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仲秋)
时间如流水,不经意间已至仲秋。天气彻底转凉,早晚需着夹衣,天空变得高远湛蓝,云絮疏淡。院中那棵老槐树的叶子已黄了大半,风一过,便簌簌落下不少。
自那次得到郑老对其独立开方的肯定后,又过去了近三个月。这三个月里,朱福友的生活平静而充实,仿佛一颗树木,在无人注目的角落默默汲取养分,生长着年轮。
他的医术在郑老的悉心指点下稳步提升,虽离“神医”之名相差甚远,但处理寻常病患已愈发从容笃定。对药材“药性”的感悟依旧玄妙难言,时有时无,但每一次成功的感应都让他对这门古老技艺增添一分敬畏。“本源生机”似乎也在这持续的感悟和运用中,变得比以往更凝实了一丝,运转起来心意相随的感觉更强了些。
篾匠手艺更是精进不少。他已能独立完成从选材、破竹、刮篾到编织、打磨、雕刻的全套流程,尤其擅长制作那些需要精细雕工的小件器物。王老篾匠几乎将他视作了铺子的顶梁柱,只接手些最核心或最棘手的活计,大部分日常订单都交给了朱福友打理,工钱也涨到了一月一百二十文,这在外城已是极体面的收入。
与周府的钱管家又做成了两笔小生意,一次是仿古竹刻笔架,另一次是几个镂空香囊球。钱管家对成品很满意,结款爽快,但关于那位老太爷润肺之物的事,却再未提起,朱福友便也耐心等着,只将那只精心制作的炖盅和琢磨好的方子备着,不急不躁。
陈丰兵依旧是他的最佳搭档,个头窜高了一截,人也更机灵了。除了跑腿打杂,偶尔也能接到些帮人写信、读契之类的轻省活儿,识的字越来越多。他带回的消息显示,外城的势力格局正在微妙变化:黑水帮张新泉虽暂时压住了孙海兵,但威信大损,对码头的控制力下降,一些小团伙开始暗中抢夺利益,摩擦时有发生。济世堂依旧半死不活,李富贵似乎忙于内外打点,少有动静。
这些风波并未直接影响朱福友的小院,但他并未放松警惕,依旧深居简出,低调行事。积蓄又增加了不少,距离买下这小土屋的目标越来越近。
中秋将至,街市上渐渐有了节日的氛围,虽依旧清贫,但人们脸上多少带了点期盼,偶尔能看到提着月饼包子的行人。
这日下工后,朱福友没有立刻去郑老那儿,而是带着陈丰兵去了趟集市。他精心挑选了几包用料扎实的五仁月饼、一小坛桂花酒、还有几块适合做秋衣的厚实棉布。
“哥,买这么多好东西啊!”陈丰兵看着手里的东西,眼睛发亮。
“中秋了,该给郑老、王伯,还有赵婶李叔他们送点节礼。”朱福友微笑道。人情往来,他从不吝啬,尤其是对那些在他艰难时伸出援手的人。
给王老篾匠的,是一包月饼和一坛酒。老人接过时,嘴上说着“浪费这钱做甚”,眼角的皱纹却笑开了花,小心翼翼地将酒收好,显然极为受用。
给郑老准备的,除了月饼和布匹,还有朱福友亲手做的一个小巧药枕,里面填充了安神的合欢皮、菊花等药材。郑老拿着药枕,嗅了嗅药香,又摸了摸细密的枕套面料,看着朱福友,眼中满是欣慰:“你有心了。医者仁心,不止在于术,更在于心。你做得很好。”
给邻居赵婶、李木匠等人的,则是月饼和些寻常吃食,礼轻情意重,大家都欢喜收下,连声道谢,说着“福友小子出息了”、“真是懂事”之类的话。
最后,朱福友拿出特意留下的一份最精致的月饼和一小罐精心熬制的秋梨膏,对陈丰兵说:“丰兵,这个,你明天跑一趟,给周府的钱管家送去。就说铺子里小子的一点心意,感谢他一直关照。别提我,就说是铺子送的。”
他刻意保持着距离,不显得刻意巴结,只是礼节性的问候,维持着这条若有若无的线。
陈丰兵似懂非懂地点头:“俺知道了,哥!”
