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画饼子”!助其光复葡萄牙王国!-《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君王陛下是愿意助我复国吗?”

  “若真如此,亨利与葡萄牙全体臣民,将对大明永怀敬意!若陛下有需要,奉大明为宗主国,也在所不辞!”

  朱由校未料这位三十出头的男子竟如此激动,显然复国之事已成他心中至高无上的执念。

  这份执着,正好符合朱由校的布局。表面看复国困难重重,但只要巧妙利用局势,其实并不难达成。

  如今的西班牙帝国,虽仍号称日不落,但海上霸主地位早已被英国这个新兴强国动摇。

  三十年前一场海战,西班牙引以为傲的“无敌舰队”已被英国彻底击溃。

  加之西班牙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早已树敌众多,欧洲多个强国已悄然结成反西联盟。

  英国不断从海上对西班牙施压,令其丧失海上争霸的能力,封锁其本土与殖民地之间的通道。

  而西班牙的海外属地,也将逐步被英国蚕食,第一代“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终将成为过往云烟。

  不久之后,欧洲大陆上,法国将联合几个国家,向西班牙发起全面战争。

  西班牙此时虽然尚属强盛,但常言道,寡不敌众。面对多方联军的进攻,它难以招架。

  其陆上霸权地位和海外殖民地,也将逐步被蚕食和吞并,最终只余本土零星残部。

  事实上,即便朱由校不协助亨利复国,数十年后,葡萄牙仍将挣脱西班牙的控制,重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朱由校所做之事,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这样一举两得的局面,他自然乐于促成。

  倘若在大明支持下,亨利真能成功复国,那等同于大明在欧洲拥有了一块立足之地。

  对于将来的大明在西方世界的战略布局、影响力乃至威慑力,都将带来巨大提升。

  如此重大的助力,即便是那些只看利益的欧洲人,也会心存感激。

  但这一切的先决条件是,大明必须具备令人敬畏的军事实力。

  唯有强大的军队,才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最牢靠的资本。

  没有过硬的实力支撑,任何谋划与布局都只是空谈。

  只要达到这一基本条件,亨利先前所说的尊大明为宗主国,就不是一句虚言。

  只要朱由校掌握好其中的尺度,逐步增强对葡萄牙的掌控和影响,使其成为大明藩属国,只是时间问题。

  就像朝鲜,便是最好的范例。太祖皇帝助李氏推翻高丽,建立王朝,从此心悦诚服地归附大明。

  到了万历年间,大明再度助其击退倭寇,从此对大明忠心耿耿。

  即便大明已经灭亡,朝鲜的君臣依旧对崇祯皇帝念念不忘。

  甚至将崇祯年号延续使用百年之久。如此忠诚的藩属国,可谓典范。

  待朱由校将未来的策略和方向思索清楚后,才缓缓“画着饼子”回应亨利:

  “朕确实有此想法,但你也清楚,如今的大明,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

  “朕虽有心相助,却实在抽不出力量来支持你。”

  亨利对大明的局势也有所了解,他并未指望朱由校能直接派兵援助。

  而且,他对明军的战斗力本就存疑。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拥有众多军队,却屡次败于从深山中崛起的蛮族之手。

  这说明,明军的战斗力确实堪忧。

  他也曾多次见过大明的军队,在他眼中,这些人根本不像是正规军队,反倒更像是流离失所的难民。

  他真正希望的是,大明能提供资金、粮食、武器装备以及舰船等资源,让他能够依靠这些组建一支军队,重返故土,完成复国大业。

  这显然无法实现,正如皇上方才所言,大明自身亦是风雨飘摇,怎可能耗费大量银钱去援助一个毫无瓜葛的外邦之人。

  见亨利眼中闪过一丝失望,朱由校随即拍了拍他的肩膀,继续说道:

  “要做成复国这等大事,怎能如此急躁?我们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凡成大事者,须沉得住气。从你现在的表现来看,还差得远!”

  因亨利团队掌握着兵工厂急需的关键技术,朱由校也刻意放低姿态,以安抚其情绪。

  他在众人面前郑重承诺,待大明稳定局势,平定内忧外患之后,定会全力支持亨利重返欧洲。

  但在那之前,他和他的人必须安心留在兵工厂,为大明铸造精良火炮,并协助改进现有的炮械装备。

  他们还需将自身掌握的制造工艺与那些大明尚未拥有的火器技术,悉数传授给大明的工匠。

  至于所谓的新技术与新兵器的研发,朱由校并未提及。

  客观来看,欧洲暂时在火器方面仅领先大明半代而已。

  只要大明工匠能在制作流程上更加标准化,改善作坊环境,制定合理制度,最多三年便可迎头赶上。

  真正差距在于技术背后的理论知识,光会造还不够。

  亨利心中清楚,天下没有免费的恩赐。既然皇帝当面承诺了,他便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

  他也拍着胸口向朱由校保证,从今往后,他与其团队必倾尽全力协助大明军械发展,直至皇帝履行承诺为止。

  “我坚信以陛下之才,大明必能重振雄风。届时,也希望陛下能全力助我光复葡萄牙王国!”

  “你放心,朕言出必行。既然许下诺言,便不会食言。朕不想因这等事坏了名声。”

  亨利在胸前画了个十字,恭敬地说道:

  “愿上帝保佑陛下。我将安心等待那一天的到来,也希望不会太遥远,我已三十岁了。”

  协议达成,双方皆感满意。

  亨利的复国梦想有了曙光,而朱由校的兵工厂也终于迎来了一批真正懂火器的技术人才。

  虽说亨利已是落魄之身,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的团队仍有五十多人,皆精通火炮制造。

  这也是朱由校极力拉拢他的原因之一——自己没有,只能依靠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