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圈的咬合也不理想,稍一转动就卡死。”
“试做的样品全成了废料,根本装不上机架!”
李沐抚摸着粗糙的金属部件暗叹。轴承看似简单,实则对精度的要求近乎苛刻。没有精密量具和稳定车床,全凭铁匠手感就像闭眼走钢丝。
“材料淬火时容易变形......”他正指点着工匠调整淬火工艺,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急促脚步声。
“李公子!”
两道身影逆着阳光疾步而来。左侧道人衣袂翻飞,腰间铜铃叮当作响;右侧青年持拂尘,每一步都踏得院中落叶惊飞。
李沐瞳孔骤缩,手中扳钳哐当坠地。
“袁天罡?李淳风?”
白须老道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袖中抖出密密麻麻的竹简:“贫道将《丹方要术》与公子所言酸碱反应对照,发现第七页这行记载——”
滔滔不绝的追问声中,李沐紧绷的后背渐渐松弛。原来这位神算大家捧着硫磺硝石琢磨半月,早把相面之术抛到九霄云外。
“袁真人且看这个。”他笑着引对方走向实验室,玻璃器皿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斑。若能令这位天才沉迷化学,或许大唐将提前千年诞生出元素周期表。
鎏金漏斗的虹吸现象引得袁天罡连声惊叹,李沐注视着他发亮的眼睛,忽然想起那些教了二十遍仍分不清游标卡尺刻度的匠人。
“袁道长,且听我细细道来。”
“物质变化之道,远不止于寻常所见。元素相合,可化为万千形态。”
“就如铜器所生绿痕,实为碱式碳酸铜,乃由......”
李沐与袁天罡畅谈化学之理,将更深奥的学问一一传授。
袁天罡听得入迷,时而抚掌而笑,时而凝神思索,神色间尽是顿悟之喜,俨然一副“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态。
李沐亦毫无保留,倾尽所知。他本就不愿终日困于方寸之地,与那些危险之物为伴。如今既有袁天罡这般痴迷丹道又无畏生死之人,何不将这些学问托付于他?
往后种种试验,尽可交予袁天罡操持。李沐只需静观其成,坐享其果。
“袁道长,既然你如此醉心此道,我便将所知尽数相授!”
“须知化学之变,妙用无穷——”
袁天罡连连颔首,深以为然:“确是如此!自研习此术,我炼丹之效已大有精进......”
李沐闻言,眉头一皱,急忙打断:“非是炼丹!”
“此术之用,当惠及天下民生,革新万物!”
“譬如以海水熬盐制卤,可得盐酸,可除铁锈、鞣制皮革,乃至溶石采矿......若能将三酸两碱尽数制出,便可奠定化工之基!”
仅此寥寥数语,已令袁天罡瞠目结舌。他未曾料到,化学竟有如此改天换地之能!
“三酸两碱......”
袁天罡喃喃重复,眸光愈发明亮,仿佛窥见一方新天地正在眼前展开。他再按捺不住心中急切,连声追问:“小郎君,这三酸两碱究竟是何物?如何制取?又有何妙用?”
见袁天罡已步入自己预设之途,李沐暗自欣然。他无视旁人疑惑目光,详述道:
“三酸者,乃硝酸(HNO?)、硫酸(H?SO?)、盐酸(HCl);两碱者,乃氢氧化钠(NaOH)、碳酸钠(Na?CO?)。此皆为化工根基,循此而进,或可参透万物本质!”
“袁道长既有此志,何不入我大唐科学院?我可专设化学分院,拨予人手器物,供你潜心钻研。”
“此乃变革天地之术,亦是不朽之功——”
---
袁天罡应李沐之邀,决意入主大唐科学院,筹建化学分院。
此举既合己志,又应李二所托,可谓两全其美。
“小郎君,院所与原料何在?”
“我即刻便要着手筹建!三酸两碱既为要物,自当速速制出!”
---
袁天罡迫不及待地想要着手创建化学分院。
李沐欣然应允,对其所有要求都一一满足。
不仅为袁天罡安排了一处宽敞的院落,还配备了许多能工巧匠,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袁道长加入大唐科学院,必将开创辉煌前程,为大唐带来无数新事物!"
"以道长的非凡才智,定能在短时间内推动化学学科发展。"
"或许将来科举考试中会出现袁道长的化学研究成果,用以教化天下学子。"
李沐向袁天罡透露了科举改革的想法,强调化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他满怀期待地想知道,有袁天罡参与的化学研究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此前与皇上的商议中,已决定在科举中增设多门科目。
化学作为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自然不可或缺。李沐所言句句属实。
袁天罡闻言更是欣喜若狂。
"科举要考化学?"
