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不合时宜。-《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阿姊......"李二轻声呢喃。平阳公主李秀宁曾与他并肩攻破长安,坊间甚至传言大唐半壁江山皆由她打下。想到这位巾帼英雄,李二胸中怒气顿消。

  "你说得对!"李二慨然道,"我大唐女子既能入朝为官,亦可出征为将!男子能做的,女子同样能做!"众人纷纷颔首称是。

  李沐这才露出笑容:"现在明白这织布机的好处了吧?它能解放妇女劳力,让她们从事更有价值之事。若各行各业都有女子参与,不就相当于大唐平添半数人口?"李二目光灼灼,连连点头。

  毫无疑问,李沐的见解精准到位。妇女们挣脱织布机的束缚后,完全可以投身其他行业,同样能为大唐贡献力量。

  这无异于凭空增添了大批女性劳力,必将为大唐创造更多财富。

  当前大唐面临的人口短缺困境,也能因此得到缓解。

  李沐对此有着更深层的认知:后世工业之后,女子纷纷走出家门,投身职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

  他忽然想起后世那句名言,顿时精神振奋,朗声宣告:

  "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

  这句气魄宏大的话语,令在场众人无不心潮澎湃,为之折服。

  李世民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只觉热血沸腾。

  "巾帼不让须眉!"

  "好一个巾帼不让须眉!"

  "李小郎此言,当真鞭辟入里!"

  一旁的孙思邈则陷入沉思。

  这位医道双修的长者,从道家思想角度细细品味:

  "阴阳相合谓之道!"

  "男子属阳,女子属阴,天下本由男女共同组成。"

  "巾帼不让须眉,此言暗合天道至理!"

  "郎君高见,老道深以为然!"

  李沐展颜一笑,知道终于说服了众人。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老李,我的新式织布机除弊之后,你们尚未完全领会其利。"

  "它不仅能为大唐提供充足的布匹,更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试想,除了织布,耕地、播种、收割等农事,是否也能逐步用畜力替代人力?"

  "若真能实现,大唐百姓就能彻底摆脱男耕女织的束缚,去开创更伟大的事业!"

  "到那时的大唐,该是何等景象?"

  当然,畜力替代只是权宜之计。

  李沐何尝不想研制蒸汽机乃至内燃机,但以大唐的科技水平尚难实现。

  即便详细解说,众人也难以领会,倒不如用熟悉的畜力概念更易理解。

  研发蒸汽机不必操之过急,循序渐进才是正道。

  现有的牛马驴骡,已能初步满足动力需求。

  李世民认真思索后,不禁拍案叫绝。

  "全面实现畜力耕作?"

  牛耕对众人而言并不陌生。每年春耕时节,作为皇帝的李世民都要亲自扶犁示范。

  他深知牛耕效率远超人力。

  播种用的耧车也不算复杂。

  即便有人发明畜力收割机,虽然新奇,但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李沐描绘的愿景皆可实现!

  将畜力全面应用于农耕,确确实实可行!

  此刻李世民终于明白李沐的深意,懂得新式织布机为何代表着未来。

  这是机械化的雏形,是百姓摆脱劳苦的关键,更是大唐崛起的起点!

  想通这些,李世民对李沐的远见卓识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小郎,此计甚妙!"

  "大唐的未来,竟系于你一人之手!"

  “这新织布机确实不一般,必须大量制造!”

  李沐说服了李二,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地。

  他轻拍李淳风的肩头,神色庄重地说:“李淳风,你可听清了?”

  “大唐的前途就在你手中!”

  “你带领工匠继续改进织布机,再研制更精妙的器械,便是对朝廷的莫大功劳!”

  李淳风一时恍惚,茫然地点着头。

  他实在想不通,自己一个摆弄星象命理的人,怎么突然就得扛起天下重任来钻研机械了?

  但见李沐言辞恳切,李二也投来赞许的目光,他只得认命。

  “也罢!”

  “这大唐科学院的机械院,便由我来主持。研制器械一事,我绝不懈怠!”

  李沐见李淳风这位半仙终于被说动,成了科学院的领头匠师,暗自欣喜。

  袁天罡与李淳风这两位奇人都被他拉来专研学问,推动大唐技艺革新。

  往后他们再不会时不时掐算他的命数,也就没机会察觉他的底细了。

  危机,就此化解!

  李沐顿觉轻松,连日来的忧虑一扫而空。

  他转向李二,笑着问道:“老李,织布机的事就交给李淳风了。你今日前来,还有别的事?”

  “这位白发道长是?”

  李沐早注意到孙思邈气度出尘,绝非寻常人物。

  他心中盘算着,这又是位能人,若能 科学院,说不定还能再增设一个分院!

  李二这才想起正事,连忙引见:“小李,这位就是你常提起的神医孙思邈!”

  “孙先生,这就是提出妇科儿科之说的李沐!”

