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根喺边度?》诗论诗学赏析-《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根喺边度?>诗论诗学赏析》

  文\/克克

  一、引言

  1.1 引出《根喺边度?》

  在粤语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根喺边度?》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驻足凝视。这首诗出自树科之手,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发出了对生命之根的探寻。诗歌开篇便以“根?我,你 \/ 我哋,嘟喺根度……”的设问,将读者带入对自我、对家族、对民族根源的思考。随后的“你我,噈我 \/ 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如同一条时空的长链,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家族传承的厚重。而“老窦,阿妈 \/ 阿爷阿嫲,姊婆公公……”这一连串的称呼,更是饱含着对亲人的深情,以及对家族血脉相连的认同。树科用这首《根喺边度?》,不仅抒发了个人对根源的追寻,更唤起了人们对民族根源、文化根源的思考,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不忘回望那滋养我们成长的根。

  二、诗歌内容解析

  2.1 诗歌文本呈现:

  《根喺边度?》

  根?我,你

  我哋,嘟喺根度……

  你我,噈我

  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

  老窦,阿妈

  阿爷阿嫲,姊婆公公……

  我哋嚟自佢哋:

  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

  我哋嚟自佢哋: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

  我哋嘅根喺呢度: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

  这首诗以“根?我,你 \/ 我哋,嘟喺根度……”开篇,以设问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对生命之根的思考。紧接着,“你我,噈我 \/ 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一句,仿佛展开了一幅家族传承的画卷,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厚重与家族延续的意义。“老窦,阿妈 \/ 阿爷阿嫲,姊婆公公……”这一系列亲切的称呼,是对家族亲情的深情呼唤,也体现了诗人对家族血脉相连的认同。随后的“我哋嚟自佢哋: \/ 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 \/ 我哋嚟自佢哋: \/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从家族到民族,从五百年到五千年,时间跨度不断扩大,凸显出对民族根源的探寻。而最后一句“我哋嘅根喺呢度: \/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更是将根的具体位置指向了广袤的中华大地,让读者感受到根的深厚与广阔。

  2.2 逐句解读诗歌

  诗歌开篇“根?我,你 \/ 我哋,嘟喺根度……”,以简洁有力的设问,将“我”“你”与“根”紧密相连,引发读者对自我根源的思考。这里,“根”不仅是生命起源的象征,更是对身份认同的追问。

  “你我,噈我 \/ 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从个体到群体,从“你我”到“我们”,诗人通过“十八代以上嘅祖宗”这一表述,将家族的历史纵向延伸,展现了家族传承的悠久与厚重。这句话蕴含着对家族先辈的缅怀,以及对家族血脉延续的自豪。

  “老窦,阿妈 \/ 阿爷阿嫲,姊婆公公……”,这一连串的称呼,是诗人对家族亲人的深情呼唤。这些称呼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感,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体现了诗人对家族亲情的珍视。

  “我哋嚟自佢哋: \/ 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诗人以“五百年”“五十二万公婆”这些具体数字,从时间跨度上进一步强调了家族传承的漫长与庞大。“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则将视角从家族转向民族,从“五百年”到“五千年”,时间的跨度再次扩大,凸显出对民族根源的追寻,以及对民族历史的敬畏。

  “我哋嘅根喺呢度: \/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最后一句,诗人将根的所在指向了“壶口、中原、江南西北东”这些具体的地理位置。这些地方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民族根源的认同,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

  三、诗歌主题探讨

  3.1 根的象征意义

  在《根喺边度?》这首诗中,“根”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核心意象。它首先象征着家族,是家族血脉延续的起点与基石。从“老窦,阿妈 \/ 阿爷阿嫲,姊婆公公……”这些亲切的称呼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根”与家族亲情的紧密相连。每一个家族成员,都是这棵家族大树上的枝叶,而“根”则是滋养他们的土壤,是他们共同的生命之源。

