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每日十具终究太少-《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憨厚的汉子面露喜色,将牛车收拾妥当,慢悠悠出了城门。

  行至半途,便拐进一处僻静的院落。

  梅雪已在院中守候多时,见人归来,立即迎上前去。

  “如何?”

  “可还顺利?”

  汉子憨厚一笑,从柴垛下搬出一只沉甸甸的木箱。

  “啪嗒!”

  箱盖掀开,里面的金银分毫未动,完好如初。

  梅雪满意地颔首,亲手提着箱子,径直前往李沐的宅邸。

  此时,李沐正吩咐伙计安置好几船的布料,带着侍婢小翠回到家中。

  见李沐归来,梅雪眼中闪过仰慕之色,快步上前禀报。

  “公子,一切顺利,东西都带回来了!”

  她说着,将箱子重重放在地上,掀开箱盖。

  小翠望着失而复得的金银,惊讶得瞠目结舌。

  “天哪!”

  “这......这不是我们刚送出去的金银吗?”

  “怎......怎会出现在这里?”

  小翠对李沐的谋划一无所知,只知公子另有安排。

  此刻见到满箱金银,她激动得双颊绯红,雀跃不已。

  梅雪将事情经过细细道来,请李沐查验是否有疏漏之处。

  小翠听得两眼发直,仿佛在听一出传奇话本。

  待她听罢,立刻用崇拜的目光望向李沐。

  “公子,您当真神机妙算!”

  “这般简单的计策,就让那奸人上了当,把金银全数讨回!”

  “实在令人叹服!”

  这计策说来并不复杂,施行起来也颇为轻巧。

  可越是简单的计策,往往越能奏效。

  反倒是那些精心设计的谋划,常常百密一疏,功败垂成。

  梅雪亦是钦佩不已,只是心中尚有一事不明。

  “公子,偷梁换柱之计确实天衣无缝。”

  “可那箱假金银,究竟是何物所制?”

  “那商行的管事明明察验过,竟未瞧出端倪......”

  要想瞒天过海,关键在于替换之物需以假乱真。

  若以砂石充作金银,必会被人当场识破。

  届时管事察觉有诈,定然闹将起来,一切谋划便付之东流。

  李沐闻言,淡然一笑,并未隐瞒。

  ------------

  荥阳郑氏会作何反应,李沐无从知晓。

  不久后,那位对郑氏忠心耿耿的商行管事,被人发现横尸陋巷。

  郑氏族长郑经承怒不可遏,一掌击碎了案几。

  “蠢材!当真蠢材!”

  “本座竟将商行交予这等废物掌管!”

  “那购布的公子,必是幕后主使!”

  “这废物连对方底细都未查清,就贸然交出一百万匹布料......”

  即便处死了管事,郑经承仍难消心头之恨,誓要揪出真凶。

  可任凭他如何追查,始终寻不到幕后之人。

  甚至连金银何时被调包,抑或原本就是赝品,又或是族中内鬼所为,都毫无头绪。

  此事,终究成了一桩无头公案。

  随着郑太公的离世,荥阳郑氏接连遭受重创:书铺生意败落、长安商战惨败,而顾元宝的叛逃更令长丰商行的布料生意几近崩溃。曾经显赫的千年世家如今捉襟见肘,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郑经承不得不做出艰难决定:"即日起全族缩减开支,从我做起,三餐减半。"曾经挥金如土的郑氏族人开始精打细算,长安最大的销金窟醉月楼再也见不到郑家子弟的身影。连"长丰商行"的招牌也被悄然撤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得知消息的顾元宝伫立良久,百感交集地摩挲着账册:"我亲手壮大的商行...郑氏果然成不了气候。"他对这个曾经效力的世家愈发轻视,转而对选择追随李沐感到庆幸:"多亏投奔了李公子,现在带着旧部做水泥和蜂窝煤生意...或许有朝一日还能重振长丰商行的招牌。"

  正沉思间,侍从来报:"顾会长,李公子急召。"顾元宝立即整衣前往,见到李沐时恭敬行礼。李沐却笑着扶住他:"我们平等合作,不必如此。"但这番话反而让顾元宝更加恭敬。

  "有件事要交给你办。"李沐递过账册,"这里有一百万匹布料,低价卖给百姓做冬衣。"顾元宝闻言浑身一震,小眼睛瞪得滚圆:"这莫非是...郑氏丢失的那批货?"联想到近来商界热议的神秘骗局,他突然意识到什么,看向李沐的眼神充满震撼与敬畏。

  顾元宝心中对李沐的敬佩之情愈发强烈,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郑氏此番在荥阳吃了大亏,也让顾元宝心中积压的怨气一扫而空。

  他毫不犹豫地挺直胸膛,郑重地向李沐承诺。

  “李公子,那一百万匹布料,我已经处理妥当,不留任何痕迹,保证不会被人察觉!”

