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心中愈发烦躁。-《大唐:开局救下李二,曝光我身份》

  能亲眼见证盛世开启,又得见天降祥瑞,百姓们都说这辈子值了。

  寒冬的余韵渐渐消散。

  春风拂过大地,带走了最后一丝凛冽。

  贞观三年的春天如期而至。

  李沐盘点着过往一年,心中颇有感慨。

  “去年此时,我还身处偏远山村,对外界一无所知。”

  “短短一年光景,竟已能影响大唐的进程。”

  自红薯在关中推广,百姓饥馑得以缓解。

  随后钢铁、煤炭、水泥、纺织厂接连问世。

  连新唐医院也即将揭开帷幕。

  每一项成就皆来之不易,凝结着李沐的心血。

  对此,他深感欣慰。

  “新的一年,新的开端。”

  “且看看还有哪些事需在今年推进……”

  细数之下,待办事项依然繁多。

  关中交通网计划梳理完毕,待招工启动。

  新唐医院开业在即。

  推广教育、科举改制亦需筹谋。

  前路依旧忙碌。

  “凡事需循序渐进。”

  “先与新唐商盟商议招工事宜。”

  李沐当即唤人寻来顾元宝。

  此等庞大工程,他无暇亲自主持,欲委托对方代为统筹。

  不多时,顾元宝恭敬立于堂前。

  “拜见小郎君!”

  李沐打量着这个看似憨厚实则精明的商人,颇为满意。

  单凭其机敏,就足以应付诸般事务。

  “今日唤你前来,是有一项重任相托。”

  “可愿代我出任关中交通网总管,统揽全局?”

  总管?统揽全局?

  顾元宝惊得浑身一颤,脸上肥肉直抖。

  “小郎君折煞在下了!”

  “如此浩大工程,千里水泥路,岂敢……”

  稍有不慎,恐酿大祸。

  他实不敢担此重责。

  李沐却不容推辞,挥手打断。

  “不必过谦!”

  “以你之能,足堪此任!”

  “只需按部就班,依我规划行事,必无差池。”

  说罢,递过一叠文书。

  “此乃招工细则与筑路方略。”

  “仔细研读,半月之内招募工匠,开工筑路。”

  李沐态度坚决,顾元宝只得应承。

  怀揣忐忑退出书房,翻开文书细看。

  所幸计划周祥,条理分明,照章办事即可。

  “唉。”

  “既蒙小郎君器重,定当竭力而为。”

  “招工筑路而已,何须畏首畏尾!”

  关中掀起筑路热潮

  顾元宝雷厉风行,正月未尽,整个长安城便沸腾起来。

  新唐商盟联合众商贾,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招工行动。

  "奉天子诏令,新唐商盟即将修筑关中水泥官道!"

  "急募十万工役,管三餐宿,酬劳丰厚!"

  长安百姓对修建水泥路并不陌生。新唐大道的修筑场景历历在目,不少人都曾亲身参与。

  "这差事再好不过!"

  "活计简单,膳食可口,工钱又丰!"

  "速去应募,良机不可失!"

  招工进行得异常顺利,短短三日就募足了十万民夫。李沐听闻此事也颇为惊讶。

  "竟这般迅速?"

  "十万之众啊!"

  "顾管事果然得力!"

  原本预计半月方能完成的招募,没想到三日便告竣。关中人口有限,能如此高效实属难得。

  顾元宝难掩激动:"百姓闻听修筑官道,争先恐后前来应募。许多人家就在筑路沿线,相当于在家门口务工,安置起来也省了不少周折。"

  李沐恍然。他规划的交通网络本就经过人口稠密之处,正合了地利之便。

  "甚好,即刻开工!"

  "先平整路基,待水泥砂石齐备便可正式铺筑。"

  如此浩大工程,自然惊动了朝堂。太极殿内,魏征听闻杜如晦奏报,震惊不已。

  "三日募得十万之众?"

  "这位李公子究竟要掀起多大的波澜?"

  太宗皇帝也不禁感叹:"李卿行事,当真......"

  即便是朝廷,也未必能有这般号召力。

  “朕早已与诸位爱卿商议此事,并提前整顿关中官吏,清除阻碍!”

  “只要他不生乱,便随他去吧!”

  “关中道路修建完毕,方为大唐之福!”

  群臣纷纷点头称是,深表赞同。

  修建关中道路之事,众人皆已知晓,亦有所预见。

  唯一出乎意料的,是此次动静竟如此之大。

  长孙无忌捋须一笑,从容说道:

  “如此反倒更好!”

  “声势越大,人手越足,道路修筑自然越快!”

  “或许很快,我们就能见到平整坚固的水泥路遍布关中!”

  众人面露欣慰之色,对此满怀期待。

  “正是如此!”

  “小郎君办事,何须我等担忧?”

  群臣早已对李沐的能力深信不疑,毫无质疑之心。

  唯有魏征仍旧眉头紧锁,沉默良久,终是开口:

  “十万之众!”

  “关中百姓才有多少?”

  “如此大规模征调劳力,是否会耽误春耕?”

  魏征的忧虑并非没有道理。

  修路所需皆是青壮劳力,而这些人正是春耕的主力。

  听完此言,众臣顿时沉默。

  就连李二也不由眉头微皱,陷入沉思。

  “这……”

  “春耕之事……”

  “倒真是个问题!”

