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周府的涟漪-《平凡青云路》

  (己亥年季秋)

  秋意渐浓,霜降已过。清晨起来,地上常结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呼出的气息也化作了白雾。小土屋虽比窝棚强了许多,但抵不住深秋的寒气,朱福友和陈丰兵晚上睡觉已需盖上厚实的棉被,偶尔还需在屋里生个小泥炉取暖。

  日子依旧在篾刀与药香间流转。朱福友的技艺日益精纯,无论是处理王老篾匠交付的复杂订单,还是应对郑老提出的疑难杂症,都显得越发游刃有余。那份沉稳的气度,渐渐超脱了少年的青涩,开始显露出一种可靠的成年人的轮廓。

  中秋节的节礼像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荡开的涟漪虽细微,却持续扩散。

  几日后的一个下午,朱福友正在铺子里赶制一批药铺订做的捣药罐,忽见一辆青布小车停在了铺子门口。车上下来一位穿着体面、约莫三十出头的管事模样的人,身后跟着的,正是周府的钱管家。

  “王师傅,朱小哥,打扰了。”钱管家笑着拱手,态度比以往更客气了几分,“这位是府上的刘管事。”

  王老篾匠和朱福友连忙起身相迎。那刘管事目光扫过铺子,最后落在朱福友身上,微微颔首:“这位便是朱小哥?中秋节的礼,有心了。尤其是那秋梨膏,老太爷用了,觉得喉咙舒坦不少,夜里咳得也轻了些。”

  朱福友心中一动,面上保持谦逊:“刘管事谬赞了,只是一点乡下土方,老太爷不嫌弃就好。”

  “土方有时更见真章。”刘管事语气平和,却自带分量,“今日来,一是代老太爷道声谢,二是确有一事,想劳烦朱小哥。”

  他顿了顿,继续道:“老太爷年纪大了,秋冬畏寒,尤不喜铜锡手炉的冰冷沉重。府上原有几个竹编手炉套,却都不甚精巧耐用。听闻朱小哥手艺精巧,不知能否定制几个轻便保暖、样式又雅致的竹丝手炉笼?要求细密不透风,提手需隔热,若能有些许雅趣点缀更佳。”

  朱福友与王老篾匠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重视。这已不是简单的定制,而是来自内城大户的明确需求,且与老太爷的身体直接相关。

  朱福友沉吟片刻,谨慎答道:“承蒙刘管事和老太爷看重,小子必当尽力。只是竹丝编织费时耗工,若要细密保暖,更需选用特定竹材反复打磨……不知府上需要几个?何时要?”

  “先做两个看看样。年关前能成即可。”刘管事似乎对他的谨慎很满意,“用料不必吝啬,工钱按市价再加三成。若做得好,日后府上此类用度,或可常订。”

  “小子定当竭尽所能。”朱福友郑重应下。这是一次重要的机会,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送走刘管事和钱管家,王老篾匠拍了拍朱福友的肩膀:“福友,这活儿可得拿出看家本事了!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尽管说!”

  朱福友重重点头。接下来的日子,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两个手炉笼的制作中。他选取了韧性最好、纤维最细腻的慈竹,破成极细的篾丝,反复刮磨至光滑无毛刺。编织时,他采用了最复杂的六角孔密编法,确保既能保温透气又不烫手。

  “本源生机”在极致精细的操作中高度集中,引导着他的指尖,将每一根篾丝恰到好处地交织、压紧。他甚至尝试将一丝感悟到的“温润”药性,用意念缓缓灌注于编织过程中,期望这手炉笼不仅能保暖,更能带给人一丝安适之感。这想法玄之又玄,但他愿意尝试。

  提手处,他巧妙地用打磨光滑的细竹枝缠绕编织,既隔热又美观。最后,在炉笼盖顶,他用浅刻技法雕上了一小枝疏朗的腊梅,暗合冬意,又不显俗艳。

  整个过程耗时近一个月,当两个精巧绝伦、触手温润的竹丝手炉笼完成时,连王老篾匠都啧啧称奇,感叹青出于蓝。

  刘管事和钱管家再次来时,见到成品,眼中都露出难以掩饰的惊艳。刘管事仔细检查了每一个细节,甚至亲手试了试提手和保温效果,最终满意地点头:“巧思妙手!果然名不虚传!老太爷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