  “根”也象征着民族。当诗人从“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跨越到“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时间的跨度不断扩大,将家族的历史融入民族的宏大叙事中。此时的“根”,成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是无数先辈奋斗、繁衍的根基。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文化和传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根”还象征着文化。“我哋嘅根喺呢度: \/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诗人将根的具体位置指向了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这些地方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文化上的符号。壶口的黄河咆哮,中原的文明璀璨,江南的温婉细腻,西北的粗犷豪迈,东南的开放包容,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而“根”,就是这些文化的根脉,是它们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源泉。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

  3.2 根的追寻与认同

  《根喺边度?》整首诗都贯穿着作者对根的追寻。从开篇的“根?我,你 \/ 我哋,嘟喺根度……”,作者便以设问的方式,开启了对自我根源的探寻之旅。随后,“你我,噈我 \/ 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作者将视角聚焦在家族上,通过追溯家族的历史,寻找家族之“根”。这一过程,如同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去寻找那最初的源头,去探寻家族血脉的起源。

  “我哋嚟自佢哋: \/ 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 \/ 我哋嚟自佢哋: \/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作者又将追寻的触角伸向民族,从五百年到五千年,从家族到民族,这种追寻不断深化,不断拓展。最后,“我哋嘅根喺呢度: \/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作者找到了根的所在,将根定位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完成了一次对根的追寻。

  在对根的追寻过程中,作者也充分表达了对根的认同情感。“根?我,你 \/ 我哋,嘟喺根度……”,这种设问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根的认同,即认为自己和读者都来自“根”,都是“根”的一部分。而对家族亲人的深情呼唤,对民族历史的敬畏,对中华大地的热爱与眷恋,都体现了作者对根的深深认同。这种认同,不仅是血缘上的认同,更是文化上的认同,是精神上的归属。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家族、民族、文化的自豪与骄傲,也唤起了读者对自身根源的思考与认同。

  四、诗歌艺术特色

  4.1 语言风格

  《根喺边度?》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它以粤语方言入诗,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地域色彩与亲切感。粤语中诸如“老窦”“阿妈”“阿爷阿嫲”等称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仿佛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充满亲情的粤语家庭环境中,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家族亲情的珍视。

  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字字饱含深情。“根?我,你 \/ 我哋,嘟喺根度……”,以简洁的设问开篇,直接而有力地引出对根的思考。“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 \/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用具体的数字和通俗的语言,描绘出家族与民族历史的漫长,让读者在平实的叙述中感受到时间的厚重。

  诗歌的语言还具有形象性。“我哋嘅根喺呢度: \/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通过将根定位在具体的地理位置,以点带面,形象地勾勒出中华大地的辽阔与多元,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种语言风格,使诗歌在表达深邃思想的同时,也极具感染力,让读者在感受语言魅力的也能深刻领悟诗歌的内涵。

  4.2 意象运用

  《根喺边度?》在意象运用上颇为精妙。诗中的“壶口”“中原”“江南西北东”等意象,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壶口”作为黄河的重要景观,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它让人联想到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象征。“中原”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与悠久历史。

  “江南”以温婉细腻着称,其意象常给人一种柔美、富饶之感,象征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致与多元。“西北”则以其粗犷豪迈的特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豪放。“东南”作为开放包容的象征,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外交流与融合的胸怀。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使诗歌的主题得以充分展现。它们不仅让诗歌具有了丰富的画面感,也让读者在感受这些意象带来的震撼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中对根的追寻与认同。

  4.3 结构安排

  《根喺边度?》的结构布局独具匠心。诗歌从“根?我,你 \/ 我哋,嘟喺根度……”的设问开篇,如同一声响亮的呼唤,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将读者带入对根的思考。随后,诗歌层层递进,从“你我,噈我 \/ 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对家族之根的探寻,到“我哋嚟自佢哋: \/ 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 \/ 我哋嚟自佢哋: \/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对民族之根的追寻,再到“我哋嘅根喺呢度: \/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将根定位在中华大地,形成了一个从个体到家族,再到民族和文化的宏大叙事结构。

  在节奏上,诗歌长短句交错,如“根?我,你 \/ 我哋,嘟喺根度……”的短句简洁有力,而“我哋嚟自佢哋: \/ 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 \/ 我哋嚟自佢哋: \/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的长句则舒缓流畅。这种节奏的变化,使诗歌在诵读时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这种结构安排也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从对家族亲情的深情呼唤,到对民族历史的敬畏,再到对中华大地的热爱与眷恋,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情感不断升华,深刻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思想内涵。