  二人听闻对方名号,同时身躯一震,眼中放光。

  “孙思邈!”

  “李沐!”

  李沐已久闻药王盛名,想见识这位传奇人物。

  孙思邈也从李二处听闻过那些医理,对李沐心驰神往。

  此刻相见,皆惊叹不已。

  李沐满心欢喜,见孙思邈白发如雪却面色红润,不禁暗赞果然名不虚传。

  孙思邈却难掩惊色,望着李沐年轻的面容连连感叹:

  “没想到李神医这般年少,实在出人意料!”

  “莫非真是天授奇才?”

  “李神医,你那妇科儿科的理论从何而来?快与老朽细说!”

  说着便紧握住李沐的手,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他原以为能创出如此精妙医理之人必是行医多年的老者,未料竟是个少年郎。

  这般天纵之资,若非天赐,又能作何解释?

  面对这位杏林泰斗,李沐丝毫不敢怠慢。

  “孙道长过誉了,晚辈不过略知皮毛,空谈而已。”

  “论及真才实学,还得看您。”

  “请随我去书房详谈——”

  李二自然不会甘心被李沐和孙思邈撇下,独自交流。他快步跟上,一同进了李沐的书房。

  这书房与其说是藏书之地,倒不如说是李沐在大唐科学院的公务之所。架上书籍不多,却摆满了各类规划手稿。

  李沐从其中抽出一册先前拟定的医道纲要,递给孙思邈。

  “孙道长请看。”

  “我所研医术,并非依托阴阳五行之说,而是以人体为根基。”

  “我将病症分为外伤、内损、筋骨、妇婴、小儿、神志等不同门类。”

  “医者可专精其一,譬如妇婴之症或小儿之疾,若能深耕,便可成此道圣手。”

  李沐将后世医馆分科之法细细道来。此法历经千百年验证,远比当世郎中全凭经验诊治更为明晰。

  孙思邈乍听之下略感诧异,但稍加思索,便觉此法精妙。

  “妙哉!”

  “小郎君此法,将病症分门别类,条理清晰,令人豁然开朗!”

  “老朽从前诊治,只针对病患疼痛之处把脉施针,从未想过如此划分。”

  “此法若用于大型医馆,必能事半功倍!”

  孙思邈不愧为当世神医,一眼看穿分科诊治的优势。他虽能独力应对诸般杂症,但天下如他这般的医者寥寥无几。多数郎中仅通晓一两种病症的治法,遇疑难杂症便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

  命数好的,得遇对症良方;运道差的,便是药石无灵。

  而李沐提出的分科之法,令医者各展所长,合力诊治,疗效自然远超单枪匹马的郎中。

  孙思邈心中敬佩,不敢因李沐年少而有半分轻视。

  “小郎君,此等妙法,究竟如何得来?”

  “实在令人叹服!”

  李沐淡然一笑,继续说道:

  “孙道长,分科协作,集众所长,方能攻克疑难。”

  “而欲细分各科,首重了解人体构造。”

  “要通晓人体奥秘,唯有一途——解剖。”

  他说着翻到一页彩绘插画。

  孙思邈尚未看清,一旁的李二已按捺不住,凑近观瞧。

  只一眼,他便面色骤变。

  “这……这是何物?!”

  李二面色微白,心中惊骇,显然被画中景象所慑。

  但他毕竟是铁血 ,沙场见过尸山血海,很快稳住心神,再度凝神细看。

  画中,一颗心脏经脉分明,五脏六腑色泽鲜活,骨骼经络纤毫毕现。

  从曲折盘绕的脑部,到细如发丝的趾骨,无一不栩栩如生。

  这般精细的解剖图,在当世之人看来,无疑震撼至极。

  李二从未如此清晰地观察过人体构造,此刻他震惊不已,也情有可原。

  很快,最初的恐惧消散,李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口中不断发出惊叹。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没想到人的身体竟是这般构造!”

  “这幅图画上的骨骼内脏,分毫毕现,简直精妙绝伦!”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人体竟如此奇妙精巧!”

  震惊过后,李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仔细端详李沐绘制的人体解剖图。

  他甚至伸出手,轻轻抚摩图上那颗红蓝交织的心脏,指尖沿着血管的走向勾勒——

  “啵!”

  李二手指轻轻点向心脏,仿佛长枪刺穿敌心,眼中闪过一抹锐利寒光。

  李沐见李二如此举动,无奈摇头。

  “老李,你该不会把这解剖图当成敌人了吧?”

  “你刚才……”

  ---

  李二看着人体解剖图,想的却是如何更高效地,倒也符合他一贯作风。

  可眼下是什么场合?

  李沐正与神医孙思邈探讨医理,李二却琢磨这些,实在不合时宜。

  “啪!”

  李沐挥手拍开李二的手,不耐烦地驱赶道:

  “去去去!一边去!”

  “我和孙道长在讨论医馆分科之事,你别在这儿添乱!”

  “老李,你要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