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不禁为之震动-《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他可不是来捣乱的!再说,谁会把这吓人的解剖图挂床边?那不是自找噩梦吗?

  “好个李沐,竟敢这般与我说话!”

  “若是换作旁人……”

  李二喘着粗气,若换作旁人,敢如此无礼,他早将其当场处置!

  可眼前之人是李沐——他失散多年的骨肉,更是天纵奇才,肩负大唐兴盛之望。

  李二生怕伤他分毫,哪肯动怒?只得闷声退到一旁,眼睁睁看着李沐与孙思邈继续对着解剖图热烈讨论。

  孙思邈医术超凡,对人体了如指掌,却从未见过如此细致入微的解剖图。

  他双目炯炯,紧盯着图画,连连称奇。

  “好图!”

  “如此清晰写实,与真人脏腑无异!”

  “小郎君,你如何对人体构造如此了解?又怎能绘制出这般精妙的图画?”

  “此图对医者而言,堪称至宝!不知小郎君可否赐教绘制之法?”

  当世画风偏重写意,李沐这般兼顾写实与彩绘的技法,孙思邈闻所未闻。

  他迫切想要知晓其中奥秘。

  “呃……”

  李沐略作迟疑,最终决定直言。毕竟孙思邈乃当世神医,老李亦非迂腐之人,想来不会排斥 。

  “孙道长,若要彻底明晰人体构造,唯有剖实查验!”

  李沐握紧解剖刀,锋刃划过冰冷躯体,将人体构造逐层展现。这种违背世俗伦理的行为,却为医学进步推开一扇隐秘之门。

  "剖开亡者身躯虽悖人伦,"他指尖抚过肌理分明的脏器轮廓,"但为探究医道本源,此举势在必行。"

  解剖的禁忌在东西方皆如雷池。世人信奉"死者为尊",却不知这桎梏正阻碍着医术精进。当李沐坦然道出 时,李世民仅是眉峰微挑——战场修罗怎会畏惧 ?那些残肢断骸早铸就他的铁石心肠。

  孙思邈的反应更令人意外。老道双目灼灼凝视解剖图谱,竟击节赞叹:"妙哉!若非亲见五脏六腑,如何知晓古人所言心肝脾肺竟是这般模样?"他枯瘦的手指悬在图纸上方,突然指向心脏部位:"这血液竟要流经肺腑再归全身?可为何..."老道声音戛然而止,眉头拧成川字,"经脉何在?"

  图谱上纵横交错的血管间,全然不见经脉踪迹。这对奉《黄帝内经》为圭臬的医圣而言,不啻晴天霹雳。他毕生所学皆系于此,若经脉子虚乌有,那些妙手回春的案例又作何解?

  李世民也按捺不住凑近图纸:"李小友,你这图当真分毫不差?人体当真寻不着经脉?" 眼中闪烁着认知颠覆的震动。任督二脉之说自幼耳濡目染,如今却被一张图纸撼动根基。

  李沐摩挲着图纸边缘苦笑道:"就像干涸的河床,水流时河道分明,无水时踪迹难觅。经脉或许..."他忽觉词穷,窗外暮色正吞噬最后一缕霞光。

  李沐话音刚落,孙思邈便点头赞同:“既然经脉能用于针灸治病,自然确有其物!”

  他如此斩钉截铁,皆因切身体会过经脉的存在。

  当初系统赋予李沐拈花指与六十年内力时,内力在经络中奔涌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他甚至能随心调控内息流转。

  这般亲身经历,岂能否认经脉存在?

  科学本非万能,未见之物未必虚幻。人体犹如未解之谜,尚有太多奥秘待揭。

  李沐尊重科学,却不盲从。

  若因目不能见便断然否定,与固执己见的老农何异?

  闻言,李世民终于释然,接受了这个解释。

  "也罢!"

  "看来你这解剖图谱,也非尽善尽美。"

  此时孙思邈眸中重现神采,仿佛重获新生。

  "经络...经络..."

  "小友解剖不出,不等于不存在!"

  "老夫愿承此重任,重新剖验人体,定要觅得经脉真容!"

  这位药王向来言出必行。

  李沐的解剖研究令他茅塞顿开:"古人所绘经 谱,历经千年传抄难免讹误。"

  "老夫重新验证,亦是为正本清源。"

  "若能勘明此道,必能推动医术精进,使老夫困顿多年的医道再现突破!"

  解剖验脉,已成他突破医道瓶颈的新方向。

  这确是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相较后世需要精密仪器的微观医学,或难以制备的化学药物,解剖研究更契合当下实际。

  孙思邈银须颤动,双目炯炯有神,全然不似耄耋老者,倒像壮志满怀的青年。

  他朝着李沐郑重拱手:"小友点拨之恩,没齿难忘!"

  "医术一道,小友足以为吾师!"

  "请受孙思邈一拜!"

  李沐慌忙搀住老者:"道长万万不可!"

  ......

  "医学院?"

  李世民与孙思邈面面相觑。

  "专司培养医者的学府?"

  "无师父亲授,如何传承医术?"

  "李小友,你待如何筹建这医学院?"

  虽存疑虑,但念及李沐素来行事稳妥,李世民仍耐心询问。

  他需要详细了解详情,才能作出是否支持的决定。

  孙思邈同样对医学院的说法充满好奇,目光热切地望向李沐。

  “小郎君,何谓医学院?”

  “愿闻其详!”