"这实在太好了!"
"如此一来,天下学子必会主动研习化学,同道中人将越来越多!"
袁天罡最在意的并非名垂青史,而是自己钟爱的化学能够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这对他毕生的追求是最大的肯定。
他将拥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探索世间万物的奥秘!
在取得李沐支持后,袁天罡立即动身筹建化学分院。
一直旁观的李淳风面露惊诧与敬佩之色。
虽然多数人听不懂方才的讨论,但李淳风非同一般。
他学识渊博,见识超群,却仍为李沐的化学理论感到耳目一新。
李淳风郑重地向李沐行礼:
"小郎君所论的化学之道确实精妙!"
"若非对炼丹兴趣不大,说不定我也会像袁天罡那样投身化学分院。"
"此学问对大唐至关重要,袁道长的选择令人钦佩!"
李沐这才注意到一旁的李淳风,心中暗叫不妙。
这位同样通晓天机的高人若不好生应对,说不定又要为他推算命运。
"李先生过奖了!"
"化学之道虽博大精深,但对天赋和资源要求极高,常人难以企及。"
"唯有袁道长这般奇才,方能担此重任!"
"以他的才智若不投身化学研究,实在是大唐的损失。"
李淳风深以为然,对李沐的话表示赞同。
作为袁天罡的挚友,他完全能想象袁天罡会在化学领域取得何等成就。
袁天罡作为化学研究的先驱,必将为后人开辟坦途!
李淳风习惯性地举目望天,观大唐气运。
只见一道九色气流自科学院升起,融入长安上空的国运之中。
这股新生力量使大唐气运显得更加稳固完整。
李淳风难掩惊讶,眼中精光闪烁。
"一座化学分院竟能影响整个大唐的国运,实在令人惊叹!"
"小郎君的才能当真令人惊叹,这化学一道果然潜力无穷!"
"气运流转,竟如此玄妙......"
李淳风沉浸在 ,喃喃自语,对大唐国运的变化感到不可思议。
站在旁边的李沐却感到脊背发凉,心跳加速。
这位李道长洞若观火,明察沐毫!
若被他用这般手段探查自己,恐怕真的会暴露真实情况。
李沐既惊惧又着急,脑海中飞快思索着转移李淳风注意力的方法。
不多时,李沐突然——
李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设法说服李淳风也加入大唐科学院,参与机械研究。
这个念头一旦浮现就挥之不去。
他握紧拳头,终于下定决心上前。
"李先生!李先生!"
李淳风回过神来,眼中仍闪烁着异样的神采。
"小郎君有何指教?"
李沐二话不说,直接领着李淳风前往先前研究齿轮轴承的工坊。
"如今大唐科学院初创,急需各类人才。"
"我命人研制滚珠轴承,却始终没有突破。"
"先生博学多才,不知可否施以援手?"
李淳风本就对机械颇有兴趣,又奉皇命协助科学院研究。
他未作推辞,饶有兴致地问道:
"这滚珠轴承是何物?"
"还请小郎君详细说明。"
见李淳风表现出兴趣,李沐心中暗喜,立即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
"所谓滚珠轴承,就是在轴承内嵌入光滑钢珠,以滚动摩擦替代滑动摩擦。"
"若能将此物用于马车,不仅能提升载重,更能使行驶轻快数倍!"
"即便千斤重物,轴承依然能运转自如。"
滚珠轴承原理虽简单,却能大幅提升机械效率。
有了它,各类转动装置都将更加轻便灵活,整个大唐的生产力都将更上一层楼!
李淳风听完连连称奇。
"妙哉!"
"小小轴承竟能如此精巧实用!"
"此事包在我身上!"
"不知具体制作有何难点?"
见李淳风如此爽快地答应,李沐喜出望外。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李沐详细讲解了滚珠轴承的各项细节。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真如天渊之别!
同样的讲解,工匠们至今仍不得要领。
而李淳风只听一遍就掌握了七八分。
"明白了!"
"这设计真是巧夺天工!"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李淳风神采奕奕,立即来到锻造炉旁,对正在挥汗如雨的铁匠低声指导。
"按照这个方法......"
"如此便可解决轴承制造的难题!"
铁匠听完恍然大悟,马上开始按照新方法进行尝试。
依照李淳风的建议略微调整工序后,转眼间便产出满盘晶莹剔透的金属圆珠。
这些规格统一的钢球通体光亮,在铜盘中旋转不休。
“试做的样品全成了废料,根本装不上机架!”
