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天才”小武发!-《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出门之后,朱由校立刻叮嘱毕懋康,务必要尽快、尽可能地将所有技术与知识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拥有核心实力。

  毕懋康自然点头答应,这正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和努力方向。

  但那些红毛夷实在令人恼火,从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总是遮遮掩掩,搞得他们像是小偷一样,偷偷摸摸地学点皮毛。

  如今总算有机会正大光明地上门请教,省去了他不少麻烦。

  “陛下,臣本不愿过问朝政,但心中有一个疑问,实在希望陛下能为臣解惑!”

  朱由校明白他想问的,无非就是刚才与亨利达成的协议。

  “毕爱卿尽管问,朕自会为你解答。”

  “陛下真打算帮助红毛夷,去应对他们的国家吗?”

  朱由校微微一笑,随后耐心解释道:

  “我们要看得更远一些,这个世界很大,我大明所处之地,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既然知道了天地之广阔,为何还要固步自封,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自以为是?”

  “大汉之时,西域数十国自愿臣服,成为藩属;大唐之时,更是四方来朝。”

  “永乐年间,前来朝贡的小国也不计其数,毕爱卿难道不知?”

  陛下有意重振盛世,这种心思由来已久,但毕懋康仍旧难以完全明白。

  朱由校看着满脸疑惑的毕懋康,便用更通俗的方式继续讲解。

  他将当下的世界格局,比作千年前的春秋战国,强者称雄,弱者被吞并。

  皇帝有争霸天下的雄心,本是好事。

  但若急于求成,走向极端,也会带来灾祸,甚至重蹈隋炀帝覆辙。

  “陛下,臣以为,此事应当先与内阁及六部大臣们商议,切莫贸然决定,我们对西洋各国,毕竟了解不多。”

  你不懂,并不代表朕不懂。朱由校一笑,轻轻拍了拍毕懋康的肩膀:

  “放心,朕不是滥好人,自有分寸。”

  刚走出厂门准备离开,就见门口站着一位年轻的工匠,抱着一杆火铳等候。

  此人似乎是毕懋康的随从,一路跟来,手中那杆枪也显得有些特别。

  朱由校感到好奇,询问之下,毕懋康才猛然想起,自己还有一件喜事要禀报皇帝。

  “启禀陛下,这是臣新收的一名徒弟,聪慧过人,对火器极有兴趣,也颇有悟性,臣愿将毕生所学尽数传授于他!”

  “他手中所持的火铳,乃是专为骑兵打造的神武铳!”

  “既被毕爱卿看重并称赞之人,定是出类拔萃之才,望其将来能超越前人,有所建树,哈哈!”

  毕懋康连连谦逊,但脸上的笑意却更加明显。

  朱由校走到这年轻人身旁,上下打量一番,开口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启奏陛下,小人名叫武发,今年十七岁,家中几代都在王恭厂当差,皆为匠役出身。”

  武发放下枪支,跪倒在地,语气坚定地答道。

  皇帝微微一笑,说道:“不错,面对天子不怯场,沉稳有度,果真有胆识。看来,毕爱卿是收了个好徒弟。”

  说罢,朱由校轻轻抬手,示意武发可以起身。

  接着,他弯腰捡起那支枪支,细细端详起来。

  “刚才爱卿提到,这是为骑兵特别打造的,能否给朕详细讲讲,它与神机营士兵所用的有何不同?”

  毕懋康立刻上前一步,恭敬回禀:

  “陛下,骑兵所用的神武铳更为轻巧,铳身也短了不少。在马上使用,不仅便于操作,还能提升射击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朱由校当即命人取来一支普通神武铳,进行比对,并让侍卫当场试射。结果正如毕懋康所说。

  皇帝心中大悦,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改进。

  据他所知,此时的欧洲,尚未出现专门为骑兵设计的燧发枪。

  “此等改进功劳不小,想必又是爱卿的杰作。不愧是朝廷重臣!”

  “陛下谬赞,臣虽参与其中,但此铳改良主要归功于臣的徒弟武发。是他日夜钻研,才得以实现突破,因此臣才将他收为入室弟子。”

  这一番话让朱由校对武发刮目相看。没想到眼前这位年纪与自己相仿的年轻人,竟能有如此成就。

  看来,他在火器方面的天资,确属罕见。

  此次可谓得一良才,若加以培养,未来成就必然不逊其师。

  从这一刻起,武发这个名字已在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此人将来必是兵工厂的栋梁之才,也极有可能成为推动大明军械革新的关键人物。

  朱由校当场赏赐大量银两,并亲自给予嘉奖,随后带着这支改良后的神武铳离开。

  在毕懋康的陪同下,皇帝将整个兵工厂巡视了一遍,对目前的建设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地已有厂房十二座,武器库房多达二十多间,火药原料的存放点更是遍布各处。

  当初划定的这片盆地,如今已基本被建筑填满。外围是军队营地,内侧则是高墙环绕的兵工厂。

  山谷入口处,还建起了一座坚固的寨堡,寨墙高达五米,并配有深挖的防御壕沟。

  魏忠贤办事确实雷厉风行,虽为人不端,但于公事上却能分清轻重缓急。

  在他的主持下,兵工厂扩建顺利推进,如今已全面超越昔日的王恭厂与军器局。

  民居坐落在距离厂区五里远的地方,建筑以村落形式分布。在户部的鱼鳞册上,找不到这些人家的任何记录。

  这里住的全是工匠的亲属。为了防止兵工厂内部出现意外状况,朱由校不得不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他将王恭厂与军器局合并,此举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那些人自然对他满怀怨恨。

  倘若他们真的走投无路,做出绑架亲属、威胁安全的举动,甚至引发爆炸或纵火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魏忠贤也察觉到了皇帝的真实意图,因此在这些居住的工匠家属中,安插了一些东厂密探,暗中监视。

  周边数里范围内,还有士兵轮番巡逻,确保该区域的隐蔽性不被破坏。

  由于居住人数持续增长,民居还在不断扩建中。

  不是资金不足,而是建材紧缺。为避免引人注意,所有建筑用料都是分批次、从不同地区采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