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仲春)
寒风终于敛去了最后的锋芒,春风变得真正和煦起来。河边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芽苞,远远望去,如同笼着一层淡绿的烟雾。窝了一冬的人们也开始脱下厚重的棉衣,换上轻便的夹衫,脸上多了些鲜活气。
小土屋前的空地上,那棵老槐树也萌发了新叶,虽然稀稀拉拉,却透着顽强的生机。陈丰兵和小石头在院子里清理着积雪融化后留下的泥泞和枯枝败叶,准备开辟一小块地方,种点葱蒜之类的家常菜。
朱福友的生活似乎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细微之处已大不相同。周府之事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涟漪持续扩散。他现在每隔两三日便需去周府一趟,为周婉清小姐复诊调方。
小姐的病情在他的精心调理下稳步好转,虽然依旧虚弱,但已能偶尔坐起,咳血止住,面色也渐渐有了光泽。周府上下,从老太爷到最低等的仆役,见到他都恭敬地称一声“朱先生”。诊金和谢礼源源不断,让他的积蓄飞快增长,买下小土屋的钱早已绰绰有余,他甚至开始盘算着是否该租个稍大些的临街铺面,将篾匠手艺和医药稍微整合一下。
这一日,他又要去周府。钱管家早早派了马车来接,态度比以往更加殷勤。
“朱先生,老太爷吩咐了,今日复诊后,请您务必去花厅用茶,老太爷想亲自谢谢您。”钱管家笑眯眯地说。
朱福友心中微动,点头应下。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喝茶那么简单。
马车这次没有在侧门停留,而是直接驶入了周府正门,穿过几重气派的门楼和回廊,在一处精致典雅的花厅前停下。这是朱福友第一次深入周府的内宅核心区域,只见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无不彰显着高门大户的底蕴与气派。与他熟悉的外城陋巷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周老太爷早已在花厅等候,精神看起来好了很多,脸上带着真切的笑容。见到朱福友,他亲自起身相迎,拉着他坐下,吩咐丫鬟奉上最好的香茗和点心。
“朱先生,大恩不言谢。”周老太爷感慨道,“清儿能捡回这条命,多亏了你妙手回春。老夫真是……不知如何报答才好。”
“老太爷言重了,医者本分而已。”朱福友谦逊道。
“诶,什么本分不本分,你的功劳,周家铭记于心。”周老太爷摆摆手,从身边取出一个小巧的锦盒,推到朱福友面前,“这是一点小小谢意,不成敬意,还望先生收下。”
朱福友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块质地温润的白玉佩,上面精巧地雕刻着竹报平安的图案,旁边还有一张地契——正是他所住的那间小土屋的地契!
“老太爷,这太贵重了!小子万万不能收!”朱福友连忙推辞。玉佩价值不菲,地契更是他梦寐以求之物,但这礼太重了。
“先生务必收下!”周老太爷态度坚决,“玉佩只是个念想。那屋子,老夫打听过了,你本就是租住,如今赠与你,也算有个安稳落脚之处。老夫知道先生非池中之物,将来或许另有际遇,但眼下总需个根基。莫非先生是嫌弃老夫谢礼太薄?”
话说到这个份上,朱福友再推辞就显得矫情了。他起身郑重行了一礼:“既如此,小子愧领了!多谢老太爷厚赠!”
“这就对了!”周老太爷抚须笑道,显得十分开心。又闲聊了几句,他状似无意地问道:“听闻先生除了医术,篾匠手艺也是一绝?府上用的手炉笼,清儿甚是
寒风终于敛去了最后的锋芒,春风变得真正和煦起来。河边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芽苞,远远望去,如同笼着一层淡绿的烟雾。窝了一冬的人们也开始脱下厚重的棉衣,换上轻便的夹衫,脸上多了些鲜活气。
小土屋前的空地上,那棵老槐树也萌发了新叶,虽然稀稀拉拉,却透着顽强的生机。陈丰兵和小石头在院子里清理着积雪融化后留下的泥泞和枯枝败叶,准备开辟一小块地方,种点葱蒜之类的家常菜。
朱福友的生活似乎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细微之处已大不相同。周府之事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涟漪持续扩散。他现在每隔两三日便需去周府一趟,为周婉清小姐复诊调方。
小姐的病情在他的精心调理下稳步好转,虽然依旧虚弱,但已能偶尔坐起,咳血止住,面色也渐渐有了光泽。周府上下,从老太爷到最低等的仆役,见到他都恭敬地称一声“朱先生”。诊金和谢礼源源不断,让他的积蓄飞快增长,买下小土屋的钱早已绰绰有余,他甚至开始盘算着是否该租个稍大些的临街铺面,将篾匠手艺和医药稍微整合一下。
这一日,他又要去周府。钱管家早早派了马车来接,态度比以往更加殷勤。
“朱先生,老太爷吩咐了,今日复诊后,请您务必去花厅用茶,老太爷想亲自谢谢您。”钱管家笑眯眯地说。
朱福友心中微动,点头应下。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喝茶那么简单。
马车这次没有在侧门停留,而是直接驶入了周府正门,穿过几重气派的门楼和回廊,在一处精致典雅的花厅前停下。这是朱福友第一次深入周府的内宅核心区域,只见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无不彰显着高门大户的底蕴与气派。与他熟悉的外城陋巷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周老太爷早已在花厅等候,精神看起来好了很多,脸上带着真切的笑容。见到朱福友,他亲自起身相迎,拉着他坐下,吩咐丫鬟奉上最好的香茗和点心。
“朱先生,大恩不言谢。”周老太爷感慨道,“清儿能捡回这条命,多亏了你妙手回春。老夫真是……不知如何报答才好。”
“老太爷言重了,医者本分而已。”朱福友谦逊道。
“诶,什么本分不本分,你的功劳,周家铭记于心。”周老太爷摆摆手,从身边取出一个小巧的锦盒,推到朱福友面前,“这是一点小小谢意,不成敬意,还望先生收下。”
朱福友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块质地温润的白玉佩,上面精巧地雕刻着竹报平安的图案,旁边还有一张地契——正是他所住的那间小土屋的地契!
“老太爷,这太贵重了!小子万万不能收!”朱福友连忙推辞。玉佩价值不菲,地契更是他梦寐以求之物,但这礼太重了。
“先生务必收下!”周老太爷态度坚决,“玉佩只是个念想。那屋子,老夫打听过了,你本就是租住,如今赠与你,也算有个安稳落脚之处。老夫知道先生非池中之物,将来或许另有际遇,但眼下总需个根基。莫非先生是嫌弃老夫谢礼太薄?”
话说到这个份上,朱福友再推辞就显得矫情了。他起身郑重行了一礼:“既如此,小子愧领了!多谢老太爷厚赠!”
“这就对了!”周老太爷抚须笑道,显得十分开心。又闲聊了几句,他状似无意地问道:“听闻先生除了医术,篾匠手艺也是一绝?府上用的手炉笼,清儿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