李沐抚摸着粗糙的金属部件暗叹。轴承看似简单,实则对精度的要求近乎苛刻。没有精密量具和稳定车床,全凭铁匠手感就像闭眼走钢丝。
“材料淬火时容易变形......”他正指点着工匠调整淬火工艺,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急促脚步声。
“李公子!”
两道身影逆着阳光疾步而来。左侧道人衣袂翻飞,腰间铜铃叮当作响;右侧青年持拂尘,每一步都踏得院中落叶惊飞。
李沐瞳孔骤缩,手中扳钳哐当坠地。
“袁天罡?李淳风?”
白须老道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袖中抖出密密麻麻的竹简:“贫道将《丹方要术》与公子所言酸碱反应对照,发现第七页这行记载——”
滔滔不绝的追问声中,李沐紧绷的后背渐渐松弛。原来这位神算大家捧着硫磺硝石琢磨半月,早把相面之术抛到九霄云外。
“袁真人且看这个。”他笑着引对方走向实验室,玻璃器皿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斑。若能令这位天才沉迷化学,或许大唐将提前千年诞生出元素周期表。
鎏金漏斗的虹吸现象引得袁天罡连声惊叹,李沐注视着他发亮的眼睛,忽然想起那些教了二十遍仍分不清游标卡尺刻度的匠人。
“袁道长,且听我细细道来。”
“物质变化之道,远不止于寻常所见。元素相合,可化为万千形态。”
“就如铜器所生绿痕,实为碱式碳酸铜,乃由......”
李沐与袁天罡畅谈化学之理,将更深奥的学问一一传授。
袁天罡听得入迷,时而抚掌而笑,时而凝神思索,神色间尽是顿悟之喜,俨然一副“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态。
李沐亦毫无保留,倾尽所知。他本就不愿终日困于方寸之地,与那些危险之物为伴。如今既有袁天罡这般痴迷丹道又无畏生死之人,何不将这些学问托付于他?
往后种种试验,尽可交予袁天罡操持。李沐只需静观其成,坐享其果。
“袁道长,既然你如此醉心此道,我便将所知尽数相授!”
“须知化学之变,妙用无穷——”
袁天罡连连颔首,深以为然:“确是如此!自研习此术,我炼丹之效已大有精进......”
李沐闻言,眉头一皱,急忙打断:“非是炼丹!”
“此术之用,当惠及天下民生,革新万物!”
“譬如以海水熬盐制卤,可得盐酸,可除铁锈、鞣制皮革,乃至溶石采矿......若能将三酸两碱尽数制出,便可奠定化工之基!”
仅此寥寥数语,已令袁天罡瞠目结舌。他未曾料到,化学竟有如此改天换地之能!
“三酸两碱......”
袁天罡喃喃重复,眸光愈发明亮,仿佛窥见一方新天地正在眼前展开。他再按捺不住心中急切,连声追问:“小郎君,这三酸两碱究竟是何物?如何制取?又有何妙用?”
见袁天罡已步入自己预设之途,李沐暗自欣然。他无视旁人疑惑目光,详述道:
“三酸者,乃硝酸(HNO?)、硫酸(H?SO?)、盐酸(HCl);两碱者,乃氢氧化钠(NaOH)、碳酸钠(Na?CO?)。此皆为化工根基,循此而进,或可参透万物本质!”
“袁道长既有此志,何不入我大唐科学院?我可专设化学分院,拨予人手器物,供你潜心钻研。”
“此乃变革天地之术,亦是不朽之功——”
---
袁天罡应李沐之邀,决意入主大唐科学院,筹建化学分院。
此举既合己志,又应李二所托,可谓两全其美。
“小郎君,院所与原料何在?”
“我即刻便要着手筹建!三酸两碱既为要物,自当速速制出!”
---
袁天罡迫不及待地想要着手创建化学分院。
李沐欣然应允,对其所有要求都一一满足。
不仅为袁天罡安排了一处宽敞的院落,还配备了许多能工巧匠,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袁道长加入大唐科学院,必将开创辉煌前程,为大唐带来无数新事物!"
"以道长的非凡才智,定能在短时间内推动化学学科发展。"
"或许将来科举考试中会出现袁道长的化学研究成果,用以教化天下学子。"
李沐向袁天罡透露了科举改革的想法,强调化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他满怀期待地想知道,有袁天罡参与的化学研究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此前与皇上的商议中,已决定在科举中增设多门科目。
化学作为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自然不可或缺。李沐所言句句属实。
袁天罡闻言更是欣喜若狂。
"科举要考化学?"