  五、诗歌情感表达

  5.1 对祖先的敬仰

  在《根喺边度?》这首诗中,作者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如潺潺溪流,贯穿于字里行间。“你我,噈我 \/ 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一句,以平实的语言,将家族的传承追溯到遥远的十八代以上,这不仅是时间的跨越,更是情感的传递。作者用“十八代以上”来形容祖宗的久远,凸显出对家族历史的尊重与敬畏,仿佛在诉说着每一个家族成员都是站在无数先辈肩膀上的传承者。

  “我哋嚟自佢哋: \/ 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 \/ 我哋嚟自佢哋: \/ 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从家族到民族,从五百年到五千年,作者将家族与民族的历史相连,把对祖先的敬仰拓展到对整个民族先辈的崇敬。这种敬仰,不仅是对他们创造的历史与文化的钦佩,更是对他们为后代奠定根基的感激。作者通过数字的罗列与时间的延伸,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敬仰之情,仿佛在向那些默默无闻、为家族与民族奉献的祖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种敬仰,是家族血脉延续的动力,也是民族精神传承的基石。

  5.2 对根的眷恋

  《根喺边度?》字字句句都满溢着作者内心深处对根的深深眷恋与归属感。诗歌开篇“根?我,你 \/ 我哋,嘟喺根度……”,便以设问的方式,将“我”“你”与“根”紧密相连,这种联系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情感上的。仿佛在诉说着无论身处何方,心中始终有一根无形的线,牵绊着与“根”的联系。

  “我哋嘅根喺呢度: \/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作者将根的具体位置指向了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情感的寄托。壶口的黄河咆哮,是民族力量的象征;中原的文明璀璨,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江南的温婉细腻、西北的粗犷豪迈、东南的开放包容,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作者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提及,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眷恋。这种眷恋,就像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割舍。

  而对家族亲人的深情呼唤,更是对“根”的眷恋的体现。“老窦,阿妈 \/ 阿爷阿嫲,姊婆公公……”,这些亲切的称呼,充满了对家族亲情的珍视与怀念。作者通过对家族亲情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根”在情感上的温暖与力量。这种眷恋与归属感,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坚守,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民族之“根”的共同情感。

  六、诗歌价值与意义

  6.1 文化价值

  《根喺边度?》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意义非凡。诗歌以粤语方言入诗,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使粤语文化得以在文学作品中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这一方言文化。而诗中“我哋嘅根喺呢度: \/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将根定位在中华大地各个文化符号上,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这种表达让读者对中华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诗歌从家族到民族的历史追溯,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传承,使人们在阅读中铭记先辈们的奋斗与创造,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从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

  6.2 社会意义

  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根喺边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诗歌对根的追寻与认同,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与家族、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增强了民族成员间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当读者在“我哋嘟有十八代以上嘅祖宗……”中感受到家族传承的厚重,在“我哋嘅根喺呢度: \/ 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中找到民族根源的所在,便更容易产生共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诗歌中对家族亲情的珍视,如“老窦,阿妈 \/ 阿爷阿嫲,姊婆公公……”的深情呼唤,传递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理解和包容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温暖的社会氛围,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七、结论

  7.1 总结诗歌赏析

  《根喺边度?》这首粤语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的主题意蕴和精妙的艺术手法,成为文学鉴赏的佳作。诗中“根”的象征意义丰富,既是家族血脉的起点,也是民族与文化的根基。从开篇的设问到对家族、民族历史的追溯,再到对中华大地的深情呼唤,诗歌层层递进,结构紧凑。诗人用质朴的语言、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对根的眷恋,其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显着。这首诗让我们在感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对自身根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7.2 诗歌的启示

  《根喺边度?》为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在家族层面,它提醒我们珍视亲情,铭记家族传承,每一个家族成员都是家族历史的延续。在民族方面,诗歌让我们意识到民族根源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激励我们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在文化传承上,诗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启示我们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它还促使我们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回望根源,从民族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力量前行。