中秋夜,月明星稀,清辉满地。小土屋里飘出炖肉的香气。朱福友和陈丰兵围坐在小桌前,桌上摆着难得的丰盛菜肴:一小碗红烧肉、一碟炒鸡蛋、一盆青菜,还有两个月饼和那壶桂花酒。
两人吃得满嘴留油,举着粗瓷碗笨拙地碰杯,喝着甜滋滋的桂花酒,说着闲话,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红晕。
“哥,明年中秋,咱肯定能住上更大的房子!吃更大的肉!”陈丰兵挥舞着鸡腿,信心满满地宣告。
朱福友笑着给他夹了块肉:“好,肯定能。”
窗外,月光如水,将小院的轮廓温柔勾勒。远处隐隐传来谁家的笑语和依稀的丝竹声。
宁静,祥和,充满了平凡的温暖。
然而,在这片宁静之下,细微的变化仍在发生。
周府的钱管家收到节礼后,看着那罐明显花了心思的秋梨膏,若有所思。他自然知道这来自谁手,对那少年的知趣和沉稳多了分好感,或许会在某个合适的时机,在主家面前提上一句。
而外城码头,一场因争夺卸货权而引发的斗殴刚刚平息,张新泉虽然再次压服了挑衅者,但脸上阴鸷的神情显示,他的耐心正在耗尽。孙海兵躲在暗处,眼神怨毒而不甘。
济世堂的后院,李富贵对着账本唉声叹气,中秋节的冷清更衬出往日的繁华。他看着窗外明月,眼神闪烁,不知在盘算着什么。
但这些,都暂时与月光下那小屋里的温暖无关。
朱福友送走了来串门讨块月饼吃的狗蛋,收拾好碗筷,坐在门口,望着天边那轮银盘般的明月。
来到这个世界,已近一年。从奄奄一息到安身立命,其中艰辛,唯有自知。 他感激现在的安稳,也更知这一切来之不易。
未来的路还很长。医术、手艺、人脉、财力……都需要继续积累。 或许,等买下这房子后,该考虑下一步了?
是更深入地钻研医术?还是拓展篾匠工艺的边界?或者,利用山货渠道做点小买卖?
他静静思索着,月光洒在他沉静而日渐坚毅的脸上。
时间如流水,不经意间已至仲秋。天气彻底转凉,早晚需着夹衣,天空变得高远湛蓝,云絮疏淡。院中那棵老槐树的叶子已黄了大半,风一过,便簌簌落下不少。
自那次得到郑老对其独立开方的肯定后,又过去了近三个月。这三个月里,朱福友的生活平静而充实,仿佛一颗树木,在无人注目的角落默默汲取养分,生长着年轮。
他的医术在郑老的悉心指点下稳步提升,虽离“神医”之名相差甚远,但处理寻常病患已愈发从容笃定。对药材“药性”的感悟依旧玄妙难言,时有时无,但每一次成功的感应都让他对这门古老技艺增添一分敬畏。“本源生机”似乎也在这持续的感悟和运用中,变得比以往更凝实了一丝,运转起来心意相随的感觉更强了些。
篾匠手艺更是精进不少。他已能独立完成从选材、破竹、刮篾到编织、打磨、雕刻的全套流程,尤其擅长制作那些需要精细雕工的小件器物。王老篾匠几乎将他视作了铺子的顶梁柱,只接手些最核心或最棘手的活计,大部分日常订单都交给了朱福友打理,工钱也涨到了一月一百二十文,这在外城已是极体面的收入。
与周府的钱管家又做成了两笔小生意,一次是仿古竹刻笔架,另一次是几个镂空香囊球。钱管家对成品很满意,结款爽快,但关于那位老太爷润肺之物的事,却再未提起,朱福友便也耐心等着,只将那只精心制作的炖盅和琢磨好的方子备着,不急不躁。
陈丰兵依旧是他的最佳搭档,个头窜高了一截,人也更机灵了。除了跑腿打杂,偶尔也能接到些帮人写信、读契之类的轻省活儿,识的字越来越多。他带回的消息显示,外城的势力格局正在微妙变化:黑水帮张新泉虽暂时压住了孙海兵,但威信大损,对码头的控制力下降,一些小团伙开始暗中抢夺利益,摩擦时有发生。济世堂依旧半死不活,李富贵似乎忙于内外打点,少有动静。