  “朕改日去问问他,是否考虑周全。”

  李二打定主意,过几日再去李沐府上探个究竟。

  ……

  此时,关中大地。

  随着李沐一声令下,十万人的庞大工程正式启动。

  无数青壮手持铁铲,填坑挖土,平整道路。牛群拖拽巨石,夯实路基。

  劳动的百姓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在新唐商盟的统筹下,顾元宝带领众商人提供充足钱粮物资,确保了后勤无忧。

  修路工人深知水泥路对关中的意义,个个干劲十足,毫无懈怠。

  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奋战下,一条条宽阔的路基迅速成型。

  各处水泥厂早已备足原料,浇筑工程随即展开。

  李沐离开长安巡视一圈,见进展顺利,满意而归。

  “不错!工程进度比预想的更快!”

  “分段施工,多点并进,效率极高!”

  “照此速度,用不了半年,千里水泥路便可完工!”

  关中以平原为主,鲜有险阻,因此李沐采用了全面开花的策略。

  数百支工程队分散各地,同时开工,极大加快了进度。

  望着忙碌的工地,李沐脑海中已浮现出关中四通八达的景象。

  忽然,他心念一动,又有了新的构想。

  “或许,可以将关中打造成大唐的经济中心,构建一个繁荣的都城圈!”

  “如同后世的发达地区,成为举国最富庶之地!”

  工业根基的建立,绝非一日之功,但他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李沐决心效法未来,以发达区域引领落后地区,计划将关中地区建设成最繁荣开放的核心地带。

  他坚信,只要关中蓬勃发展,就能成为推动整个大唐崛起的强大引擎。这个念头令他心潮澎湃,越想越觉得切实可行。须知大唐的技术进步并非依赖外来推动,而是依靠自身钻研创新。

  他的目光愈发灼热,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长安有大唐科学院坐镇,又有我亲自坐镇,天下英才必将汇聚于此!”

  “长安必将成为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一切领域的中心!”

  作为大唐的根基所在,关中自古就是天府之国,资源丰沛,人口稠密,条件得天独厚。若不能将关中发展起来,便是他李沐的无能;反之,只要关中腾飞,整个大唐必将随之崛起!

  “以长安辐射关中,以关中带动全国!”

  “这条路绝对正确!”

  他激动地一拍大腿,起身直奔书房,着手制定全新规划。他不知道,这份被他命名为“关中经济区”的计划,将为大唐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革,更不知道它日后会成为让无数学子头疼的必修课程……

  ---

  春回大地,大唐气象一新,发展步伐陡然加快。关中百姓修路热情高涨,如火如荼。李二与满朝文武皆喜形于色,唯有世家大族对此愤懑不已。

  若在一年前,世家绝不会坐视关中闹出如此动静,甚至能直接扼杀交通网计划;若在半年前,他们仍会千方百计阻挠工程,令其中途夭折;哪怕仅在一月前,他们还能发动舆论,将关中交通网贬为劳民伤财的恶政。

  然而时至贞观三年,世家纵有万般不甘,也已无力回天。他们连公开抱怨都不敢,只因——他们怕了!

  “怕了,真的怕了!”荥阳郑氏族长郑经承冷笑自嘲,“又是李沐这奸贼在背后作祟!他怕是早挖好了坑,就等我们往里跳!”

  郑氏在李沐手上栽的跟头太多,多到郑经承恨入骨髓却不敢再挑衅。他比谁都清楚关中交通网的威力,若能阻止,他必倾尽全力。可惜世家阵营早已式微:声望崩塌、财力枯竭、关中官员尽数被撤,更可怕的是——公审之后,世家彻底失去民心!

  如今再敢生事,无异于自寻死路,更何况对手是那个专克世家的李沐!念及此处,郑经承唯有发出一声苦涩长叹。

  叹息

  “李氏一族掌控的大唐日益强盛,而我世家却日渐衰落。”

  “或许再过不久,我们这些世家大族,就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一年来,郑经承亲眼见证了世家的兴衰。

  昔日能左右天下的世家,如今却沦落到只能勉强自保。

  甚至,有些家族连传承都难以维系!

  即便是五姓七望之一的荥阳郑氏,也不得不隐匿乡野,低调避世。

  如今,郑经承的想法已然改变。

  “隐忍!蛰伏!”

  “世家已无力与朝廷抗衡,与其徒劳争斗,不如静待时机。”

  郑经承眼中闪过一丝睿智。

  作为荥阳郑氏的族长,他从不缺智慧。尽管曾被李沐压制,损失惨重,但他仍能看清局势,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大唐!李世民!李沐!”

  “你们再强,也终有盛极而衰之日。”

  “我就不信,你们能活得过千年世家的底蕴!”

  ---

  不得不说,郑经承的选择极为明智。

  李沐本已设下应对之策,李世民也暗中调派人手,监视世家动向。

  然而,这些准备全无用处。

  以荥阳郑氏为首的世家,竟彻底沉寂,再无半点动作!

  修路期间,世家未曾阻挠,也无人散播流言,甚至连他们的影子都难以寻觅。

  曾经活跃于风月之地的世家子弟,如今也销声匿迹。

  这样的结果,让李世民既恼火又无奈。

  “一群缩头乌龟!”

  太极宫中,李世民愤然甩袖。

  “往日不是嚣张至极,妄图颠覆大唐吗?”

  “怎么如今连头都不敢露了?”

  “难怪能传承千年,原来全是龟缩保命之徒!”

  他本想借机彻底铲除世家,却无处下手,心中愈发烦躁。

  可即便愤怒,他也无可奈何。

  朝廷终究不能像世家那般肆意妄为。若无正当理由,贸然出手只会动摇朝廷威信。

  到那时,即便朝廷再强,也不过是失了人心的强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