"这实在太好了!"
"如此一来,天下学子必会主动研习化学,同道中人将越来越多!"
袁天罡最在意的并非名垂青史,而是自己钟爱的化学能够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这对他毕生的追求是最大的肯定。
他将拥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探索世间万物的奥秘!
在取得李沐支持后,袁天罡立即动身筹建化学分院。
一直旁观的李淳风面露惊诧与敬佩之色。
虽然多数人听不懂方才的讨论,但李淳风非同一般。
他学识渊博,见识超群,却仍为李沐的化学理论感到耳目一新。
李淳风郑重地向李沐行礼:
"小郎君所论的化学之道确实精妙!"
"若非对炼丹兴趣不大,说不定我也会像袁天罡那样投身化学分院。"
"此学问对大唐至关重要,袁道长的选择令人钦佩!"
李沐这才注意到一旁的李淳风,心中暗叫不妙。
这位同样通晓天机的高人若不好生应对,说不定又要为他推算命运。
"李先生过奖了!"
"化学之道虽博大精深,但对天赋和资源要求极高,常人难以企及。"
"唯有袁道长这般奇才,方能担此重任!"
"以他的才智若不投身化学研究,实在是大唐的损失。"
李淳风深以为然,对李沐的话表示赞同。
作为袁天罡的挚友,他完全能想象袁天罡会在化学领域取得何等成就。
袁天罡作为化学研究的先驱,必将为后人开辟坦途!
李淳风习惯性地举目望天,观大唐气运。
只见一道九色气流自科学院升起,融入长安上空的国运之中。
这股新生力量使大唐气运显得更加稳固完整。
李淳风难掩惊讶,眼中精光闪烁。
"一座化学分院竟能影响整个大唐的国运,实在令人惊叹!"
"小郎君的才能当真令人惊叹,这化学一道果然潜力无穷!"
"气运流转,竟如此玄妙......"
李淳风沉浸在 ,喃喃自语,对大唐国运的变化感到不可思议。
站在旁边的李沐却感到脊背发凉,心跳加速。
这位李道长洞若观火,明察沐毫!
若被他用这般手段探查自己,恐怕真的会暴露真实情况。
李沐既惊惧又着急,脑海中飞快思索着转移李淳风注意力的方法。
不多时,李沐突然——
李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设法说服李淳风也加入大唐科学院,参与机械研究。
这个念头一旦浮现就挥之不去。
他握紧拳头,终于下定决心上前。
"李先生!李先生!"
李淳风回过神来,眼中仍闪烁着异样的神采。
"小郎君有何指教?"
李沐二话不说,直接领着李淳风前往先前研究齿轮轴承的工坊。
"如今大唐科学院初创,急需各类人才。"
"我命人研制滚珠轴承,却始终没有突破。"
"先生博学多才,不知可否施以援手?"
李淳风本就对机械颇有兴趣,又奉皇命协助科学院研究。
他未作推辞,饶有兴致地问道:
"这滚珠轴承是何物?"
"还请小郎君详细说明。"
见李淳风表现出兴趣,李沐心中暗喜,立即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
"所谓滚珠轴承,就是在轴承内嵌入光滑钢珠,以滚动摩擦替代滑动摩擦。"
"若能将此物用于马车,不仅能提升载重,更能使行驶轻快数倍!"
"即便千斤重物,轴承依然能运转自如。"
滚珠轴承原理虽简单,却能大幅提升机械效率。
有了它,各类转动装置都将更加轻便灵活,整个大唐的生产力都将更上一层楼!
李淳风听完连连称奇。
"妙哉!"
"小小轴承竟能如此精巧实用!"
"此事包在我身上!"
"不知具体制作有何难点?"
见李淳风如此爽快地答应,李沐喜出望外。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李沐详细讲解了滚珠轴承的各项细节。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真如天渊之别!
同样的讲解,工匠们至今仍不得要领。
而李淳风只听一遍就掌握了七八分。
"明白了!"
"这设计真是巧夺天工!"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李淳风神采奕奕,立即来到锻造炉旁,对正在挥汗如雨的铁匠低声指导。
"按照这个方法......"
"如此便可解决轴承制造的难题!"
铁匠听完恍然大悟,马上开始按照新方法进行尝试。
依照李淳风的建议略微调整工序后,转眼间便产出满盘晶莹剔透的金属圆珠。
这些规格统一的钢球通体光亮,在铜盘中旋转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