这些风波并未直接影响朱福友的小院,但他并未放松警惕,依旧深居简出,低调行事。积蓄又增加了不少,距离买下这小土屋的目标越来越近。
中秋将至,街市上渐渐有了节日的氛围,虽依旧清贫,但人们脸上多少带了点期盼,偶尔能看到提着月饼包子的行人。
这日下工后,朱福友没有立刻去郑老那儿,而是带着陈丰兵去了趟集市。他精心挑选了几包用料扎实的五仁月饼、一小坛桂花酒、还有几块适合做秋衣的厚实棉布。
“哥,买这么多好东西啊!”陈丰兵看着手里的东西,眼睛发亮。
“中秋了,该给郑老、王伯,还有赵婶李叔他们送点节礼。”朱福友微笑道。人情往来,他从不吝啬,尤其是对那些在他艰难时伸出援手的人。
给王老篾匠的,是一包月饼和一坛酒。老人接过时,嘴上说着“浪费这钱做甚”,眼角的皱纹却笑开了花,小心翼翼地将酒收好,显然极为受用。
给郑老准备的,除了月饼和布匹,还有朱福友亲手做的一个小巧药枕,里面填充了安神的合欢皮、菊花等药材。郑老拿着药枕,嗅了嗅药香,又摸了摸细密的枕套面料,看着朱福友,眼中满是欣慰:“你有心了。医者仁心,不止在于术,更在于心。你做得很好。”
给邻居赵婶、李木匠等人的,则是月饼和些寻常吃食,礼轻情意重,大家都欢喜收下,连声道谢,说着“福友小子出息了”、“真是懂事”之类的话。
最后,朱福友拿出特意留下的一份最精致的月饼和一小罐精心熬制的秋梨膏,对陈丰兵说:“丰兵,这个,你明天跑一趟,给周府的钱管家送去。就说铺子里小子的一点心意,感谢他一直关照。别提我,就说是铺子送的。”
他刻意保持着距离,不显得刻意巴结,只是礼节性的问候,维持着这条若有若无的线。
陈丰兵似懂非懂地点头:“俺知道了,哥!”
中秋夜,月明星稀,清辉满地。小土屋里飘出炖肉的香气。朱福友和陈丰兵围坐在小桌前,桌上摆着难得的丰盛菜肴:一小碗红烧肉、一碟炒鸡蛋、一盆青菜,还有两个月饼和那壶桂花酒。
两人吃得满嘴留油,举着粗瓷碗笨拙地碰杯,喝着甜滋滋的桂花酒,说着闲话,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红晕。
“哥,明年中秋,咱肯定能住上更大的房子!吃更大的肉!”陈丰兵挥舞着鸡腿,信心满满地宣告。
朱福友笑着给他夹了块肉:“好,肯定能。”
窗外,月光如水,将小院的轮廓温柔勾勒。远处隐隐传来谁家的笑语和依稀的丝竹声。
宁静,祥和,充满了平凡的温暖。
然而,在这片宁静之下,细微的变化仍在发生。
周府的钱管家收到节礼后,看着那罐明显花了心思的秋梨膏,若有所思。他自然知道这来自谁手,对那少年的知趣和沉稳多了分好感,或许会在某个合适的时机,在主家面前提上一句。
而外城码头,一场因争夺卸货权而引发的斗殴刚刚平息,张新泉虽然再次压服了挑衅者,但脸上阴鸷的神情显示,他的耐心正在耗尽。孙海兵躲在暗处,眼神怨毒而不甘。
济世堂的后院,李富贵对着账本唉声叹气,中秋节的冷清更衬出往日的繁华。他看着窗外明月,眼神闪烁,不知在盘算着什么。
但这些,都暂时与月光下那小屋里的温暖无关。
朱福友送走了来串门讨块月饼吃的狗蛋,收拾好碗筷,坐在门口,望着天边那轮银盘般的明月。
来到这个世界,已近一年。从奄奄一息到安身立命,其中艰辛,唯有自知。 他感激现在的安稳,也更知这一切来之不易。
未来的路还很长。医术、手艺、人脉、财力……都需要继续积累。 或许,等买下这房子后,该考虑下一步了?
是更深入地钻研医术?还是拓展篾匠工艺的边界?或者,利用山货渠道做点小买卖?
他静静思索着,月光洒在他沉静而日渐坚毅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