?”

  “嗯。”陈砚秋点头,“但必须有一套共同的规则——比如妈祖戒律,比如贸易分成,比如军事互助。”他顿了顿,“就像……海上共治。”

  窗外的雨声渐密,海浪拍打船体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牛野望着纸面上的草图,缓缓道:“树型结构太僵化,扁平结构太松散……或许,妈祖军需要的既不是绝对的中央集权,也不是彻底的分权自治。”

  “而是……动态平衡。”陈砚秋低声道。

  牛野拿起茶壶,给两人的杯中续上热茶,蒸汽在雨雾弥漫的船舱内升腾。“总部依旧存在,但不再是唯一的头脑。”他沉声道,“各分舵有自主权,但在重大危机面前,必须如臂使指。”

  陈砚秋望向舷窗外的雨幕,十三艘帆船在波涛中起伏,如同十三枚棋子。

  “或许还有一种制度。”他轻声道,“中华国直辖加里曼丹岛和澳洲,而其他地区是妈祖军的旗帜,他飘扬在中国国的旗帜旁,也飘扬在无人管辖的海域上。”

  程砚秋放下茶杯,他思考良久,抬头有些忧虑的说道:“若未来,你们不在了,海外的妈祖军会不会反噬。。。”

  船舱外,雨依旧下着,而十四艘帆船依旧坚定地向东航行,如同十四颗钉子,钉在这片混沌的蔚蓝疆域之上。

  牛野舒展筋骨,笑着说道:“直白点说吧,你觉得,妈祖军有一天会是安禄山?”

  程砚秋没有说话,但他的眼睛里全是,“你们不成安禄山,我跟你姓!”

  牛野拿过茶壶,才发现没茶水了,于是再次放下,“我发现,中国文人其实非常有趣!”

  陈砚秋眼睛一横,“你小心被口水淹死!”

  牛野嘿嘿笑,站起身喊人送一壶热水过来,再坐下说道:“砚秋,我且问你一个问题。现在,让你做东极城的首领,你在想什么?”

  陈砚秋想了想,回答道:“东极人口还不到千数,我大约会想中华国多送些人口和物资支援。”

  牛野点头,再问:“若是,有一天你东极城人口百万,日进斗金,战舰百条,而中华国本土有战舰千条,你会如何想?”

  程砚秋不假思索的说道:“那做好我的山大王,保一世富贵。可如果,中华国柔弱,那我。。。”

  牛野笑道:“取而代之?”

  程砚秋点头,“我治理有方,为何不可取而代之?”

  牛野反问,“是啊!你为何不可取而代之?”

  程砚秋猛地转头,看向牛野,“你居然认为这合理?”

  牛野反问:“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

  砚秋急了,“那是战乱啊!死无数人的战乱啊?你难道不明白,会死很多人的!”

  雨儿推门,将茶壶摆在桌子上,正要离开。

  牛野却叫住她,“雨儿,我问你,一个国家,如果政府无能,而其他地方有才,其他地方能够取代政府管理吗?”

  雨儿歪着脑袋,好奇的问:“这千百年朝代更替,不就是这个道理?你是不是傻了?”

  程砚秋木然,他感觉雨儿在骂他,可雨儿明明是在骂牛野啊!

  牛野挥挥手,让骂他的丫头滚蛋,然后给程砚秋再倒上一杯热茶,也不说话,就傻笑着,看着木然的陈先生。

  陈砚秋此时已然回过味来了,他依然摇头:“就算政府无能,和平还是好过战乱百倍!”

  牛野叹息一声,他说道,“唉,你们的学问有问题啊!”

  程砚秋怎会服输,他立马问道:“你倒是说说看,有何问题?”

  牛野开门见山,“儒家的学问是建立在真正的天朝上国的基础上,以敌人蒙昧,在稳固统治中以慢慢腐朽来换取和平。两千年,都在尽量避免战争,尽量保持男耕女织,两千年都在避免纷争和改变,以至于科学都受到阻碍,用来换取儒家所谓的和平和人口繁衍。”

  牛野停了停,“我该如何形容。。。嗯。。。就是作茧自缚!这是一个巨大的蚕茧,包住将近四亿人的蚕茧。”

  程砚秋不服,“怎么可能?我们的文明能养活天下最多的人口,能建立起牢固的统治,怎会是作茧自缚?”

  牛野哈哈大笑,他反问:“陈先生,满清百姓的生活和两千年前的汉人有何不同?您在想想那些荷兰人,英国人他们的生活和两千年前有多少变化?”