  李沐毫不保留,将心中酝酿已久的构想娓娓道来。

  “医学院,便是专授医术、钻研医理的学府!”

  “其本部可设于大唐科学院之下,作为医学分院。”

  “我们可以广招天下名医,共议医术,统合医道,探究最新医理。”

  “医学院下设习医之所,选拔聪慧仁善的少年,传授医术后派往医馆坐诊,济世实习......”

  李沐结合后世医科大学与附属医院的制度,向二人详述其设想。

  医学院培养医师,同时推动医学研究,而医馆则治病筹资,并为学子提供实践机会。

  二者相辅相成,对大规模培育医师、精进医术大有裨益。

  尤其在大唐当下,医者难寻,百姓患病多靠硬撑。

  医师缺乏系统学习与足够病患历练,亦难成良医。

  李沐此策,一举两得,直指难题核心。

  李二从百姓与朝堂角度权衡利弊,不禁赞叹。

  “若设医学院广育医师,普惠百姓,实乃利国利民之善政!”

  “百姓得医,诊费可降,李小郎君此举功德无量!”

  “此议甚善,朕必令朝堂鼎力支持!”

  李二对医学院之策极为认同,恨不能即刻施行。

  孙思邈沉思良久,眼中渐现光彩。

  “医学院,育医者,研医道......”

  “学用相济,不仅利于医师培养,更能推动大唐医术精进!”

  “小郎君,真乃医道启明之人!”

  “老道定当全力相助!”

  孙思邈深知医学院的建立将推动大唐医学腾飞。

  自此,学医者有师可承,有技可练,更有前程可期。

  按后世说法,这便是“卒业包授职”!

  百姓见其利,必争送子弟习医。

  医师之业,当为大唐显途!

  见二人皆表支持,李沐心中甚慰。

  得李二首肯,朝堂无阻,医学院与医馆可顺利兴建。

  至于孙思邈……

  这位天赐神医,李沐岂能放过?

  若不将其延揽至大唐科学院钻研医道,岂非辜负“李半仙”之名?

  李沐整肃神色,对孙思邈郑重宣言:

  “孙道长医术冠绝当世,乃大唐第一神医!”

  “这医学院院长之位,非道长莫属!”

  “道长放心,本院资金、场地、器具乃至试验素材,必当全力供给!”

  医学院的解剖实验和药物试验需要安排人手,这些都交给我来办妥,你只管专心研究就好!

  孙思邈听后,心中微微一动。

  其他事情尚可应付,唯独解剖用的 和试药者不易解决。孙思邈本就因伦理之故左右为难,如今李沐主动提供便利,他哪有拒绝之理?

  尤其在看过李沐绘制的人体解剖图后,孙思邈早已按捺不住,恨不得立刻亲手实践一番。

  他当即颔首,应下了李沐的提议。

  ---

  李沐成功说服了李世民与孙思邈,大唐医学院的筹建终于有了眉目,他自是十分欣喜。

  意向达成后,李沐便与李世民、孙思邈二人细细商议具体事宜,包括医学院的规章、人员、选址、经费等,以及附属医馆的建造方案。

  待这一系列事宜敲定,李沐才长舒一口气。

  “若在从前,建造这些不知要耗费多少时日,幸好如今有了水泥!”

  “陛下,孙道长,我打算以钢筋混凝土建造医学院与医馆,也好为后人树立典范。待高楼落成,必当整洁美观,实用便捷!”

  自高炉炼钢与水泥研制成功后,李沐便有意用钢筋混凝土修筑高楼,如今恰逢医馆兴建,可谓一举两得。他参照后世医院的构造,有信心在大唐重现。

  想到百姓将来能在钢筋混凝土的楼宇中求医问药,李沐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自豪——这是他李沐造福大唐的功绩,也是他在这片土地留下的不朽印记!

  然而,李世民望着李沐志得意满的神情,却满腹疑惑。

  “李卿,你说要用水泥修什么钢筋混凝土高楼?莫非造墙还需掺入昂贵铁料?”

  此前李沐只略提过水泥建房,未曾详述钢筋混凝土之妙。在李世民看来,建房耗费大量铁料实属浪费,实在难以理解。

  李沐却不以为然:“陛下,您的眼光怎还停留在旧时?何不向前看?渭水铁厂如今铁水奔流似江海,区区钢铁何足道哉?莫非您未曾关注铁厂近况?眼下铁料堆积如山,几乎无处存放!”

  自渭水铁厂步入正轨,矿料供应日益充足,产量更是节节攀升。若非李沐开放铁料供给新唐商会贩卖,恐怕铁料早已堆积至长安。

  即便如此,百姓铁器需求有限,加之运输成本制约铁价,销路渐成难题。后世亦有类似情形——钢铁产量过剩,纵有基建消耗,仍难化解,最终不得不减产关停。

  李沐提议兴建钢筋混凝土高楼,正是为了未雨绸缪,为未来持续增长的钢铁产量开辟新途。

  李世民被这一番话说得怔然,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应。

  近 未曾留意渭水铁厂的动向,可这钢铁产量竟如此惊人?

  "这......李小子,休要欺瞒老夫!"

  "铁器向来供不应求,岂会有积压之理?"

  "老夫这就去铁厂一探究竟!"

  李二按捺不住,当即起身直奔渭水铁厂而去。

  孙思邈站在一旁,始终不明就里。水泥是何物?渭水铁厂又是什么地方?他潜心钻研医术,向来不问俗务,此刻听闻李二所言,却也不禁为之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