  “荥阳郑氏绝不可能从中找到半点线索,更别想牵连到公子!”

  李沐微微颔首,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

  尽管他并不惧怕郑氏的报复,但也不想被对方纠缠不休,徒增麻烦。

  若能将这批布料悄无声息地脱手,自然再好不过。

  顾元宝身为长丰商行的前任会长,在布料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经验丰富,自然能轻松完成这一任务。

  李沐当初收服他,也正是看中他的这份能力。

  他目光赞许地看向顾元宝,心中对这个商业奇才愈发欣赏。

  “好,此事交给你,我很放心!”

  “这批布料就存放在渭水铁厂外的码头,你自行安排吧!”

  顾元宝当即领命,匆匆赶往码头处理后续事宜。

  李沐再次算计了郑氏一把,心情极为舒畅。

  这几日休整已毕,该继续前往大唐新科学院了。毕竟,大唐的未来,还要靠这座科学院研究出的新事物来推动!

  与此同时,李二也将李淳风与袁天罡两位奇人召至太极宫议事。

  “臣李淳风、臣袁天罡,拜见陛下!”

  李二抬手示意, 威仪尽显。

  “二位爱卿,平身吧!”

  “朕此番召见,是有要事相商。”

  他并未绕弯子,直接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地看向二人。

  “大唐科学院的事,想必你们已经知晓。”

  “袁天罡,你曾说李小子精通炼丹秘术,还将此法传授于你,你如今学得如何?”

  李二心中仍存一丝执念,忍不住再次探询。

  袁天罡一听炼丹秘术,眼中顿时闪过兴奋之色。他神色激动,声音洪亮地答道:

  “陛下!李小子当真是天纵奇才,竟通晓如此玄妙之术!”

  “他传授的化学之道,令臣对物质变化有了全新领悟。如今臣所炼丹药,已大有精进。”

  “待臣彻底掌握其中奥妙,定能炼制出真正的金丹!”

  道家炼丹之术,向来追求外丹之法,而袁天罡自从接触李沐所授的化学知识后,自觉离金丹大道更进一步,欣喜不已。

  李二听闻,却难掩失望之色,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道家金丹虽玄妙,却并非他梦寐以求的长生之药。

  他深吸一口气,终是斩断心中最后一丝妄念,不再纠结于此。

  “既然二位爱卿知晓李小子的能耐,朕也就放心了。”

  “你们二人乃大唐难得的人才,朕甚为器重。”

  “朕欲命你们前往大唐科学院,随李沐钻研科学之道,为大唐发明创造,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袁天罡与李淳风虽身负奇术,但在朝政之中却难有用武之地。

  李二也不可能让他们整日推算国运,记录星象。即便他们能窥探天机,预言未来,却终究无力改变命运走向,甚至不如不知。

  对他们这样的奇人而言,沉迷于算命占卜,实属大材小用。

  大唐科学院在李沐的筹建下,成为培育人才的沃土。以李淳风与袁天罡的才智,必将涌现诸多创新成果。

  李二心中另有盘算:

  "这李小子竟对两位术士心存畏惧,研制出香水也不曾进献。朕定要让他明白——这大唐江山,唯朕独尊!"

  袁天罡二人浑然未觉,既已效忠朝廷,自当谨遵君命。

  "微臣领旨!"

  "能追随李郎君研习新学,实乃臣等福分。"

  "请陛下放心,臣必在大唐科学院尽心辅佐李郎君。"

  见二人恭顺,李二龙颜大悦,挥手示意退下。望着二人远去的背影, 眼中闪过深邃的光芒。

  ※※※

  长安郊外的大唐科学院已初具规模。错落的屋舍与完备的设施,使这座由李沐打造的庄园日渐形成规范的研究机构。

  李沐与值守卫士致意后步入院内,径直奔向木匠杨三尺主管的望远镜工坊。

  "公子!"杨三尺搁下工具迎上前,面泛红光。如今他统领着数十匠人赶制 望远镜,却始终铭记这机遇皆拜李沐所赐。

  "现下匠人们已熟稔镜片打磨,日产能达十具单筒镜。"杨三尺难掩自豪,"不知可否符合公子预期?"

  李沐闻言稍蹙眉尖:"每日十具终究太少......"旋即释然道:"以当下条件已属不易。凡技艺精进者,本公子必向朝廷请功!"

  这时代纯手工打磨镜片实属艰难,纵使集合能工巧匠,效率亦难大幅提升。叮嘱杨三尺注重经验传承后,李沐转向隔壁铁匠坊。

  炽热的锻炉旁,匠人们正挥汗铸造齿轮轴承。李沐驻足询问:"可遇技术难关?"工匠们顿时围拢,纷纷提出疑难。

  工匠们围在李沐身旁,神色焦急。

  “公子,轴承里的滚珠打磨不圆,总是差那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