  程砚秋坐在那里,他有些词穷,他知道荷兰人的社会已经开始进行真正的产业分工,研究就是研究,工业就是工业,农业就是农业,整个社会在剧烈剧烈变化。

  但满清。。。文人依然诗词歌赋,农人依然男耕女织,至于工业和研究,微乎其微罢了。

  牛野此时声音渐渐沉静,“先生,如果有人用火烧这个大蚕茧,会怎么样?”

  程砚秋腾的站起来,“谁敢?”

  牛野没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陈砚秋。

  窗外,细雨蒙蒙。

  两人再次坐下,各自想着心事,程砚秋此时终于说道:“英国人的战舰,大清挡不住,可英国人也别想攻进内陆!”

  牛野还是没说话,他只是叹息。

  然后,他问道:“砚秋,你可曾拿到步枪,可曾打过靶子?”

  程砚秋点头。

  “若是,有十万军人手持那种步枪,带着大炮,从渤海登陆,大清是否挡得住?”

  陈砚秋愣住了,十万人,十万步枪,加上火炮?

  牛野又说:“若这些人从东海口入江,沿着长江直上。你告诉我,沿着长江,有哪个城市能挡住?”

  程砚秋好像看到漫天的烽火和一座座燃烧的城市。

  牛野端起空茶杯,说道:“让中华内部加剧竞争,就是为了不和世界脱节,谁有本事谁上!这就是道理,活下去的道理!不但,不能压制地方,还必须放权,主动把地方管理优秀的人调进总部,这就是竞争。”

  可陈砚秋还是有些不放心,“管理一两个城市,和管理一个国家,这是两个纬度的事情啊!思考和手段截然不同,地方管理者不一定能胜任啊。”

  牛野站起来,“那就让他们慢慢增加管理的数量,从一个城,到一个区域,再到一个洲,最后到一个国。”

  陈砚秋最后问了一个问题:“那军人和文官,你怎么看?”

  牛野这一次回答的更是颠覆想象:“三十年后,不会再有差别,军人的文化素养绝不会比文官低!而今天,海外领地和直辖领地本质必须全部军统,所有产业都要服从军事,我们以武立国!”

  程砚秋目瞪口呆,“军人的素养如何和文官可以一致?”

  牛野指着脚下说道:“砚秋,你知道指挥这些战舰要懂多少东西?你知道,各个舰队有多少人员和产业要管理?他们要懂天文,地理,机械,工业,人力分配,军人选拔,甚至攻占某些地方和殖民某些地方还需要管理和防御,这不是普通文人能干的!”

  程砚秋确实知道,今日的妈祖军每一个舰队都有万人,而且产业众多。

  “可管理军事和管理民生,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啊!”

  “很多人误解了。军人其实也是人,军人也有小心思,一样要钱,一样样要养家糊口,一样希望升官发财,一样知道工业和民生的重要性。而且,现在的军人对于工业的渴求,远远超过文人,工业强一分,他们就能少死很多人!那是生死,不是儿戏!文官则不同,工业不好,最多老子回家种地,悠然见南山罢了!”

  陈砚秋终于知道牛野的想法了,他惊呼:“你居然要用军人治国?”

  牛野直接承认,他直接说道:“以后,中华国也好,妈祖军也好,没有从军经历的不准任高职,我们以武立国!”

  陈砚秋无语了,“这从未有过啊!你如何敢啊!居然以武立国?”

  牛野转身抽出一张地图,将茶杯推开,摆在陈砚秋的眼前,指着地图说道:“这上面的不同颜色,全是各个国家的势力范围,砚秋,你告诉我,这是乱世,还是太平盛世?这到底是不是春秋战国?”

  程砚秋看过这张图,但他从未想过,牛野居然把世界看为“春秋战国”?!

  他吃惊的抬起头,不可置信的看着牛野,“你居然,居然,居然要把这世界看为一个“春秋战国”?你莫不是。。。”

  牛野抬头看着他的眼睛,慢慢说道:“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程砚秋猛地坐下,他终于明白,终于明白牛野到底在想什么,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牛野要“以武治国”。

  所以。。。就算用六代人,他也要拿下整个世界?!

  他要学“秦”啊!

  总有一天,妈祖军要“西出函谷关,一扫六合”!

  这是何等的雄心,这是何等的伟业?这到底是福,还是祸?

  若是“秦”,那牛野要的是什么人。。。他要法家,他要墨家,他要阴阳家,他要兵家,甚至要毒士,他唯独不要儒生啊!

  兵行万里,气吞山河,要腐儒何用?陈砚秋,自己是读论语出来的,但他偏偏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